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2分)
为了同学们更好的茁壮成长,学校决定开展以“成长”为话题的活动。
任务一:小文提议设计一张邀请函,请你参与完成。(3分)
邀请函
亲爱的朋友们:
你好!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在慢慢长大,如今,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向朝阳,内心(贮蓄 贮藏)着无限能量,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时面阔步前进,时而(徘徊 停滞)不前,但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不就是这一份历练吗 我们有满腔的(热情 热忱)去(期盼 企盼)未来的奇迹。朋友们,你对于成长有什么样的思考 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和什么有关呢 我校将于2025年9月29日下午2点在大礼堂开展“观名家人生,思自我成长”的圆桌讨论会。欢迎你的参加!
学生会
2025年9月28日
1. 依次为邀请函括号处选择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贮蓄 徘徊 热忱 企盼 B .贮藏 停滞 热忱 期盼
C.贮蓄 徘徊 热情 企盼 D. 贮藏 停滞 热情 企盼
任务二:小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文化文学常识,更好地健康成长,设计了三道练习题,请大家完成。(9分)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去年春节,我拜访了您的父亲,令尊对当代文学作品的诸多高论,令人钦佩不已。
B.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带了许多家乡土特产来我家,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帮他翻译了这篇《序言》他感激涕零,今天一早就提着大包小袋,到我这里聊表寸心。
D.你的文稿我已读过,整体思路很好,语言也很流畅,只是有个别地方需要修改,我就大胆地做了些斧正。
3.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B.《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这是一部由南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C.左迁,即“降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后人称王龙标,因为古代也常用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D.当我们朗读《金色花》时,语气应当始终温和、缓慢一点,读出一种温馨的氛围。
4. 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我们常说开卷有益,“卷”指的是书。那么书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威力呢? 。 。 。 。 ,而读书仍然是重要的信息源,所以非读书不可。
①信息怎样得到呢?看能得到信息,听也能得到信息
②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
③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④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必须及时得到信息
⑤只有这样,人才能潇洒地生活下去,否则将适得其反
A. ③④①⑤② B. ③②④⑤① C. ②③④①⑤ D. ②③⑤④①
任务三:成长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九月,同学们升入了初中,然而,许多同学仍然没有脱离童年的稚嫩情绪。学校决定先围绕“告别童年情绪”主题展开讨论,请你参与。(6分)
5.小文将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进行“告别童年情绪”主题发言。下面是他的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同学们,我们刚刚走入最灿烂、最亮丽的少年时期。躁动的少年心性有很多憧憬,谁不渴望成为自己的舵手,引领生命之舟航进另一片多彩的天空?然而,当我们大张旗鼓地喊出“我的少年我做主”的响亮口号后,面对尚未来得及改变的任性、冲动而又易变的童年心绪,我们能否该不该冷静一下:我的少年,该如何来过?
(1)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
(2)会议上,小文面向同学们现场征集“告别童年情绪,拒绝幼稚叛逆”的锦囊妙计。请你仿照示例,献出一条自己的妙计吧!(2分)
示例一:幼稚冲动是大敌 赶紧深呼吸
示例二:有效沟通并不难 先调情绪微笑脸
示例三:
(3)活动中,小文深受触动。这天回到家后,听到妈妈又习惯性地唠叨:“都初中生了,回到家还不赶紧去写作业……”她调整好情绪,对妈妈说:“    ”(2分 )
任务四:小文邀你读名人诗篇,体悟名人成长.(8分)
6.“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①________________”(《春》),捧起书,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品读描写景物的佳句,体味悠悠诗情。曹操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用“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李白在④_(填诗名) 一诗中用“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朋友的担忧与慰藉。
任务五:观名家人生,思自我成长。邀请你阅读名著,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6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7.以下两幅图,分别能让你联想到《朝花夕拾》中的哪两篇文章?(2分)
画 A:“在古代做孝子好难啊! ” 画 B:“给我去背书! ”
A B
8.【阅读感受】《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代表作,请写出其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物,并说明理由。(4分)
二、阅读与鉴赏(38分)
(一)阅读以下诗文,完成小题。(4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9、“潮平两岸阔”句,其中“阔”用字奇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妙在何处 (2分)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尾联进行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11题。(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问卿面何以流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1.学习《<世说新语>二则》后,同学们发现文言词的意思,在成语中多有留存。请补全表格,梳理相关内容。(3分)
序号 原文例句 解释加点字 相关成语
A 俄而雪骤 ① 暴风骤雨
B 与儿女讲论文义 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儿女双全
C 期日中 ② 不期而遇
D 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瞻前顾后
以上四组内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③ 组
1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于 是 敕 见 毓 面 有 汗 帝 问 卿 面 何 以 流 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4.【甲】文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请根据以下材料,判断【乙】文的出处,并结合相关内容说明理由。(3分)
《方正》篇: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时期士大夫说话、行事坚持正确的原则,体现其正直的品质。
《言语》篇: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时期士大夫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说话得体、巧妙,体现其善于言谈应对。
我认为【乙】文出自《 》篇,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
【材料一】(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选自朱自清《春》)
【材料二】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②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
③就在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鸣鸣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④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c)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⑤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
