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5浙江中考题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一、积累运用(19分)1.第一组同学分享了他们研究“山水与画卷”的材料。(7分)自然,是画家笔下最爱驰骋的疆场,山水,是画家感情最为厚重的积淀。画家们用心灵驾驭笔墨自然碰撞,与天地渗透,与山水融合,浑然天成一道优美旋律,心物协奏一曲动人乐章。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掩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趣与奥mì________。画中的渔夫,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这渔夫,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说明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活,但并不是厌恨人间。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fú________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山水画更见空灵清秀,意境高远,多表江南优美雅致的风物人情。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①奥mì ②宏fú 巨制(2)给加点的词注音。(2分)①驾驭 ②着色(3)文中划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并改正。(1分)(4)给语段中“( )”处选择合适的成语。(2分)A.气势磅礴 B.惊心动魄【答案】(1)秘 幅 (2)yù zhuó (3)第二个逗号改成分号 (4)A【解析】(1)本题考查字形。奥秘(ào mì):指深奥与神秘,通常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宏幅巨制(hóng fú jù zhì):形容规模宏大的著作、作品。(2)本题考查字音。驾驭(jià yù):驱使车马行进;也比喻掌握控制、支配。着色(zhuó sè):给作品涂上颜色;在文学中有时用来形容对描写对象进行形象、生动地描绘和渲染。(3)本题考查标点的使用。前半句“自然,是画家笔下最爱驰骋的疆场”和后半句“山水,是画家感情最为厚重的积淀”句式相似,为并列关系,所以中间应用分号来分隔。因此,应将第二个逗号改成分号。(4)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A.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壮大,非常有气势、有力量。B.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文段重点在于强调山水画卷展现出的雄伟浩大的场面和气势,“气势磅礴”更能贴合语境表现出山水画卷的宏大气势;故选A。2.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古诗文。(7分)主题 古诗文名句自然美景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借景言志 (3)曹操《龟虽寿》中“ ,志在千里。”表达了年老也要奋发有为的英雄豪情。 (4)道者,文之根本,志之所之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道:“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游子情思 (5)崔颢在《黄鹤楼》中自问自答抒发乡愁的句子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的深情,含蓄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答案】山山唯落晖 水中藻、荇交横 老骥伏枥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日暮乡关何处是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唯、落晖、藻、荇、骥、枥、鸢、戾、纶、暮、怜”等字词容易写错。3.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事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5分)【活动一:引经据典话诚信】(1)你要写一篇有关诚信的演讲稿,其中要论证“国家讲诚信则兴”这一观点。下列材料中能作为论据的一组是( )(2分)①商鞅立木 ②伯牙绝琴 ③重耳承诺退避三舍④曾子烹彘 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活动二:看图说话明诚信】(2)给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说拟题理由。(3分)【答案】(1)B(2)示例:疯狂造假 人物夸张的表情,虚假的数据,都揭示了作者的批判的重点所在——某些直播带货疯狂造假。(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论据补充。①商鞅立木: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新法得以实行,国力大盛。②伯牙绝琴: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与“诚信”和“国家”无关。③重耳承诺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④曾子烹彘: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孩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去,等我回家后再杀猪给你吃。”妻子刚从集市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是不能和他随便开玩笑的。孩子是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与“诚信”有关,但与“国家”无关;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他非常宠爱妃子褒姒,为了满足她的欢笑,他做出了很多荒唐的事情。在那个时代,烽火台是用来报警的,当外敌入侵时,点燃烽火台可以召集诸侯们前来勤王。然而周幽王却无故点燃烽火台,让诸侯们白白赶来,却发现没有敌人,这只是君王的一场游戏。褒姒看到诸侯们被戏弄的样子,大笑起来,周幽王也因此而高兴。然而,这样的游戏并没有持续太久。不久之后,真正的敌人入侵了,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台求救。然而,诸侯们因为之前被戏弄的次数太多,已经不再相信烽火台的信号,纷纷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敌人杀死,西周灭亡。可作为反面例子证明“国家讲诚信则兴”。故可以作为论据的是①③⑤。故选B。(2)本题考查拟写漫画标题。看图可知,图中的手机里有两个人,一个人正在吹一个红色的气球,气球上面写着“观看人数吹牛”,另外一个正拿着水管给手机前的水桶里注水,桶上写着“销售数据注水”。这两个的表情都非常夸张。手机里还写着“某些直播带货”的字样。综合起来看,这幅漫画反映的是某些直播带货不论是观看人数还是销售数据,都有吹牛、注水,即造假的现象。故可拟题为:直播带货的“疯狂”。理由:这个题目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某些直播带货背后疯狂造假的行为的强烈的抨击之意。二、阅读理解(48分)(一)名著阅读。(6分)文学社的同学们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浩然正气垂青史”几个大字就映入大家眼帘。参观之后,文学社的同学们打算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舞台,走近红色人物,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力量。4.文学社向全校公开招聘演员,请问下面的同学分别适合扮演哪个人物。(3分)①小中面容瘦削,个子高大,背微驼,头发浓密。人②小星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人③小国面目英俊,眼睛又大又深,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人5.以上三位同学参与试镜时,“蜗牛文学社”要求演员结合所演人物的经历(童年生活、求学经历、革命经历等)谈谈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请你从以上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概述。(3分)例:彭德怀在六千英里的长征中,大部分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体现了彭德怀的平易近人、尊重孩子。【答案】4.毛泽东 朱德 周恩来5.示例:周恩来。