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南阳一中2025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l(本题共5小题,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草问答
问曰:药者,昆虫土石、草根树皮等物,与人异类,而能治人之病者,何也?
答曰:天地只有阴阳二气流行,而成五运(金木水火土为五运),相互对立而为六气(风
寒湿燥火热是也)。人禀承天地之气而生,即秉天地之五运六气以生五脏六腑。凡物虽与人异,然而没有不禀承天地之一气以生,只是物得一气之偏,人得天地之全罢了。假设人身之气偏胜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人身之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这是借助物之阴阳以化人身之阴阳也,故神农以药治病。
问曰:神农尝药,以天地五运六气来对应人身的五脏六腑,仔细辨别药物的性质和味道,
以治百病,可以说是非常精深详细了!但是最近出现的西洋医法,全凭解剖观察,认为中国古人未见脏腑,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不足为凭,这是对的吗?
答曰:不然,西人初创医法,故必剖割方知脏腑,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各种名称,清晰明确。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然其定出五脏六腑之名目而实有其物,不是亲见脏腑者,怎么能够确定呢?怎么能说古代的圣人未曾亲见脏腑呢!《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且西洋剖视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
问曰:西人说他们用药全凭试验,中国只根据气味以配脏腑,未能试验,不如西医实验方法可靠。这种说法对吗?
答曰: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已经非常详尽了!岂待今日始试验哉?
问曰: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这确实是药理学的主要方法了!物体之间相互感应的道理,又有一些是不能单从形态、颜色、气味上来解释的。譬如磁石引针,蛇畏蜈蚣,蜈蚣畏蜍,它们之间的相互克制和吸引,均不在形色气味上讨论,又是什么原因?
答曰:这是根据药物自身的特殊性质来治疗的。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正是为了考察它的性质。如果真正把握了药性,那么形态、颜色、气味的道理也就包含其中了。凡是辨别药物,首先必须辨别它的性质。
例如磁石,放久了会转化成铁,它是铁的母体。它吸引铁针,是“同气相求”,子来就母(铁针作为“子”被磁石这个“母”吸引)的道理。从药性理论来说,石头属金,铁属水(肾),磁石秉承金水之性,归属肾脏,故其主治功效,能从肾中吸引肺金之气,使其回归根本。
西洋化学谓磁石内有电气,其能吸引者,皆是电气发力,能收引之也。有阴电,有阳电。
凡物中含阳电者,遇有阴电之物即吸:含阴电者,遇有阳电之物即吸。如果阴电遇到阴电的物体就互相排斥,阳电遇到阳电的物体也互相排斥,他们的理论很详细!磁石能吸铁而不能拾芥,以所含之电气不同也。
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磁石的质地类似铁,所以因本质同类而吸引铁。辨别药性,贵在本质和功能兼顾而论。
蛇形长,是秉木气:行则曲折,是秉水气。在辰属巳,在象屋j匕,在星象苍龙,总现于天,知蛇是水木二气之所生也。蜈蚣生于南方干燥土中而味大辛,是秉燥金之气所生。蛇畏蜈蚣者,金能制木也。蜈蚣畏蟾蜍者,以蟾蜍秉水月之精生于湿地,是秉湿土之气所生,湿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也。趁此以求,则凡相畏相使相反之理,皆可类推。
问曰:万物各有其性质,那么它们之所以形成这种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曰:追溯万物生成的根源,就能明白其性质的形成。秉承阳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阳。秉承阴气而生的,其性质属阴。或者秉承阴中之阳,或者秉承阳中之阴。总之,要看它生成时所禀受的气来决定其性质的区别。所以必须追溯每一物生成的全过程以及形态、颜色、气味的差异,然后才能确定它的性质。
如人参,有人说它补气属阳,有人说它生津属阴。这都只讨论了气味,而没有深究人参生长的道理,所以不能确定它的根本性质。
《本草纲目》记载的人参歌说,人参生在辽东树林阴湿之地,也有人工种植的,也必须在阴凉的树林里栽种,它生在阴湿之地,是秉承了水阴润泽之气。所以味道苦甘而有汁液,发茅长成三桠五叶(三、五都是阳数),这苗从阴湿中发出,是由阴中生阳。所以在甘苦(阴味)之中,含有一股生发向上的阳气,这股气可以通过品尝感知到。
人身的元气,由肾水(属阴)中上升达于肺(属阳),也是生于阴而出于阳。与人参由阴生阳,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人参非常能化生元气,元气化生上升,出于口鼻,就表现为津液。人参生津的道理就是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然而即使单从气味论,它的甘苦味中含有生发之气,这也只成就了它由阴出阳的气味特性罢了。
问曰:人参不长在东南方,而长在北方。古时产于上党(今山西),现在产于辽东、高丽(朝鲜),都是北方。这是什么缘故呢?
