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新疆乌鲁木齐市二十三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5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由问卷和答题卷两部分组成,其中试卷共5页。要求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试卷采用分离式答题。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相应位置;主观题答案写在答卷纸上;写于问卷或装订线内的答案一律无效。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共5题,每题3分,总计15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云青青兮欲雨
A. 乌鹊南飞 B. 天下归心 C. 榆柳荫后檐 D. 去日苦多
2. 以下加点字解释错误最多一项是( )
A. 万里悲秋(远离故乡) 峥嵘岁月稠(与“稀”相对,浓度大)
但为君故(但是) 方宅十余亩(方形)
B. 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为) 须行即骑访名山(需要)
越陌度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少无适俗韵(韵律,节奏)
C. 对酒当歌(应当) 虚室有余闲(空)
惟觉时之枕席(睡觉) 契阔谈讌(散,疏远)
D. 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依依墟里烟(废墟)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山不厌高(满足)
3.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属于近体诗范畴,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可以对应多种风格,与之相似的有“歌”“行”。如《秦中吟》是现实主义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充满浪漫气息。
B.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C. 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新体诗歌,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郭沫若主张诗歌应具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D. “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5. 以下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登高》对仗工整、格律谨严,意境沉郁悲凉;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磅礴气势和豪言壮语来抒发情志,不大注意字句的推敲和意境的缔造。
B.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运用了一些映衬手法,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上的相互映衬,“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上的相互映衬。
C. 《百合花》中小通讯员“枪筒插一枝野菊花”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意在讴歌美好的人性,增添小说的欢快气息,符合“诗体小说”的美学追求。
D. 《哦,香雪》中,在香雪下火车归来时,作者站在香雪视角描写了山间景物,有柔和的风、明净的月亮、像金铃铛的核桃叶和黑幽幽的大山等,烘托出香雪得到铅笔盒后喜悦的心情。
二、现代文阅读(共两篇文章,总计2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也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也就是调和性情,使人保持和谐悦乐的状态,生动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达到人际关系和谐以及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叫做“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
“乐者,和也”,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重要思想,它所突出的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中国人的礼乐文化传统,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和谐世界秩序的传统,音乐被当作达至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节选自叶朗、朱良志《以乐治国》)
材料二:
大部分情况下,普通人听音乐并不以受教育或者学习为目的,而是为了娱乐。当人们处于某种亢奋的状态中时,会歌唱;紧张的工作之余,会欣赏一首轻松快乐的歌曲;茶余饭后,会借音乐来调剂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给予人们无限的精神享受,使人们可以放松自己,忘掉不快,赶走疲劳,从而得到身心上的舒缓。
音乐可以娱人,同样也能够自娱。音乐并不仅仅指那些广为传唱的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个别旋律,它还包括诸如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在人们日常的劳动生产过程中,民歌和号子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能够减少工作带来的乏味感、枯燥感,消除疲劳,鼓舞干劲。通过音乐的欣赏,释放出人们现实中的郁闷和压力,达到精神的宁静和安乐。从这个意义而言,音乐消解了社会个体的压力,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在音乐中,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有谁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不遑多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音乐另外一个重大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节选自史其威《论音乐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近来,风靡电视圈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2019》和《声入人心》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在兼具商业效应、娱乐大众作用的同时,使音乐表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和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部分音乐人对民族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歌手2019》总决赛上,歌手龚琳娜携手京剧艺术家王珮瑜、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共同演唱了一首集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西方古典音乐于一体的音乐作品,其中包含《垓下歌》《六州歌头》,囊括我国古典文学、民族音乐等方面的重要内容,以专业的功底和震撼的演唱为观众充分展现了“中国味”音乐。