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巢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庐巢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练习 1
高二地理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题 3 分,共 48 分。
“光线是建筑的灵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小区的要求,已经不是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居住功能,对自然采光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下图为住宅区楼间距与太阳高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 为保证房屋采光,房地产开发商必须考虑
楼间距,我国楼间距设计主要参考光照情况
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 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我国南方住宅区的楼间距,理论上要比北方小,理由是( )
A.南方地势平坦
B.南方气候更温暖潮湿
C.南方的白昼时间比北方长
D.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
下图中图 a 为我国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 2009 年 1 月 27
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图 b 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4. 以下符合图 b 中从①时期到③时期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变快 B.变慢 C.先变快后变快慢 D.先变慢后变快
10月中旬,小明错峰出国旅游,随身携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因旅游目的地使用的时间也为东八区的区时,所以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然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小明发现正午时当地物体都没有影子,则当地的纬度可能是( )
A.6°N B.6°S C.0° D.15°N
6. 该地正午时,小明手机上的时间为 12 时 52 分,则该地的经度为( )
A.133°E B.129°E C.113°E D.107°E
2022 年 10 月 23 日 12:05~12:30,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的新一届中共中央政
治局常委,在人民大会堂同中外记者见面。下表为 10 月 23 日北京(116°20′E,39°56′N)
的日出、日落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见面会开始时,天安门广场旗杆的影子朝向( )
A.西北 B.东北 C.西南 D.东南
8. 见面会结束时,地球上处于 10 月 22 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1/3 C.3/4 D.2/3
9. 8 月 23 日北京的昼长约为( )
A.10 小时 B.11 小时 C.13 小时 D.14 小时
我国某两地学校的地理兴趣小组,同时在 2022 年 7 月 6 日进行了利用日影测量校园
地理坐标的实践活动,两个兴趣小组准确记录了当天相同杆长杆影的长度、方向及对应
的时间。下图是两个小组成员绘制的杆影顶端连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0.甲乙两所学校所在地,最可能是( )
A.甲(40°N,116°E)、乙(50°N,76°E)
B.甲(30°N,120°E)、乙(41°N,80°E)
C.甲(35°N,120°E)、乙(25°N,80°E)
D.甲(20°N,116°E)、乙(30°N,76°E)
11.该实践活动进行的接下来 20 天内( )
A.乙所在地区日出方位向北偏
B.杭州与海口的白昼长度的差值变小
C.三亚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
D.北京与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变小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2.图中( )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
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
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
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
13.关于图中 a、b、c、d 四处说法正确的是( )
A.a 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
B.b 处的岩石致密坚硬
C.c 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
D.d 处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纽芬兰高西部的莫勒国家公园由一片巨大的红色岩体组成,该岩体含有铬铁矿矿物,铬铁矿在地球表面很罕见,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和地幔中。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理藏着丰富的龙化石,它们形成于距今约 2 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下图示意组芬兰岛莫勒国家公园、阿瓦隆丰和帕斯博勒海滩的位置。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4.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红色岩体主要属于( )
A.岩浆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火成岩
15.帕斯博勒海滩埋藏大量恐龙化石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滩污染严重,形成化石
B.恐龙遗体被火山灰等物质掩理
C.恐龙被流水从上游冲到此海滩
D.海滩一直处于垂直抬升的运动过程中
16.莫勒国家公园巨大红色岩体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岩浆喷发一冷凝成岩一地壳抬升一岩石氧化
B.岩浆喷发一冷凝成岩一流水侵蚀一岩石氧化
C.冷凝成岩一地壳抬升一流水侵蚀一岩石氧化
D.冷凝成岩一地壳抬升一岩浆侵入一岩石氧化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图 1 为某日某时刻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为黑夜;图 2 为太阳能电池板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每空 2 分,共 16 分)
(1)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北京时间为 。
(2)此时,B 点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 (填“最长”或“最短”),旗杆影子的方向
为 方向。
(3)该日后,A 地的昼长将变 (填“长”或“短”),C 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 (填“大”或“小”)。
(4)该日 A 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 2)之间最
合适的夹角约为 ,一年中最大夹角为 。
18.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候历,2015 年 9 月 23 日为秋分日。下图为习近平主席
2015 年 9 月出访美国的行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说出习主席访美期间纽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日出方位、早晚的变化。
(2)说出习主席访美期间北京地区的昼夜状况。
