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天水一中高二级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中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淬炼的、在建设改革时期发展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团结理念等的集合。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处革命圣地、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位革命英雄烈士、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峥嵘岁月、谱写的英雄壮歌,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与追求、牺牲与奉献、情怀与担当,凝结成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深入研究红色基因蕴含的丰富思想和精神资源,继续推动红色基因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党史的研究,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总结历史经验,更好阐发红色基因、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的内涵和外延,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必须保护好、利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把这些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引导全社会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永葆初心、勇担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红色基因镌刻在红色印记中,沉淀在红色故事里。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充分利用大数据,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的工作。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把好导向、聚焦主题,用史实说话,着力打造高质量精品展陈,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得到启迪。
(摘编自杨生平《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材料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凝结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成就与精神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党的一大会址到党的各个重要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地点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重要纪念场所等,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铭刻着我们党诞生以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峥嵘岁月,记载着我们国家由乱到治、由衰到兴的发展历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大力传承弘扬的伟大的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形成了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这些宝贵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我们党立党兴党、执政兴国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元素,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渗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时代价值,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石苇《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需结合时代条件,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加强对党史的研究,从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主线。
B.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财富,保护好并且利用好革命文物资源就能保护好和传承好红色基因。
C.红色文化里含有各种各样的革命精神,它构筑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不断推进党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D.红色文化见证党的历史,铭记国家发展历程,是文化自信的源泉,渗透着对民族与时代精神的传承。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基因是党在长期革命实践及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和表现形式。
B.革命博物馆等红色资源是红色基因库,应作为生动教材引导全社会知史爱党爱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C.要围绕重大事件节点确定重要标识地,讲好各类故事,做好红色遗址和革命文物保护的工作,传播红色文化。
D.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元素,挖掘其时代价值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3.(3分)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围绕红色基因展开论述,强调其重要性及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论证有力。
B.材料二重点阐述红色文化的价值及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C.两则材料都立足红色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共同强调红色资源的重大意义。
D.两则材料都运用举例论证,分别列举红色资源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精神,增强了说服力。
4.(4分)材料一提出了哪些创新红色基因传承方式的具体措施?请简要概括。
5.(6分)结合材料谈谈《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两篇课文中体现的红色基因。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毒枭的慈善
赫尔(Hee)
①艾米丽站在镜子前,仔细整理着衬衫的领口。这是她作为《城市之光》记者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调查知名慈善家威廉·霍华德。她深吸一口气,镜中的自己有着年轻而坚定的眼神,那是还未被现实磨平的棱角。
②“记住,艾米丽,”主编在交代任务时这样说道,“霍华德是这座城市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但最近有一些……不寻常的传闻。我们需要真相。”
③真相。这个词在艾米丽的舌尖滚动,带着某种神圣的意味。她相信新闻的力量,相信真相能够照亮黑暗。但此刻她还不知道,有些真相比黑暗更加令人窒息。
④慈善晚宴在希尔顿酒店的宴会厅举行。水晶吊灯折射出璀璨的光芒,香槟塔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艾米丽端着酒杯,目光始终追随着那个被众人簇拥的身影。
⑤威廉·霍华德比她想象中更加高大。他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银灰色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当他微笑时,眼角的皱纹会舒展开来,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但艾米丽注意到,当他转身的瞬间,那抹笑意会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冷漠。
⑥“霍华德先生为这座城市做了太多贡献,”一位议员夫人正在对身边的人说,“他资助了十几所孤儿院,还建立了免费医疗中心。”
⑦艾米丽悄悄打开录音笔。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但她需要更多细节。她走近人群,装作不经意地问道:“霍华德先生的善举确实令人敬佩,不知道他是如何想到要建立这些慈善机构的呢?”