答曰:这正是人参生长的根本道理,不探究到这个层面,还是难以得到人参的真正性质。
北方属水,在八卦中对应坎卦(),坎卦外阴内阳(外面两爻是阴爻,中间一爻是阳爻)。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
不只是人参这样,凡是所有药物,都应当追溯它生长的本源,然后它的性质才能得知。
(摘编自清代唐宗海《本草问答》,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西洋医学认为中国古代药韧学凭空将药物与脏腑对应配药,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
过解剖观察。
B.神农尝药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方法,中国药物学并非未经实验验证,而是经过历数圣贤
的审定验证。
C.文中引用《灵枢经》“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
D.作者完全认同西洋化学用电气理论解释磁石吸引的现象,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
的论述更优。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药物虽与人不同类,但因同禀天地之气而生,故能以其偏性调节人身之气的偏盛偏衰。
B.作者认为,西洋医学通过解剖了解脏腑结构,但不懂得经脉和气化功能,因此远逊于
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
C.文中以磁石能吸引铁针为例,说明有些药物的功效无法仅从形态、颜色、气味解释,
需考察其性质。
D.作者将人参由阴湿环境中发出三桠五叶之苗的特性,与人身元气的运行过程进行类比,
从而解释人参能补气生津的原理。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分)
既然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人参),就知道 ① ,比如朱砂。天地间南方离火(属火)自然烧成的朱砂,外表呈现火的红色,内部含有水的阴性(水银),合乎离卦() ② 的卦象,所以能补益坎水(肾阴)来充实离宫(心火),养血安神。与人参对照来看!人参是 ③ ,朱砂是秉承火中之阴而养血。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五行(木土水火金)相克理论推演了蛇畏蜈蚣、蜈蚣畏蟾蜍的情况,请据此推演蛇与蟾蜍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4分)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解牛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对“道”的体现和把握,本文又是如何体现“技”与“道”的关系? (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水磨功夫
乔叶
杨镇长长叹一声,对大英说,人红是非多,村红也是这。你可领教到了吧。今天这种事以后恐怕少不了,干成了事就是这,有甜处,也有苦处。孟胡子说,算大账,那还是苦少甜多。总之是个好事,得好好积累经验。要是把热点争议用到了妙处,还能给咱做免费广告,关键是咱得有理有据地把握好舆论主动权。杨镇长说,用个不恰当的比喻,用这种事享受宣传红利,有点儿像刀尖儿上舔血,你们不知道我这心,好比那悬吊在树上的一块肉,生怕树下的老虎给我吃了。大英问老虎是谁?杨镇长说就是媒体嘛。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好惹,是不是啊,地老师①?
就都笑。我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这叫咬了多少回呀,怕成这。他说,要是真叫咬了多少回估计也能产生出来抗体,也就不会成这个。就是没叫实在咬过,才整日里战战兢兢地小心防着。你是媒体出身你清楚,有的媒体是真不中。你们可能都不知道,现在快递恁多,我从来不亲自收。不仅是我,但凡乡镇领导都拒收快递,因为这里头有相当一部分是小报小刊的强制订阅,它们不由分说就给你寄来了杂志,附带着发票,只要你打开,就等于默认订阅。
我们一般都是放两三天再原封不动退回去。大报大刊不干这种事儿,都有专门的发行渠道和专项资金。干这种事儿的报刊媒体一般都是行业性质的,你说你就在行业内部搞搞不中么?非得扩张到基层来,在地方上搞个啥记者站,难为他们去完成任务,叫他们又来难为我们。有的看我们不吃这套,还发威胁信息:你好,三千元的友好支持费您安排了吗?给您添麻烦了。我假装没看到,不给他回。有的说他是省电视台的下面什么频道的什么栏目的什么人,省台领导已经开会决定,要和我们镇上合作,费用也就五千。如果您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请告知。我心说我咋不愿意和你们友好呢?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不过俺也有个请求,就是这种友好不花钱中不中?
又都笑。他又道,有的威胁是空头的,有的是真威胁,揣着个照相机过来拍你的照录你的音。都说苍蝇不叮无缝蛋,可咱们这蛋咋能没缝呢,有些事还是臭鸡蛋筐哩。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的污染排放,都是。既在农村,哪儿搓不出个泥蛋蛋儿来?人家把稿子写出来,把视频拍出来剪辑好,先发给我看看,叫我审稿。我能咋说?只能说,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们抓紧调查,如果属实的话,我们一定抓紧落实整改。如果您要发表的话,请您文责自负……
送走了大英,几个继续闲话,又扯起今天的事,杨镇长说,农村的事就是这,复杂时那是千言万语,简单时也能三下五除二。孟老师当初选村子的眼光不错,宝水的情况总体上还算是简单的。我说就这还简单?简单到哪儿了?孟胡子说,简单到没有外人。问他啥是外人,他沉吟了片刻道, “我家院子”原来是有个王老板租张有富的房子做民宿,你知道吧?我说知道,他说那个王老板就是外人。我指指老原说,他长年不在老家,算不算外人?杨镇长接话道,祖坟都扎了多少年了,咋能算外人。这是板上钉钉的自家人。
杨镇长道,听说赵老大要回来了。赵老大是赵先儿的长子,官名赵顺,据说在外面做生意很大。孟胡子道,他是每年都会回来探探亲的。杨镇长道,探亲又有哈可说的,这次估摸是要回来弄事。他这也算一方乡贤,要是想在家乡创业咱也得鼓励呀。孟胡子说,还得是你这镇长消息灵通,我整天在村里住都没听说。杨镇长道,好歹咱也是这一镇之长呢,这么厉害的乡贤,咱自然是要保持联系的,人家也是要给咱个面子的。我诧异道,他这算是乡贤?杨镇长道,咋不算乡贤?逮住老鼠的都是好猫,有本事的都算乡贤。还别说,乡贤们还真有独特作用,他们在外头见多识广的,村里人就比较信服。有时通过他们去做点村里的工作,确实也有效果。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也是把双刃剑。他们但凡回来,都有些想法,要是担任了村干部,就更和村里人一厮。到底是村里人嘛,人家还是愿意代表人家村里的利益,再说也是村里人选上的。比如说,以前我们不叫乱盖房,他们就会传话给村民,叫他们别乱盖房,对那些乱盖房的家户,还会主动做工作叫他们拆。现在可不会恁乖了,会反过来问我们,都怪不容易的,你为啥不让人家盖?