吃苦耐劳:为了保住小小的苏维埃,周恩来在南方进行了多年的艰苦斗争,甚至没有盐吃,不得不用人的铁的意志来代替;不屈不挠:广州公社失败后,周恩来转入地下活动;一直到1931年,他终于“闯破封锁”,到达江西和福建的苏区。【解析】4.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识记。①小中“面容瘦削,个子高大,背微驼,头发浓密”,与《红星照耀中国》中描写的毛泽东外貌“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非常相似,因此他适合演毛泽东。②小星“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与《红星照耀中国》中描写的朱德外貌“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非常相似,因此他适合演朱德。③小国“面目英俊,眼睛又大又深,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与《红星照耀中国》中描写的周恩来外貌“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小而结实,尽管胡子长又黑,外表上人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赋予热情”非常相似,因此他适合演周恩来。5.本题考查概括名著人物经历。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中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仿照示例,概述一下人物的经历即可。示例:朱德: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从小在私塾念书,还上了小学、中学,后来考入了成都的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他逐渐接受了革命反帝的思想,思考怎样救国救民,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为了追求革命,寻找共产党不远万里到了法国,又到德国柏林,最后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实现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回国后,他任国民党官,后来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带领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创建革命根据地。(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10月9日,巴黎奥运会游泳冠军潘展乐接受了中国日报视频栏目《场内场外》“不止”系列的专访。在节目中,潘展乐回忆了巴黎的夺金时刻,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有趣的是,潘展乐还说下个周期要发展自己的副项:200米自由泳、50米自由泳,以及羽毛球!②记者:“你在泳池中学会了什么?”③潘展乐:“起码教会我一点,就是迎难而上!所有问题都会有解决办法。这一次游到了最高领奖台,不代表下一次我一定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先是一切从零开始,做好自己,让自己重新回到一名普通运动员的角色,去为奥运冠军而努力奋斗。接下来的目标还是游泳吧,可能你得等下一届或者下下届采访的时候,再问我,我再考虑,说不定当时已经考虑好接下来的计划。现在我游泳生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说,好好游泳。”④记者:“要成为最顶尖的运动员所付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⑤潘展乐:“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全神贯注投入到你项目的训练当中,不是做完就完了,还要知道自己每天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这样日复一日才能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在心理上更加强大,抵抗得住外面的负面影响,继续做好自己。”⑥谈到自己在奥运会上夺冠的成功原因,潘展乐表示:“成功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坚持不懈、厚积薄发。你只有积累够了,或者说实力到达一定水平,机会在你面前你才能抓得住。你不能平时偷偷懒,到赛场你想拿冠军就能拿得到,这是不可能的。有实力的话,你只需要一点运气你就能拿到冠军;但你如果没有实力,你需要很多运气,甚至是有种不可能的幻想才能拿。”(有删改)材料二巴黎奥运会|游出世界新速度——中国“飞鱼”勇“潘”高峰①潘展乐振臂高呼,拉德芳斯体育馆掌声雷动。31日晚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19岁的潘展乐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游泳队夺得在巴黎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游泳历史上的首枚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中国游泳和世界游泳的历史在这一刻被重新书写。②“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目标可以随便定,但是努不努力,是你自己的事情。”但行前程,无问西东,这也是潘展乐的人生哲学。③从布达佩斯世锦赛崭露头角,到多哈世锦赛打破世界纪录,到巴黎奥运会再破世界纪录夺金,这个自诩为“看台观战选手”的大男孩,在即将度过20岁生日的前夕,梦想成真。④46秒40!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开赛以来的首个世界纪录诞生了!(选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三6.【新闻标题】好的新闻标题能起到先声夺人、画龙点睛的效果。请赏析材料二这则新闻标题的妙处。(3分)7.【新闻报道】材料二这则新闻报道,段序混乱,不符合新闻的基本结构。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重新排列材料二的段序。(4分)(只需写出段落序号)8.【新闻评论】结合上述三则资料,简明扼要地提炼其中蕴含的人生成功秘籍。(3分)【答案】6.①这则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点出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这一新闻事件;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潘展乐比作“飞鱼”,生动有趣;③勇“潘”高峰利用谐音将潘展乐的姓名巧妙地与成语融合,言简意赅,吸引读者阅读兴趣。7.④①③②8.①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勇气);②学会反思,做好自己;③懂得厚积薄发(积累)的道理;④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⑤既要有目标,也需要努力;⑥说话、办事要分清主次。【导语】材料通过对潘展乐访谈的详细描述和对他奥运会夺冠的报道,揭示了成功背后的坚韧与努力。他在采访中强调的心态培养和日常积累,是其成功的关键。新闻标题以“飞鱼”与“勇攀高峰”形象化地表现了他的成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材料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层层递进地展现信息,使读者能够迅速掌握核心内容。整体上,多则材料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展示了一位顶尖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和成功哲学。6.本题考查分析新闻标题的妙处。根据材料二首段“31日晚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19岁的潘展乐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游泳队夺得在巴黎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游泳历史上的首枚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中国游泳和世界游泳的历史在这一刻被重新书写”可知,潘展乐在巴黎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游泳队夺得首枚金牌,标题“游出世界新速度——中国‘飞鱼’勇‘潘’高峰”准确概括了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根据材料二首段“19岁的潘展乐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以及尾段“46秒40!