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及其同名音乐会全国巡演也是今年以来的文化热点。《声入人心》以深耕古典音乐、严肃音乐闻名,着重向观众展示美声、歌剧、音乐剧等西方音乐元素。但与此同时,其中的部分演唱成员也保持着自身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坚守,从以西方元素占主导的音乐演绎中突出重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云南民歌《猜调》、湖南民歌《浏阳河》、江苏民歌《采红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以及越剧《梁祝化蝶》等,都在节目当中有重点展现,为观众带来了不少日常生活中鲜能听到的民族调调和传统戏曲。这些都激发了观众对民歌和传统戏剧形式的兴趣,使民族音乐元素从一众美声、音乐剧演唱中脱颖而出。
歌者以自身对民族音乐和优秀传统艺术的观照,将本土元素更多地带入当下大众化、娱乐化的音乐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观众对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固有印象和认知。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在文化市场越发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是不断思索与探究的重要问题。虽然在当下,一部分人更为看重节目制作所能带来的市场和流量,但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我们不应丢掉民族的、传统的内容,应在大众化、快节奏的文化背景和传媒发展趋势下,更多地融入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元素,从而向大众普及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精华。期望令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宣传效应的音乐类综艺节目肩负起守护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本土经典的重任。
(节选自于溟跃《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守住“中国味”》)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乐文化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重要内容,“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熏陶感发,“乐”比“礼”更为重要。
B. 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最高境界与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一致,这是音乐成为当时构建和谐社会重要路径的原因。
C. 音乐作为美的形式的存在,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作为思想的载体,可以使人与它的神韵互交,砥心砺志。
D. 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音乐表演中,体现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坚守,也是对西方元素主导流行音乐的有力回击。
7.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令人印象深刻的个别旋律、劳动号子和民间小调等,可以满足娱人和自娱的需求。
B. 恰如其分的音乐,无论简洁与否都能对人产生影响,如两军阵前对垒之时激扬的鼓声,就能够激发士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
C. 好的音乐类综艺节目应削弱其商业效应和娱乐大众作用,使音乐表演融入更多民族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对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
D. 在文化市场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思索探究如何守住“中国味”、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问题。
8. 下列不能作为论据用来论证“音乐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一项是( )
A. 《孝经》有云:“移风易俗,莫过于乐。”
B. 司马迁云:“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C. 《晋书 乐志》语:“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
D. 《管子 内业篇》云:“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门镜外的楼道
迟子建
每逢午后,我都能听到楼道里传来清理垃圾的声音。①这声音自顶层的七楼渐次传下,有笤帚扫楼道的刷刷声,也有用铁撮子撮垃圾的哗啦声,还有收拢垃圾袋时的窸窣声。有一次这声音出现在我的门口时,出于好奇,我从书房走向门口,透过门镜去望那个清扫员。
她穿一件蓝袍子,戴着白口罩,包一块土黄色的头巾,正弯着腰从我家的垃圾袋里往外捡着什么。透过门镜所窥见的人被无限缩小了。她面色白而微黄,眼睑处堆积着或深或浅的皱纹,两颊几乎是塌陷的。②嘴唇与脸一样没有血色,让人觉得她的唇就是一朵枯萎了的花。垃圾袋里有一盒没有开封而过了保质期的饼干,她把它从中取了出来。
我猜想楼道清扫员发现这盒饼干后,一定认为这家的女主人是个败家子。她气力不济,隔着门,我能听见她沉重的喘息声。清理完毕,她一手握着撮子,撮子上横着笤帚,一手拖着两个袋子,吃力地离开我家门口,去另一户了。门镜后面的她和垃圾都消失了,我能看见的,是放垃圾地方的上方的窗口,米黄色的木格窗将夏日的天空分成均匀的几格,有的格里的云彩浓些,有的则十分浅淡,还有的呢,干脆一丝云都没有。
