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附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课型 一轮复习
学科 语文 年级 初三
学段 初中 版本章节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无固定教材章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熟悉中考古诗词鉴赏 “描绘画面、把握情感、赏析表达技巧”3 大常考题型,掌握对应答题格式,能识别并分析常见意象、表现手法及炼字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 “中考案例分析 + 当堂练习”,学会用 “五看法” 分析诗词情感,借助小组合作提升表达技巧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语言美与意境美,体会诗人家国情怀、人生追求,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借诗词砥砺品格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①规范描绘诗词画面(不脱离原诗意境);②用 “五看法” 准确把握诗人情感;③赏析炼字、修辞、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①将答题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外陌生诗词;②理解 “意象 — 意境 — 情感” 的内在关联,避免答题空洞。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初三学生已积累一定课内古诗词,对 “意象”“情感” 有初步认知,接触过简单的诗词赏析题; 2. 现存问题:答题缺乏规范性(如画面描绘脱离原诗、情感分析空洞),对 “表现手法”“炼字效果” 的理解较模糊,难以将方法迁移到课外诗词; 3. 学习需求:需聚焦中考题型,通过 “方法讲解 + 真题演练” 突破答题痛点,提升得分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①整合 PPT(含中考真题案例、答题模板、当堂练习题);②设计分层作业学案;③准备 AI 诗词赏析工具(如 “诗词 AI 助手”)、小组合作任务单;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一:情境导入+考点1:描绘诗词画面 1. 导入:提问“哪句古诗词曾激励你奋进?分享理由”,过渡到“描绘画面”考点;2. 方法讲解:“忠于原诗+合理想象”原则及“情景=元素+细节”答题格式;3. 案例+练习:拆解《钱塘湖春行》诗句画面,学生独立完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画面描绘并展示点评。 1. 以学生体验导入,激发兴趣;2. 先讲方法再练真题,快速掌握画面描绘规范,避免脱离原诗意象。 1. 用“AI诗词推荐器”根据学生分享拓展同类诗句,丰富积累;2. 用“AI画面生成工具”展示诗句意境图,辅助理解;3. AI批改工具标注练习中“原诗元素遗漏”“想象不合理”问题。
二:考点2-3:把握情感+赏析表达技巧 1. 把握情感:讲解“五看法”(题目/意象/关键词等),用表格梳理情感类型,拆解《行路难》情感,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感分析;2. 赏析技巧:分类讲解炼字、修辞、表现手法,明确“手法+体现+效果”格式,拆解《江城子》“卷”、《过零丁洋》比喻,练习《山行留客》“弄”字赏析。 1. “五看法”让情感分析有路径,表格梳理降低记忆难度;2. 技巧分类讲解+案例拆解,厘清“手法—效果—情感”关联,突破“技巧理解模糊”痛点。 1. AI情感分析工具生成《行路难》“茫然→愤激→坚定”情感曲线;2. AI调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创作背景,辅助理解济世情怀;3. AI炼字工具提示“弄”字“拟人+化静为动”答题思路,展示技巧对比案例。
三:综合检测:小组合作解题 1. 任务:小组讨论《柳梢青·送卢梅坡》,完成“情感分析+表现手法赏析”,按“情感=景象+情”“手法=手法+词句+效果”整理答案;2. 展示点评:1-2组分享,教师重点点评“孤雁/浮萍表离别”“尘/月表相思”的意象关联。 1. 综合应用两大考点,检验方法迁移能力;2. 小组合作培养协作意识,聚焦“送别词”高频题材,强化答题逻辑。 1. AI小组协作平台分配任务(1组析情感、2组析手法),实时共享讨论成果;2. AI评分工具根据“答题完整性”“手法判断准确性”给小组打分,增强竞争感。
四.课堂总结+情感升华 1. 回顾:3大考点核心(画面:原诗+想象;情感:五看法;技巧:手法+效果);2. 口诀记忆:“画面描得真,情感找得准,技巧说得分,答题不丢分”;3. 升华:鼓励用赏析方法重读经典,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预告下节课课外迁移练习。 1. 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2. 口诀简化记忆,强化答题关键;3. 衔接后续学习,深化文化认同。 1. AI思维导图工具生成本课知识框架(考点—方法—案例),分享给学生复习;2. AI语音助手播放答题口诀录音,辅助记忆。
作业设计 1. 基础题(必做):赏析《登飞来峰》,①“浮云”的寓意;②诗句揭示的人生哲理(结合原PPT题目,规范作答);2. 提升题(选做):课外诗词《送友人》(李白),①描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画面;②分析诗人情感;3. 要求:按课堂所学格式答题,标注“原诗元素”“手法类型”。 作业设计1. 基础题(必做):赏析《登飞来峰》,①“浮云”的寓意;②诗句揭示的人生哲理(结合原PPT题目,规范作答);2. 提升题(选做):课外诗词《送友人》(李白),①描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画面;②分析诗人情感;3. 要求:按课堂所学格式答题,标注“原诗元素”“手法类型”。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板书:一、描绘画面:①原则(忠于原诗+想象)②格式(情景=元素+细节)二、把握情感:①方法(五看法)②格式(情感=景象+情)三、表达技巧:①类型(炼字/修辞/手法)②格式(效果=手法+词句+情感) 【课堂小结】答题口诀:“画面描得真,情感找得准,技巧说得分,答题不丢分”
教学反思 1.优点:①“导入+考点整合”压缩流程,高效聚焦核心内容;②AI工具覆盖“学—练—评”全环节,提升课堂效率与互动性;2. 不足:①部分学生对“用典”手法仍理解模糊,需补充专项练习;②AI情感分析在“深层情感解读”上辅助不足;3. 改进方向:①下节课增加“用典vs借景抒情”对比练习,结合AI拓展课外案例;②优化AI工具,增加“创作背景—情感深层关联”解读模块。 教学反思1. 优点:①“导入+考点整合”压缩流程,高效聚焦核心内容;②AI工具覆盖“学—练—评”全环节,提升课堂效率与互动性;2. 不足:①部分学生对“用典”手法仍理解模糊,需补充专项练习;②AI情感分析在“深层情感解读”上辅助不足;3. 改进方向:①下节课增加“用典vs借景抒情”对比练习,结合AI拓展课外案例;②优化AI工具,增加“创作背景—情感深层关联”解读模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