科罗拉多大峡谷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从谷底至顶部沿壁露出不同地质时期的系列地层并含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平均深度超过 1500 米。
(3)简述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
19.一亿多年以来的地质作用,让我国东部大地地层错动,地形起伏,最终形成了 11000
平方米的鄱阳湖盆地。图为鄱阳湖及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示意图。结合资料及所学,完成
下列问题。
(1)列举图示区域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判断依据。
(2)说明图中甲处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庐山北枕滔滔长江,东望浩浩鄱阳,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请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
视角,推测庐山的组成物质未来将走过的“生命历程”。
{#{QQABIYQt4ggwgMTACJ4LEQFUCQuQkJCjJeoMQUCauARDyANAFAA=}#}
高二地理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答案】D、D
【解析】1.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高度最小,影子最长;我国位于北半球,为保证房屋采光,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参考冬至的光照情况。故选D。
2. 北方纬度高,南方纬度低,冬季南方更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大,北方则相反,所以北方底楼要采到光必须要扩大楼间距,故D正确。南北方楼间距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南北方的纬度差异导致的冬季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异,与地形因素关系不大,故A不符合题意;南方气候潮湿,是因为南方是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与南北方楼间距大小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北方冬季白昼时间短,只能说明北方住宅光照时间短,不是南北方楼间距差异的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C、D
【解析】3. 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结合图示信息,四地中,长城站纬度位置最低,线速度最大。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 从①时期到③时期,经过远日点,故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慢后变快,D正确,ABC错误。
【答案】B、D
【解析】5. 该地正午时物体没有影子,表明该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所在纬线上。小明发现正午时当地物体都没有影子的日期是10中旬,处于秋分日之后17~27天期间,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此时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按太阳直射点大约每4天移动1°来计算,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约为4°S~7°S之间,因此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6. 材料信息表明,小明手机上的显示时间为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为12时52分时,当地正值正午,即当地地方时为12时,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晚52分,则当地位于120°E以西13°,经计算,该地的经度为107°E,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A、B、C
【解析】7. 见面会开始的时候北京时间为10月23日12:05,天安门广场的经度116°20′E和北京时间的经度120°E,两地相差约4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所以两地相差16分钟,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天安门广场此时的地方时为11:49。又根据此时为10月23日,太阳此时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正午太阳在南方。11:49时太阳在东南方位,日影在西北位置。故选A。
8. 见面会结束时间为北京时间为2022年10月23日12:30,120°E的时间为12:30和0时经线相差12.5个小时。根据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5度可知,相差187.5°。根据东早西晚的规律,所以120°E要向西减187.5°。所以0时经线为67.5°W。10月22日为昨天,所以它的范围是180°经线向东到67.5°W的范围。所以地球上处于10月22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180°-67.5°)/360°,接近1/3。故选B。
9. 同一地点,关于春秋分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夜长短状况完全相反,可知 8月23日与10月23日,关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对称,故8月23日北京的昼长=10月23日北京的夜长,可知10月23日北京的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7:24-6:33=10:51≈11小时,则8月23日北京的昼长≈10月23日北京的夜长≈24-10月23日北京的昼长≈24-11=13小时。故选C。
【答案】B、B
【解析】10.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杆影判断经纬度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运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读图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时间的计算,2022年7月6日,甲地的杆影接近0,在北京时间12:00时太阳高度角最大,说明经度是120°E附近,纬度接近北回归线附近,其位置接近(30°N,120°E);乙地的杆影大于甲地,比甲地纬度高,在北京时间14:40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比120°E小40°,说明经度是80°E附近,所以B正确。
11.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据杆影判断经纬度位置,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运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读图识图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在实践活动进行后20天内,即2022年7月6日~7月26日,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昼夜趋向相等,B正确;实践活动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由太阳直射点约4天移动1°可知,大约由20°N移动到15°N,再结合三亚位置可知,三亚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C错误;昼渐短使乙所在地区日出方位向南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使北京与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变大,AD错误。故选B。
【答案】D、A
【解析】12. 【分析】本题考查图示各地层的成因及先后顺序,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岩层新老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图中断层①将地层②切断,说明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A错;形成④的是岩浆活动,形成③的内力作用是变质作用,B错;⑤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山地,C错;岩层⑥位于断裂之后相对下降的一侧,D对。
