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马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马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赣马高级中学高二语文10月检测
参考答案
1.(3分)B
2.(3分)D
3.(3分)①殖民主义逐渐衰落的图像 ②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已缩小 ③另一个新纪元的诞生
4.(4分)①补充说明新闻事实,如英国入侵香港并修建港督府的历史,拓展新闻的历史深度。②更凸显新闻价值,使读者体会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更好地表达自豪之情。
5.(6分)①标题双关。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屈辱的一段历史终被洗雪。
②选材独特。作者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这一角度比较新颖,并且可以自然地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③注重细节。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
6.(3分)C
7.(3分)D
8.(4分)
①褐纸鸢是高飞侦查报信的工具,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
②褐纸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
③褐纸鸢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9.(6分)
(1)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2)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钦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
(3)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鸢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每点2分)
10.(3分)AEH
11.(3分) D
12.(3分)C
13.(4分)(1)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
(2)(4分)(我)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14.(5分) ①对待不利之事,洞察先机预兆;②对待大事,抓住细节;③善始慎终;④注重积累;⑤不妄为,顺应自然。(1点1分)
15.(3分)B
16.(6分)①动作描写:温词写主人公早晨懒懒打扮、精心慢慢梳洗,刻画出女子慵懒、倦怠的形象。李词写主人公试弹琵琶、精心梳妆、闲静地倚靠栏杆、遍数归鸦,刻画出女子盼望爱人归来的寂寞惆怅的形象。
②衬托:温词写主人公身穿新贴绣的罗袄,图案竟是鹧鸪双双,反衬女子内心的孤独寂寞(或身穿新贴绣的罗袄,上面绣着金鹧鸪,衬托出女子的精致秀美)。李词写主人公居处有“宝押”“绣帘”,豪华优雅,衬托出女子的端庄、典雅、美丽。(本题两首词均有正衬和反衬,若从其他例句赏析,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7.(6分)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示例: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每空1分)
18.①“没病没灾,未老先衰。”加引号,表直接引用,引用大众熟悉的俗语,让读者产生认同感,引出对“早衰”的论述,也为后文分析“早衰”现象提供具体例证。②“早衰”加引号则表特殊含义,暗示这一核心概念在文中的特殊定义不仅指生理衰老,更涵盖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提前衰退。(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
19.甲:还有情绪 乙:很少被烦恼绊倒(评分细则:每处2分,共4分。)
20.(3分)A
21.(1)②修改为:例如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或正面情绪、负面情绪。
(2)⑥修改为:事实上,情绪是一种信号,情绪也是一种能量。
(评分细则:指出序号1分,修改1分,共4分。)
22.“裹挟”运用比拟修辞。裹挟,原指(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这里用来形容“消极漩涡”对人们的无情影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对人们的强大影响力和不可抗拒性。(评分细则:比拟修辞1分,比拟修辞的构成1分,效果1分,共3分。)
23.作文(60分)赣马高级中学高二语文10月检测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答题卡需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5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下列对作品第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即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B.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一次完成接载英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
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
D.两个“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
2.下列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府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B.“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具体到“零4天”,一方面清楚、准确地写出了我们百年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做出的努力。
C.简短的报道文字不乏入微的细节描写。比如,作为末任港督的彭定康,当他即将告别港督庭院时,“面色凝重”地“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这几个细节,把英国对香港统治的末日之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D.全文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港督府建筑历史与现实的对比,156年前英国升旗与今日降旗的对比,英国米字旗与中国五星红旗前后易帜的对比。
3.结合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香港剪贴簿上此时此刻展示的英国人结束、中国人开始的种种镜头,显示 ① ,以其规模和速度使人眼花缭乱。
对英国来说,虽然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设法把他们的撤退变成尊严和克制的英国爱国主义场面,但是,这个事件已通过使英国感到沮丧的方式提醒英国: ② 。
全世界通过电视观看的这个简单仪式给19世纪的殖民主义以致命的一击,并洗刷了中国一贯认为是根本的耻辱。对香港630万人民来说,这是未来的黎明。这一天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③
4.选文中多处运用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5.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褐纸鸢
牛维佳
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 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
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①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会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
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
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闻着嘴没吭声。
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
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
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
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 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
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
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 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 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
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②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