就都笑。孟胡子道,都怪不容易的。这话也没错。杨镇长道,不容易是不容易,可也不能没个原则。线还分个粗细呢,不容易也得分个大小面儿。怕的就是搅糊涂,事儿就不好干了。想要把上头下头都打发好,就得使巧劲儿去干工作,耐心细心地处理事。这可得有一番水磨功夫,再加上十八般武艺。有多少干部坐机关坐得稳稳当当,一到基层就屁滚尿流。所以有个说法,从基层到机关长一身膘,从机关到基层脱一层皮。
(摘编自乔叶《宝水》,有删改)
【注释】①地老师即地青萍,长期生活在都市的知识分子,文本一通过她的视角讲述故事。
文本二:
江磊: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散文写作的三个关键词是诚实、自我、虚构。在我看来,这三个词不仅仅是散文写作的关键词,应该也是包括小说创作在内的所有文学创作的关键词。您是否同意这个说法?
乔叶:对,是这样的。诚实就是说真话,但好多写作者都在习惯性地撒谎,在写作时会端起架子来,自我装饰,自我欺骗,甚至自己都没有丝毫察觉。有些话,写作者本身就通不过、就不相信,但是他(或她)仍然把这些话写了出来。那些明知是谎话还要说的人,在愚弄别人的同时,肯定愚弄了自己:那些不知道自己说的是谎话的人,在愚弄别人之前,首先愚弄了自己。对于这些,他们也许还不知道。写作是最不藏人的,读者群中藏龙卧虎,他们非常敏锐。
卡夫卡曾说:“说真话是最难的,因为它无可替代。”这句话深得我心。散文、诗歌要诚实,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我相信的是更加普遍的、概率更高的诚实。
(摘编自《非虚构写作在努力拓宽文学创作的边界一乔叶访谈录》,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标题“水磨功夫”意在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
B.文本一刻意回避方言俚语,还原乡村语境,以保证文本的“官方”与“庄重”色彩。
C.文本一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通过长篇大论的形式展现基层治理的史诗画卷。
D.文本二提出写作者在创作中如果“端起架子”,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与读者的愚弄。
7.文本一关于“外人”的讨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盂胡子认为宝水村的情况简单到没有外人,反映乡村是一个自足共同体。
B.杨镇长以“祖坟”为据强调老原不是外乡人,体现乡土社会地缘与血缘的绑定。
C.赵顺常年在外做生意,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
D.对“外人”的界定标准理解不一,折射出乡村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8.文本多次描写“笑”的场景(如“就都笑”“又都笑”),请分析其作用。 (4分)
9.文本二提出:“写小说当然也要诚实,虽然小说有着虚构的外壳,但却讲着最真的话。”请谈一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观点的。 (6分)
(三)阅读IⅡ(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赵威后问齐使曰:“岁无恙耶?民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荀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材料二:燕破齐,乐毅闻画邑①人王蠋贤,令军环画三十里不入。使人谓蠋曰:“齐人多高子之义,吾以子为将,封子万家。”蠋固谢。燕人曰:“子不听,吾引三军而屠画邑!”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节选自《史记·田单列传》)
材料三: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②,擅利数世。清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筑女怀清台。清虽处闺阁,然常输粟济边,闻士卒寒则遗之裘。客或讥其干政,清曰:“妾闻父兄暴骨塞外妾之帛粟犹父兄之血髓也敢惜乎?”
(节选自《史记·货殖列传》补遗)
材料四: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③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陨涕。十日而城为之崩。赴淄水而死。君子谓杞梁之妻能以义动矣。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材料五:世传赵威后问岁民、王蠋死节、巴清济边、杞妻哭城四事。然考《齐策》,威后问使仅存梗概:王蝎事《战国策》失载,独见史迁;巴清济边乃裴骃注引《蜀记》之说;至杞妻哭城,《左传》唯言“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未尝有崩城事。盖战国诸子欲彰民本、励忠贞、显妇义,故踵事增华:威后树民本之纲,王蠋全士节之烈,巴清展巾帼之志,杞妻尽伉俪之诚——其家国同源之思一也!然宋人疑崩城之妄,清儒讥济边之诬。呜呼!当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岂可执泥于事迹耶?