雨季过去后,一立秋,风就凉了。这时的天空无与伦比地晴朗。云彩很多,又很白,它们高高地飘在空中。我一般不舍得错过这时节的云彩,总要在阳台张望一刻。这样,我的日常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除了窥视清扫员之外,还有望云彩。我发现在傍晚的时候,云彩往往掺杂了夕照的橙黄颜色,使它显得格外妖娆,而清扫员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楼道,这样我从门镜看她时,她背后的窗口泻进来的金色流云就把她映得格外明媚,她仿佛年轻了许多,也温柔了许多。我窥见她总是穿一双旧得磨出了洞的老绿色球鞋,就把一双半新的软皮平底黑皮鞋扔在门口。为了使它像垃圾,不至于引起她的怀疑,我将一只鞋底的前脸的胶皮用刀割去一小块,然后把光滑的鞋面划上几道刀痕,又用花盆的土使劲揉搓它,使之尘垢满面,这才把它们摆在门口。③她在捡鞋的时候把它们捧在手中,然后用身上的蓝袍子蹭掉其上的灰尘,又摘下口罩运足一口气,朝它们身上吹了吹。她用一张旧报纸裹了那鞋,放进白色的编织袋中。
我猜她营养不良,所以常把食用了一半的奶粉、核桃粉、枣糕以及鱼松和肉松丢掉。把这些食品当垃圾弃了,我也要挖空心思地打扮它们,既不能使它们惹上尘垢,又不能让它们过于鲜亮。于是我就把食品袋看似随便地用猴皮筋勒住,以防灰尘进去。然后将包装袋的外观弄上点土豆泥或者粥汁,使之混浊不堪,与垃圾的气息很接近。我从门镜望见她心疼地将这些吃的东西放进她所穿的蓝袍子的大口袋里。那口袋胀鼓鼓的,好似一个人因患了牙痛而肿了脸。我想她肯定把我当成了一个衣食无忧而又不会勤俭持家的女人,我只能让她这么以为了。
天凉了,白昼短了,她出现在楼道的时间越来越晚了。开始时我以为她现在出来得晚,后来有一次我发现她拖着袋子从七楼下来,未等收六楼的垃圾呢,便累得一屁股坐在通向七楼的第一级台阶上,她这一歇就是一刻钟。她侧身对着我的门,楼梯的栏杆将她的身影切割成几段,能听见她吃力的喘息声。她的力气越来越衰弱了,她就像一只垂垂老矣的绵羊一样充满了哀怜之气。看着夕照中的她,看着她枯树般的身影,看着她始终如一包着的那块土黄色的头巾,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多想帮助她清理一下垃圾,让她就这么歇下去,可我知道我不会长久做这件事,而她也不会允许我这么去做。
腊月的一个午后,走廊里突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口哨声。跟着,哗啦哗啦的扫地声传了进来。我连忙奔向门口,出现在门镜后面的是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一边打着口哨一边扫楼道。我放在门口的垃圾,恰好有给清扫员的半袋木耳。当小伙子扫完地,手伸向那个垃圾袋时,我打开门,迫不及待地问:“原来的那个呢?”
“她呀,人家现在不用她了,让她回家了!”小伙子说完,快意地打了一声口哨。“为什么?!”我有些愤怒了,“就因为她老吗?”
小伙子没答应,显然不想再耽搁时间,他提着聚集在一起的垃圾袋,去五楼了。小伙子收拾垃圾痛快多了,应该承认,这样的楼道清扫员看上去更舒服一些,因为他年轻、有力气,看他做活心里服帖,没有负疚感。
以后我不用再透过门镜去观察楼道清扫员了,我的垃圾也是真正的垃圾了。只是当楼道响起悠扬的口哨声时,我有些怅然若失。
④春天就像个年轻而壮健的大脚女人,走得刷刷的,很快就从我眼前过去了。而漫长的夏天则似一个年老的小脚女人,一步三叹地来了。人的悲哀和同情心就像一枚枚被扔进河里的石子一样,一开始还有棱有角的,经过时间溪水的不间断的冲刷,它也就渐渐被磨得圆润了。我沉迷在写作中,只有偶尔在黄昏散步时会想起她来。想起她佝偻的身姿和苍白而塌陷的脸,想起她转身时无限缓慢的动作和沉重的喘息声。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叙事节奏舒缓,情感抒发含蓄克制,写出了城市中的人情世界,笼罩着淡淡的怅惘和失落的情绪。
B. 第四段对云彩的美丽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既展现了秋日的自然景观,也侧面烘托了清扫员的人物形象。
C. 文章多次写到了新清扫员的“口哨声”,写出了他的年轻和活力,展现了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D. 文中的“我”对新清扫员的态度有变化,开始对他替代了衰老的旧清扫员有些情绪,后来觉得这个年轻人确实适合这个岗位。
10.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连用三个拟声词,写出了垃圾清扫工作繁忙冗杂,为接下来清扫员的出场作了铺垫。
B. 句子②给了清扫员的嘴唇一个特写,将她没有血色的嘴唇比作枯萎的花,生动地写出了她的衰老和疲惫的状态。
C. 句子③选取了一连串极具表现力的动词,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清扫员对“被扔掉”的鞋子的心疼和珍惜。
D. 句子④巧用拟人,写出时间流逝之快,含蓄表现了“我”在逐渐摆脱情感负累之后内心的轻松。
11. 王蒙认为迟子建的小说“有一种对烟火人间的兴致,有一种对喜怒哀乐的体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评语的理解。
第Ⅱ卷
三、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以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三: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12.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其得A贤也B曾不出C闾巷D岂幸E相遇哉F上之人G求取之耳。
13.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意思不同。
B. 降,使投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
C. “属以河北事”与《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两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D. 亡,逃亡,与成语“亡羊补牢”“救亡图存”中的“亡”意思不同。
1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年少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尚义任侠,放纵不拘,不被当时人认可,却得到桥玄、何颙的赏识。
B. 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击败了曹操,杀害了曹操长子曹昂,后来在舞阴一战中,曹操击破了张绣。
C. 曹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以为魏种不会离开他,但魏种却逃走了,这让曹操很生气。
D. 曹操打败吕布,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
15.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2)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二)名篇名句积累(17分)
16. 根据文意,补写句子。
(1)可堪回首,_______,_______。
(2)_______,谈笑间,_______。
(3)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4)_______,最难将息。