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开赛以来的首个世界纪录诞生了”可知,进一步印证了标题对主要内容的概括性。标题将潘展乐比作“飞鱼”,形象地展现了他在水中的速度与灵动,如“潘展乐振臂高呼,拉德芳斯体育馆掌声雷动”,让人仿佛看到他如飞鱼般在水中畅游的姿态。同时,标题中,勇“潘”高峰巧用谐音,既突出了潘展乐的姓氏,又表达了他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语言精练,同时吸引读者。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排序。结合材料三的倒金字塔结构可知:新闻是按重要性的递减原则来安排事实,首先导语是最重要的事实,正文则按次要事实,再次要事实,最次要事实来安排。首先,④开头强调“46秒40!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开赛以来的首个世界纪录诞生了!”直接点明了最关键、最具震撼力的新闻事实,即世界纪录的诞生,这是整个新闻事件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能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最为关键和醒目,为新闻导语,应当在最重要的事实的位置上。接着,①“潘展乐振臂高呼,拉德芳斯体育馆掌声雷动。31日晚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19岁的潘展乐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游泳队夺得在巴黎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游泳历史上的首枚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中国游泳和世界游泳的历史在这一刻被重新书写”,这是详细描述了潘展乐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的具体场景以及夺冠的重大意义,进一步阐述了世界纪录诞生的具体情况和影响,重要性次之。然后,③回顾潘展乐从布达佩斯世锦赛到多哈世锦赛再到巴黎奥运会的历程,为新闻事件增添了背景和故事性,重要性又稍弱一些。最后,②“‘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目标可以随便定,但是努不努力,是你自己的事情。’但行前程,无问西东,这也是潘展乐的人生哲学”,以潘展乐的人生哲学结尾,使新闻更具深度和内涵,但在重要性上相对较弱,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提炼与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③段“起码教会我一点,就是迎难而上”可知,潘展乐在泳池中学会了迎难而上的决心,面对困难不退缩,勇敢向前,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先是一切从零开始,做好自己,让自己重新回到一名普通运动员的角色”可知,学会反思自己,不断调整状态,做好自己,有助于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根据材料一第⑥段“成功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可知,厚积薄发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在机会来临时抓住它。根据材料一第⑥段“有实力的话,你只需要一点运气你就能拿到冠军;但你如果没有实力,你需要很多运气,甚至是有种不可能的幻想才能拿”可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成功把握。根据材料二第②段“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目标可以随便定,但是努不努力,是你自己的事情”可知,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付出努力去追求,二者缺一不可。根据材料三新闻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可知,在新闻报道中要分清主次,同样,在人生中也要学会分清主次,明确重要的事情和次要的事情,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黄若天①1936年10月20日,一个男婴在父亲钟世藩当时供职的南京中央医院呱呱落地。因为医院的位置正好在钟山以南,父亲便为他取名“南山”。②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医生,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后成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③小南山并没有一个快乐安定的童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中央医院被迫辗转迁到贵阳,钟世藩也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一起西迁。小南山在贵阳度过了自己近10年的童年时光。让钟南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他用午饭钱偷偷买了零食,并撒谎骗了母亲。事情露馅时,钟南山以为回到家里就要大难临头,但是父亲并没有说什么批评的话,只是让他自己好好想一想,这样的欺骗行为到底对不对。钟南山回忆说,这感觉比父亲打他一顿的触动还要大。④1946年,抗战胜利一年多后,贵阳中央医院迁址广州,10岁的钟南山和家人由此定居广州。1955年,19岁的钟南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而拉开了自己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大幕。⑤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英国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虽然已经43岁了,但那时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就是强烈地希望能到国外学习一些先进技术。”钟南山说。⑥1981年11月,当钟南山毕业准备回国时,弗兰里教授特意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去了一封信,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⑦医学是一门需诉诸理性、谨慎对待的学科。父亲教给钟南山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要有证据。在一次记者访谈中,钟南山回忆起1969年和父亲的一次对话:“那时,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孩子,尿血很厉害。我就说这是一个结核的病人。他反问我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结核?这话就把我问住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凭什么就是)。(因为)尿血是很普通的,它可以是膀胱的炎症,可以是结石,当然也可以是结核。父亲的意思是你的判断得有证据。”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⑧2003年,非典首先在广东地区爆发,来势汹汹。正在大家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专家钟南山出现了。⑨“学术,不容有半点敷衍;救命,不容有半点迟缓。”钟南山以科学家的身份站出来,明确指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当年4月,当国家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些人盲目宣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时,他终于忍不住了,当场表明:“现在还不能说是控制,只能说遏制。控制的前提是发现病原体,同时找到对这个病原体的处理方法。目前这个病的病源都还没搞清楚,怎么控制它?”正是在这些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的言辞中,在抗击“非典”这场战役中,人们记住了钟南山。⑩2020年春节,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教授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再一次在重大疫情防御中勇挑重担,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此次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他的发声,为这场疫情阻击战拉响了警报,对我国新冠病毒的防治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得到了亿万百姓的真心敬爱,展示了为国大义的医者风骨。