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诵读品悟为根基,家国情怀为核心”,立足高二学生对边塞诗的认知水平,通过“字—词—句”精读与背景还原,引导学生感受《无衣》中“同仇敌忾、军民同心”的豪迈气概。注重“读—议—悟”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诗歌复沓手法的同时,领悟家国一体的精神内核,实现诗歌鉴赏与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袍”“泽”“裳”等服饰名词,分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复沓句式,掌握《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语言特点,提升古诗文解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同穿衣物—同修兵器—同赴战场”的情感递进脉络,理解“以物起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辩证分析“个人与家国”关系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无衣》“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诗风,感受“上下一心、共御外敌”的审美特质,提升对边塞诗的审美感知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中“家国一体、众志成城”的精神,理解先秦时期军民的爱国情怀,传承“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民族文化基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复沓句的表达效果;梳理“同袍—同泽—同裳”“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情感递进,把握“同心抗敌”的核心。
难点:理解“复沓手法”对强化情感的作用;体会诗句背后“家国危难时,个体与集体共生”的深层内涵,关联当代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方法:采用“分层诵读法”感受诗韵,“情境教学法”唤醒共鸣,“问题链引导法”推动深读,“对比阅读法”深化理解。
准备:教师制作PPT(含先秦战争背景图、《无衣》吟诵音频、复沓手法思维导图);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词句,查阅“周幽王时期犬戎入侵”相关史料。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3分钟“先秦军民抗敌”动画片段(展现犬戎入侵、百姓流离,士兵与民众携手备战的场景,配激昂背景音乐),提问:“当家国面临危难,是独自逃亡还是携手抗敌?两千多年前,先秦先民以一首《无衣》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那份‘与子同仇’的豪迈与赤诚。”
补充背景:简要介绍写作背景——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犬戎入侵镐京,百姓与士兵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无衣》便是当时军民同心抗敌的战歌,为文本研读铺垫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
字词与句式积累:
字音与节奏:教师范读全诗,强调易错音(如“戈(gē)矛”“矛戟(jǐ)”“甲兵(bīng)”),标注节奏(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二二”节奏,凸显铿锵气势),学生分小组跟读3遍,感受战歌的激昂韵律;
重点词义:解析“袍”(长衣,古代士兵作战时的服装)、“泽”(内衣,比“袍”更贴身,象征更亲密的联结)、“裳”(下装,此处泛指衣物),结合语境理解——“同袍”“同泽”“同裳”不仅是共享衣物,更暗含“同生死、共患难”的情谊;
复沓句式:明确“岂曰无衣?与子……”的重复结构为《诗经》典型的复沓手法,让学生找出每章的重复句与变化句(重复句:岂曰无衣?与子……;变化句:同袍/同泽/同裳,修我戈矛/矛戟/甲兵,与子同仇/偕作/偕行),初步感知“重复中求变化”的语言特点。
梳理情感脉络:
学生默读全诗,以“章节”为单位,用表格梳理内容与情感:
章节 核心内容 情感基调
第一章 同穿衣物,同仇敌忾 坚定、激昂
第二章 同修兵器,共同行动 急切、豪迈
第三章 同赴战场,共御外敌 悲壮、决绝
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明确诗歌“从‘共备物资’到‘共赴战场’,情感逐层递进”的逻辑,避免学生陷入“只记句式,不懂情感”的误区。
(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
聚焦“复沓句”,析情感强化作用:
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提问:“三次重复‘岂曰无衣?与子……’,为何要变换‘袍’‘泽’‘裳’?这种重复有何效果?”