(节选自崔述《考信后录·家国篇》)
【注】①画邑:齐国地名。②丹穴:朱砂矿。③五属:五服内的亲属。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分)
妾闻A父兄B暴骨C塞外D妾之E帛粟F犹父兄之G血髓也H敢惜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苟,连词,表假设,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用法一致。
B.固,副词,坚决,与《鸿门宴》“固不如也”的“固”意义不同。
C.遗,音wèi,赠送,与《师说》“小学而大遗”的“遗”读音、意义均不同。
D.谓,动词,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夫子之谓也”的“谓”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威后接见齐使肘,先询问年成与百姓安康,再问齐王状况;使者质疑顺序不当,威
后以“无岁则无民,无民则无君”阐明民本思想,强调民生是国家根基。
B.王蝎在燕军破齐时拒绝乐毅招降,坚守“忠臣不事二君”之节,面对屠城威胁,自缢殉国;此事《战国策》未载,独见于《史记》,彰显忠贞气节。
C.巴寡妇清继承丹砂祖业,以财自卫;秦始皇誉其贞节,筑怀清台:她输粟济边、遣裘
士卒,视援助如救助父兄,展现巾帼报国之志。
D.材料五认为,杞梁之妻哭城崩城虽《左传》未载,但《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宋人
清儒质疑其妄乃拘泥细节,当以精神价值为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2)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又劫之以兵,是助桀为暴也!
14.结合材料五,分析崔述通过四则史传阐释的“家国同源”的内涵,并据此论述当代传承家国情怀应注重什么。 (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李颀比魏万年长一辈,和他是亦友亦长的关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叙写昨夜送友人渡河,今晨听友人唱离歌,真切表达自己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B.“鸿雁”“云山”语序倒置,从“听”“过”的宾语前置到句首,让别愁的表达更具体。
C.“砧声”与《春江花月夜》的“捣衣砧”,都重点借其“恩人”的意蕴表达具体语意。
D.整首诗围绕“送别”一词展开,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厚,情感层层推进,情真意切。
16.此诗在时空转换上极具匠心,形成了丰富的情感容量,请简要分析。 (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既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又描写了作者在轩中安居、休息等活动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批评朝中小人“竞周容以为度”,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 , ”坦言朝中大臣有同样的弊病,当时的皇帝想要纠正这一不良风气。
(3)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 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学术研究当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坚决不能投机取巧、弄虚作假。②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5年第二批次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显示,有25名学术不端者被通报批评,引发广泛关注。③科学的本质是求真,科研的基础在求实。④然而,极少数科研人员在帽子、位子、面子的利益驱使下,放弃学术底线,打破道德红线,⑤造成“白袍点墨,终不可渝”。这无疑违背了科研工作的初衷,损害了科研人才的形象,进而破坏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阻碍了科技队伍的健康成长。
对于此类行为,不能任由其滋生蔓延,必须坚决亮剑。纠治学术不端,需要像反腐败一样“有案必查,有错必纠”,保持高压态势,形成强大威慑。____:强化预警预防机制,完善更加细密的监督管理措施,构建更加完备的数据库资源,用好技术手段,在学术论文申报、项目申请等环节严格把关,形成操作性强、合理高效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推动问题发现在早、影响扼杀在小;加大违规惩处力度,优化行政监管手段,放大社会监管效能,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通报一起,同步用好诚信档案、临时或终身取消项目申请资格等方式,加大惩处力度,让科研造假者名利双输,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推动违规成本远超违规“收益”。
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对于科研人才来说,德和才,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德是安身立命之本,才是成就事业之根。有德无才,难以创新突破;有才无德,容易步入歧途。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填入第二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需要构建预防与惩处并重的治理体系
B.首先要从思想根源上消除科研人员的侥幸心理
C.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呈现出多发频发态势
D.国际学术界对此类行为普遍采取严厉措施
20.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缺一不可 B.相辅相成 C.相得益彰 D.此消彼长
21.请解读下面这幅漫画,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5分)
22.材料围绕“学术生态建设”阐述了三个紧密关联的问题。请结合文本内容依次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3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铜器上斑驳的饕餮,瞪视三千年未解的咒语。我们究竟该以何种姿态与祖先的目光对望?
