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培优】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培优】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培优】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物理学家做出贡献的叙述,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奥斯特——最早记述了磁偏角
B.法拉第——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C.沈括——最先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D.牛顿——最先研究光的色散现象
2.以下对物理现象的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50g B.昆明夏天最高气温约为
C.课桌的高度约为75cm D.中学生100m短跑成绩约为7s
3. 下列估测数值与实际相符的是(  )
A.常用的筷子长度约为25cm B.目前考场环境温度约为5℃
C.呼吸一次的时间约为10s D.一部手机的质量约为12kg
4.测量长度时,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取决于(  )
A.测量工具的种类 B.测量工具的最大测量范围
C.测量工具的分度值 D.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5.某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得物体长度的五个数据:2.25cm、2.26cm、2.25cm、2.27cm、2.32cm。则物体的长度为(  )
A.2.27cm B.2.2575cm C.2.26cm D.2.260cm
6.物理学的研究离不开实验,下列实验中我们本学期没有进行探究的是(  )
A. 探究声音的特征
B.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C. 探究杠杆的平衡件
D. 探究物质的导电性
7.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时,图中所示的四种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8.为了检验小超同学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下列几种尺子哪种最合适(  )
A.量程20cm,分度值0.5mm B.量程3m,分度值1mm
C.量程2m,分度值1dm D.量程100cm,分度值1mm
9.某同学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5.37cm、5.36cm,5.36cm,则木块的长度应记作(  )
A.5.3633cm B.5.363cm C.5.36cm D.5.37cm
10.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  )
A.参照物 B.光线 C.声源 D.光源
二、填空题
11.小明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物体的长度是   cm.
12.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   s,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
13.(1)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通过求平均值来减小   。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5.99cm、26.01cm、26.98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cm。
(2)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影响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4.物理学是研究声、光、   、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15. 我们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学习了力学的   定律、光学的光的反射定律,电学的   定律和焦耳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16.某学生测得木块长度的四次记录分别为17.58cm、17.61cm、17.59cm、17.56cm,那么,这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这块木块的长度为     。
17.如图所示,用两把尺子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则A尺的读数为   cm,B尺的读数为   cm;
18.如图所示,在铅笔杆上密绕30匝金属丝,由图可知金属丝的直径是   毫米。
三、计算题
19.某同学四次测得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是50.1mm、50.3mm 、50.2mm 、50.3mm,则他的测量结果应为多少?
四、实验探究题
20.某学生为了测量8年级物理上册课本的纸张厚度,采用了如下措施:
A.量出8年级物理上册课本第1页~最后1页(不含封面、封底)的厚度,记录为L;
B.选用学生三角尺并检查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没有磨损);
C.用 表示8年级物理上册课本每一张纸的厚度d;
D.翻看物理书最后一页的页码,记录该页码为n.
(1)上述各措施中错误的步骤是   ,应改为   ;
(2)实验措施改正后,正确的实验步骤应为   (填字母).
五、综合题
21.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图。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课本的长度应为   。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热胀冷缩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2.人们发现汽车在行驶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Ff,与汽车迎风面积S和汽车行驶速度v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得到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表1为汽车行驶速度v=20m/s时空气阻力Ff.与迎风面积S的有关数据,表2为迎风面积S=4.0m2时空气阻力Ff与汽车行驶速度v的有关数据)
表1
S/m2 1.0 2.0 3.0 4.0
Ff/N 103 206 309 412
表2
v/(m s﹣1) 10 20 30 40
Ff/N 103 412   1648
(1)由表1数据可知: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时,空气阻力与迎风面积成    关系。
(2)表2漏填了一个数据,漏填的数据应为    N。
(3)根据表2可得到的结论是    。
(4)空气阻力Ff与汽车迎风面积S和汽车行驶速度v的定量关系为    。
六、科普阅读题
23.请阅读《刻漏》回答题。
刻漏
日升日落,月圆月缺,寒来暑往,花开花谢,从古至今,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变化,周而复始,而时间计量却是片刻不离地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刻漏,又称水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它是根据流水的量与流逝时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我国使用刻漏的时间非常早,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到了汉武帝时期则发明了浮箭漏,图甲所示为单级浮箭漏示意图。浮箭漏由两只漏壶组成,一只是播水壶,另一只是受水壶,因为壶内装有指示时刻的箭尺,所以通常称为箭壶,随着受水壶内水位的上升,安在箭舟上的箭尺随之上浮,所以称作浮箭漏。为提高计时精度,人们把单级刻漏发展成多级刻漏,多级刻漏主要由几个铜水壶组成,又叫“漏壶”,如图乙所示,从上往下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箭壶,上面的三个壶的底部都有一个小眼。箭壶的结构图如图丙所示,里面有一个由箭杆和木块组成的箭舟,随着箭壶内的水逐渐增多,箭舟也慢慢上浮,在箭杆上面刻有精确的刻度,根据箭杆露出的刻度,就可以准确的读出时间。每隔一天,向日壶中装满水,将箭壶里的水倒空。东汉以后,我国刻漏最好的日误差已经可以达到在20s左右。刻漏作为古代计时装置,在类型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精度到高精度的演变。而在现代,其原理仍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文化展示和创意设计中。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刻漏,请你再列举一个我国古代计时的仪器。
(2)若图甲的箭尺上标记的A点是中午11点,请你判断箭尺上的B点是中午11点之前还是之后的时间,并写出判断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物理常识
2.【答案】C
【知识点】物理常识
3.【答案】A
【知识点】物理常识
4.【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5.【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6.【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索
7.【答案】D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8.【答案】B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9.【答案】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10.【答案】B
【知识点】物理常识
11.【答案】1;3.5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12.【答案】337.5;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13.【答案】误差;25.99;偏大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4.【答案】热;规律
【知识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15.【答案】牛顿第一;欧姆
【知识点】物理常识
16.【答案】1mm;17.58cm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17.【答案】2.4;2.35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18.【答案】1.0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19.【答案】50.2m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20.【答案】(1)C;用2 表示8年级物理上册课本每一张纸的厚度d
(2)BADC 或 BDAC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21.【答案】(1)甲
(2)减小误差;26.42cm;26.00cm
(3)偏大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22.【答案】(1)正比
(2)927
(3)汽车迎风面积一定时,行驶空气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关系
(4)Ff=1.03N·s2/m4×Sv2
【知识点】科学探索
23.【答案】(1)日晷
(2)中午11点之后,由于箭尺上的刻度是随着水位上升而逐渐露出的,则箭尺上越往下的刻度,代表的时间越晚。因此B点应该是在中午11点之后的时间。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