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老子
四章
《 》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适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转化的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约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云游,又觉得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道德经的来由:老子弃世出关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原文共81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37篇,讲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之道;下篇《德经》44篇,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修身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虚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治国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进,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道德经》思想概要
读文正音
(gǔ)
(shān zhí)
(yǒu)
(jīn)
(zhuì)
(qiǎng)
(pàn)

埏 埴
户 牖


强 行 者

累 土
几 成 而 败 之
(léi)
(jī)
《道德经》简评
尼采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魏源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上说:“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此处的“对待”是指相对的两种事物或事物的两个方面。文中说了哪些对待之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心部位
揉和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汇集
正是
把……作为
省略句:以之为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
研读思考
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有”“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
研读思考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1、老子认为“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老子强调我们要加强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不能只着眼于所谓“有”的东西,也要关注到“无”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行走不稳
表现自我的人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同“形”
为,做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代词,这些

探究内涵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
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
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
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内涵启示
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

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足、不自伐、不自矜。

你想到哪些例子?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与人谈论兵法,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自以为文功武略天下第一,作战时死搬兵书,不肯接纳其他人意见。正是这种骄傲自大,纸上谈兵的做法,令四十万赵军被全歼,自己也饮恨沙场。像赵括这种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人,下场往往都很惨。
保持谦逊,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别人,才是自我发展之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的。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了解自己
尽力
本心,立场
表转折
名作动,长寿
研读思考
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1、第三十三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事物
同“判”,分离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同“蔂”,土筐
状语后置句
动手去做的
(以是)因为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接近
谨慎对待
弥补、补救
意动,以……为重
取消句子独立性
普通人
所犯的错误
译文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第六十四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第一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应当做好。
第二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第三层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顺应自然,慎始慎终,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经典之用
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成语: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未雨绸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思辨对比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思辨对比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学习需要积累,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两者结论不同
老子则认为事物发展是从小到大的过程,主张“无为”“无执”,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重视事物被忽视的部分。
2、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3、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4、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5、做事要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6、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你从老子那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
1、《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南怀瑾:《老子他说》
对这三家(儒佛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教导我们做人要积极进取,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教导我们做人要宁静淡泊、超越世俗;侧重天道。
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既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又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理解性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理解性默写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文题训练
①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②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自知”,致“知人”
“知”是一种能力,是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寻。知己与知人都是认识了解的重要过程。在我看来,推己及人,需先自知,而后知人。
何为自知?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打交道,但是否发出过这样的灵魂三连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秉持着疑问审视自己的内心,我的来处,我的性格特征,我的认识论与价值观,不断地问是为了不断地知,如同哲学家所言”认
以“自知”,致“知人”
识你自己”。不管最终清楚还是存疑,终归有助于与自己对话,将心扉敞开。
自知的目的又在何处?是在困境中理清万千思绪,明确初心并坚守自我。屈原“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他明白,于楚国,自己愿竭忠尽智,不惜穷矣。他自知,所以他自尊自立,浮游尘埃之外,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而苏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19年的屈辱,触手可及的富贵,在他不变的忠诚、不忘的使命面前一文不值。知己,才能坚守。
以“自知”,致“知人”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知己”,也是为了更好地知人。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了解自己这颗小宇宙,再与其他人产生联系、理解、认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岂不美哉?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人并非易事,如何真正知人,是需要智慧的。就如庄宗沉溺于伶人之语,迷失自我,认不清他人,认不清局势,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孔子有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以“自知”,致“知人”
把握好自己内心的准绳、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有助于拨云见日,了解他人,认清他人。当今时代不同以往,我们中华民族必须知己,方可知人,不被花言巧语所迷惑,不被不安定因素动摇,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作者抓住了材料的关键词“知己”“知人”,通过相关事例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知己方可知人,而知人不易,更要知己以坚守自我,不受蛊惑。层次清晰,有一定的思辨性;论据多选自课本素材,可谓学以致用;论证过程中语言流畅,表述较为简约。
点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