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
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
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
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 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
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
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
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援而起。
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牌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
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
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
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
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碑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③他凭空问了一句: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
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拨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
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生动详细地再现了战争场面,并且引出人物高飞。
B.小说采取直接描述的方法,描述高飞运用纸鸢传递情报的故事,塑造高飞这位革命先烈机智英勇的英雄形象。
C.褐纸鸢从传说变成了现实,小说构思高超,内蕴丰厚。但高飞不是传说,他和千千万万个无名烈士一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D.小说将方老去扫墓的故事套在英雄高飞的故事中,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及其原委,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应该”“还有”说明这一片土地,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再不来”“真没机会”,是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
B.句子②“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牺牲之大,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
C.句子③中借“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对话跨越了时空,“你还是那么年轻”,显示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一句话蕴含极大的情感力量。
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历史的角度、以全知视角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8.小说以“褐纸鸢”为题,有何意蕴 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本文构思新颖,结构奇特,两种视角互为对比,形成张力。请以“亲历者和追随者”的视角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三: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节选自《庄子·外物》)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贵,以……为贵,重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贵”是指地位显要的人,两者意思不同。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牲,古代供祭祀用的体形完整的牛。
C.活,让……活下来,使动用法,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用法、意思相同。
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的句式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是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期的人,他的学说涉猎范围广泛,核心思想归宗于老子的学说思想。
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去请他做卿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再做官的决心。
C.庄周著书,都是寓言类的,《渔父》《盗跖》《亢桑子》等作品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
D.活在车轮碾过的小坑洼里,鲋鱼急需斗升的水让自己活下来,比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的庄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内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菩萨蛮
[唐]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浪淘沙
[宋]李莱老
宝押②绣帘斜,莺燕谁家。银筝初试合琵琶。柳色春罗裁袖小,双戴桃花。
芳草满天涯,流水韶华。晚风杨柳绿交加。闲倚阑干无藉在,数尽归鸦。
【注】①小山:一种眉妆。②押:镇帘之物。
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温词前两句将眉喻为山、鬓喻为云、腮喻为雪,写出了女主人公待起未起的娇懒情态,生动形象,十分别致。
B.李词善于描写主人公精致典雅的生活,“宝押”“绣帘”暗示她内心富足,“银筝初试合琵琶”则体现其才情。
C.李词下阕的“芳草天涯”“数尽归鸦”等句,渲染出凄迷、晦暗、寂寞的氛围,不同于上阕的艳丽之感。
D.两首词都是以女子闺怨为题材的婉约词,风格委婉曲折、含蓄蕴藉,在细节处微露情思,有言外之致。
16.两首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相同之处,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这种“早衰”现象不仅体现在生理上,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实,催人老的何止岁月, !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们心理健康状态最直观、最即时的反映。①我们经常会简单粗暴地将情绪二元分类,②例如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正面情绪、负面情绪。③但是,这容易造成误解,④即消极、负面的情绪就是不好的,会损害健康的,⑤因此要尽量避免或努力压抑。⑥事实上,情绪是一种能量,情绪也是一种信号。就如愤怒,在面对( )的人时,可能会让你失去理智、口无遮拦;然而,在面临暴徒威胁时,它也能成为你内心的动力,让你发挥潜能,勇敢地奋起反抗。总的来说,无论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具有外显信号性、体内功能性、情境适应性和行为动力性等特点,帮助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反应和决策。不过,相对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更容易带来负面行为,进而伤身也伤心。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负面情绪”避之不及,但又常常感到对其无能为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心理状态好的人, ,自然无需在意眼角皱纹、发白鬓角;然而,心理状态欠佳的人,却可能陷入截然不同的境地。
一些研究表明,身体衰老与心理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单向的,心理状态欠佳的人会加速衰老,而衰老速度快的人也更可能在晚年出现心理问题。半年叠加半年,小小的数字不起眼,叠加起来却很伤身,心理状态和衰老速度之间形成了一个消极漩涡,会无情地裹挟着我们,使我们难以逃脱。
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都用了双引号,却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成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所事事 B.不可理喻 C.蛮不讲理 D.胡搅蛮缠
21.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材料结尾加点词语“裹挟”在修辞方面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班固
材料二:
一个人能够放下的东西越多,他就越是富有。
———梭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