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小拜年》(唱歌)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小拜年》(唱歌)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小拜年》教学设计
课型:唱歌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趣味唱游
a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独唱或齐唱,能在演唱中加入适当的动作进行表演。
b能按要求随音乐进行动作模仿、音乐游戏、角色扮演和舞蹈表演等,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
学习任务2:聆听音乐
a聆听或表现音乐的过程中,能根据音乐的情绪自然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说出音乐情绪的相同与不同,简要描述音乐表现的形象与内容。
b在聆听音乐时能保持安静,注意力集中,参与音乐活动时能专注于音乐,不干扰他人。
学习任务3:情景表演
能根据音乐特点进行创编或即兴表演,与同伴一起体验表现造型、扮演角色的乐趣,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2.教材分析
本课《小拜年》是一首根据湖南花鼓调改编的儿童歌曲,2/4拍,徵调式。歌曲结构短小,由两个基本重复的乐段构成,旋律活泼欢快,大量使用了“咚咚锵”等模仿锣鼓的衬词,生动地描绘了正月里要狮子灯、锣鼓喧天、全家老少齐上阵拜新年的热烈场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节日气息。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春节等传统节日有浓厚的兴趣和直接的生活经验(如收红包、吃饺子),这为理解歌曲内容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初步的节奏感和模唱能力,乐于参与歌唱、律动和游戏。然而,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对附点节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如“得儿哟”) 的掌握是学习的难点,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突破难点,保持学习热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感受并辨别歌曲《小拜年》作为湖南花鼓调所特有的欢快、锣鼓喧天的风格,感知旋律的起伏与歌词描绘的热闹场景。
2.能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基本准确地演唱由八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典型节奏型构成的旋律,并生动表现“咚咚锵”等衬词。
3.能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耍狮子灯”、“打鼓敲锣”等律动表演;能小组合作,运用打击乐器或声势为歌曲的“锣鼓段”(咚咚锵部分)创编伴奏。
4.通过学唱和表演,理解歌曲所表现的“耍狮子灯”、“拜年”等湖南地区新春习俗,体会歌中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亲情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感受和表现春节耍灯、拜年的喜庆气氛。
学习难点:附点节奏的准确演唱。
四、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入部分 1. 聆听并模仿教师拍击的节奏。
2. 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新课学习。 1. 声势模仿: “同学们,过年时最热闹的声音是什么?(停顿)对,是锣鼓声!听老师拍一段节奏:XX XX I X. X X IX. X X X I X- II你能模仿吗?”
2. 揭示课题: “你们的锣鼓声真热闹!有一首湖南的拜年歌,就把这热闹的锣鼓声唱进了歌里,我们一起来听——《小拜年》。” 能基本准确地模仿教师拍击的节奏,情绪投入,兴趣被激发。
1.能感受并辨别歌曲《小拜年》作为湖南花鼓调所特有的欢快、锣鼓喧天的风格,感知旋律的起伏与歌词描绘的热闹场景。 2.能用明亮、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基本准确地演唱由八分音符、附点节奏等典型节奏型构成的旋律,并生动表现“咚咚锵”等衬词。 4.通过学唱和表演,理解歌曲所表现的“耍狮子灯”、“拜年”等湖南地区新春习俗,体会歌中一家老少其乐融融的亲情与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新知新学 活动一:体聆听,初识场景 1. 安静聆听范唱,捕捉歌词信息。
2. 回答问题:“要狮子灯、敲锣打鼓……哥哥打鼓,弟弟敲锣,爸爸戴花,妈妈笑。” 活动二:融合节奏问答 学唱第一段 1. 集体拍击并念读问句节奏。
2. 参与节奏问答游戏,在互动中感知节奏的快乐。
3. 模唱旋律,重点关注附点节奏和音准,逐步做到字正腔圆地演唱第一段。 活动三:对比聆听,学唱第二段 1. 对比两段歌词,找出不同之处。
2.唱准一字多音处。
3. 学唱第二段,并尝试在“妈妈笑哈哈呀”和结尾句带上相应的微笑与自豪的表情。 活动四:处理衬词,完整演唱 1. 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咚咚锵”部分,并配上敲击动作。
2. 模仿教师,用俏皮、自豪的语气演唱“呀哈”。
3. 充满自信和喜悦地完整演唱歌曲。 活动一:体聆听,初识场景 1. 播放范唱: “歌曲中除了锣鼓声,还唱了哪些过年的热闹事?一家人都是怎么参与的?”
