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季童趣》教学设计课型:唱歌设计者: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习任务2:独唱与合作演唱A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自然的声音,自信、有感情的独唱或与同伴合作进行齐唱、轮唱、固定阴性伴奏唱,以及其他形式较为简单的合唱。B认识常用的拍号、表情记号和力度、速度记号,知道他们的名称和用途;演唱是能够根据音乐术语或记号,适切的表达歌曲的情感,并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C能正确识读或排挤简单节奏谱,跟随音乐模唱或用唱名视唱简单旋律。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2.教材分析《四季童趣》是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歌唱曲目。歌曲为4/4拍,五声徵调式,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歌词通过"风筝线"、"小河湾"、"长竹竿"、"雪橇板"四个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孩子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歌曲结构清晰,分为两个乐段,节奏上运用了切分节奏,旋律上出现了变化重复,音乐要素的运用使得歌曲富于跳跃感和表现力。此外,歌曲中出现了f、mf、mp、p等力度记号,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良好素材。3.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形象化的内容和有趣的活动感兴趣。他们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高、节奏概念和简单的演唱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模唱和跟唱。然而,他们在气息支撑、声音控制方面仍较薄弱,对于切分节奏的把握和力度变化的细腻表现存在一定困难。他们喜欢受到表扬,乐于参与表演和创编活动,但音乐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游戏中巩固。二、学习目标1.能感知歌曲《四季童趣》欢快活泼的情绪与充满童趣的意境,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中富有动感的节奏特点,理解音乐要素对情绪和形象塑造的作用。2.能用轻快、活泼、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模仿和律动基本准确地表现歌曲中富有特点的节奏;能在演唱中初步运用并表现力度的变化,增强歌曲的表现力。3.能根据对歌曲情绪和内容的理解,参与为歌曲编配简单打击乐器伴奏或身体声势的活动,并乐于合作表演。4.通过学唱和表演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童年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四季、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季童趣》。学习难点:通过体验和模仿,掌握歌曲中富有动感的节奏型;在演唱中较好地表现力度的变化。教学设计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激趣导入 打导入部分 1.跟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四季模仿律动。2.安静聆听,进入情境。 1.律动热身:播放歌曲伴奏片段,带领学生做简单的四季模仿动作(如春天花朵开放、夏天扇风、秋天摘果子、冬天搓手取暖)。2.谈话导入:“同学们的模仿真形象!一年四季各有各的风景,也各有各的乐趣。有一群小朋友,他们特别喜欢在四季里玩游戏,你们听——” 能积极参与律动,通过身体动作感受四季特点。1.能感知歌曲《四季童趣》欢快活泼的情绪与充满童趣的意境,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中富有动感的节奏特点,理解音乐要素对情绪和形象塑造的作用。 2.能用轻快、活泼、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模仿和律动基本准确地表现歌曲中富有特点的节奏;能在演唱中初步运用并表现力度的变化,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4.