13. 【分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形成及实践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图中a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具有良好储油气条件,A正确;b处的岩石是喷出岩,多气孔,B错误;c处是断层构造,岩层不稳固,不适宜建坝蓄水,C错误;d处是喀斯特地貌,由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形成,D错误。
【答案】C、B、A
【解析】14. 【分析】本题考查岩石类型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岩石的类型及其特点。
【解答】根据材料“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可知,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故C正确,ABD错误。
15. 【分析】本题考查帕斯博勒海滩埋藏大量恐龙化石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答】根据材料“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可以推测大规模的火山活动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气温升高,生物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大量死亡,恐龙等生物遗体被火山灰等掩埋形成化石,故B正确,ACD错误。
16. 【分析】本题考查莫勒国家公园巨大红色岩体的形成过程,旨在考查学生阐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解答】纽芬兰岛附近海底发生岩浆活动,来源于地幔含有铬铁矿的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岩石,受板块碰撞挤压,洋底地层隆起抬升,岩体出露,岩石中铁元素遇空气氧化,呈红褐色,成为巨大岩体红色的来源,故A正确,BCD错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1)(23°26′S,65°E) 15:40 (2)最短 正北
(3)长 小 (4)36°34′ 83°26′(每空2分,共16分)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此时65°E平分白昼,说明直射点的经度为65°E,故该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S,65°E);根据65°E为12时,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为15:40。第(2)题,据图可知,B点位于65°E,时间是12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旗杆影长为一天中的最短;太阳位于B点的正南方,故旗杆影子的朝向为正北方向。第(3)题,据图可知,A点位于北半球,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A地的昼长将变长;C点位于南半球,C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第(4) 题, 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的夹角与太阳高度是相等关系,当日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30°-23°26′=36°34′,该日A地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36°34'。该地一年中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夏至日,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90°-(30°-23°26′)=83°26′,故一年中最大夹角为83°26′。
18.【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2分)22日日出东北;(1分)23日日出正东;(1分)24~28日日出东南;(2分)日出逐渐变晚。 (2分)
(2)22日昼长夜短;(1分)23日昼夜平分;(1分)24~28日昼短夜长。(2分)
(3)外力的堆积作用形成原始地层,经地壳运动使地层抬升,在河流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大峡谷地貌。(6分)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15年9月23日为秋分日,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22到28日出访美国,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9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纽约日出东北;9月23日为秋分日,太阳直射于赤道之上,纽约日出正东;9月23日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纽约日出东南。结合所学知识,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纽约昼夜长短变化为昼在变短,夜在变长,因此,日出越来越晚。
(2)根据所学知识,习主席访美期间,北京地区的昼夜状况分布为:9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京昼长夜短;9月23日,太阳直射于赤道之上,北京昼夜平分;9月23日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昼短夜长。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科罗拉多大峡谷从谷底至顶部岩壁露出不同地质时期的系列地层,并含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可以推测,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性质为沉积岩,因此,首先通过不断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构成原始地层;然后随着地壳运动,使得地层抬升,高于地平面,然后在外力的作用下,尤其是河谷地区河流的长期侵蚀作用下,形成峡谷地貌。
19.【答案】(1)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依据:断层表示有地壳运动,花岗岩和变质岩分别代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6分)
(2)岩浆活动形成花岗岩,花岗岩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也有一部分沉积形成沉积岩,再经历挤压隆起、地壳抬升,最后外力侵蚀。(6分)
(3)被侵蚀、搬运到低处沉积,再发生变质作用,最后重熔再生形成岩浆。(6分)
【解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1)图中有断层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图中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说明有岩浆活动;图中分布着变质岩,说明有变质作用。
(2)甲分布着花岗岩,说明甲处最开始发生岩浆活动形成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在甲处有缺失,说明岩浆岩在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后,经历了水平挤压隆起、地壳抬升,抬升到地表以后又经历了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进而形成现在的地貌。
(3)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相互转换,庐山目前组成物质为变质岩和沉积岩,而且海拔较高,先经历外力侵蚀搬运作用,搬运到低处沉积,再经历变质作用和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岩浆再继续活动形成岩浆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