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1张PPT)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朱自清(1898—1948),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主要作品有《背影》《春》《欧游杂记》等。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名自华,取“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意。
后自己改名为“自清”,取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字佩弦。取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
作者介绍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清芬正气传当世——朱自清
字音积累
wěng
hān
fàn


yuàn

思考1: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思考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思考3: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思考4: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一、(1—3)观荷缘起(情)
二、(4—6)荷塘月色(景)
三、(7—8)月下遐思(情)
四、(9—10) 归家门
整体感知
行踪之线

小煤屑路
荷塘
回家门
览四周
想采莲
赏月色

小煤屑路
荷塘
荷塘四周

“ 心里颇不宁静”(寂寞 、苦闷与彷徨)
淡淡的哀愁
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游赏线索
感情线索
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一、感知荷塘月色
1、通读全文,找出文章哪些段落在直接描写荷塘月色?
4-6段
2、根据景物特点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段都是一个层次,请你根据段意,给每一段命名一个小标题。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鉴赏写景段落的三把钥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
任务一
自由诵读第4、5段,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
荷叶
荷香
流水
荷花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月光
青雾
叶花
树影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1)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挺拔的风姿。写出其动态美。
运用叠词,“曲曲折折”写出荷塘的广度,田田写出荷叶浓密。
月下荷塘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拟人
荷花:
轻盈、柔美
似开未开
含苞待放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用博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博 喻
楼阁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好比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燕,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示范分析“月下荷塘图”
(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地;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①运用拟人手法。“袅娜”写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的含苞待放,极具生命力。
②运用比喻手法。将荷花比做明珠、星星和美人,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光亮,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月下荷塘
运用通感手法。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下荷塘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辞方法。比如:
示范分析“月下荷塘图”
(4)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手法,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月下荷塘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比喻 )
零星 袅娜( 拟人 )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的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示范分析“月下荷塘图”
1.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塘上月色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在牛乳中洗过 笼着轻纱的梦
写出了月色下荷叶荷花的纯洁素淡
月色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
自主探究“荷塘上的月色图”
四周
方位
距离
高低
内部
树色
四周
远山
清淡朦胧
宁静深远
荷塘的
自主探究“荷塘四周图”
路灯光
蝉声
蛙声
在朱自清写下这篇散文后,很多人慕名来到了这片荷塘,但是往往大失所望。现实中的荷塘美则美矣,但是却缺少了一丝梦幻和神韵。我们可以说是朱自清用自己的文字为这片荷塘添了一层滤镜。那他为何要美化荷塘?
合作探究
思考:作者为何要“美化”荷塘月色?
温馨提示:
找到原文体现情感变化的句子
探究文学滤镜之使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
思考:到底是眼前的月下荷塘还是古代的江南的荷塘打动了朱自清?
胸中藏着一片汪洋,流出来的,只是两滴泪珠。——舒婷
朱先生为我们描绘的荷塘图,归根结底就是两幅图、两个世界:
月下荷塘——现实世界;
江南荷塘——理想世界。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学术界向来存在颇多争议,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⑴政治说: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
⑵家庭说: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 。
⑶智者说:源于智者不被人理解产生的知音难觅的喟叹和哀愁。
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
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朱自清的月色荷塘是他的
灵魂的栖居地
精神避难所
独处的天地
梦中故乡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醉翁亭是欧阳修的精神家园。
一片荷塘引领我们走进了朱自清的心灵,走进了多少人的精神世界,在荷塘般自由的这片天地里,他们尽情的倾吐释放,风物含情人有意,这是一种怎样的默契与心照不宣,朱自清先生他的神奇之处更在于他不着痕迹的将自己的情怀融入到这美妙的荷塘月色中,花儿的美,因为作者的情让人咀嚼回味,作者的情也因美的荷塘月色让人难以捉摸。
遣怀这种方式朱自清他用到了,荷塘便是他的精神家园,其实这种方式自古有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