⑥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⑦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⑧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林斤澜《春风》)
【材料三】①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d)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
②两地的春可都被风给吹毁了,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③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 (选自老舍《春风》,有删改)
15.下列对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a)句运用引用的修辞,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体现出春风的特点。
B.(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写出鸟鸣声与清风流水的声音应和在一起的美妙。
C.(c)句运用排比的修辞,集中描绘出木头架子摇晃的样子,语势强烈。
D.(d)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小山的色彩美。
16.下列对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的“卖弄”是贬词褒用,此处指鸟儿展示歌喉,也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B.材料二从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声、无味的春风写得形声味俱全。
C.材料二中“轰”“嘎”“格拉拉格拉拉”的拟声词使用,使北国春风显得萧瑟凋敝。
D.材料三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反衬出两地春风的粗猛和寒冷。
17.阅读三则材料,请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三则材料中春风的特点各是什么?(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4分)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漓,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
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有删改)
【注释】①史铁生的《合欢树》是其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母亲对他的照顾、鼓励,直到三十岁成名以后,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
18.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充完整“我”在不同时期对合欢的情感变化。
九岁在大院看到合欢花时:①________→②________;失望→十九岁在羊城遇见合欢花时:③________→④________:悲伤。(4分)
19. 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请根据提示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0. 小语和小文就文章的写法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完成对话。(4分)
21. 小文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3分)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
秋天,风景如画,我们踏歌远行,去领略不一样的风情;秋天,硕果累累,我们走进田野,去体验劳作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秋天,新的征程,我们在新的校园里结识了新的朋友……每一段经历都将成为美妙的回忆。
请以“秋天里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②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④书写正确、规范、美观,不少于60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教学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答案
积累与运用(32分)
1.(3分)A
2.(3分)A
3.(3分)B
4.(3分)B
5.(1)(2分)删去“该不该”或“能否”
(2)(2分)示例:任性行为叫暂停 离开倔强也可行
(3)(2分)示例:妈妈,我今天作业不多,而且在学校已经写了一部分,您放心,待会儿我就去完成。我先陪您聊会儿天吧!
6.(8分)①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⑤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2分)A.二十四孝图 B.五猖会
二、阅读与鉴赏(38分)
8.(4分)评分标准:谁1分,理由3分
9、(2分) “阔”开阔之意,春潮上涨,与岸齐平,即便是“客行他乡”,面对着这开 阔壮观的江上春景,心胸也变得开阔,人也变得积极一点。
10、(2分)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乡书”是“家书”诗人 想象着能够托“鸿雁”将自己的家书寄给自己的亲人,寄托了无尽的思念之情。
11.(3分)①急 ②约定 ③ B
12.(3分)于 是 敕 见 /毓 面 有 汗/ 帝 问/ 卿 面 何 以 流 汗
13.(2分)友人过了中午还未到,太丘便丢下他自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14.(3分)言语 乙文叙述钟家兄弟面对魏文帝曹丕时不同的表现及应对,通过巧妙的回答,充分表现了两兄弟对文帝的敬畏,所以,应该放在《言语》篇。
15.(3分)C
16.(3分)C
17.(3分)温和(温暖)、粗暴、粗猛(猛烈)(寒冷)
18 (4分) ①. 欢喜 ②. 又五年后在家读到史铁生的《合欢树》时 ③. 茫然 ④. 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的“我”在医院看到合欢花时
19. (3分)运用拟人,赋予树人的姿态,写出了眼前所见的树的傲慢,抒写了“我”对这座城的疏离产生的茫然。
20.(4分) ①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充满无限欢喜和美好。②第二次是想象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现了对母亲的不舍、眷恋与回忆。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1. (3分)示例一:赞同。①本文以“合欢”为线索,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告诫我们要关心理解身边的亲人、行孝在当下。②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相符合。第二单元的课文如《秋天的怀念》《金色花》等文章都抒写亲情、母亲,阅读此文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所以本文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不赞同。①本文虽然提及了合欢与母亲的联系,但合欢是“我”始终探寻的事物,让“我”遇见美好,懂得珍惜,让“我”永远珍藏怀念。②第二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是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而缺少对个体成长的深入感受,所以本文并不适合作为本单元的阅读材料。
三、作文(50分)
22.(50分)
(1)作文评价整体要求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符合题意,有真情实感;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分项分等评分表
项 目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10分 一等(10~8分) 二等(7~5分) 三等(4~2分) 四等(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创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抄袭的,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四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如套作、抄袭,则发展等级不给分。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论据充足;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未补全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