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昆明的雨(情境任务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 昆明的雨(情境任务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昆明的雨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1
学习目标
2
重点难点
3
新课导入
4
探究新知
6
课堂练习
5
7
布置作业
雨润春城情味长 风携旧梦墨香浓
课堂小结
8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感受文中所展现的昆明的风土人情,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丰富审美体验。
01
品味文章写景抒情的艺术,体会“我想念昆明的雨”中寄寓的情感。
02
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03
重点难点
1.感受文中所展现的昆明的风土人情,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丰富审美体验。
2.品味文章写景抒情的艺术,体会“我想念昆明的雨”中寄寓的情感。
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任务群
任务一
识记字词记文常,自主阅读找关键
任 务 群
任务二
初读感知理思路,探寻雨中人事物
任务三
圈点批注赏“四美”,细品语言见真情
任务四
借助资料与背景,探查思想知内涵
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任务一:识记字词记文常,自主阅读找关键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乍( )
zhà
辟邪( )

鲜腴( )

篱笆( )
lí bɑ
鸡 ( )
格调( )
diào
暮年( )

情味( )
wèi
连绵不断( )
mián
菌子( )
jùn
宛然( )
wǎn
zōnɡ
绿釉( )
yòu
炽红( )
chì
黄焖鸡( )
密匝匝( )

mèn
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新鲜肥美。( )
(2)夏季的第一个月。( )
(3)比较,比得上。( )
(4)非常浓密的样子。( )
(5)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
鲜腴
孟夏
方比
密匝匝
张目结舌
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完成下列文学常识填空。
汪曾祺(1920-1997),江苏 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 》《 》等。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高邮
受戒
大淖记事
nào
墨剑飘
同学们,《昆明的雨》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课文的阅读提示或旁批来帮助自己找到解读文本的方法。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后的“阅读提示”,看你能找到哪些解读《昆明的雨》的密码。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小酒店里与友人的对酌……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本文记述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梳理)
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体味)


墨剑飘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作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汪曾祺的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再找几篇(如《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等),细细品读,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表现了昆明的“景物美”“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等。(品析)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品味)

课堂小结
同学们都很细心,说得也有道理。其实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解读这篇文章的密码。“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是对象,“美”是特征,“喜爱与想念”是情感。所以我们解读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要抓好三个要素——对象、特征、情感,再品读一下语言,就可以了。
探究新知
任务二:初读感知理思路,探寻雨中人事物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也说“我想念昆明的雨”。那么昆明的雨有何特点?请同学们找出直接写“昆明的雨”的段落梳理概括。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 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雨季长