2. 提炼板书: 根据学生回答,画出或贴出“狮子灯、锣、鼓、爸爸、妈妈、哥哥、弟弟”等图片/关键词。 活动二:融合节奏问答 学唱第一段
1. 出示节奏问句: 在黑板上写出:X X X X I X X X I 正月 里 来 做 什 么? 2.节奏游戏:老师拍着基本拍,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节拍有节奏的回答问题,如: X X X I X X X I 包 饺 子 贴 春 联 耍 狮子 敲锣 鼓…… 3. 学唱旋律:用钢琴或范唱带学生用“lu”模唱旋律,重点辅导的音准与节奏。
填入歌词演唱,强调“耍狮子灯”的活泼感。 活动三:对比聆听,学唱第二段
1. 引导发现: “第二段歌词和第一段很像,但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引导发现“锣鼓龙灯好热闹”和“今年呀哈更比去年好”等歌词节奏的不同处。 2.讲解一字多音,引动学生理解”鼓、更、去”这几个字要拐弯。并尝试演唱。
3. 学唱与情感处理: 重点指导“今年呀哈更比去年好”一句,感受并唱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活动四:处理衬词,完整演唱 1. “咚咚锵”处理: “这是锣鼓的声音,要唱得有力、有弹性!”带领学生用拍腿、拍手等动作辅助演唱。
2. “呀哈”处理: “这个‘呀哈’充满了自豪和喜悦,眉毛扬起来,笑着唱。”教师示范。
3. 完整演唱: 带领学生带着表演性完整演唱全曲。 能听辨出歌曲的基本内容,说出歌中提到的至少两个春节活动与家庭角色。 能通过节奏游戏感受节奏的快乐。 能通过对比迅速掌握第二段歌词。演唱时能体现出两段歌词情绪上的细微变化,从热闹到温馨祝愿。 能生动地表现衬词,为演唱增色。能基本有感情地完整背唱歌曲。
3.能根据歌词内容创编“耍狮子灯”、“打鼓敲锣”等律动表演;能小组合作,运用打击乐器或声势为歌曲的“锣鼓段”(咚咚锵部分)创编伴奏。 拓 展 部分 1. 小组讨论,分配角色,并基于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2. 积极参与排练,相互协作,力求表演生动。
3. 大方上台展示,边唱边演,感受集体表演的乐趣。 1. 布置任务: “现在我们就是一个过年的大舞台!请小组合作,根据歌词分配角色(耍狮人、哥哥、弟弟、爸爸、妈妈),并创编简单的表演动作。”
2. 提供范例: 教师可简单示范“要狮子灯”的摇晃动作、“打鼓敲锣”的模仿动作、“戴红花”和“笑哈哈”的表情与动作。
3. 组织排练与展示: 播放音乐,小组排练,并邀请小组上台进行情景表演唱。 能积极参与小组创作与排练。表演时角色任务明确,动作与歌词内容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唱湖南的《小拜年》,还亲手‘要’起了狮子灯,组建了家庭锣鼓队!音乐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味儿和家庭的温暖。希望你们能把这份快乐带回家,用歌声祝福身边的每一个人!
板书设计 《小拜 年》 (湖南花鼓调 欢乐地) 热闹场面 (贴图:狮子灯、锣、鼓) 第一段:要狮子灯、拜新年 (哥哥、弟弟) 第二段:锣鼓龙灯、戴红花 (爸爸、妈妈) 精彩衬词 咚咚锵:有力、弹性 呀哈:自豪、俏皮 表演提示:笑容、动作、合作
作业设计 回家为家人表演《小拜年》,并教会家人一个简单的“耍狮子灯”动作。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