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积极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主要成就:开创儒学、创办私学、编纂春秋、修订六经。
了解孔子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
六艺
六经:《诗》《书》《礼》 《易》《乐》《春秋》
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共20篇,分为《上论》和《下论》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作品简介
朗读经典
(听音频齐读课文)
八佾

文质彬彬
bīn
迩之事父
ěr
譬如

子罕
hǎn
未成一篑
kuì
君子最初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尊称,代表血统与身份,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渐渐君子有了品德高尚之意。
找一找,课文中哪几句提到君子?孔子看来,君子何为?
学习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接近
启示:君子要好学。
好学的三条准则:
1、抵制物欲;2、做事敏捷,说话谨慎;3、向有德行的人学习。
勤勉
有道德的人
学习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
启示: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懂道义,小人行私欲。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扩展:孔子的义利观
学习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质朴、朴实
启示
“文”指后天修饰;“质”指内在天性。
文质彬彬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也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主张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从第一、二、四章我们得出君子需修身养性。找一找,哪些章句提到学习、修养的重要性?
学习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知道、懂得真理
启示
“道”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学习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启示
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并且学习是以提高修养为目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儒家认为君子要不断学习,内外兼修,那么孔子认为君子通过需要学习最终达到达到什么境界?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表假设,如果
怎样对待礼呢?
八佾(yi):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季氏应该用四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拓展
学习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表假设,如果
启示
怎样对待礼呢?
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希望君子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仁的境界,遵守礼乐制度,从而维护等级制度。
学习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旦
条目,细则
实践,从事
施行
通过
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是克己复礼。仁受到礼的约束。
礼的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有什么?

学习第十一章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定语后置句
仁受到礼、乐的束缚,礼、乐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因此儒家的仁爱是有等级、有差别的爱。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体谅,推己及人
相比于墨家的兼爱,儒家的仁爱有什么不一样?
学习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读书人
启示
士人要有责任担当意识。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停止
如何理解任重道远?
任重:追求仁,推及及仁,以天下为己任,将天下不好的事情归结到自己。
道远:使命永恒,没有终点。
学习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同“智”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
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
“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
学习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堆土成山
盛土的竹筐
填平洼地
停下来
即使
(如)止,吾(欲)止也。
(如)进,吾(欲)往也。
做人、做事都因为自己,强调“为仁由己”
(应)止,吾(则)止也。
(应)进,吾(则)往也。
儒家道义标准:仁、义
学习第十二章
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激发人的感情
讽刺时政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诗》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
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观察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诗经的集结:采诗说
采诗是周代的一种制度。周王朝设有采诗官,他们在孟春时节四处搜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明情民俗、政治得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
婚恋诗、战争诗、农事诗、祭祖诗……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诗》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是施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广泛应用于祭祀、外交、宴会等场合。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不学诗,无以言。”
吴楚交战,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
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硕鼠
诗经·国风·魏风〔先秦〕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如何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体现孔子“比德”的美学理论:将自然物某些特征与仁的某些品德相比较。
例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请大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每章的中心思想,并以“君子人格”为核心概念,用思维导图或概念图的形式梳理文章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以《论语》十二章为材料,阅读上述材料,请你拟一个议论文标题。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暖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 ,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