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古时期的的欧洲 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古时期的的欧洲 讲义

资源简介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32讲 中古时期的的欧洲 讲义
课标解读:
1.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基本特征及其新发展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2.理解中古时期欧洲文明多元的面貌。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了解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向及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扩张历程,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是古代文明扩张的前提,帝国的建立是文明扩张的表现;
【史料实证】分析相关史料,掌握古代世界各大帝国的统治措施;结合课本,正确看待罗马帝国奴隶制的形成与影响;
【历史解释】阅读、分析史料,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与古代文明扩展的内在联系;掌握古代世界各大帝国交替的原因;
【家国情怀】学习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史实,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使命感;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理解、尊敬、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心态。
考情考向: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5 北京卷 王权的加强
陕甘宁青卷 王权的加强
山东卷 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四川卷 王权的加强
湖南卷 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云南卷 中世纪城市的自治
江苏卷 西欧封建庄园
湖北卷 基督教会
2024 甘肃卷 中世纪的巴黎大学
湖北卷 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
山东卷 中世纪的欧洲行会
浙江卷1月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
北京卷和湖南卷 拜占庭帝国文化
2023 浙江卷 罗马法
新课标卷 拜占庭的兴衰
湖北卷 西欧封建庄园;近西方的法律制度渊源
考向分析:
1.考查方向:
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是考察的重点。
2.考查方式:
以选择题为主,考查难度不大,理解居多。侧重于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与新变化、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的渊源等角度进行考查。
复习备考:
1.重点关注:中古西欧的政治、经济,中古西欧的城市自治、拜占庭帝国及罗马法等。
理解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王权的加强和基督教会的地位。
2.通过比较,理解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过程:
历史解释:中古时期(中世纪)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中世纪)。它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封建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中。
材料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考点一:西欧封建社会
(一)形成背景:
(1)西罗马帝国灭亡;
(2)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
(3)时间:5—15世纪,西欧进入封建社会。
(二)主要特征(内容):
重点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欧洲的封君封臣制度。
材料一 在这民生凋敝、暴力肆虐、劫掠横行的时代,地方的力量就是最有效的力量。……地方自治虽然并不意味着王权的丧失,但却意味着国王“声称”拥有的权力通常比他实际拥有的权力更大。 ——《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 、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许二斌《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
材料三(西欧)在封建主义制度下,没有一个人是之高无上的统治者。国王和百姓、领主和封臣都共守一种契约。每个人都对他人负有某种义务。如一人违约,义务也就中止。如果一个封臣拒绝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国王有权强制执行。如果一个国王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们也可以联合起来反对他。封臣们组成国王的议事会,国王应按封臣们的劝告行事。如果封臣们认为国王滥用他的权力,可以对他进行限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提示:
(1)积极:
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是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②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推行,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
④体现出契约精神、有限王权,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渊源
(2)消极:
①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导致西欧王权软弱(被封臣和教会分走)。
核心素养: 欧洲封君封臣制与中国分封制的比较。
知识链接: 中古西欧文化 (选择性必修3)
核心素养: 比较中国和西欧的封建社会的异同。
高考真题:
1.(2025·湖北卷)13世纪,法国神职人员樊尚及其助手痴迷于阅读和摘录各种资料,力图将所有值得人们了解的知识整理成百科全书(部分作品如下表)。他们的编写工作( )
A.促进西欧文化的传承发展
B.开启理性和科学的时代
C.冲击宗教伦理的主导地位
D.顺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正确答案:A
2.(2023·江苏卷)1289—1304年,在英国辛德雷克庄园中,农民之间的诉讼多因被告满足原告的诉求而在庄园法庭外解决,只有31%的诉讼最终通过庄园法庭裁决。庄园法庭在裁决农民之间纠纷时往往强调情理而非法律。据此可知,该庄园法庭( )
A.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B.主要处理庄园主和农民的纠纷
C.重视维护庄园秩序稳定
D.依据大陆法裁决庄园经济诉讼
正确答案:C
变式训练:
1.中古时代,西欧的基督教会规定,凡是教民或信徒的诸如生命、财产、婚姻等世俗问题,都是它的权利范围。随着基督教在各地的传播和教徒数量的增加,教会发展成一个跨越各王国的泛西欧的超级“国家机器”,它和各王国的国王、贵族一道共同统治和管理着西欧社会。这说明当时的西欧( )
A.属于典型的封建社会
B.民族国家已经最终形成
C.出现了封建割据局面
D.基督教会拥有特殊地位
正确答案:D
2.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 )
A.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
B.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
C.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
D.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
正确答案:B
考点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一)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 (政治新变化)
1.英格兰:议会君主制 (结合历史纵横:英国议会的起源)
2.法兰西:等级君主制
历史解释: 民族国家
