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季童趣》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季童趣》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四季童趣》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一、教学内容
1.《西风的话》是一首由近代作曲家黄自创作的经典儿童歌曲,旋律优美抒情,歌词以“西风”的视角讲述四季的变迁。歌曲通过简单的节奏和流畅的旋律,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宁静与深沉,同时培养他们对自然变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其音乐风格含蓄而富有诗意,适合三年级学生初步体验艺术歌曲的韵味。
2.《四季童趣》以轻快活泼的节奏和朗朗上口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儿童在四季中的游戏场景。歌曲结构清晰,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对四季活动的共鸣与表达欲望。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提升演唱能力,还能在音乐中感受童年乐趣与季节更替的美好。
3.《捉迷藏》以游戏为主题,旋律灵动且充满趣味性,通过跳跃的音符和节奏模仿儿童嬉戏的场景。歌曲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在演唱中体验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同时强化节奏感与协作能力,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4.德彪西的《雪花飞舞》是印象派钢琴小品的代表作,以细腻的音色和飘忽的旋律描绘冬日的静谧与雪花的轻盈。通过聆听,学生可以初步感受音乐中的画面感与意境美,拓宽对多元音乐风格的认知,培养审美感知与联想能力。
5.吉洛克的《秋日素描》以简洁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色彩勾勒秋天的景象,音乐风格现代而生动。作品能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何通过音高、节奏与音色表现季节特征,进一步提升他们对器乐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水平。
本单元以“四季”为主线,融合中外经典作品,涵盖演唱、聆听与知识技能,兼顾趣味性与艺术性。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体验,学生不仅能提升演唱与欣赏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实现音乐教育的综合目标。
二、内容联系
1. 演唱曲目间的纵向技能递进关系 (明线)
三首演唱歌曲构成了一条清晰的技能获取链。
《西风的话》 是基础,它在一个稳定、深情的4/4拍 语境中,引导学生用连贯的声音演唱,并初步感受乐句中的渐强渐弱,为后续学习打下气息和力度控制的根基。
《四季童趣》 是发展与分化。它同样在4/4拍 中,但情绪转为活泼,从而自然地引入了对精确力度记号(p, f, mf, mp) 的学习。这是在“渐强渐弱”基础上的细化,要求学生能更精准地控制和表现力度层次。
《捉迷藏》 是转换与应用。它引入了新的3/4拍,让学生对比体验不同拍号的韵律感。同时,其游戏性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前两首歌中学到的力度变化,从而完成从知识学习到音乐表现的跨越。
2. 聆听曲目与演唱曲目的横向支撑与升华关系 (暗线)
聆听曲目与演唱曲目之间,形成了横向的感知互补。
《秋日素描》与《西风的话》构成“秋之二重奏”。二者主题相同,但表现形式迥异:一首是器乐素描,一首是声乐诉说。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同一主题如何通过不同音乐手段(人声/钢琴)来表现,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视野。
《雪花飞舞》是整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印证点”。它作为钢琴独奏,是学习德彪西其人其乐的直接载体。更重要的是,其音乐本身的展开逻辑(雪花从飘落到飞舞再到平息)完美地体现了乐段的结构变化,同时其丰富的力度、音色与织体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阶的、综合性的聆听范本,让他们去印证和感受在演唱中学到的所有关于力度和结构的知识。
3. “四季”主题与“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关系
“四季”主题是贯穿所有内容的情感纽带和统一情境,它让技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而所有“知识与技能”点(拍号、力度、乐段、作曲家)都内嵌于具体的作品之中,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学生是在表现“西风”时练习渐强渐弱,在玩“捉迷藏”时感受3/4拍,在观察“雪花”时理解乐段。这种设计实现了“寓教于乐”,让技能成为表现情感的工具,让作品成为学习知识的载体。
本单元是一个设计精巧的“教学生态系统”。演唱线是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技能的“主干道”;聆听线则是提供养分、开阔视野的“森林”,二者在“四季”的阳光下协同作用。最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几首歌曲或乐曲,而是一个关于音乐如何通过拍号、力度、结构等要素来描绘世界、表达情感的初步但完整的认知框架。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形象化的内容感兴趣,但抽象理解能力仍在发展中。他们对“四季”的变化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和浓厚的兴趣,单元主题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动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容易被有趣的活动和鲜明的音乐形象吸引。