(选自《传记文学》2020年第2期,有删改)9.【传记·概括】阅读选文⑧~⑩三小节,分点概括钟南山教授在抗击“非典”“新冠”两场战役中的两个重大贡献。(4分)10.【传记·语言】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体会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蕴含的情感。(3分)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11.【传记·特点】人物传记往往引用传主话语。文章第⑨⑩段中引用钟南山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12.【传记·比较】结合本文和《藤野先生》,完成如下表格。(4分)藤野先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现实意义内容 (1) 记述钟南山的生平事迹 (4)写法 (2) 平铺直叙、纪实写法精神 严谨、专注、平等待人 (3)【答案】9.①明确提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②指出“非典”暂时只能说遏制,而非有效控制;③担任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④发出预警:“新冠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10.①“但从不”“但也从不”强调钟南山作为医学工作者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②表达了作者对于钟南山的肯定和赞美。11.①本文是传记文学,引用钟南山的话,补充了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此外,引用传主本人的话更能体现出钟南山其人科学、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疫情当前治病救人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展现出传主的精神品质;③变换文章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12.藤野先生帮助、关心、鼓励我/帮我改讲义/帮我主持公道/鼓励我学解剖学等 先抑后扬/对比/陪衬/正面描写 既要有一丝不苟/严谨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要有尽职尽责/为国为民/平等待人的医者风骨 严谨务实/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敢于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等【导语】这篇传记通过对钟南山教授生平关键事件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为国为民的大爱情怀。文章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勾勒出钟南山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严谨作风。尤其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的表现,生动地体现了他勇于担当、实事求是的精神。文章引用钟南山的话增加真实感和说服力,突出他在危机时刻的科学判断与胆识,形象地塑造了读者心目中的医学大家。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在阅读选文⑧~⑩段时,我们需要关注钟南山教授在抗击“非典”和“新冠”两场战役中的具体行动和言论,这些部分详细描述了他在疫情爆发时的表现,以及他对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措施的贡献。根据第⑨段中“钟南山以科学家的身份站出来,明确指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可以概括出:明确提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根据第⑨段中“他终于忍不住了,当场表明:‘现在还不能说是控制,只能说遏制。控制的前提是发现病原体,同时找到对这个病原体的处理方法。目前这个病的病源都还没搞清楚,怎么控制它?’”可以概括出:指出“非典”暂时只能说遏制,而非有效控制;根据第⑩段中“2020年春节,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教授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再一次在重大疫情防御中勇挑重担,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可以概括出:担任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根据第⑩段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此次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可以概括出:发出预警:“新冠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10.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从第⑦段中“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可知,加点词突出了钟南山教授对待研究和事实的态度。“但从不”表达了钟南山教授在观察和研究时,不会仅凭主观臆断或初步印象就做出结论,而是会深入探究、找到确凿的事实根据后再做判断,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他对科学的尊重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但也从不”强调了钟南山教授在面对权威观点或理论时,不会盲目接受或跟从,而是会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对权威进行验证和评估,这种态度体现了他的自信和勇气,也表明了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这两个词组,表达了对钟南山教授严谨、独立、自信的科学精神的赞美和敬佩。11.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第⑨段中“学术,不容有半点敷衍;救命,不容有半点迟缓”,真实地写出了钟南山的心理感受;第⑨段中“现在还不能说是控制,只能说遏制。控制的前提是发现病原体,同时找到对这个病原体的处理方法。目前这个病的病源都还没搞清楚,怎么控制它”,第⑩段中“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此次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 突出钟南山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通过钟南山自己的话语,读者可以更加真实、直观地感受到他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的坚定信念和果敢行动,以及他对科学、对人民健康的深厚情感。同时,引用钟南山的话,也丰富了叙述层次,使得文章内容更加饱满和立体。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内容方面,《藤野先生》主要记述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的教导与关怀,如关心帮助“我”,帮“我”修改讲义,给“我”纠正解剖图等,任选一件事作答即可;写法方面,《藤野先生》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细节生动,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情谊。文章先写藤野先生穿衣“模胡”,再写他的高贵品质,这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日本“爱国青年”寻衅与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精神方面,钟南山在医学领域深耕多年,在研究和实践中,始终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注重证据和事实,不轻易下结论,敢于挑战权威,坚持独立思考,这种科学态度不仅使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他勇挑重担,果断发声,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钟南山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人民健康的责任担当,他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和责任担当;两者的现实意义在于都展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尽职尽责、勇于担当。