——当代文化纪录片《何以中国》开场白
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
——梁启超《新民说》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丈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阳一中2025年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 B A.“是因为中国古代从未进行过解剖观察”错误。原文明确提到“《灵枢经》云:‘五脏六腑可剖而视也。’据此经文则知古圣已剖视过来”,说明中国古代进行过解剖观察,西洋医学的观点不符合事实。C.“是为了证明神农氏必定解剖过脏腑”错误。引用该句是为了说明“古圣已剖视过来”,而非特指“神农氏必定解剖过”,原文提到“在神农时代,创立医药,或经剖视,或果圣人洞见脏腑,均不必论”,并未确定神农氏必定解剖过。D.“作者完全认同……认为这比中国兼顾物质本质的论述更优”错误。原文指出“然西人单以气论,犹不如中国兼以质论,这样道理就更加显然”,说明作者认为中国兼顾本质的论述更优,而非认同西洋化学的理论更优。故选B。
2. B “因此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错误。原文提到“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若与古圣《内经》《本经》较之,则西洋远不及矣”,可见作者认为西洋医学与中国近医各有优劣,只是与古圣的医学著作相比才远不及,并非直接说西洋医学因不懂得经脉和气化功能就远逊于中国古代圣贤的医学成就。故选B。
3. ①生于南方也有阳中之阴的药 ②外阳内阴 ③秉承水中之阳而补气
【详解】①根据“既然……”“就知道……”可知此处有相同的逻辑,结合前文“生于北方有阴中之阳的药”及后文朱砂“南方离火……内部含有水的阴性”的内容,可推出此处所指生于南方药的是“阳中之阴的药”。②由“坎卦外阴内阳”及朱砂外表火红色(阳)、内部含水性(阴),可知离卦是“外阳内阴”。③结合“人参生于北方,正是阴中之阳”“非常能化生元气”,对应朱砂“秉承火中之阴而养血”格式,可推出人参是“秉承水中之阳而补气”。
4. 蛇和蟾蜍之间的关系是:蟾蜍畏蛇。(1分)理由:①依据原文的推演可知,蛇属水、木二气,蜈蚣属燥金之气,蛇畏蜈蚣,是金克木。(1分)②蟾蜍生于湿土中,属土,但湿又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1分)③由此知晓,蛇属木,蟾蜍属土,蜈蚣属金。依据五行(木水火土金)相克理论,金克木,木克土,故蟾蜍畏蛇。(1分)
【详解】①文中明确提到蛇是水木二气之所生,在五行对应中属木;蜈蚣属燥金之气,因金能制木,故蛇畏蜈蚣。这是五行中“金克木”的体现。②蟾蜍生于湿土中,属土,但湿又能胜燥,故蜈蚣畏蟾蜍。③按照五行相克理论,存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顺序。已知蛇属木,蟾蜍属土,依据“木克土”的规则,可推出蟾蜍畏蛇。
5. ①批评西洋解剖只知“技”(器官层次),而不知“道”(经脉气化)。②推崇神农、《内经》等圣贤把握根本之“道”。③辨药之“技”服务于把握药性之“道”。通过辨别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考察药物的性质。(每点2分)
【详解】①文中指出西洋解剖“只了解器官的层次结构,而不知经脉;只知道具体的形态,却不知气的运化功能”,这里的器官层次属于“技”,而经脉气化则是更深层的“道”,以此体现对西洋只知“技”不知“道”的批评。②文中提到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且认为《内经》《本经》的医学理念远超西洋医法,强调这些古圣所把握的是关乎药物本质和人体运行规律的“道”,体现出对把握根本之“道”的推崇。③文中指出“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而辨别这些形态、颜色、气味等属于“技”,其目的是“考察它的性质”,也就是把握药性之“道”,说明辨药的“技”是为把握“道”服务的。
D【详解】A.“批评基层干部办事拖沓,惯于用时间消耗代替实际成效”错误。标题“水磨功夫”在文本一中被杨镇长用来形容耐心细心地处理事,强调慢工细活的必要,而非批评效率低下。B.“刻意回避方言俚语”错误。文本一中出现大量方言俚语,如“中不中”“屁滚尿流”“恁乖”等,以还原乡村语境。C.“采用宏大叙事与全景式铺陈”“长篇大论”“史诗”错误。文本一以闲谈、片段式对话的“速写”呈现基层生态,属“以小见大”。故选D。
7.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C.“因长期不返家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错误。因长期离乡而面临文化认同困境的是老原,原文中赵顺在杨镇长眼中属于乡贤,并且赵顺每年都会返乡探亲。故选C。
8. ①缓解冲突:用笑声化解尴尬(如记者威胁后的“又都笑”);②塑造人物:杨镇长的幽默体现其豁达与智慧; ③深化主题:笑声背后是基层工作的无奈与韧性。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杨镇长抱怨媒体强制订阅、威胁收费时,“又都笑”,用轻松的笑声化解话题的沉重感(基层干部面对媒体的无奈),避免对话陷入压抑。讨论乡贤赵顺“现在可不会恁乖了” 时,“就都笑”,以笑声缓和对乡贤态度转变的微妙评价,体现基层工作中对复杂人际关系的包容。 ②杨镇长的话语常引发笑声,如“我还愿意世界人民大团结呢”,其幽默自嘲的表达展现了基层干部在压力下的豁达心态与处世智慧,使人物更鲜活。 ③笑声背后隐藏着基层工作的艰辛无奈,如应对媒体、平衡乡贤与政策的矛盾,这种“苦中作乐”的状态,凸显了基层干部在复杂环境中坚守岗位的韧性。