15世纪欧洲开始形成的以君主为核心、民族为基础,有统一明确疆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该国家形态的特点是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专制王权国家可看作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但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疆域不定,二者不能等同。
(二)城市的兴起:(经济新变化)
(三)教会的衰败(文化新变化)
王权的强化、罗马教廷的腐败等因素使教会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知识拓展: 欧洲中古时期的大学
1.概念:
“大学”一词本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行会。最初与中世纪城市中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行会的性质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大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保护自身权益的团体,后来逐渐用来指专门的教育机构。
2.种类:
一般有四个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艺学院。神学、法学和医学都是专科院系,以专门职业为取向。完成艺学院学习后,才能进入到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去进修。西欧早期的大学有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等。意大利北部博洛尼亚大学,是以学生组成的社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团得到教会的支持,掌握了学校的管理权,负责任免教师,监督教学计划。对学生成绩的评估和学位的授予,则由资深教授掌控。
3.背景:
11世纪之后,由于欧洲商业的复兴和城市的发展,基督教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逐渐动摇,人们厌倦了禁欲主义教育,向往和追求新的教育理想。
4.课程:
(1)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2)专业课程:法学、医学和神学
5.影响:
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开始教育世俗化的历史进程,或多或少的反映了社会的需要,体现社会进步和教育革新。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基督教会的束缚。
知识链接: (选择性必修)
选择性必修1:
1.中古时期的选官制度 P34
(1)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2)后来国王挑选亲信,赐予官职,类似于国王和权贵仆从。
2.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治理 P104
(1)庄园:基层单位
由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负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裁决纠纷。
(2)城市:
①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由。
②手工业者或商人组成行会或商会,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3)基督教会:
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择性必修2: P80
历史上的疫病
(1)鼠疫
①时间:6世纪时
②地点:地中海沿岸
③影响: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2)“黑死病”
①时间:
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
②由来:
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称为“黑死病”。
③影响:
流行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高考真题:
1.(2025·四川卷)12世纪神学家弗莱辛的奥托提出,“人类智慧的火炬从巴比伦的智者传递至波斯哲人,再至罗马的立法者与拜占庭的保存者,最终由法兰克人承接这神圣的知识序列。”这一论述( )
A.强调法兰克王国的正统性 B.凸显了教权大于王权
C.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复兴古典文化
正确答案:A
2.(2025·山东卷)(2025年高考历史真题)1188年马格德堡市编纂的《马格德堡法》是中世纪德意志第一部城市习惯法汇编,包括商人法、继承法、婚姻法、刑法及法庭诉讼程序等内容。该法很快在德意志北部地区传播,许多城市把它作为自己的法律,这表明该地区
A.城市自治运动不断发展 B.王权和城市建立了同盟
C.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D.封君封臣关系走向瓦解
正确答案:A
变式训练:
1.11-12世纪,英国亨利一世统治时期的国王法庭权力逐渐扩大。它开始受理来自各地领主法庭的上诉案件,并且在审判中依据统一的法律原则,而非各地领主的习惯法。同时,国王法庭还向各地派遣巡回法官,监督地方司法。这一变化( )
A.标志着英国君主专制的形成 B.促进了英国法律体系的统一
C.削弱了英国贵族的经济实力 D.是为了应对外来入侵的威胁
正确答案:B
2.据13世纪《佛罗伦萨市政档案》记载:“呢绒行会匠人若未通过市政议会考核,不得在城内开设作坊;外籍商人需向城市公社缴纳‘特许经营税’,其与本地市民的债务纠纷由‘外侨法庭’依据《比萨海洋法典》裁决。”档案同时显示,公社每年向教皇国缴纳3000佛罗林金币,以换取对城市司法权的承认。这表明( )
A.行会垄断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B.海洋法体系主导城市司法实践
C.教皇与城市形成了共治关系 D.封建契约渗透进商业自治体系
正确答案:D
考点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结合选性必3)
选择性必修1:法律的发展 P49-50
(1)“日耳曼法”和教会法:
①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②教会也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
(2)“英美法系”:
①初建: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
②发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3)“大陆法系”:
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二)俄罗斯帝国 (结合历史纵横和选择性必修3)
高考真题:
1.(2024·北京卷)2008年,时任希腊总理在一个拜占庭艺术主题展上致辞,强调拜占庭的遗产“不但被欧洲人分享,而且也为其一度覆盖的三大洲民族的公民所分享”。能支撑此观点的是(  )
①拜占庭首次统一了西亚和北非文明区 ②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③拜占庭文化被奥斯曼帝国全盘接受和传承 ④《查士丁尼法典》推动了近代欧洲法律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D
2.(2023·新课标卷)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正确答案:D
变式训练:
1.某学者编撰古伐某帝国通史时说:“城市的富足使各大城市聚集着众多的文化精英,教会和世俗知识分子大多精通传自于古代的世俗学问和基督教神学,并以能熟练掌握标准的希腊语言而自豪,收藏古典时代的文献和文物成为文人的一种标配。”符合该帝国的历史信息是A.国际过境贸易非常活跃 B.揭开了希腊化时代序幕
C.伊斯兰教影响整个社会 D.法律只保护公民的利益
正确答案:A
2.在瓦西里三世(1505—1533年在位)时期,几乎占据国家全部高级职位的大贵族们,经常抱怨这位莫斯科大公只同身边的几个谋臣——“两个寝殿官”——共谋国事,不与大贵族杜马(议院)议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的莫斯科公国( )
A.官僚体系亟待完善 B.君主集权趋势加强
C.杜马丧失议政职能 D.贵族政治趋于瓦解
正确答案:B
重点探讨: 中古时期的西欧:是黑暗还是曙光?
材料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的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醉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认识:
1.西欧中世纪在缓慢的发展中孕育着新时代诞生的条件,承接着古代与近代的文明。
2.历史绝对不是非黑即白,必须基于客观史实才能做到理性认知。
思维导图: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2讲 讲义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