(四)古诗文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倦夜①〔宋〕苏轼倦枕②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③,虚织竟何成。【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诗人谪居儋耳(今海南儋州)的第三年,时苏轼已六十四岁。②倦枕:对枕头厌烦,即失眠。③络纬:即蟋蟀,虫名,俗称纺织娘。材料二儋耳夜书[宋〕苏轼己卯上元①,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②,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已卯:宋哲宗元符二年为已卯年(公元1099年);上元:即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②民夷杂揉: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在一起。③屠酤:屠户和卖酒者,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夜半三更时分。⑤再鼾:一觉睡醒又睡下。材料三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任选下面一项,说明材料一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3分)A.联想 B.动静结合我选 ,特点:14.材料一“荒园有络纬,虚织竞何成”的“虚”选择合适的解释,并结合相关材料说明理由。(3分)A.废墟 B.空 C.虚弱我选 ,特点:1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3)有老书生数人(4)予欣然从之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17.《儋耳夜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苏轼在贬谪后所写,在《儋耳夜书》中苏轼夜游归家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则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话各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得失有着怎样的看法。(6分)【答案】13.联想。作者在失眠的夜晚,听窗外犬吠,想到为生计奔波的夜行人,进而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却如此凄苦;又由荒园里空自鸣叫的纺织娘,联想到自己临老了,却一事无成。整首诗就在连续的联想中,写出了诗人在无眠之夜对贬谪命运的暗自叹息。 动静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漫漫长夜中,小窗未明、孤村静卧、残月当空、寂静行人,这是静景:深夜犬吠、络纬空鸣,则是动景。诗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显得夜晚更加寂静漫长,表达出诗人人生失意的忧伤。14.B 诗人已是高龄,双鬓斑白,却被贬儋州,生活凄苦。诗人“著书以为乐”,有时“从其父老游”,与政治已是无缘,所谓“旅怀空自清”。因此,“虚”应该理解为“空”。15.想到 只,只是 几,几个 愉快的样子16.(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空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大概我是笑自己。不过也笑韩愈钓鱼,他在一个地方没钓到鱼,竟想到更远的地方去钓鱼。17.在《儋耳夜书》中,苏轼被贬儋耳,外出游玩归家后,家人已熟睡,于是放下拐杖大笑,体现了苏轼对人生得失的淡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他笑自己,也笑韩愈因钓鱼无得想要远去,体现苏轼对得失不必过分追求的超脱之感。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夜晚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并感慨自嘲为“闲人”,体现出苏轼不被名利所累,能够从容欣赏生活中美景。表达其面对得失,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导语】此阅读文章选自苏轼的三篇作品,展现了他在贬谪生活中的心理状态和人生态度。《倦夜》中的孤独与时间流逝;《儋耳夜书》的豁达,面对得失时的释然态度;《记承天寺夜游》展现了苏轼在月夜中仍能感受自然美好的闲适心态。苏轼虽身处逆境,仍能从生活的点滴中找到快乐与安慰,体现了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与生活琐事,表现出苏轼积极面对生活的智慧与情怀。13.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可以从联想和动静结合这两种手法中任选一种,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示例1:联想:首联是诗人因为失眠而对长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在“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中,诗人先听到孤村的犬吠声,然后联想到在残月之下有几个人在行走,从听觉到视觉的联想转换,生动地勾勒出深夜孤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犬吠声打破了长夜的寂静,而残月之下的行人则更显形单影只,进而想到自己:“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颈联写自己的衰老和羁旅的愁怀。尾联“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中,诗人由自己的壮志未酬、漂泊无依联想到荒园中的络纬(一种昆虫,俗称纺织娘)。络纬在荒园中徒然地织着,却不知道最终能织成什么。诗人以络纬虚织类比自己的人生,虽然努力却没有什么成就,仕途不顺,漂泊羁旅却无所建树。全诗结构紧凑,联想自然,在连续的联想中,写出了诗人在无眠之夜对贬谪命运的暗自叹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和壮志未酬的感慨。示例2:动静结合:诗中“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绘了动态的景象,狗叫声和行人的移动形成了动态的描绘;而“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和“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以及“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则更多地体现了静态的描写。诗歌中小窗、孤村、残月、荒园是静景,衬托长夜漫漫,内心孤寂; 深夜犬吠、络纬空鸣,则是动景。这里以动衬静,简洁形象地写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诗歌动静结合,显得夜晚更加寂静漫长,表达出诗人晚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苦闷孤寂及仕途失意的无限忧伤。1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这句意思是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纺织娘声声叫个不停,不断空鸣叫哪能有什么功绩?联系诗歌创造背景诗人此时“谪居儋耳(今海南儋州)的第三年,时苏轼已六十四岁”可知,诗人此时年纪老迈却被贬偏远之地,不禁感叹自己一事无成。诗人以荒园络纬自比,络纬(即纺织娘)在荒园中鸣叫,其声音如同织布一般,但实际上是“虚织”,即没有实际成果的劳作。这里的“虚”字强调了无意义、徒劳的意味,诗人以此自喻,感叹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身处逆境,难以施展抱负,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化为了泡影。所以“虚”可以理解为“空”;故选B。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只是没有闲人。但:只,只是。(3)句意:有几个老书生。数:几,几个。(4)句意:我高兴地答应了。欣:高兴。1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1)重点词语:庭,院子;空明,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重点词语:盖,句首发语词,译为“大概”;亦,也;无得,没钓到鱼;更欲远去,竟想到更远的地方去钓鱼。