9. ①真实反映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文本通过杨镇长的语言(如“刀尖舔血”“悬吊的肉”)和具体事例(如“拒收快递”“媒体威胁”),真实展现了基层干部面对舆论压力、媒体监督时的无奈与谨慎,不回避现实矛盾,体现了“说真话”的创作态度。②直面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文中提到“臭鸡蛋筐”“没处理好的垃圾”“小河流污染”等农村治理难题以及乡贤“双刃剑”作用(如从配合政策到挑战原则),没有美化现实,而是客观呈现农村治理的困境,体现了对真实问题的深刻洞察。③语言风格的真实性。文本采用口语化表达(如“友好不花钱中不中”“搓泥蛋蛋儿”),符合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日常对话习惯,使叙事更具生活气息,增强了真实感。同时,幽默自嘲(如“一朝被蛇咬”)和俗语运用(如“苍蝇不叮无缝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贴近现实。(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10. DFH【详解】 句意:我听闻父兄遗骨暴露塞外,我的布匹粮食皆是父兄血肉所化,岂敢吝惜!“父兄暴骨塞外”是主谓结构,作“闻”的宾语,“塞外”前省略介词“于”,表地点,D处断开。“妾之帛粟”为名词短语,作句子主语,单独断开,表示强调,其后F处断开。“犹父兄之血髓也”是比喻性说明,“也”表停顿;“敢惜乎”为独立反问句,故H处断开。故选DFH。
11. D【详解】A.正确。句意:若没有好年成。/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并且把它作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B.正确。坚决/本来。句意:王蠋坚决推辞。/本来就不如他。C.正确。wèi,赠送/yí,丢弃。句意:听说士兵受寒便赠送皮衣。/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D.错误。意义不同。动词,认为,引申为评价/说。句意:君子称赞她能用大义感天动地。/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故选D。
12.D【详解】D.“《列女传》所述真实可信”错误。材料五明确指出杞妻哭城崩城“未尝有崩城事”,《左传》仅记郊遇之事。《列女传》所记并非“真实可信”,材料五认为此事属虚构“踵事增华”。故选D。
13.(1)臣奉命出使拜见太后,您不问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不是把卑贱者放在前面,把尊贵者放在后面吗
(2)国家灭亡君主身死,我无力挽救,反而用武力胁迫我,这是帮助夏桀行暴政啊!
【详解】(1)第二个“使”,出使;岁,收成,年成;先、后,意动用法“把……放在前面”“把……放在后面”。
(2)“劫”,胁迫;“劫之以兵”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兵劫之”;“是助桀为暴也”,判断句。
14.(1)崔述阐释的“家国同源”内涵:①民本为基,赵威后问民体现“无民,何有君”,揭示民众是国家的根基。②忠烈固国,王蠋殉国彰显“忠臣不事二君”,士人节操关乎国家存亡。③妇义连家国,巴清济边、杞妻哭城显示女性“巾帼之志”“伉俪之诚”亦系国运。(3分)
(2)当代传承的启示:①重精神内核,当如崔述“观其精神如日月之恒”,聚焦四事中超越时代的价值——赵威后的“民本思想”启示民生为先;王蠋的“气节”警示个人操守关乎国魂。②创新表达:需“踵事增华”(艺术化升华),但避免过度虚构(如崩城神化),可借影视、文学使家国情怀“深入人心”。(如《觉醒年代》对历史人物的鲜活塑造。)(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威后问齐国使者:“今年收成没有灾害吧?百姓平安吧?齐王也安康吧?”使者不高兴地说:“臣奉命出使拜见太后,您不问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不是把卑贱者放在尊贵者之前吗 ”威后答道:“不对。若没有好年成,百姓如何生存?若没有百姓,君王何以立足?哪有舍弃根本(民生)而追问末节(君王安危)的道理?”
材料二:燕国攻破齐国,乐毅听闻画邑人王蠋贤德,命军队在画邑三十里外驻扎不入城。派人对王蠋说:“齐人大多推崇您的德行,我将任命您为将军,封赏万户食邑。”王蠋坚决推辞。燕人威胁道:“若不听从。我必率军屠城!”王凛然道:“忠臣不侍奉二主,贞女不改嫁二夫。齐王不纳我谏言,我才退居乡野耕作。如今国破君亡,我无力挽救,反被武力胁迫投降,这简直是助纣为虐!”于是自缢于树枝上,奋力折颈而亡。
材料三:巴郡寡妇名清,其祖先发现朱砂矿脉,垄断数代利润。清能守护家业,以财富自卫,未被侵扰。秦始皇敬其为贞妇,以宾客之礼相待,筑“女怀清台”表彰。清虽居深闺,却常运粮赈济边疆,听说士兵受寒便赠送皮衣。有门客讥讽她干涉朝政,清驳斥道:“我听闻父兄遗骨暴露塞外,我的布匹粮食皆是父兄血肉所化,岂敢吝惜!”
材料四:杞梁的妻子没有子嗣,家族内外也无五服内的亲眷。丈夫死后无所依托,便在城下伏夫尸痛哭。其哀切至诚感动路人,过往行人无不落泪。十日后城墙为此崩塌。杞梁妻随即投淄水殉夫。君子称赞她能用大义感天动地。
材料五:世人传颂赵威后重农问民、王蠋守节殉国、巴清赈济边防、杞梁妻哭崩城墙四事。但考证文献:《战国策·齐策》仅存威后问使的梗概;王蠋事迹《战国策》没有记载,独见于司马迁《史记》;巴清济边实为裴驷《史记集解》引用《蜀记》之说;至于杞梁妻哭城,《左传》只记载“齐侯归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妻”,不曾有崩城情节。盖因战国学者为弘扬民本、激励忠贞、彰显妇德,对史实加以铺陈渲染:威后树立民本典范,王蠋成就士人气节,巴清展现女子志向,杞梁妻倾尽夫妻情义——其家国同源的思想本质一致!然而宋人质疑崩城虚妄,清儒讥讽济边不实。唉!当着眼于精神如日月永恒,岂能拘泥于事迹真伪?
