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2026第一学期月考一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一)1.C。2.B【解析】3.D【解析】4.一、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在整体上要认清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二、在个体上,要肯定历史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要肯定他们各自的优点。(二)5.A【解析】A.“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错。结合“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分析,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是金井的山峦,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所以不能说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6.D【解析】D.“贪得无厌”错,结合“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分析,文中刻画了抵制不住金钱诱惑的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渡河,最终无果而返,两人投机取巧,但不是贪得无厌。7.①金井一年四季风景优美,更替恒常。意味着大自然有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不可违背。②金井的雪花骤然而至,意味着金井人全年劳作的颗粒无收。③雪后的景色圣洁唯美,是对大鲁二鲁纯朴劳作的肯定。8.①故事里的大鲁二鲁有严重智障,他们面对生活不会思考,没有利益之需,没有非分之想,代表着自然的没有开化的人性。与那些被人性的精明与欲望控制的村民格格不入,所以说:“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②他们顺应自然规律,只是按照习惯、传统和天意去生活,近乎机械而勤劳地劳作,最后得到了自然的眷顾。所以说“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二(一)9.BDF 10.B 11.B 12.(1)没有贤能的辅佐和杰出的人才,能够成功立名、安定危局、延续绝续的,从未有过。(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13.材料一:侧重“得贤者昌,失贤者亡”,通过历史案例强调贤才直接决定国家兴亡。材料二:强调“人治重于法治”,认为法制需依赖人才才能有效施行,人才是法治的根本。参考译文:材料一:从前,大禹凭借夏朝称王,而夏桀却使夏朝灭亡;商汤凭借殷商称王,而纣王却使殷商灭亡;阖闾凭借吴国战胜天下无敌,而夫差却因此被越国俘虏;晋文公凭借晋国称霸,而晋厉公却在匠丽之宫被杀;齐威王凭借齐国强盛于天下,而齐简公却在檀台被杀;秦穆公凭借秦国显赫的名声和尊贵的称号,而秦二世却在望夷宫被劫持。他们之所以同样是君王,但功绩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任用的人不同。所以,周成王在襁褓中时,诸侯来朝见,是因为周公在执政。赵武灵王五十岁时在沙丘被杀,是因为他任用了李兑。齐桓公得到管仲,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被称为义主;失去管仲后,任用了竖刁,最终身死不葬,被天下人嘲笑。一个人的荣辱,取决于他所任用的人。因此,魏国有公子无忌,失地得以恢复;赵国任用了蔺相如,秦国的军队不敢出兵;安陵任用了周瞻,国家得以独立;楚国有了中包胥,昭王得以复位;齐国有了陈单,襄王得以重掌国政。由此可见,没有贤能的辅佐和杰出的人才,能够成功立名、安定危局、延续绝续的,从未有过。因此,国家不在于大小,而在于得民心;辅佐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得贤才。得民心,百姓就会归附;得贤才,贤人就会归顺。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箕子披发装疯。陈灵公杀了泄冶,邓元离开陈国,带着家族迁徙。从此之后,殷商被周朝吞并,陈国被楚国灭亡,因为他们杀了比干和泄冶,失去了箕子和邓元。燕昭王得到郭隗,邹衍、乐毅从齐国、魏国前来,于是举兵攻打齐国,将齐闵王困在莒地。燕国的土地和人口并不比齐国多,然而能够实现这样的意图,是因为得到了贤士。所以,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适合治理的百姓,得到贤才的国家显赫昌盛,失去贤才的国家危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明镜用来照见形貌,历史用来了解现在。如果知道古代导致危亡的原因,却不致力于遵循安定生存的方法,这与倒着行走却希望追赶上前面的人没有区别。姜太公明白这一点,所以封微子的后代,并重修比干的坟墓。圣人对于圣人的死尚且像这样厚待,何况对于当世活着的人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材料二: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昏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使国家安定的法。羿的射箭之法并没有消失,但羿的后代不再有射箭的高手;禹的治国之法仍然存在,但夏朝的后代不再称王。所以,法不能独立存在,制度不能自行施行。得到合适的人,法就存在;失去合适的人,法就消亡。法制是治理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根本。所以,有君子,法即使简略,也足以遍行天下;没有君子,法即使详尽,失去了先后的施行,无法应对事情的变化,足以导致混乱。不知道法的意义而只注重法的条文,即使博学,面对事情也一定会混乱。所以,明智的君主急于得到合适的人,而昏庸的君主急于得到权势。急于得到合适的人,君主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大而名声美,上可以称王,下可以称霸;不急于得到合适的人,而急于得到权势,君主自身劳累而国家混乱,功绩小且名声受辱,国家必然危亡。所以,作为君主,应当劳于寻找人才,而安于使用人才。(二)14.C(3分) 【解析】表现了“诗人安宁恬淡的心境的”理解错误。