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九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分。
1.2019年10月1日我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建国70周年国庆大阅兵。下列环节与化学无关的是()
A. 研制出战机编队使用的无毒、环保的彩烟剂
B. 制造广泛用于坦克、飞机和服装等的隐形涂料
C. 释放7万羽和平鸽象征着中国人民爱好和平
D. 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彩色气球更加安全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NH3属于盐 B. HNO3属于酸 C. SO2属于氧化物 D. KOH属于碱
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A. NaOH溶液 B. Fe(OH)3胶体 C. 蔗糖溶液 D. CuSO4溶液
4.下列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5.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A. 乙醇 B. 稀硫酸 C. 熔融氯化钠 D. 石墨
6.下列物质中不能与反应的是
A. KOH B. C. HCl D.
7.根据物质的组成及其性质进行分类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基础,有关分类正确的
A. 根据能否发生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B. 根据是否含金属元素,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C. 根据分散质的种类,将胶体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和固溶胶
D. 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8.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制备胶体的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液(a)为稀溶液
B. 烧杯中液体的颜色逐渐变浅
C. 可用丁达尔效应判断是否制得胶体
D. 用溶液做上述实验也可以得到胶体
9.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 B. 、、、
C. 、、、 D. 、、、
10.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溶于水中:
B. 溶于水中:
C. 溶于水:
D. 溶于水中:
11.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
A. 澄清的石灰水与盐酸的反应:
B. 氧化镁与稀硝酸反应:
C. 硫酸镁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
D. 碳酸氢钙溶于稀盐酸中:
12.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尾气,为防止污染空气需将其转化成溶液或固体以便分离。分析以下研究方向不合理的是
A. 用水吸收尾气 B. 用吸收尾气 C. 用吸收尾气 D. 用硫酸吸收尾气
13.下列铁元素的代表物描述不正确的是
代表物 物质类别 铁元素价态 部分性质描述
A Fe 单质 0价 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 酸性氧化物 +3价 能与酸反应生成铁盐和水
C 碱 +3价 能与酸反应生成铁盐和水
D 盐 +2价 能与强碱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
A. A B. B C. C D. D
14.用如图装置(搅拌装置略)探究溶液离子浓度变化,灯光变化呈“亮灭亮”的是
A B C D
试剂 a 盐酸 硫酸 溶液 蔗糖溶液
试剂 b 溶液 溶液 溶液 蒸馏水
A. A B. B C. C D. D
15.溶于水,溶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离子为,离子为
B.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生成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
C. 通电后,发生电离
D. 溶液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后离子可以定向移动
16.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一定比例的和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的磁流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可以导电,溶液为电解质
B. 当光束通过该磁流体分散系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 用交叉分类法分析,和均属于铁盐,它们的铁元素的价态相同
D. 用树状分类法分析,溶液属于碱
17.等质量的石灰石制备碳酸钙的两种实验方案如下(部分反应物或反应条件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以是
B. ④的离子方程式是
C. 上述两方案中,只有方案一中钙元素的价态没有发生变化
D. 若每一步均完全转化,则方案乙一定比方案甲的二氧化碳排放少
18.向Na2CO3溶液中依次加入甲、乙、丙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则甲、乙、丙中的溶质可能是
A. BaCl2、H2SO4、MgCl2 B. CaCl2、HNO3、AgNO3
C. CaCl2、HNO3、NaCl D. BaCl2、H2SO4、Na2SO4
19.西汉刘安组织编撰的《淮南万毕术》中,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从某些含铜(+2价)化合物的溶液中得到铜单质,这个反应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基础。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 该反应中铜和铁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D. 该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强
20.利用“碳捕获与储存”技术可将工厂排放的收集并储存,原理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碳捕获与储存”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B. 过程Ⅰ中用溶液“捕获”排放的
C. 过程Ⅲ和过程Ⅳ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D. 上述过程中和能够循环利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并回答问题。
黄金提炼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
混汞法:我国古人将汞混入磨细的含金矿浆中,金会溶于汞,形成白色的“金汞齐”,而矿石杂质亲水疏汞,不能被汞吸附或溶解。“金汞齐”加热蒸发去汞得金。
火熔法:光将矿石高温煅烧,除去大量杂质,获得含金、铅等金属的合金。向熔融的合金中通入空气,同时加入,使铅形成矿渣,易于分离得金。
化学溶解法:利用特定试剂将矿石中的金浸出至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离子。以氯化法为例,主要反应原理为。浸金过程后进一步分离、提纯、转化,能得到高纯度的金。
经过提炼的金,可用射线荧光法分析其元素组成。如右图所示,当射线轰击样品时,样品中原子的层电子以光电子的形式脱离,并在原位置产生一个空穴。 L、M等层的电子会跃迁到层填补该空穴,放出特定能量的射线。根据所得射线对应的能量可确定元素种类。
(1)“混汞法”中,涉及的汞为____元素(填元素类别)。
(2)“火熔法”中,属于____(填物质类别,下同)属于_____。
(3)“氯化法”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从反应物到生成物发生的变化为____(填“升高”或“降低”)。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正确”或“错误”)
①金汞齐是一种金和汞的合金。____
②“氯化法”浸金可使用铁制品做反应容器。____
③化学溶解法,先浸金使金转化成化合态,然后再通过化学变化使金转化为游离态。____
④射线荧光法利用原子电子层间的能量差值不同进行元素鉴别。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22.“氯碱工业”是得到氯气和火碱的重要途径。
(1)“氯碱工业”涉及部分物质如下:①饱和食盐水②石墨电极③固体④溶液⑤⑥⑦。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有(填序号,下同)____,能导电但不是电解质的有____。
(2)“氯碱工业”的主要原料饱和食盐水是由粗盐水精制得到。已知:粗盐水含有以下杂质、、等。某粗盐精制流程如下:
①固体主要是由两种物质组成,分别写出该流程中生成这两种物质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②加入过量的溶液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可以将粗盐中杂质转化成沉淀,二是____。
③分别向固体 A和B中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____(填“相同”或“不同”)。
23.某小组在实验室探究Ba(OH)2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向 Ba(OH)2溶液中滴加盐酸,测定导电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Ba(OH)2在水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的实验证据是_______。Ba(OH)2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 。
(2)A-B段,发生的离子反应是__________。
(3)B点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H2O、_______。
(4)下列化学反应的实质与Ba(OH)2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质相同的是_________。
A Ba(OH)2和H2SO4 B NaOH和H2SO4 C Ba(OH)2与HNO3
24.某同学在研究与反应的多样性。进行了如下实验。
资料:i.浓硫酸会使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ii.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1)实验Ⅰ中,铁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2)实验Ⅱ中,铁丝表面迅速变黑,反应很快停止,其原因是____。
(3)实验Ⅲ中,加热后产生大量气体,A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C处始终未检测到可燃性气体。B试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
(4)对比实验Ⅰ、Ⅱ和Ⅲ,同学们得出以下结论:造成与反应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C
21.【答案】(1)金属
(2) 酸性氧化物(或氧化物或非金属氧化物) 盐
(3)降低
(4) 正确 正确 错误 正确

22.【答案】(1) ③⑦①②④
(2) 将添加过量的转化成沉淀 不同

23.【答案】A点的导电率高 Ba(OH)2 = Ba2+ + 2OH- H+ + OH-= H2O Ba2+、Cl- BC
24.【答案】(1)
(2)浓硫酸使铁发生钝化,在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3)
(4) 浓度 反应温度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