A【详解】A.“昨夜送友人渡河,今晨听友人唱离歌”错误,友人渡河与唱离歌,不可能分别发生在昨夜和今晨。“朝闻游子唱离歌”是说魏万的走,发生在今晨,“昨夜微霜初渡河”并非写友人渡河离开,“初渡河”是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故选A。
16. ①时间上从现在倒叙至过去,再推向未来,让别情更婉转绵长。②空间上从送别地延展至旅途,然后至京城,让别情更丰富,既有不舍,更有无限的牵挂(或担忧)。③时空交织,虚实相生,将友人间的别情升华为长辈对晚辈的劝勉之意:不要沉迷于享乐,应趁英年奋发有为。(每点2分)
【详解】①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是现在,写离别场景;“昨夜微霜初渡河”是过去,写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关城树色催寒近”“莫见长安行乐处”是未来,写友人一路向长安,提醒友人到长安后勿蹉跎时光。时间上从现在倒叙至过去,再推向未来,让离别之情突破时间局限,更显婉转深沉。 ②起点是送别地,中间是旅途,如过云山、经关”,终点是京城长安,如“御苑”“长安行乐处”,空间由近及远,让离别之情从不舍升级为牵挂与期许,更显丰富。 ③时间上按照今天、昨天、未来的顺序;空间按照送别地、途中、长安的推移;“昨夜微霜初渡河”、颔联以及颈联是诗人的虚写,“朝闻游子唱离歌”是实写,这种时空交织,虚实相生让情感突破个人别愁,上升到长辈对晚辈的关怀,有牵挂,有勉励,使情感更显厚重。
17.(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2)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江东去,浪淘尽。/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
18.(1)语句②修改为:近日,根据……处理结果或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处理结果显示(2)语句⑤修改为:造成“白袍点墨,终不可渝”的后果。(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只指出序号给1分)
19.A【详解】A项引出后文具体措施,形成总分结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B项偏重思想教育,与后文措施不衔接。C项转入现象描述,打断论证逻辑。D项引入国际视角,与上下文无关。
20.D【详解】 A项“缺一不可”:强调“德”与“才”二者都不可或缺,符合文意。B项“相辅相成”;强调“德”与“才”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符合“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的比喻。C项“相得益彰”:强调“德”与“才”结合后效果更好,符合逻辑。D项“此消彼长”:指一方增长,另一方减弱,与文意矛盾。文中强调“德”与“才”同等重要,而非对立关系,因此D项不恰当。
21.①漫画内容:画面核心是一本标有“他人学术成果”的书籍,象征被侵犯的学术成果。(1分)书里钻出三人,分别举着写有“剽窃”“抄袭”“篡改”的牌子,代表不同类型学术不诚信者。(1分)画面上方有一只手握着刻有“零容忍”的刀,刀刃指向这些学术不诚信者。(1分)
②寓意:漫画表达对学术造假“零容忍”的态度,讽刺了学术不端者对他人学术成果的侵害行为。(2分)
22.示例:①学术不竭行为造成了怎样的负面影响 ②纠治学术不端有哪些具体措施 (或:治理学术不端可从哪些方面构建防范与惩处机制 )③科研人才为何要秉持德才兼备理念 (每点1分)
23.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三则材料共同指向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命题。第一则材料通过青铜器饕餮纹的意象,提出了当代人面对传统文化时的身份困惑——那些凝固在器物上的古老目光,既是我们血脉的印记,也是需要破解的文化密码。这种对视包含着敬畏与求索的双重态度,暗示传统文化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等待对话的活态存在。
梁启超的论述则从国家生存发展的角度,揭示了文化特质的重要性。他将文化比作国家的精神骨骼,强调从道德规范到生活细节的系统性传承。这种“独立之精神”不是封闭的孤芳自赏,而是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基,提示我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更要守护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出了实践路径,用“活起来”这个生动比喻打破了文物、遗产、古籍的静态存在状态。三个“起来”形成递进:从博物馆的活化展示,到文化遗产的生活化融入,再到古籍智慧的现代转化,构建了立体传承体系。这既反对教条式的保守,也警惕肤浅的商业化,主张创造性转化。
三则材料形成完整逻辑链:从文化叩问(何以中国)到价值认知(为何传承),再到方法指引(如何传承)。它们共同回应着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既要深入历史肌理读懂祖先密码,又要让传统文化真正参与现代精神建构。
写作时,开头可从材料切入,引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接着点明中心论点:既要守护文化根脉,又要赋予其时代生命力。中间可分两层:先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如青铜器承载的文明密码、古籍中的思想智慧,强调其独特性是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基;再转向创新传承,举例故宫文创、数字敦煌等案例,说明只有与现代生活结合,文化才能真正“活”下去。结尾可升华至文化自信,提出“对望祖先的目光,既需敬畏之心,更需创造之力”,呼应材料,收束全文。
立意:
1.以敬畏之心对话历史,用创新精神传承文明。2.激活文化基因,让传统在现代焕发生机。3.守护民族精神根脉,构建文化自信基石。
范文:
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让文化遗产绽放时代新韵、焕发蓬勃生机,需要我们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
