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秋日素描》教学设计课型:欣赏设计者: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习任务1:听赏与评述A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并判断是哪些音乐要输引起的音乐情绪、情感的变化。B能区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基本演唱形式;能分辨小型音乐的体裁与形式,简单描述他们的特点。初步了解不同体裁与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能根据情感表达和生活需要,选用合适音乐。C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或反应。D在聆听、体验音乐时能始终将听觉注意力指向音乐,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影响他人。学习任务4:编创与展示A能即兴编创与音乐情绪、特点一致的声势、律动或舞蹈动作,并参与表演。B能对自己活他人的编创与表扬进行简单评价。2.教材分析《秋日素描》是美国近现代作曲家吉洛克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小品。作品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乐曲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缓平稳,通过音高、力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秋日画卷,如秋风拂面、落叶纷飞、果实累累等场景。该作品是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联想自然景象、感受音乐描绘性的良好素材。3.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音乐聆听习惯,能够感知音乐的基本情绪(如欢快、优美、悲伤)。他们对“秋天”有直接的生活经验(如落叶、凉爽的天气、丰收的果实),易于产生联想。然而,他们对器乐作品的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具体形象,对音乐如何通过旋律走向、力度变化等要素来“描绘”景物缺乏深入感知。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身体表现,但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支架。二、学习目标1.能感知《秋日素描》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与宁静的秋日意境,能通过聆听,初步辨识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波浪形)及力度的变化,并理解其表现作用。2.能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表现对音乐旋律走向的感知;能根据对音乐的联想,用即兴的肢体律动表现秋日的场景。3.能基于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联想,创编简单的身体律动或情景表演,表达自己对秋日景象的感受。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吉洛克,理解音乐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聆听《秋日素描》,感受乐曲描绘的秋日意境,并能通过画旋律线和身体律动对音乐做出反应。学习难点:将听觉感受(旋律走向、力度变化)与对秋日景象的联想相结合,并进行个性化的创意表现。教学设计学习 目标 学习流程 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激趣导入 导导入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积极描述对秋天的印象。2.观察图片,丰富对秋天景象的感知。3.对用音乐“画画”的形式产生好奇,明确学习内容。 1. 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年四季中,秋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吗?(如:凉爽、丰收、金色、落叶…)”2. 情景创设:展示几幅不同风格的秋景图片(如:蓝天白云下的金色田野、秋风扫落叶、挂满果实的枝头、宁静的秋日湖畔)。3. 引出课题:“有一位叫吉洛克的音乐家,他用钢琴为我们‘画’了一幅秋天的图画,名字就叫《秋日素描》。‘素描’就是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事物的大致样子。让我们听听,音乐是怎么‘素描’秋天的。” 能联系生活,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对乐曲产生聆听兴趣。1.能感知《秋日素描》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与宁静的秋日意境,能通过聆听,初步辨识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波浪形)及力度的变化,并理解其表现作用。 