17.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被贬海南的经历,让苏轼对人生得失有了更深的体悟。由《儋耳夜书》中“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可知,苏轼在夜晚应邀出去游玩,回来家人已经熟睡,于是放下拐杖大笑。根据下文“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可知,苏轼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作者由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到人生的得失,反映了他随缘自适的思想。苏轼借由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可见苏轼能够真正做到随遇而安,豁达乐观。联系《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夜晚看到月色很好,心中感到很高兴,就去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下文苏轼以“闲人”自居,也正是因为“闲”,所以作者才能够从容欣赏生活中美景,看到这绝美的月色,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他与好友夜游赏月的行为里,可以看出他不被名利所累,不以被贬为意,表现出苏轼面对宦海沉浮、人生得失,积极乐观、旷达闲适的人生态度。参考译文:材料二:己卯年元宵节,我当时在儋耳,有几个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高兴地答应了。走出城西门,进入和尚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少数民族混杂,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半夜了。仆人关门熟睡,已经一觉醒来又睡去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谁有所得谁有所失?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愈)钓不上大鱼来,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其实不知道凡是钓鱼的人,未必都能钓得上来大鱼。材料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月光从门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不期而遇,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不期而遇,也可能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一次机遇……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2)具有真情实感;(3)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答案】例文:珍藏那次不期而遇生活的长河蜿蜒流淌,多数时光如平淡的溪流悄然逝去,而某些不期而遇,恰似灵动的鱼儿,在记忆的河水中泛起层层涟漪,久久难忘。那是个阳光正好却又微风轻拂的周末午后,我在旧书市场的角落徘徊。周围是堆积如山的旧籍,散发着陈旧纸张特有的气息。我本是随心闲逛,并未抱定寻找某本特定书籍的目的。就在我漫不经心地扫视着书架时,一本落满灰尘的书册映入眼帘。它的封面已有些褪色,边角也微微卷起,可书名 ——《平凡的世界》,却如一道光,瞬间点亮了我的眼睛。我小心翼翼地抽出它,轻轻翻开,纸张的摩挲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那一刻,仿佛时间都为我停止,周围的喧嚣渐渐隐去。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孙少平的坚韧、田润叶的善良,他们在黄土地上的奋斗与挣扎、爱恨与情仇,如同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与书中人物不期而遇,灵魂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进入了那个充满苦难与希望的平凡世界。我站在那里,一读就是许久,直到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才惊觉时光的飞逝。我如获至宝般买下这本书,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感动离开。自那次不期而遇后,《平凡的世界》成了我反复品味的经典。它让我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与珍贵,给予我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每当我在学习或生活中遭遇挫折,脑海中便会浮现出孙少平在煤矿中辛勤劳作却依然心怀梦想的身影,从而重拾信心,奋勇向前。那次与《平凡的世界》的不期而遇,是命运赐予我的珍贵礼物。它在我的心田种下了文学与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将永远珍藏这段经历,感恩它在我成长道路上留下的深深足迹,让我在平凡的生活中,始终怀揣着对不平凡的向往与追求。【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一、审题立意。根据材料“不期而遇,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不期而遇,也可能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一次机遇……”可提取关键词——“不期而遇”。“不期而遇”强调的是没有事先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这种相遇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也可以是人与物、人与景,甚至是某种情感、某种机遇与自己的邂逅。 立意方向,(1)美好情感体验:可以写与久别重逢的老友不期而遇,重拾昔日情谊,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与温暖;或者与一位陌生人不期而遇,他的一个善举、一句话语触动自己内心深处对人性美好的认知,如在困境中得到陌生人的无私帮助等,立意于人间真情的美好与力量。(2)自然与心灵的碰撞:描绘在某个特定时刻与一处美景不期而遇,比如在山林中漫步时突然看到一片绚烂的花海,从而领悟到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引发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立意为自然对心灵的滋养与启迪。(3)机遇与成长:讲述在不经意间遇到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机遇,如参加一个活动偶然结识了一位行业前辈,他给予的指导和启发让自己在学业上有了新的启示,强调机遇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以及善于把握不期而遇的重要意义。二、思路点拨。本题适合写记叙文。作文构思上,开头引入,可以从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或一句感慨切入,如 “生活就像一场充满未知的旅行,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那次不期而遇,至今仍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引出不期而遇的主体。 中间叙述,详细描述不期而遇的过程。如果是写人与人的相遇,要刻画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展现相遇时的情景和氛围。若是写与景或物的相遇,则要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如描写景色的色彩、形状、动态等,写出其独特之处以及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在叙述过程中,要穿插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如从惊讶到感动,从迷茫到豁然开朗等。 结尾升华,总结这次不期而遇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如情感上的升华、思想上的转变、人生道路的新起点等。可以用抒情或议论的语句结尾,如“那次不期而遇,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生活中的美好总是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而我们只需怀揣一颗善感的心去迎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5浙江中考题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含书写3分)一、积累运用(19分)1.