⑧“这要从二十年前说起了,”一位年长的绅士接过话茬,“霍华德的女儿在那场著名的化工厂爆炸中遇难。从那以后,他就致力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⑨艾米丽的手指微微颤抖。她记得那场爆炸,当时她还是个孩子。新闻报道说,那是一场意外,但造成了数十人死亡。她没想到霍华德竟然与那场悲剧有关。
⑩接下来的几天,艾米丽开始深入调查。她走访了霍华德资助的孤儿院和医院,采访了受助者。所有人都对霍华德赞不绝口,但艾米丽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直到那个雨夜。
艾米丽跟踪霍华德的助理来到城西的贫民窟。雨水打在生锈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密集的敲击声。她躲在阴影中,看着助理走进一间破旧的仓库。几分钟后,仓库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这批货必须今晚运出去!”一个沙哑的声音吼道,“霍华德先生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艾米丽的心跳漏了一拍。她小心翼翼地靠近仓库的窗户,透过缝隙往里看。昏暗的灯光下,几个彪形大汉正在将一袋袋白色粉末装进印有“霍华德慈善基金会”的纸箱里。
她的胃部一阵痉挛,差点吐出来。那些所谓的慈善物资,竟然都是毒品!而霍华德,这个被全城敬仰的慈善家,竟然是最大的毒枭!
就在这时,仓库的门突然打开。艾米丽还没来得及躲开,就被一只粗糙的大手抓住了衣领。她被拖进仓库,摔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看来我们有位不速之客,”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艾米丽抬头,看到威廉·霍华德正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此刻的他与慈善晚宴上判若两人,眼神阴鸷而危险。
“艾米丽·克拉克,《城市之光》的记者,”霍华德翻看着她的记者证,“你知道吗?二十年前,也有一个像你这样的记者,想要揭露‘真相’。”
他蹲下身,捏住艾米丽的下巴:“你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吗?她在那场化工厂爆炸中‘意外’身亡了。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艾米丽浑身发抖,但依然直视着霍华德的眼睛:“你……你杀了自己的女儿?”
霍华德笑了,那笑容让艾米丽毛骨悚然:“有时候,为了更大的利益,我们必须做出牺牲。我的女儿……她太善良了,善良到想要揭发她父亲的‘小生意’。”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霍华德在慈善晚宴上展现出的亲切和蔼与他在仓库中的冷酷残忍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他是一个性格多变的人。
B.艾米丽在调查过程中逐渐发现霍华德的慈善行为背后隐藏着更大的阴谋,这表明她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C.二十年前的化工厂爆炸事件是霍华德犯罪行为的起点,他通过这场爆炸掩盖了自己的罪行,但最终被艾米丽揭露。
D.艾米丽在调查过程中多次遇到危险,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体现了她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但也暗示了她可能过于冲动。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多次提到“真相”一词,但真相的呈现方式充满了反转,这种写作手法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深化了主题。
B.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霍华德在公众面前的慈善家形象与他背后的犯罪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人物表里不一的言行对比,揭露其伪善本质。
C.小说在结尾处通过霍华德的自白揭示了他杀女的事实,这种直接的叙述方式虽然简洁明了,但削弱了故事的悬念和冲击力。
D.作者将二十年前化工厂爆炸事件与当前慈善事业并置提及,通过历史事件与当下行为的呼应,揭示罪恶的延续性,为最终真相的揭露提供逻辑支撑。
8.(4分)小说中多次提到“真相”,但真相的呈现方式却充满了反转。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种写作手法对读者的影响。
9.(6分)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威廉·霍华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并说明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二、文言文阅读(共16分)
(本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答案标号。
今日A病矣B予助苗C长矣D其子趋E而往F视之G苗H则槁矣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
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
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意思和用法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
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
13.(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4.(3分)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①郑驸马,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旅游胜地,在西安城南,多贵族园亭、侯门别墅。杜甫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该诗。②禁:消受,享受。
15.(3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一样,用一“无赖”,灵动全出,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B.第二句与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一样,着一“恼”字反语用之,表达春色惹人心动到了极点。
C.前四句描绘韦曲幽雅美景,写惜花之情;而以顾不得石角钩衣的赏春热望,反势一转,写寻幽寄慨之意。
D.诗家常借“韦曲”寄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即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写物是人非却毫无建树之感。
16.(6分)前人曾引《南史》注释“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表达的复杂感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 , ”。