2.能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表现对音乐旋律走向的感知;能根据对音乐的联想,用即兴的肢体律动表现秋日的场景。 4.通过欣赏乐曲,知道作曲家吉洛克,理解音乐与自然、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艺术创作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新新知学习 活动一:初听全曲,感受意境 1.安静、专注地聆听乐曲,展开想象。2.大胆分享自己的聆听感受和联想画面。活动二:分段探究,感知表现 1. 聆听A部分,感受其宁静、优美的特点。 2.观察教师示范,并跟随音乐在空中画旋律线,初步判断旋律走向。 4..将旋律线与秋日景象进行联想,并尝试表达。(二)聆听B部分 1.. 聆听B部分,对比发现音乐可能发生的变化。 2.继续画旋律线,感知其与A部分的区别。 3.根据音乐变化产生新的秋日场景联想。 活动三:完整复听,深化体验再次完整聆听,综合运用画旋律线的方式感受音乐,并巩固心中联想。 活动一:初听全曲,感受意境 1. 完整聆听:“让我们闭上眼睛,完整地欣赏这首《秋日素描》。仔细听,音乐带给你的感觉是热闹的还是安静的?是欢快的还是优美的?它让你仿佛看到了秋天怎样的画面?”2. 交流分享: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初步感受(如:优美、宁静、舒缓、有点忧伤、像秋风、像落叶飘下等)。活动二:分段探究,感知表现(一)聆听A部分(秋的宁静)1.师:“音乐一开始,描绘的是怎样的秋天?是秋风瑟瑟,还是宁静的午后?”引导学生感受平稳的节奏、适中的速度与柔和的力度。 2.教师示范:教师随音乐在黑板上画出第一乐句的旋律线(可能是波浪形或小幅起伏),并说明:“老师听到音乐像秋风轻轻吹过湖面,画出了这样的波浪线。”3. 学生尝试:“请你们也伸出手指做画笔,跟着音乐在空中画一画你听到的旋律线。它是向上走(上扬)、向下走(下沉),还是像波浪一样起伏?”4.联想与表达:“这样的旋律让你想到了秋天的什么?”(如:舒缓的秋风、微微起伏的稻田、空中飘落的树叶)。(二)聆听B部分 1.师:“听,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旋律的起伏是更大了还是更小了?力度有没有变化?”引导学生对比A部分,关注音乐可能出现的音区变化、力度增强或节奏的细微活跃感。 2. 画旋律线(实践二):再次引导学生随音乐画旋律线,感受与A部分的异同。 3. 联想与表达:“这部分的音乐,又让你联想到了秋天怎样的场景呢?”(如:一阵风刮过,树叶旋转落下;鸟儿在枝头跳跃;人们收获时喜悦的心情)。活动三:完整复听,深化体验1. 师:“让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乐曲。请一边听,一边继续用手画旋律线,感受音乐的起伏。同时,在心里构思一个秋天的画面。” 能说出乐曲宁静、优美的基本情绪。能通过画旋律线,感知音乐的大致走向(上、下、波浪)。 能根据音乐特点,产生合理的秋日场景联想。 能在对比中感知音乐不同段落的特点。3.能基于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联想,创编简单的身体律动或情景表演,表达自己对秋日景象的感受。 拓 展 部拓展部分 1. 根据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和联想,即兴创编身体律动来表现秋日景象。2. 大胆、投入地进行律动表现,并欣赏同伴的创意。3. 认识作曲家吉洛克,了解其贡献。 1. “秋日舞者”创编。 师:“现在,我们就是秋天的精灵!请根据你刚才心中构思的秋天画面,以及音乐带给你的感觉,随着《秋日素描》的音乐自由地舞动你的身体。你可以模仿秋叶飘落、秋风摇摆、果树摇曳… … 让你的动作跟着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变化一起舞动。”教师可启发:“当旋律向上时,你的身体可以?向下时呢?音乐轻柔时呢?”2. 自由表现与欣赏:播放音乐,鼓励学生离开座位,在空间内随乐即兴律动。教师观察并适时给予鼓励性指导。3. 简要介绍作曲家:出示吉洛克简介。“创作这首优美乐曲的吉洛克,是一位美国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创作了许多适合青少年聆听的钢琴作品,都很生动有趣。” 能根据音乐情绪和自身联想,进行即兴的、与音乐相契合的律动表现。 能积极参与表现活动,享受创造性表达的乐趣。 对作曲家吉洛克有初步了解。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吉洛克的《秋日素描》,不仅用耳朵听,还用画笔(手指)‘画’,用身体‘舞’,全方位地感受了音乐如何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秋天。希望同学们以后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欣赏更多的音乐,发现其中更广阔的世界。板书设计 课题:秋日素描 (吉洛克 曲) 情绪:优美、宁静 旋律线: 联想: ↗ 上行 (如:秋风起) A段:宁静的秋日… ↘ 下行 (如:落叶飘) B段:灵动的秋日… 波浪形 (如:稻浪)作业设计 你最喜欢的《秋日素描》中的一个片段,画一幅小小的“音乐想象画”。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