第一组同学分享了他们研究“山水与画卷”的材料。(7分)自然,是画家笔下最爱驰骋的疆场,山水,是画家感情最为厚重的积淀。画家们用心灵驾驭笔墨自然碰撞,与天地渗透,与山水融合,浑然天成一道优美旋律,心物协奏一曲动人乐章。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掩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情趣与奥mì________。画中的渔夫,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这渔夫,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说明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活,但并不是厌恨人间。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营造的精神要义,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辉映时代气象。正如北宋国力富强,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fú________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名作,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 );而南宋山水画更见空灵清秀,意境高远,多表江南优美雅致的风物人情。近代以来,吴昌硕、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等,又把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①奥mì ②宏fú 巨制(2)给加点的词注音。(2分)①驾驭 ②着色(3)文中划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并改正。(1分)(4)给语段中“( )”处选择合适的成语。(2分)A.气势磅礴 B.惊心动魄2.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古诗文。(7分)主题 古诗文名句自然美景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2) ,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借景言志 (3)曹操《龟虽寿》中“ ,志在千里。”表达了年老也要奋发有为的英雄豪情。 (4)道者,文之根本,志之所之也。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道:“ ,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游子情思 (5)崔颢在《黄鹤楼》中自问自答抒发乡愁的句子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渡荆门送别》中“ , 。”两句用拟人手法写故乡水的深情,含蓄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3.诚信既是立身之本,又是处事之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校将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以下任务。(5分)【活动一:引经据典话诚信】(1)你要写一篇有关诚信的演讲稿,其中要论证“国家讲诚信则兴”这一观点。下列材料中能作为论据的一组是( )(2分)①商鞅立木 ②伯牙绝琴 ③重耳承诺退避三舍④曾子烹彘 ⑤周幽王烽火戏诸侯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⑤【活动二:看图说话明诚信】(2)给漫画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说拟题理由。(3分)二、阅读理解(48分)(一)名著阅读。(6分)文学社的同学们走进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浩然正气垂青史”几个大字就映入大家眼帘。参观之后,文学社的同学们打算将《红星照耀中国》搬上舞台,走近红色人物,传承革命精神,汲取力量。4.文学社向全校公开招聘演员,请问下面的同学分别适合扮演哪个人物。(3分)①小中面容瘦削,个子高大,背微驼,头发浓密。人②小星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人③小国面目英俊,眼睛又大又深,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人5.以上三位同学参与试镜时,“蜗牛文学社”要求演员结合所演人物的经历(童年生活、求学经历、革命经历等)谈谈对所扮演角色的认识。请你从以上三个人物中任选其一进行简要概述。(3分)例:彭德怀在六千英里的长征中,大部分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斯诺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的问题。体现了彭德怀的平易近人、尊重孩子。(二)非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10月9日,巴黎奥运会游泳冠军潘展乐接受了中国日报视频栏目《场内场外》“不止”系列的专访。在节目中,潘展乐回忆了巴黎的夺金时刻,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有趣的是,潘展乐还说下个周期要发展自己的副项:200米自由泳、50米自由泳,以及羽毛球!②记者:“你在泳池中学会了什么?”③潘展乐:“起码教会我一点,就是迎难而上!所有问题都会有解决办法。这一次游到了最高领奖台,不代表下一次我一定能站上最高领奖台。先是一切从零开始,做好自己,让自己重新回到一名普通运动员的角色,去为奥运冠军而努力奋斗。接下来的目标还是游泳吧,可能你得等下一届或者下下届采访的时候,再问我,我再考虑,说不定当时已经考虑好接下来的计划。现在我游泳生涯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说,好好游泳。”④记者:“要成为最顶尖的运动员所付出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⑤潘展乐:“你需要花大量时间全神贯注投入到你项目的训练当中,不是做完就完了,还要知道自己每天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不足,这样日复一日才能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在心理上更加强大,抵抗得住外面的负面影响,继续做好自己。”⑥谈到自己在奥运会上夺冠的成功原因,潘展乐表示:“成功还是靠平时的积累,坚持不懈、厚积薄发。你只有积累够了,或者说实力到达一定水平,机会在你面前你才能抓得住。你不能平时偷偷懒,到赛场你想拿冠军就能拿得到,这是不可能的。有实力的话,你只需要一点运气你就能拿到冠军;但你如果没有实力,你需要很多运气,甚至是有种不可能的幻想才能拿。”(有删改)材料二巴黎奥运会|游出世界新速度——中国“飞鱼”勇“潘”高峰①潘展乐振臂高呼,拉德芳斯体育馆掌声雷动。31日晚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19岁的潘展乐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为中国游泳队夺得在巴黎奥运会的首枚金牌,这也是中国游泳历史上的首枚男子100米自由泳金牌,中国游泳和世界游泳的历史在这一刻被重新书写。②“做一件事,就要做到最好,目标可以随便定,但是努不努力,是你自己的事情。”但行前程,无问西东,这也是潘展乐的人生哲学。③从布达佩斯世锦赛崭露头角,到多哈世锦赛打破世界纪录,到巴黎奥运会再破世界纪录夺金,这个自诩为“看台观战选手”的大男孩,在即将度过20岁生日的前夕,梦想成真。④46秒40!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开赛以来的首个世界纪录诞生了!(选自新华网,有删改)材料三6.【新闻标题】好的新闻标题能起到先声夺人、画龙点睛的效果。请赏析材料二这则新闻标题的妙处。(3分)7.【新闻报道】材料二这则新闻报道,段序混乱,不符合新闻的基本结构。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重新排列材料二的段序。(4分)(只需写出段落序号)8.【新闻评论】结合上述三则资料,简明扼要地提炼其中蕴含的人生成功秘籍。(3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黄若天①1936年10月20日,一个男婴在父亲钟世藩当时供职的南京中央医院呱呱落地。因为医院的位置正好在钟山以南,父亲便为他取名“南山”。②钟南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我国著名儿科医生,母亲廖月琴毕业于协和高级护理专业,后成为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③小南山并没有一个快乐安定的童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中央医院被迫辗转迁到贵阳,钟世藩也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一起西迁。