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雪花飞舞》(欣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雪花飞舞》(欣赏)教案

资源简介

《雪花飞舞》教学设计
课型:欣赏
设计者: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
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
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
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
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
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
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
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
2.教材分析
《雪花飞舞》是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钢琴曲集《儿童乐园》中的第四首。乐曲通过丰富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冬日雪花飘飞的景象,以及孩子们凝视窗外雪花、热切盼望春天的心情。作品运用了音高、速度、力度、音区等多种音乐要素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雪花从零星飘落到漫天飞舞再到逐渐平息的过程。乐曲结构较为清晰,可作为学生初步感受音乐段落划分的典型范例。
3.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他们对“雪”有生活经验或画面认知,易于产生联想。然而,他们专注聆听器乐作品的能力有限,对音乐要素(音高、力度、速度)的感知不够敏锐,对“乐段”的概念模糊。教学中应避免术语化讲解,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身体律动、图画等直观方式感受音乐的结构与变化。
二、学习目标
1.能感知乐曲《雪花飞舞》所描绘的冬雪意境与情绪变化,能通过聆听,初步辨识音乐在音高、力度、速度、音区上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通过画旋律线、体态律动等方式,表现对音乐起伏、强弱、快慢变化的感受;能模唱乐曲的简单主题片段。
3.能根据对音乐段落特点的理解,用不同的动作创造性表现不同乐段的雪花飞舞景象。
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德彪西,初步了解音乐可以像绘画一样描绘自然景物,体会音乐与自然、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聆听《雪花飞舞》,感受乐曲描绘的雪花飞舞的意境,并能用动作、图画等方式对音乐要素的变化做出反应。
学习难点:通过音乐体验,初步感知乐曲的段落划分(结构)。
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导导入部分 1. 观看画面,进入情境。模仿雪花飘落的动作(轻柔、缓慢)。
2. 明确学习内容,产生聆听兴趣。 1. 情景创设:播放冬日雪景视频或展示雪景图片,背景音乐为《雪花飞舞》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美丽的自然现象?(下雪)雪花静静地飘落,把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你们能模仿一下雪花是怎样飘落的吗?” 2. 引出课题:“有一位叫德彪西的音乐家,他用钢琴把雪花飞舞的情景‘画’成了一首乐曲,名字就叫《雪花飞舞》。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首奇妙的音乐画。” 能积极参与情景模仿,对乐曲主题产生好奇。
度、速度、音区上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与音乐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通过画旋律线、体态律动等方式,表现对音乐起伏、强弱、快慢变化的感受;能模唱乐曲的简单主题片段。 新新知学习 活动一:初听全曲,感受意境 1.安静、专注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
2.大胆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和联想。
活动二:分段聆听,探究表现 (一) 聆听A段(雪花初落) 1.聆听A段,感受其轻柔、舒缓的特点。 2.模仿教师画旋律线,感受音乐起伏。 3.用“lu”模唱主题旋律。 (二)聆听B段(风雪交加) 1.聆听B段,对比发现音乐在力度、速度、音区上的显著变化。 2.根据音乐情绪创编并表现风雪中雪花飞舞的动作。 3.辨识演奏乐器(钢琴)及其音区特点。 (三)聆听A'段(雪花渐息) 1.聆听A'段,发现其与A段的相似性。 2.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感知乐曲的ABA'结构雏形。
活动三:完整复听,综合表现
随音乐完整地、有变化地用肢体动作表现对三个乐段的不同感受。 活动一:初听全曲,感受意境 1. 完整聆听:“让我们闭上眼睛,完整地听一遍《雪花飞舞》。边听边想,音乐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心情是怎样的?”
2. 交流分享: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初步感受(如:安静、优美、旋转、有点忧伤、盼望等)。
活动二:分段聆听,探究表现
(一) 聆听A段(雪花初落)
1.师:“音乐一开始,雪花是怎么飘落的?(轻柔、稀疏)力度是强还是弱?(弱)速度呢?(稍慢)”
2.画旋律线:教师随音乐在黑板上或用手指在空中画出平稳、起伏较小的旋律线,引导学生模仿。 师:“我们用手臂当画笔,跟着音乐画一画雪花的舞姿。”
3.模唱主题:教师用“lu”带唱A段主题旋律,学生轻声模唱,感受旋律的线条。
(二)聆听B段(风雪交加)
1.师:“听,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雪花飞舞的样子和刚才一样吗?”引导学生关注力度的增强、速度的加快、音区的扩展和节奏的密集。
2.对比体验:“这时的雪花像是在?(狂风中旋转、密集飞舞)我们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鼓励学生创编与A段不同的、更有力的旋转、快速摆动等动作。
3.探究音色:“这么丰富的音响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钢琴)它主要在高音区还是低音区演奏?(高低音区交织)”
(三)聆听A'段(雪花渐息)
1.师:“音乐最后部分让你感觉熟悉吗?和哪一段很像?(A段)有什么不同?(可能更轻柔、速度更慢,仿佛雪花渐渐飘远)” 2.感知结构:教师语言总结:“这首乐曲就像讲故事,有开头(A段:雪花初落),有发展(B段:风雪交加),有结尾(A'段:雪花渐息)。开头和结尾有些相似。”
活动三:完整复听,综合表现
1.律动表现:“现在我们都是小雪花,请根据音乐的变化,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雪花的舞蹈。A段可以轻柔飘落,B段可以快速旋转,回到A'段时再慢慢安静下来。” 能说出乐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 能通过画旋律线、模唱感知A段音乐特点。能通过对比,说出B段音乐要素的变化,并能用相应的动作表现。能辨认出A'段与A段的联系。 能随乐段的变换,有区别地进行律动表现。
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德彪西,初步了解音乐可以像绘画一样描绘自然景物,体会音乐与自然、生活的密切联系。 拓 展 部拓展部分 1. 聆听音乐,根据对段落的理解,用图画形式创造性表现。
2. 展示画作,并尝试用语言描述画作与音乐的联系。
3. 认识作曲家德彪西,了解其音乐风格特点。 1. 雪花画廊创编: 师:“德彪西用音乐作画,我们也可以用线条和图形来画画音乐!请拿出纸笔,再听一遍音乐,根据你听到的A、B、A'三个部分,用不同的线条(直线、曲线、点、螺旋线等)画出三幅‘雪花飞舞图’,表现音乐的变化。” 教师可简单示范(如A段用轻柔的曲线,B段用密集的点和粗重的螺旋线)。
2. 展示与介绍: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画。 3. 作曲家简介:出示德彪西图片和简介。“创作这首优美乐曲的德彪西爷爷,是法国一位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他很喜欢用音乐来描绘大自然的光影和色彩,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 能通过图画表达对音乐段落特点的理解。能尝试将视觉符号与听觉感受建立联系。对作曲家德彪西有初步印象。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德彪西的《雪花飞舞》,不仅用耳朵听,还用身体舞动,用画笔描绘,感受了音乐如何像魔法一样,把我们带进雪花飞舞的童话世界。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更多地用这样的方式,去发现音乐里藏着的无数美景和故事。
板书设计 课题:雪花飞舞 (德彪西 曲) 音乐图画: 音乐要素: A段:轻柔飘落 (曲线) 力度:弱 → 速度:慢 B段:狂风飞舞 (螺旋线/点) 力度:强 → 速度:快 A'段:渐渐平息 (虚线) 力度:很弱 → 速度:很慢
作业设计 和家人一起搜集一首其他关于冬天或雪花的乐曲,下节课带来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