面对文化遗产,我们要有敬畏之心。众所周知,文化根脉的保护,是关乎民族精神存续的时代课题。然而,仍有地方为短期利益拆毁古建、过度开发遗址,导致文化载体永久消失。须知,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文化保护不是简单的“拆建”,而是要通过科学手段留住其历史风貌与文化内涵,为传承与利用筑牢根基。一旦失去了真实的文化载体,再精妙的传承与利用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有面对文化遗产,怀有敬畏之心,深思而慎行,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面对文化遗产,我们要坚守民族精神特质。梁启超先生曾说,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在全球化与时代化浪潮中,我们必须守护中华文化基因的独特性与精神内核。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往往被烙上民族的文化基因,如家国情怀等。我们要善于发掘它,尤其它的时代价值。习近平主席曾谈到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他说,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确,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守正精神,要发扬光大其魂,唯有如此,才能保有其生命力。
面对文化遗产,我们要激活文化符号。习主席说,让文物遗产和古文字都活起来。我们唯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才能让死物变成活物。故宫作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在这一方面做得尤为突出。从推出《故宫的时节》视频课,让孩子们在跟着云课堂的老师做手工的过程中知时节、通古今,到《故宫日历》融合虚拟现实让“纸上博物馆”贴近观众等等。面对文化遗产,通过创新型的手段,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激活文化遗产,将它们背后的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更好呈现出来,才能让越来越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认识认同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让我们的瑰宝所托有人、代代相传。
在文化保护传承的道路上,我们既要以敬畏之心做好保护,守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又要坚守民族精神特质,守住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同时用创新思维做好传承,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留住历史的厚重,又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新征程上书写文明延续的新篇章。
静水流深,活水流长
青铜器上斑驳纹路,凝眸千载风云;《新民说》中独立特质,嵌入民族脊梁。静水流深,不失文化之根,方显文明底蕴;活水流长,不拒时代新潮,乃成大国气象。静水与活水齐流,传承与活化并举,便是我们对望祖先目光的自信姿态。
岁月沉淀的文化特质是“静水”,是值得我们虚心涵泳的流之泉源,值得我们捍卫精神原乡的木之根本。它定义炎黄子孙的来路,彰显华夏人民的“独立之精神”。因此,王国维埋首甲骨,借凝固的字符,解码沉默千年的文化印记,延续文脉。若无此心,纵万卷琳琅,也不过风中散帙,难觅民族精神文化之深厚。
而为何部分“静水”会沦为“死水”?深究其因,或权力阶层垄断文化阐释权,或文化内核脱离现实生活走向教条化。封建时代,儒家经典被统治者片面解读而异化为钳制思想的工具。但实际上,真正的“静水”绝非僵死的化石,它是在历史洪流中反复被诠释、又被现实印证的核心价值。水静固可流深,但这不意味着一味地抱残守缺,相反,静水欲葆纯澈,其下往往暗涌活水。
文明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是“活水”,如大江东流,纳百川精华,滔滔而前,直抵汪洋。朱子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无“活水”注入,青铜器不过是锈迹斑斑的废铜,古籍文字不过是淘汰的符号,传统品德也会随着时过境迁沦为束缚灵魂的教条。“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秉持常为新的文化与精神,才能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而文化的活化绝非单维的静态保护,应以多元举措为“静水”吹皱春风涟漪。形式上,我们推陈出新:故宫高墙曾锁清秋,文创让“千里江山图”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宫夜宴》舞步流转,数媒让唐宫仕女的丰腴灵韵翩然再现。内容上,我们批判继承:郭巨埋儿、老莱娱亲式的愚孝自当摒弃,但尊老爱亲的美德仍应赓续;缠足束腰的旧俗在历史深处隐入尘埃,但汉服襦裙的雅致却在街头巷尾绽放新颜。
静水与活水相济相生,中华文明之河方在赓续文脉时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静”并非绝对静止,“活”也不是无根乱流。文化传承、创新与活化,归根结底是对民族血脉的追溯与延续,是为了彰显民族独立精神,铸就文化自信魂魄;是为了在全球文化激荡浪潮中,稳泛中华文明之舟。如今,“历史虚无主义”“现代化=西方化”等迷思歪调沉渣泛起,青年更当持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之态度,承“与古为新”之思想,敬畏、解读、对话、创新,开文化发展之新天地。
静水深潭,汇流成渊;活水流淌,不舍昼夜。我们从悠远往昔走来,携着文化清泉,既能馈赠四方友朋,也可滋养华夏新蕾,让中华文化朝阳在新时代喷薄绽放,光焰万丈。脚步,在新征程上书写文明延续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