小南山在贵阳度过了自己近10年的童年时光。让钟南山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件事,是一次他用午饭钱偷偷买了零食,并撒谎骗了母亲。事情露馅时,钟南山以为回到家里就要大难临头,但是父亲并没有说什么批评的话,只是让他自己好好想一想,这样的欺骗行为到底对不对。钟南山回忆说,这感觉比父亲打他一顿的触动还要大。④1946年,抗战胜利一年多后,贵阳中央医院迁址广州,10岁的钟南山和家人由此定居广州。1955年,19岁的钟南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而拉开了自己未来从事医学事业的大幕。⑤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英国留学资格,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虽然已经43岁了,但那时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就是强烈地希望能到国外学习一些先进技术。”钟南山说。⑥1981年11月,当钟南山毕业准备回国时,弗兰里教授特意给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写去了一封信,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⑦医学是一门需诉诸理性、谨慎对待的学科。父亲教给钟南山很重要的一点是说话要有证据。在一次记者访谈中,钟南山回忆起1969年和父亲的一次对话:“那时,我(在临床上)遇到一个孩子,尿血很厉害。我就说这是一个结核的病人。他反问我一句,你怎么知道他是结核?这话就把我问住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想过(凭什么就是)。(因为)尿血是很普通的,它可以是膀胱的炎症,可以是结石,当然也可以是结核。父亲的意思是你的判断得有证据。”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⑧2003年,非典首先在广东地区爆发,来势汹汹。正在大家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专家钟南山出现了。⑨“学术,不容有半点敷衍;救命,不容有半点迟缓。”钟南山以科学家的身份站出来,明确指出“非典”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当年4月,当国家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些人盲目宣称“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时,他终于忍不住了,当场表明:“现在还不能说是控制,只能说遏制。控制的前提是发现病原体,同时找到对这个病原体的处理方法。目前这个病的病源都还没搞清楚,怎么控制它?”正是在这些有理有据、铿锵有力的言辞中,在抗击“非典”这场战役中,人们记住了钟南山。⑩2020年春节,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教授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他再一次在重大疫情防御中勇挑重担,担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出战武汉。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两天后钟南山院士发出预警:“此次疫情确定存在人传人现象。”他的发声,为这场疫情阻击战拉响了警报,对我国新冠病毒的防治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得到了亿万百姓的真心敬爱,展示了为国大义的医者风骨。(选自《传记文学》2020年第2期,有删改)9.【传记·概括】阅读选文⑧~⑩三小节,分点概括钟南山教授在抗击“非典”“新冠”两场战役中的两个重大贡献。(4分)10.【传记·语言】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体会下面的句子中加点词蕴含的情感。(3分)从此,钟南山看事情、做研究,就养成了要找到事实根据的习惯。他相信自己的观察,但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尊重事实,但也从不盲信权威。11.【传记·特点】人物传记往往引用传主话语。文章第⑨⑩段中引用钟南山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12.【传记·比较】结合本文和《藤野先生》,完成如下表格。(4分)藤野先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 现实意义内容 (1) 记述钟南山的生平事迹 (4)写法 (2) 平铺直叙、纪实写法精神 严谨、专注、平等待人 (3)(四)古诗文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倦夜①〔宋〕苏轼倦枕②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荒园有络纬③,虚织竟何成。【注释】①这首诗作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诗人谪居儋耳(今海南儋州)的第三年,时苏轼已六十四岁。②倦枕:对枕头厌烦,即失眠。③络纬:即蟋蟀,虫名,俗称纺织娘。材料二儋耳夜书[宋〕苏轼己卯上元①,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②,屠酤③纷然,归舍已三鼓④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⑤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已卯:宋哲宗元符二年为已卯年(公元1099年);上元:即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②民夷杂揉: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在一起。③屠酤:屠户和卖酒者,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④三鼓:夜半三更时分。⑤再鼾:一觉睡醒又睡下。材料三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任选下面一项,说明材料一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3分)A.联想 B.动静结合我选 ,特点:14.材料一“荒园有络纬,虚织竞何成”的“虚”选择合适的解释,并结合相关材料说明理由。(3分)A.废墟 B.空 C.虚弱我选 ,特点:1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3)有老书生数人(4)予欣然从之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盖自笑矣,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17.《儋耳夜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是苏轼在贬谪后所写,在《儋耳夜书》中苏轼夜游归家后“放杖而笑,孰为得失?”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则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话各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得失有着怎样的看法。(6分)三、写作(5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中,一次意外的相逢,一次偶然的相遇……都有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不期而遇,可能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一次经历;不期而遇,也可能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一次机遇……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2)具有真情实感;(3)文体自选(诗歌、戏曲除外);(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试题 第3页(共8页) 试题 第4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5浙江中考题型)(原卷版).docx 2025秋八上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05浙江中考题型)(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