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培优】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培优】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培优】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D.考场周边“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国庆庆典,一辆辆彩车经过观礼台时,掌声此起彼伏。用力鼓掌与轻轻拍掌相比,发生变化的主要是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高架桥两侧建有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色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利用超声波可以测量地球与月球间的距离
4.人工智能应用加快落地,“AI 孙燕姿”就是将大量孙燕姿本人的声音让 AI 学习之后形成一个声音的模型,然后用这个模型去唱别人的歌,出来的歌曲就真的跟孙燕姿翻唱了别人的歌一样。“AI 孙燕姿”模仿的主要是孙燕姿的(  )
A.音色 B.响度 C.音调 D.相貌
5.下列发声体发出的声音,人们能听到的是(  )
A.迎风飘扬的旗帜(约55 Hz) B.医院的B超
C.蝴蝶飞行时扑翅(约2﹣3Hz) D.地震产生的声波(10 Hz)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是 340m/s
B.“说学逗唱”为相声的基本功,“绕口令”属于“说”,练习统口令时越说越快,是改变了音调
C.艺术节合唱比赛,初一(15)班声音洪亮,这里的“洪亮”主要是指声音的音色
D.在封闭的室内,不一定能清晰的分辨出“原声”和“回声”
7.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听到隆隆雷声预示可能要下雨 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
C.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 D.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8.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所示,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城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9.2012年12月27日,我国正式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运行服务,它标志着我国卫星导航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卫星导航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主要依靠(  )
A.光导纤维 B.电磁波 C.次声波 D.超声波
10.如题图所示是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的响度和音调不同 B.甲、丙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小刚家新买的城市越野车安装了倒车防撞超声波雷达。小刚说:“只要在车内听到超声波发出的警报声越急促,说明车的尾部离障碍物就越近”。你认为小刚的说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的依据是   。
12.“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发生,又没有阻断声音的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学习了声音的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帮小明补充完整.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   ·。
13.如图所示,用相同的力由左向右敲击瓶子,会听到各个瓶子的   (填“音色”、“响度”或“音调”)不同,决定它高低的因素是   ,因此会听到声音由左向右依次变   (填“高”、“低”)
14.小强找来7个相同的啤酒瓶,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能吹出“1、2、3、4、5、6、7”的声音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吹   (填序号)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其原因是该瓶内空气柱振动的   大,所以发声的音调最高.
15.地震、海啸时都会产生次声波,人耳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波。蝙蝠觅食时发出的声波是    声波。
16.广场舞是中国大妈非常喜欢的一种运动,她们常常用音箱放大伴奏乐,如图所示.但巨大的声响让广场舞变成了让人头疼的“扰民舞”,这主要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   大,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和学习;巨大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
17.如图所示,晓雯在二胡演奏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   而发声;表演中晓雯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到我们耳中的.
1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音叉发声的波形图,根据波形图可知   (选填“甲”或“乙”)的声音响度大。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的次数相同,则音调   (选填“相同”或“不同”)。这个实验说明了:   越大,响度越大。(选填“振幅”或“频率”)
三、计算题
19.爱思考的子涵同学和可欣同学利用周末时间制定了一个测量声速的实验方案:他们找到一栋大楼前的一大片空地上,先测量了试验点A点到大楼的垂直距离为50m,然后子涵站在A点连续敲击木棒、调整敲打节奏,直到回声与前一次原声重合。同一位置的可欣从某次听到声音开始计时,此后听到第20次敲击时停止计时,测得总时间为5.9s。利用上述实验数据求解声速。(结果保留到整数位)
20.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列火车向着远处的山崖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列车经过某处时鸣了一声汽笛,约1.5s后听到回声(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那么: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2)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多少米?
四、实验探究题
21.李楠同学看到演奏者在拉二胡之前先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她想,是不是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跟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呢?她找来橡皮筋,如图所示,用牙齿和手把橡皮筋拉开,拨动时,改变松紧程度,听起来音调确实不同.
(1)她得出的结论应该是:橡皮筋拉得越紧,其音调越   .
(2)她经历的探究过程是:提出问题,   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3)声音的响度跟什么有关?利用以上器材,如何验证?
(4)她听到的声音主要经过哪些传导途径?
(5)冬于,寒风吹到野外的电线上,发出呼呼的哨声,而在夏天却很难听到,这是为什么?请根据声学知识予以解释.
五、综合题
22.现有一根长为8.5m的铁管,小琳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小明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人耳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请解答如下问题:
(1)求敲击声由空气传入小琳的耳朵需要多长时间?
(2)请简要分析说明,小琳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
23.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约为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的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kHz到    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8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1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1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m.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六、科普阅读题
24.雪花落水也有声
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在3月份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赫到2×105赫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海豚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海豚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是个奇才,普罗斯佩勒提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他们确实在下雨时发现水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下雨时那些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状况协调一致,从而证实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
事情还没有结束,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他们也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否认,而是要用实验来验证。在一个风雪的夜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你看,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   (选填“超声”、“次声”),正常人耳频率的范围是   Hz;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是利用   工作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 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   ;
A. 蝙蝠 B. 猫 C. 狗 D.大象
(3)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    ,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    能传播声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答案】A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答案】C
【知识点】声与能量传递
4.【答案】A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5.【答案】A
【知识点】人耳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6.【答案】D
【知识点】声速;回声及其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7.【答案】B
【知识点】声与能量传递
8.【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音色;噪声及来源
9.【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10.【答案】D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1.【答案】错误;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发出的警报声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人耳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2.【答案】(1)振动
(2)大于
(3)月球周围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13.【答案】音调;频率;低
【知识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4.【答案】G;频率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5.【答案】不能;超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16.【答案】响度;纸盆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7.【答案】振动;音调;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18.【答案】甲;相同;振幅
【知识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19.【答案】解:由于听到反射回来的第一次鼓声与打出来的第二次鼓声完全重合,打鼓20次的声传播的总路程:s=20×2×50m=2000m,
测得总时间为5.9s,则声音传播的速度: ≈339m/s。
答: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39m/s。
【知识点】声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20.【答案】(1)解: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72km/h=20m/s,
在t=1.5s的时间内,列车行驶的路程是s1=v1t=20m/s×1.5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1.5s=510m,
答:从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是30米
(2)解:设列车鸣笛时距山崖的距离为s,
由图知:2s=s1+s2,
则s= (s1+s2)= ×(30m+510m)=270m;
答:该列车鸣笛时距山崖大约是270米
【知识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21.【答案】(1)高
(2)猜想与假设
(3)声音的响度跟琴弦振动的振幅有关,可以拨动橡皮筋,改变用力程度,听声音响度的变化
(4)她听到的声音主要经过空气传导,骨传导
(5)冬季电线遇冷收缩,风吹动时其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内,夏季电线因膨胀而松弛,振动频率低.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22.【答案】(1)解:因为管长s=8.5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则由v= 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
答:敲击声由空气传入小琳的耳朵需要的时间为0.025s;
(2)解:由于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一定小于0.025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答:声音在空气和铁管中的传播时间间隔小于0.1s,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
【知识点】声速
23.【答案】(1)10;20
(2)6000;6600
(3)不能
【知识点】回声及其产生;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24.【答案】(1)超声;20~20000
(2)超声波;A
(3)振动;液体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