通过学唱和表演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童年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四季、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新 新新知学习 活动一:初步聆听,感受情趣 1. 专注聆听,捕捉歌曲内容和情绪。2. 积极分享自己的听后感。活动二:节奏难点体验 1.聆听教师范唱。 2.根据教师引导,想象风筝线的感觉。学习并运用“跑跑-走”的律动来感受和表现第一句的节奏。 3.结合律动朗读并演唱歌词。4.通过类比其他形象化的动作,感受和表现歌曲中类似的富有动感的节奏型。活动三:分句学唱,融入表现1.模唱旋律,在难点处自然结合身体律动。 2.带词演唱,尝试用身体的感觉来帮助演唱得更生动。3.理解力度变化在情境中的意义。用手势辅助力度表现。通过对比,感受力度变化的表现力,并尝试在演唱中运用。活动四:完整演唱,情感表达 1.有感情地演唱,并在适当乐句自然地加入身体律动。2.看指挥,跟随音乐完整、有表现力地演唱。 活动一:初步聆听,感受情趣 1.初听歌曲:“歌曲里的小朋友在四季里玩了哪些有趣的游戏?歌曲的情绪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播放范唱音频)2.交流分享:引导学生说出听到的四季游戏和歌曲情绪(快乐、有趣、活泼)。活动二:节奏难点体验1.聚焦动感乐句。教师范唱第一句“童趣在春天,是一根风筝线”。师:“小朋友们放风筝时,风筝线是不是一紧一松,忽闪忽闪的?我们用一个好玩的动作来学学风筝线的感觉。”2.律动设计:带领学生做“跑跑-走”的律动(“童趣在”双手在胸前快速小跑两下,“春天”双手舒展向前划出,身体略微伸展),强调“春天”这个字的动作要舒展、拉长,对应时值。 3.歌词结合:用这个律动带着节奏感朗读第一句歌词,然后过渡到演唱。 4.类比迁移:用类似的形象化方式处理其他含有相似节奏型的乐句。如“是一根长竹竿”,可以做“敲击-延长”的动作;“是一块雪橇板”可以做“滑动-刹车”的动作。 活动三:分句学唱,融入表现 1.旋律模唱:用“la”音跟随钢琴慢速模唱歌曲旋律,在难点乐句处结合刚才的律动。2.歌词学唱:带入歌词,逐句教唱。在富有动感的节奏处,引导学生用身体感觉来带动演唱,避免单纯机械跟唱。3.力度记号学习与应用: 情境比喻:“我们的歌声也可以像做游戏一样有轻重变化。比如,‘小河湾’水流轻轻唱(p),‘打枣’热闹有力量(f)。”手势辅助:继续使用手势高低来辅助表现力度的变化。对比演唱:教师用有力度变化和无力度变化演唱同一句,让学生选择更喜欢哪一种,并尝试模仿。活动四:完整演唱,情感表达1.跟琴演唱: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鼓励学生在相应乐句加入熟悉的律动感。2.跟伴奏演唱:播放歌曲伴奏,学生尝试独立演唱,教师用指挥手势提示力度的变化和音乐的流动。 能说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情绪。 能通过形象的律动,初步感受并表现歌曲中富有动感的节奏型,演唱基本准确。演唱声音自然、情绪到位。 能认识并初步运用力度变化来增强表现力。 能较完整、生动地演唱歌曲。3.能根据对歌曲情绪和内容的理解,参与为歌曲编配简单打击乐器伴奏或身体声势的活动,并乐于合作表演。 拓拓展部分 1. 小组合作,选择乐器,尝试为歌曲片段创编伴奏。2. 小组自信展示。3.积极参与集体表演,享受合作的乐趣。 1.“四季音乐会”创编:“让我们为这首快乐的歌增添更多色彩!这里有响板、铃鼓、沙锤。我们可以用它们来模仿四季的声音,或者为歌曲打节奏。比如,响板像春天的脚步声,沙锤像夏天的雨声……请大家小组商量,选择一种乐器,为歌曲的一个部分伴奏。”(教师提供简单节奏型建议,如 X X 或 X X X,并鼓励学生尝试与歌曲力度变化配合)2.小组展示:邀请小组展示,引导大家关注他们的伴奏是否让歌曲更有趣、更动听。3.集体表演:选择一组伴奏,全体同学一起演唱,共同完成“四季音乐会”。 能积极参与创编,尝试用乐器表现音乐。能大方展示,在集体表演中感受音乐合作的快乐。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用歌声,还用我们的身体和乐器,一起玩转了四季,感受到了音乐里藏着的各种小惊喜。希望同学们以后唱歌时,也能像今天这样,大胆地用动作、用轻重变化来表达你心里的音乐感觉!板书设计 课题:四季童趣 (快乐地) 四季游戏: 力度游戏: 春:风筝线(跑跑-走) 强 (f) → 手势高(如:打枣) 夏:小河湾(流动) 弱 (p) → 手势低(如:水流) 秋:长竹竿(敲击-延长) 中强 (mf) / 中弱 (mp) 冬:雪橇板(滑动-刹车)作业设计 回家当小老师,把《四季童趣》教给爸爸妈妈,并和他们一起唱一唱。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