(3)《老子》四章中写到,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了便利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从而得出“ , ”辩证观点。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家的科技思想,与墨子及其弟子丰富的科学实践活动分不开,体现了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一身兼具经验家、技术家、工匠和科学理论家的素质和品格。他在力学、光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都进行过一定的研究,已经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墨子是手工机械制造的能手,会造车,善造守城器械,熟悉生产技术工艺,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韩非子·外储说》记载墨子砍削做出的飞鹰飞上高空,几日不落。《墨子·公输篇》记载,公输班是当时制造器械的高手,但是在与墨子的比赛中却______。墨家成员多为来自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墨子和他的弟子经常参加各种劳动。墨子从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中提炼出数学、力学、光学、机械学等方面的许多科学知识,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墨家丰富的科技思想,本应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不过可惜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墨家的科技思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扬,甚至屡遭排斥,导致______的墨家科技思想逐渐湮没。墨家科技思想之所以没有能够在古代中国继承和发扬,原因是多方面的。墨家的科技思想是依附于墨家而存在的,其学派中绝,科技思想自然也会受到冷落。另外,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儒家贵道贱器,鄙视生产和科学技术。①中国传统文化与墨家科学思想的价值取向的背离,②也决定了其必将衰微的命运。③从墨家科技思想本身来看,④这些思想超越了中国古代社会,⑤缺乏社会基础,⑥也导致其容易衰落。
18.(3分)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B.我们明天一定走,离开这儿,永远不再回来。
C.只要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就可以进行一定的学习和锻炼。
D.我们自以为了不起,然而却一定有许多人在讥笑我们了。
19.(2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4分)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走吧!”这或许是你和小伙伴一起出去玩之前,最常说的一句话。然而,如果你回到古代,和古人交上朋友,对他们说出这四个字时,你的朋友或许会____A____,以为发生了什么紧急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现代汉语中的“走”字,(①),而古人用来表示“行走、走路”这类意思的词,有“步”“行”等。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些成语,其最初的含义也与走路有关。如“亦步亦趋”原意是跟在别人身后走路,别人慢,你也慢;别人快,你也快。后来形容无论什么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比喻没有主见。“寸步难行”指连一步都难以进行,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不同的走路速度,用来形容不同的字,这样说来,古人走路的规矩一定有很多吧?然而,儒家经典《礼记》中细致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走路方法和姿态。
大夫、士进出国君宫殿的大门时,应该靠着门的一边走,不能从门正中____B____地穿过,也不能踩到门槛;下级官员见到上级,以及臣子面见皇帝、皇后等贵族时,必须低头弯腰,小步快走,采用“趋”的姿势,以示尊敬。
《礼记》中对男女走路的位置也有要求:在路上,男性靠右走,女性靠左走,车辆从路中间通行。这种男女分开走的规定又叫“男女异路”,汉魏时期还曾强制推广。到了唐代,一个叫马周的官员提出了新的走路方式——“城门由左,出由右”,规定行人进出城门、宫殿门时,无论男女,要进门的一律走门的左边,要出门的一律走门的右边,“左入右出”其实就是要求人们从右侧通行,这项规则一直延续至今。
(②),在古代常被称为“道”,只能走人、不能行车的小路被称为“径”。《陈涉世家》里有“会天大雨,道不通”的句子,____________,这里的“道”和“径”就分别表示“大路”和“小路”的意思。《周礼》中记载,周朝负责道路交通的官员叫“野庐氏”,职责之一就是制止人们乱走小路,引导他们走“正道”。在古代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一个人走路的姿态、步伐,就可以判断他的品行好坏,而努力使自己走路时的仪态符合规范,也是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21.(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2分)请在文中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3.(5分)在古人的心目中,走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很多的规矩和限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评价。要求:使用含有转折关系的语句,不超过80个字。
六、作文(共60分)
26.(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唯有变革创新,方能顺应时势,长久发展。而《论语》则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坚守根本、恪守正道,方能成就大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6页,共12页
《2025年10月19日高中语文作业》参考答案
1.C 2.A 3.C 4.①通过各种场馆建立国家红色基因库,用好红色资源,将其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②确定重要标识地,围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和节点,讲好红色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③运用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保护工作,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探索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 5.①在《长征胜利万岁》中,红军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毫不退缩,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我们看到了战士们历经艰难险阻却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红色基因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突出表现,它体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②在《大战中的插曲》中,八路军面对战争的残酷环境仍然秉持着善良和正义,救助日本小姑娘,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襟,体现了红色基因中的人性光辉和国际主义精神。