颈联描绘了傍晚时分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15.(6分)(1)远近结合。颔联写树林都染上秋色,山岭都披着落日余晖,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手回归,是近景。(2)动静结合。“树树秋色”、“山山落晖”是静景;“驱犊返”、“带禽归”是动景。(3)以景衬情(借景抒情)。颔联用夕阳、秋色正衬诗人的孤单悲凉;颈联写乡人晚归的欢快场景,反衬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每点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叠词、对偶也可(三)16.(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17. C 18.D 19.B 20.B 21.C22.④句改为“地上部分的茎叶不仅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空间”。⑥句改为“对改良盐碱地有良好的作用”或补充主语“荻和芦苇”。23.A:蓬蓬勃勃(生机勃勃/郁郁苍苍)B:坚持不懈、 坚韧不拔24.甲:二者的叶与花也有明显差异 乙:“蒹葭”也发挥(有承担)着重要作用写作五27【参考范文】激扬青春力量,争做有为青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十分清晰地指明青年在国家独立富强、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就应该激扬青春力量,争做有志青年。激扬“勇者无畏”的青春力量,争做敢拼敢闯、创造未来的有志青年。李大钊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人民的幸福,端在中国青年。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看着多姿多彩的美好山河,更加坚定了革命报国、为国家谋独立、为民族谋复兴的信念。他们勇敢地到“浪遏飞舟”的中流击水,他们“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年一瞬,一批又一批的热血青年,前仆后继,让一艘南湖游船发展为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这是青春无畏的力量,也是青春挑战的回响。同学们,作为当代青年,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收获希望和成功;敢于直面困难,才能踏平坎坷为大道。创造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国家!激扬舍我其谁的青春担当精神,争做心怀家国、强国有我的有为青年。艰难险阻见勇毅,沧海横流现英雄。青年袁隆平在亲历饥饿带来的人间灾难之后,立志用科学改变农业。他心怀责任,几十年如一日,在田间地头奔波,用汗水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种子,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燃烧了青春,只为天下无饥馁。当年樊锦诗大学毕业时,面对条件异常艰苦的敦煌,她敢于担当,勇挑重担,在大漠黄沙里默默研究着祖国的辉煌文化。数字敦煌横空出世时,那一幅幅精美壁画,一座座绝伦雕塑,震撼了世人,徜徉其中,民族自信自豪感油然而生。她燃烧了青春,只为华夏永流传。这就是敢于担当的青春力量!鲁迅先生曾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于是我们看到,很多90后、00后们,在边疆守卫国土,在医院里守护健康,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还有很多平凡岗位上的青年们,正在默默努力着,共筑这国泰民安的盛世中华!同学们,我们站立的地方就是祖国,我们怎样,祖国便怎样,我们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心里有火,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让我们勇敢地拥抱这个美好时代,激扬青春的力量,青春名言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用鲜血告诉我们,青年是一种信仰;钱学森等科学家用行动告诉我们,青年是一种理想;“神舟”“嫦娥”团队里的青年科学家们,用创新告诉我们,青年和时代牵手,就能创造出时代的奇迹。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对于奋斗者而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有“春华”才有“秋实”。让我们激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风,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负历史、不负韶华,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璀璨华章。少年气,是历尽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是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达。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毛译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种,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因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材料二:《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宋;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式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式、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文气概。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3分)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文本一:采浆果的人迟子建金井的山峦,就是大鲁二鲁的日历。