(5)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同学们蔑视反动者的一句“_______”,面对生机勃勃的天地万物,引发诗人“_______”的激昂心绪。
(6)《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营造了和平宁静的意境。
(7)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杜甫《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反其意而用之。
(8)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
(9)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在电闪雷鸣中“_______,_______”,走过它就来到了一个光辉斑斓的神仙世界。
(三)古代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
村行【注】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
17.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从视觉与动作切入,“穿”“信”二字暗含人马和谐,烘托出诗人沉浸山野、纵情游赏的闲适心境。
B. 颔联之景由下而上,炼一“含”字,写声音全在壑里,又全从壑出,暗示晚风与泉声在壑中回荡的立体声效。
C. 颈联“胭脂色”“白雪香”,暗示季节的更替,并以通感的手法表现出景色的绚丽多彩。
D. 尾联以设问手法,点明诗人“惆怅”之根源,使全诗的情感脉络形成一种跌宕之势。
18. 本诗和杜甫的《登高》均以秋景入诗,但在意象特点和表达情感上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写文学短评,必须对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认真读作品,对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让你感触最深的地方,以此展开评论。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出新裁的艺术构思,杜甫《登高》中沉郁顿挫的情感抒发,李清照《声声慢》中 A 的叠词运用等,都可以加以评论。
写文学短评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从多方面触动我们的情思,引发我们的思考,值得评论的点很多,但要能够聚焦,如果 B ,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样渲染气氛,怎么描蓦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为评论的焦点。同时,也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口,可以关注一些细节。①茹志鹃《百合花》中“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②小通迅员衣服上被撕开的口子等细节反复出现,③它们就可以作为切入口,④分析这些细节对于深化人物形象、作品主题的作用。
写文学短评主要运用叙议结合的方式,要在适当地复述、介绍或者引用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析和评论。“叙”要精当,为“议”提供支撑或依据;“议”要紧密结合“叙”,思路清晰,态度鲜明,最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叙议有机融合,才能将见解表达清楚,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评论陶渊明《归园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从景物的选择、近景远景的勾勒、心境的表现等方面找出具体的词句进行分析,讲清楚作者是怎么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乡村日常生活图景的。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B. 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C. 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文中第一、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
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5.CCDDB
6. C
7. C
8. D
9. C 10. D
11.
对烟火人间的兴致:①环境:本篇小说的场景设置是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作家从自己的屋子通过门镜看
向楼道,这样的空间选择体现了作者对日常、切实的“烟火人间”的兴味。
②人物:选文中“我”虽然是作家,但作者却侧重写她生活中现实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面,而她关注的对
象清扫员更是典型的底层劳动者,作家对她格外关注并施以援手,也反映了作者对这些人世间的小人物的
兴趣和关切。
对喜怒哀乐的体贴:③作家对老清扫员的关心、体贴以及离开后的怅然、对新打扫员的发脾气以及对他工
作的默认、对人之同情心易逝的感叹,种种复杂幽微的情感,都被作者写得恰如其分。
12. BDF
13. C 14. D
15. (1)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
(2)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要抛弃而不任用吗?
16.①. 佛狸祠下 ②. 一片神鸦社鼓 ③. 羽扇纶巾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别有
幽愁暗恨生 ⑥. 银瓶乍破水浆迸 ⑦. 乍暖还寒时候 ⑧.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⑨. 谁主沉浮
⑩. 狗吠深巷中 . 鸡鸣桑树颠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鼓瑟吹笙
. 月明星稀 . 列缺霹雳 . 丘峦崩摧
17. B 18. 意象特点: ①《村行》选取黄菊、斜阳、棠梨叶、荞麦花等明丽清新的意象,色彩
绚丽,富有田园闲适感;②《登高》选用急风、高天、落木、长江等萧索壮阔的意象,意境苍凉雄浑。
表达情感: ①《村行》先写游赏之乐,后因景生情,抒发思乡之情,隐含仕途失意的惆怅,情感含蓄内
敛;②《登高》借秋景抒发身世之悲(漂泊、衰老、多病)与家国之痛,情感沉郁浓烈,忧国忧民。
19. A 别出心裁/匠心独具/不落窠臼 B 面面俱到
20. B 21. ③,改为:就可以将它们作为切入口。④,改为:分析这些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形象、深化作
品主题的作用。
22. “别出新裁”改为“别出心裁” “描蓦”改为“描摹” “通迅员”改为“通讯员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