引导分析:“袍”“泽”“裳”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衣物的贴近程度逐渐加深,象征军民关系愈发紧密;重复的问句“岂曰无衣”并非真的“无衣”,而是以反问强化“即便物资匮乏,也愿与你共享”的决心,让“同心抗敌”的情感在反复咏叹中更显浓烈,如战鼓般层层递进,振奋人心。
赏析“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拆解词句:“戈矛”“矛戟”“甲兵”从进攻兵器到防御装备,备战物资逐渐全面,显“备战之周密”;“同仇”(同仇敌忾)“偕作”(共同行动)“偕行”(一同出征),行动从“思想共鸣”到“实际协作”再到“并肩作战”,情感从“愤怒”升华为“行动”,最终凝聚成“共赴战场”的决绝;
拓展思考:为何用“修”字而非“拿”“持”?明确“修”有“修缮、准备”之意,既写军民共同备战的场景,也暗指“临危不乱、从容应对”的心态,让“豪迈”中多了一份“沉稳”,更显真实。
聚焦“意象”,析家国情怀表达:
分析“衣”的意象:“衣”是生活必需品,诗中却成为“同心”的象征——当“无衣”时,军民愿“同袍”“同泽”,意味着共享生存资源,也象征共享命运;这种以“日常之物”写“宏大情怀”的手法,让“家国情怀”不再空洞,而是融入“穿衣吃饭”的现实,更显真挚。
分析“兵器”的意象:“戈矛”“矛戟”“甲兵”是战争工具,诗中“修我戈矛”“修我甲兵”的重复,不仅写备战场景,更显“主动抗敌”的态度——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修缮兵器、奔赴战场,展现先秦先民“犯我家国者,虽远必诛”的骨气,让“爱国”从“情感”转化为“行动”。
聚焦“情感内核”,析当代意义:
提问:“‘与子同仇’‘与子偕行’的精神,在今天有何体现?”
引导关联现实: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与志愿者“与子偕行”,共同抗疫;洪水面前,军民“与子同仇”,共筑堤坝;这些场景与《无衣》中的“同心抗敌”一脉相承,说明“家国一体、众志成城”的精神从未过时,始终是民族面对危难时的精神支柱。
(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
补充文本:分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对比探究:
提出问题链:①两首诗都写“抗敌”,情感表达有何异同?②《无衣》的“复沓”与《从军行》的“写景抒情”,哪种手法更能凸显“豪迈”?
小组讨论后总结:
情感异同:相同点是都表达“爱国抗敌”的豪迈;不同点是《无衣》侧重“军民同心”,情感更“质朴热烈”(如“与子同袍”的直白);《从军行》侧重“士兵个体”,情感更“悲壮深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沧桑);
手法差异:《无衣》以“复沓手法”反复咏叹,像战歌一样节奏感强,适合集体吟诵,强化“团结”的氛围;《从军行》以“写景开篇”(青海长云、孤城玉门关)营造苍凉意境,再抒“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情感更显厚重;
延伸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诗歌手法,都是为情感服务,无论是《无衣》的“直白热烈”,还是《从军行》的“深沉悲壮”,核心都是“爱国情怀”,这是中华诗歌的共同精神内核。
六、板书设计
无衣(《诗经 秦风》)
一、核心情感:同仇敌忾,家国同心
同袍/同泽/同裳→共享物资,共担命运(亲密)
同仇/偕作/偕行→同仇敌忾,共赴战场(决绝)
二、行文脉络:情感递进(三层)
第一层(章一):同穿衣物→思想共鸣(同仇)
第二层(章二):同修兵器→行动协作(偕作)
第三层(章三):同赴战场→命运与共(偕行)
三、艺术特色
手法:复沓(重复中求变化,强化情感)、以小见大(衣/兵器→家国情怀)
语言:直白铿锵,如战歌般激昂
意象:衣(同心象征)、兵器(抗敌决心)
四、精神内核: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古今相通)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分析“复沓手法”在每章中的具体体现,写150字说明;
拓展作业:结合《无衣》的“同心”精神,写400字短文《身边的“与子偕行”》,记录生活中体现团结的场景;
选做作业:搜集《诗经》中其他边塞诗(如《小雅 采薇》),对比分析其与《无衣》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制作1页对比表格。
八、教学评价及反思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词句赏析、情感分析)、小组展示(脉络梳理、对比探究),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复沓手法”与“家国情怀”目标;作业中的“短文写作”“对比表格”,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分层诵读”与“现实关联”,落实了诗歌鉴赏目标,但“复沓手法对情感的强化作用”环节,部分学生理解较浅;后续可增加“学生仿写复沓句”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手法效果,同时缩短背景介绍时间,给“现实关联”留更多研讨空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