雪让山峦穿上白衫时,他们拉着爬犁去拾烧柴;暖风使山峦披上嫩绿的轻纱时,他们赶紧下田播种。山峦一层一层地由嫩绿变得翠绿、墨绿时,他们顶着炽热的太阳,在田间打垄、间苗、锄草和追肥;而当银光闪闪的霜充当了染匠,给山峦罩上一件五彩的花衣时,他们就开始秋收了。金井是个小农庄,只有十来户人家。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从来没有事情能阻止得了秋收,但今年例外,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从怀中掏出两摞钱来,夹在指间,把它们当竹板一样敲打着,以说书人的口吻说:“话说这秋菜要是晚收一天它呆在土里也飞不了,可是这浆果要是晚采一天,拿现钱的就是别的人了!他这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他们的父母,也就是老鲁夫妇,是一对表兄妹,这使得他们生出的孩子言语木讷,思维迟钝,严重智障。老鲁夫妇几年前先后去世了。他们临终留给这对兄妹的遗言:春天播完种,别忘了秋天下了霜就秋收。大鲁二鲁牢牢记住了这点。他们不像其他人家喜欢用日历,金井的山峦,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巨大的日历。翻动这日历的,就是风霜雨雪。当暖风让这日历透出隐隐的绿色时,他们就去播种了,而当秋霜将这日历点染得一派绚丽时,他们准时地去秋收了。金井有个老女人,她男人在她三十岁时就瘫倒在炕上了,她自此白了头发,人们就不叫她的本名了,而叫她“苍苍婆”。采了三天浆果的苍苍婆终于想到该叫大鲁二鲁也去挣点现钱,这样的好事把他们落下了,叫她心里不忍。苍苍婆就在这天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天刚亮,曹大平夫妇就提着竹篮出了家门。他们昨天发现了一片隐藏在河谷转弯处的山丁子,显然那里无人涉足,树上垂吊的果子比别的地带的要多得多,他们想独享这片果实,所以早早就出发了。曹大平夫妇决定涉水渡河,也是想把还有富余的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好像它是刚由冰块融化开来的水流。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幸而曹大平的女人比他高半头,又健硕,她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尽管她也栽歪了身子,而且挎着的竹篮像个顽皮的孩子似的,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曹大平夫妇的衣衫也被水打湿了,他们赶紧向回返,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晴朗已经持续了一周,收浆果的人带来的那些空坛子,有五只已经是满的了。曹大平一直病在炕上,曹大平的女人唉声叹气的,男人的病像一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她的腿。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大鲁二鲁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夏天时大鲁打了一些猪草,早已晾干了,他们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干草在他们背上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让他们觉得背着的不是草,而是戴着花环的小女孩。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天空悄然凝聚了一团又一团的乌云,星星和月亮全然不见了。乌云越聚越多,夜色浓重,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雪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二鲁推开屋门,她出来抱柴火了。大鲁也出来了,尽管雪仍在下,他还是拿起扫帚清理积雪了。他们抬头眺望着远处金井的山峦,看着昨天还是花花绿绿的日历,今天就突然变成了白的,他们相视而笑了。苍苍婆注意到,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东西。虽然离着很远,无法仔细辨别,但她知道那一定是串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野刺莓多生长在田间的高岗上,它们春天开花,夏季结果。到了秋天,它的果实就风干了,像是一粒粒火红的珠子。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节选自迟子建《采浆果的人》,原载2004年第5期《收获》)文本二:我童年生活的山镇有一对傻子,他们确实是一对兄妹,他们勤恳、诚实而又温和,非常能干活,小镇的人都喜欢他们。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带着纯真之气走进了这篇小说,走进了秋收。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于是,在小说中,我让上天降下了一场大雪。这场大雪让我们分辨出谁才是傻瓜。当然,一个聪明人沦落为傻瓜,是有着辛酸的社会背景的。(节选自迟子建《浆果——关于《采浆果的人》》)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鲁和二鲁的“日历”,既是故事展开的背景,也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它与金井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B.“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喜出望外,也侧面表现出金井当地农民的的生存状态。C.苍苍婆自己也很不幸,但还是对大鲁二鲁报以同情和关爱,这说明她心地善良,表现了金井人朴素的温情。D.“最美的镶嵌”说明金井人只是注意到了浆果所带来的金钱,唯有大鲁二鲁兄妹能认识到浆果自身的美丽。6.小说中关于曹大平夫妇涉水采浆果的描写,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部分的描写,承接着上文“……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的情节,曹大平夫妇也是采浆果大军中的一员。B.