不使人厌烦


下下停停,不使人气闷


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人、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将这些景、物、人、事圈画出来。
景与物
肥大的仙人掌
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
火炭般的杨梅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
花叶浓密的木香花
人与事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
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莲花池边小酒店里与友人对酌
文章的题目是“昆明的雨”,这些跟“雨”有关系吗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作者想念的不只是昆明的雨,更多是想念在昆明的生活。作者将零散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有关系。因为有雨,草木的枝叶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所以仙人掌是浓绿的。
因为有雨,菌子很多,味极鲜腴。
因为有雨,昆明的杨梅又大又好吃。
因为有雨,缅桂花很香,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因为有雨,作者和友人在小酒店才一直坐到午后,直至四十年后仍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小结
这正是汪曾祺散文的特点之一: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来表现中心。
探究新知
任务三:圈点批注赏“四美”,细品语言见真情
作者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本文正是这样一篇充满美感和诗意的作品,其中有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可以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
景物美
“密密的叶子”的细节描写强调枝叶的繁茂,“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的近乎夸张的动态描写,将树影转化为流动的绿色颜料,无不显示着景物的美。
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景物美
景物的美,是雨中呆立站着的鸡,是被雨淋得湿透的木香花。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滋味美
“色如牛肝”直观写出牛肝菌的颜色特征,“滑,嫩,鲜,香”从口感和味道方面,简洁而生动地展现出牛肝菌质地的嫩滑以及香味浓郁、味道鲜美的特点。几个逗号用得精妙,节奏欢快,语意鲜明,短短一句话却流露作者的喜爱、赞美、怀念之情。这是滋味的美。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滋味美
先写大小(乒乓球那样大),继写颜色(黑红黑红的,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再写口感(一点都不酸),从触觉(大小)、视觉(颜色)、味觉(口感)立体描写了昆明的杨梅,再通过苏州洞庭山杨梅、井冈山杨梅的横向对比,凸显火炭梅不酸的独特品质,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却极尽昆明杨梅的滋味之美,也暗含对昆明风土的骄傲。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人情美
就在这样的雨季,作者感受到了热情善良的房东送花的情意,这是一种人情美。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人情美
特色的打扮是人情美,“娇娇的”吆喝声更是人情美。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
氛围美
小酒店的外面是大雨滂沱,里面是友人小酌,在这潮湿的空气里,有繁茂的绿叶,有飘香的花朵。美好的氛围增进着朋友之间的友情。
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人间烟火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仙人掌“篱笆”,尽显人间烟火之美。
课堂小结
文中有景物的美,那是草木枝叶饱含水分呈现的“浓绿”,是有着密密叶子的缅桂花,是雨中果立站着的鸡和被雨淋得湿透的木香花;文中有滋味的美,那是随处可见的各种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有人情的美,那是房东送来的缅桂花,是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是女孩子娇娇的吆喝声!还是“我”与友人宁坤的交谊,是与密友德熙同游共酌观雨赏花的诗意;那也是人间烟火的美,有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和仙人掌“篱笆”……种种美好,带来一种浓郁的氛围之美,人与物、景与情纷繁交错、倾注笔端,令人感受到质朴淡雅而又无处不在的美和诗意。
有人这样评价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分开来读,句子是平淡无味的,凑在一起来读,就变得很有味道了。”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勾画出你认为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语句或段落,分享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并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推荐给大家。
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语言
之味
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语言
之味
其中标红的词语引导读者发挥联想和想象,与秀丽华彩的语言相比,更易让人直接感受事物的形象。细读读来,让人从直白平淡中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悠远的余味。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语言
之味
“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不直言是什么,而说不是什么,让人品味,是房东赠花的善意?是雨季的闲适氛围?还是昆明生活中质朴的美好?也许是一种更为纯粹的感动吧! 说一半,留一半,富有余味。
课堂小结
这正是汪曾祺的散文的特点之二: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探究新知
任务四:借助资料与背景,探查思想知内涵
考作者为何四十年后还如此想念昆明的雨,包含着怎样的人文思想。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下面语段摘录,再结合资料链接进行思考探究。
【语段摘录】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链接资料一】1939年汪曾祺开始在昆明读西南联合大学。这时期正是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生活窘迫。但是他得到了恩师的教诲、收获了深厚的同学友谊,找到了人生的至爱,多年的昆明生活让他对昆明有着独特的记忆和情感。
【链接资料二】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感恩:“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链接资料三】汪曾祺是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旧学功底很好,而且历经痛苦的磨难,饱经沧桑,这无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意识和人文精神。
一座池,一条街,一杯酒,一架木香……
作者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曾经的岁月,想念动乱年代里少有的宁静、恬淡,想念在昆明的读书生活给他的人生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拥有温暖的人文情怀,不但热爱和怀念昆明雨季的人、事、物、景,还热爱生活所有的真、善、美,并用淡雅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字表达对美的喜爱和感恩,滋润人们的心灵。
课堂小结
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精”。“平淡自然”是其语言表象,“饶有趣味”才是思想真谛,汪曾祺的文章,看似平淡,其实最简单也最深刻。可想不妨找一些汪曾祺其他散文读一读,好好咀嚼体会。
课堂练习
1.下列标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牛肝菌(jūn) 辟邪(xié)  鲜腴(yú)
B.篱笆(ba)  吆喝(yāo)  鸡 (cōng)
C.扳尖(bān)  缅甸(miǎn) 绿釉(yòu)
D.炽红(chì)  卜卦(guà)  密匝匝(zā)
B
【解析】“ ”读“zōng”
课堂练习
2.作者在文中描写的人、事、物十分多,这样描写是否杂乱无章法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种怀旧与珍视的情愫贯穿全文,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表达自己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因此,文章中所叙人、事、物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杂乱,而是围绕作者的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2.课下阅读《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总写——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的特点
与雨有关的人、事、物
丰满
明亮
旺盛
对昆明的怀念、喜爱
谢谢观看
八年级语文 上册·统编版2024
第四单元 情感哲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