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节奏感(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能进行简单的模唱和跟唱,对音乐的速度、情绪有初步的感知。对拍号(尤其是3/4拍)、力度记号、乐段等概念可能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缺乏系统认知和深入实践。气息支撑较弱,声音控制能力不足,演唱时的渐强渐弱和精准的力度(p, f) 表现是难点。聆听音乐时往往关注旋律本身,缺乏对音乐要素(如音色、结构、发展手法)进行有意识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本单元的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次从感性的音乐体验向感性与初步理性认知相结合的重要过渡。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音乐兴趣,将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一场场他们乐于参与的、充满童趣的音乐探索游戏。
四、教学价值
本本单元超越了技能传授,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1.深化生活情感,培育审美心境:
单元以“四季童趣”为魂,引导学生用音乐的眼光重新观察和感受他们熟悉的自然与生活。这种学习将音乐与个人情感、生活经验深度绑定,教会学生如何从平凡中发现美、用艺术表达美,从而涵养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人文情怀。
2.实现文化传承与视野拓展:
单元编排体现了“中外结合”的文化视野。黄自的《西风的话》是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瑰宝,承载着典雅、含蓄的中华美学的传承。而德彪西的《雪花飞舞》则代表了西方印象派的先锋精神。这种对比聆听,在学生心中初步构建了多元音乐文化观。
3.实现“寓教于乐”的育人目标:
整个单元充满了“童趣”,无论是歌曲内容还是活动设计,都紧扣儿童心理。学生在游戏、律动和美好的音乐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积极的情感熏陶,实现了“乐中学”、“美中育”的最高教育境界。
《四季童趣》单元的教学价值,在于它是一套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以人文情怀培育为旨归的综合性教学设计。它成功地将知识、技能、审美、情感与文化熔于一炉,不仅为学生当前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其终身音乐素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营养。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在充满童趣的音乐探索中,感知四季之美,表现生活之乐,理解多元文化。
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速度、力度与节拍等要素对四季意境的塑造作用,并运用相应的演唱技巧进行艺术表现。包括用连贯的气息与渐强渐弱表现《西风的话》的秋日诗意,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演绎《四季童趣》的天真活泼,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表现《捉迷藏》的三拍子韵律。(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2.学生能够通过对比聆听《西风的话》与《秋日素描》《雪花飞舞》,理解声乐与器乐、中国与西方音乐在描绘自然景象时的不同表现手法与文化特征,并能够运用律动、图画或即兴表演等创意形式,表达对其中某一作品的个性化理解与诠释。(文化理解 创意实践)
3.学生能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演唱,深入体会《四季童趣》与《捉迷藏》中蕴含的童年情感与游戏精神,领悟《西风的话》中含蓄优美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同时通过聆听《秋日素描》与《雪花飞舞》,拓宽对音乐描绘性的审美认知,深化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艺术表现 文化理解)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学生能够感知音乐中速度、力度与节拍等要素对四季意境的塑造作用,并运用相应的演唱技巧进行艺术表现。包括用连贯的气息与渐强渐弱表现《西风的话》的秋日诗意,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演绎《四季童趣》的天真活泼,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准确表现《捉迷藏》的三拍子韵律。 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
2 2.学生能够通过对比聆听《西风的话》与《秋日素描》《雪花飞舞》,理解声乐与器乐、中国与西方音乐在描绘自然景象时的不同表现手法与文化特征,并能够运用律动、图画或即兴表演等创意形式,表达对其中某一作品的个性化理解与诠释。 文化理解
创意实践
3 3.学生能够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演唱,深入体会《四季童趣》与《捉迷藏》中蕴含的童年情感与游戏精神,领悟《西风的话》中含蓄优美的中国传统美学意境,同时通过聆听《秋日素描》与《雪花飞舞》,拓宽对音乐描绘性的审美认知,深化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 文化理解
艺术表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