文段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比喻等手法,把夫妇两人涉水采浆果却不得的窘境生动地表现在读者眼前。C.曹大平跌在水里生了病,浆果采摘不成了,还连累了老婆不能下田干活,真是“一举两失”,生活顿然无望。D.曹大平夫妇的投机取巧、贪得无厌与大鲁二鲁兄妹的勤恳劳作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们无法抵制诱惑的形象。7.文本一中的自然环境富有深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8.如何理解“他们也许是生活中的局外人,但在大自然面前,他们却是真正的主角”?(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材料一:昔禹以夏王,而桀以夏亡;汤以殷王,而纣以殷亡;阖闾以吴战胜无敌,而夫差以之见禽于越;文公以晋伯,而厉公以见杀于匠丽之宫;威王以齐强于天下,而简公以杀于檀台;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之宫。其所以君王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故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武灵王五十而弑于沙丘,任李兑也。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为义主;失管仲,任竖刁,而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具施焉者,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而削地复;赵任蔺相如而秦兵不敢出,安陵任周瞻而国独立,楚有中包胥而昭王复反,齐有陈单而襄王得其国。由此观之,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是以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得民心而民往之,得贤者而贤者归之。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而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去陈以族徙。自是之后,殷并于周,陈亡于楚,以其杀比干与泄治而失箕子与邓元也。燕昭王得郭隗,而邹衍、乐毅自齐、魏至,于是举兵而攻齐,栖闵王于莒。燕度地计众,不与齐均也,然而,所以能信意至于此者,由得士故也。故无常安之国,无宜治之民,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古之所以危亡,不务袭迹于其所安存,则未有异于却走而求及前人也。太公知之,故国微子之后,而封比干之墓。夫圣人之于圣者之死,尚如此其厚也,况当世存者乎!其弗失可知矣。(节选自贾谊《新书·胎教》)材料二: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①,无治法②。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③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度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节选自《荀子·君道》)【注】①治人:使国家安定的人。②治法:使国家安定的法。③类:指法令、制度。【材料简介】两则材料均围绕“治国与用人”展开论述。材料一节选自贾谊《新书·胎教》,以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多国兴亡为例(如齐桓公得管仲而霸、失管仲而亡),论证“得贤者显昌,失贤者危亡”的观点,强调民心与贤才对国家存亡的关键作用,主张“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者”。材料二节选自《荀子 君道》。提出“有治人,无治法”,认为法令需依赖君子(贤才)实施,君子是“法之原”。对比明主“急得其人”与暗主“急得其势”的不同结果,强调贤才是治国根本,“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羿之法A非亡也B而羿不世C中D禹之法E犹存F而夏不世G王10.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朝,使……朝见,与《短歌行》中“譬如朝露”的“朝”意思不同。B.如,像,与荀子《劝学》“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如”意思相同。C.具,指详尽,与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各具情态”的“具”意思不同。D.之,结构助词“的”,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用法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同为吴王,阖闾治理时,吴国天下无敌;夫差治理时,自己却成为越国的俘虏。贾谊认为,同为君王,他们的功绩却不相同,是因为他们任用的人不同。B.陈灵公杀害了泄冶后,邓元也因为整个家族迁徙而无奈离开了陈国,在失去了两位贤士之后,陈国被楚国灭亡了。C.贾谊以类比的方式指出,一个人如果知道古代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却不致力于遵循安定生存的方法,这与倒着行走却希望追赶上前面的人本质上一样。D.在荀子看来,法制是治理的开端,但是法制施行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人。如果能够得到合适的人,那么法制就存在;而一旦失去了合适的人,法制就消亡了。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无贤佐俊士,能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之有也。(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13.两则材料均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野 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①。注释:①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望”字点题,“徙倚”即徘徊,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表现出诗人迷茫和失意的情绪。