6.B 7.C 8.①引发思考: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思考,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真相”和“表象”的深刻思考,提升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②增强代入感:通过艾米丽的视角,读者仿佛亲身参与了调查过程,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紧张感。 9.(1)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①双重人格:威廉·霍华德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在公众面前,他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慈善家,资助孤儿院和医院,展现出善良和慷慨的一面。然而,在背后,他却是一个冷酷的毒枭,利用慈善机构掩盖毒品交易。这种双重人格突出了人物的虚伪和残忍。
②复杂动机:霍华德的动机也十分复杂。他利用女儿的死作为掩盖罪行的手段,甚至不惜杀害自己的女儿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种复杂动机揭示了他内心的黑暗和冷酷。
(2)主题
①真相与表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真相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主题。小说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而要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②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小说也反映了新闻工作者追求真相的艰难与重要性。艾米丽在面对危险时仍然坚持调查,最终揭露了霍华德的罪行,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10.BDG 11.D 12.C 13.(1)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
(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 14.①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②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5.D 16.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运用典故,表达出作者对春色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由陪同驸马游玩想经过举荐求仕,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功名不得的不甘而又厌倦的复杂情绪。
17.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18.C 19.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心悦诚服) 盛极一时(风靡一时) 20.①句修改为:墨家科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背离。
④句修改为:这些思想超越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21.①表示“行走、走路” ②能行车的大路 22.示例:《归去来兮辞并序》里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山行》里有“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句子;《江雪》里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句子) 23.古人走路规矩虽多,看似束缚自由,然而其中蕴含着对礼仪的重视与社会秩序的维护,有其合理之处。
24.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通过《周易》和《论语》的两句名言,提出了看似对立实则辩证统一的两种处世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首先,《周易》主张“变”,认为在困境中要主动求变,通过变革突破瓶颈,最终实现长久发展。这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如同春蚕破茧,只有打破旧壳才能获得新生。而《论语》强调“守”,主张抓住根本、坚守正道,认为只有根基稳固,才能自然生长出发展之道。这传承了“君子固本”的传统智慧,就像大树只有根系发达才能枝繁叶茂。
深入分析会发现,二者在本质上是互补的。变革不是无源之水,需要建立在根本之上;守正也不是故步自封,需要与时俱进。就像竹子生长,既要有向下扎根的定力,又要有节节拔高的突破。商鞅变法废除旧制,但始终坚持“富国强兵”的根本目标;王阳明创新心学,却始终恪守“致良知”的儒学本心。这些历史案例都证明,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更进一步看,这种辩证思维对当代具有重要启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既要像《周易》教导的那样保持开放创新的心态,又要如《论语》所言守住做人做事的底线。就像一棵树,创新是不断长出的新枝,守正是深扎地下的根系,二者缺一不可。这种既保持定力又勇于突破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密码,也是我们今天面对复杂世界应有的处世之道。
写作时,开头可从生活现象切入,引出“变与守”的辩证关系。中间分三层:先分析《周易》的“变”,结合改革开放、科技突破等实例,说明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再解读《论语》的“守”,以传统文化保护、工匠精神为例,强调根基稳固才能行稳致远;最后用杂交水稻(既改良品种又坚守育种规律)、中医药发展(创新剂型但保留药性理论)等案例,论证变与守相互依存。结尾可回归个人成长,指出既要保持初心又要与时俱进,方能成为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立意:
1.守正创新:在坚守根本中寻求变革之道。
2.穷则思变是智慧,固守本源是定力。
3.在变革时代守护不变的精神内核。
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