B.颔联承“望”字而来。紧扣薄暮,巧用“皆”“唯”二字总写秋色: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C.颈联继续写“望”中所见,具体描绘了傍晚时分牧人的伴犊而返、猎手的满载而归,表现了诗人安宁恬谈的心境。D.尾联抒发感情,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追怀前贤高士,希望与他们为伍。15.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晚图?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荀子《劝学》篇中“ , ”两句中,以“劣马”为正例,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2)杜甫《登高》中高度概括诗人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 , 。(3)《短歌行》中“ , ”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表达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蔑视权贵、崇尚自由的句子“ , 。(5)《归园田居》中诗人用比喻、拟人和对偶表达不堪束缚、渴望自由的志趣的句子是: , 。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17.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木直中绳 中:合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参:参加B.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而闻者彰 彰:表彰C.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契阔谈 契阔:久别重逢D.君子生非异 生:出生户庭无尘杂 尘杂:世俗繁琐的杂事18. 下列句子中虚词“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9.下列选项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2分)①金就砺则利 ②虽有槁暴 ③契阔谈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⑤知明而行无过 ⑥輮以为轮 ⑦海客谈瀛洲 ⑧君子生非异也A.①③⑥⑧ B.③⑤⑥⑧ C.②⑤⑥⑦ D.④⑤⑥⑦20.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2分)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文中的第二段,便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习的意义。B. 瀛洲,我国古代传说中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为“蓬莱”“方丈”。C.《短歌行》中曹操目睹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把自己比作乌鹊,南飞而无处栖息,暗示自己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不知该逃向何方。D.《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小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充满浪漫情愫的吟唱流传千年,也让人们对“蒹葭”一词耳熟能详。其实,“蒹葭”并非一种植物,而是两种。“蒹”是我们通常说的荻,“葭”就是芦苇。二者均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沼泽等潮湿环境。尽管生长环境相同,形态容易混淆,但二者有明显区别。荻有根状茎,茎是实心的,株高通常在0.5至2米;芦苇也有粗壮的根状茎,茎中空,株高可达3至4米。清代学者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强脆而心实者为荻,柔纤而中虚者为苇。”另外,( 甲 )。荻的叶子近乎线状披针形,边缘较锋利,花序舒展,对生于各个分支上,花穗呈黄白色,远远望去像羽毛;芦苇的叶呈带状,较宽,花序在各个分支顶端呈分叉状,花穗接近麻色,远远望去,宛如顶上插了一根狼牙棒。荻和芦苇在我国分布广泛,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们了。有记载显示,戍边将士常将破碎后的荻和入泥中,用来夯筑城墙及护堤,以增加建筑强度。初春时芦苇的嫩芽可作为蔬菜食用,新鲜的芦苇叶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芦苇茎叶还能用来编制苇帘、苇席。由于富含纤维素,荻与芦苇都是造纸的原料。在生态系统中,( 乙 )。①作为湿地生态中的重要生物群落,②荻和芦苇有着很好的水质净化作用,③它们发达的地下根系能固土保水,④地上部分的茎叶为其他生物不仅提供生存空间,⑤在枯萎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⑥是改良盐碱地的首选植物。站在秋日的夕阳下,看溪边芦苇,繁繁茂茂, A 。它们集群而生,但又独立成长,互不牵扯,更不依附什么。秋风漫卷时,不会轻易被折断,起伏的银波没有一点媚态,而是 B 。它们用摇曳显示着生命的独立和倔强,像自由的精灵。22.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五、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诗人林庚说:“少年如萤火,流光虽弱,亦有燎原之志。”学者穆旦却言:“青春是一封未写完的信,墨迹里浸着理想的重量与现实的划痕。”而在敦煌莫高窟的修复日记中,有位青年工匠写道:“我愿做沙海里的根,深埋处才有真正的生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青春价值的哪些思考?请结合自身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高一语文上月考一答案.docx 2025~2026学年高一上月考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