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1《赤壁赋》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李泽厚《美的历程》
赤壁赋
苏 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创始人
书法
为宋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
“苏竹”别具一格




了解作者
仕途经历
经历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历程
第一次在朝与王安石争;第二次在朝,与司马光、程颐争;
第一次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第二次外任:杭州、扬州、颍州、定州;
第一次贬居:黄州;第二次贬居: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博采儒、道、释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奉儒但不迂执,谈禅并不佞佛,好道而不厌世。以儒学体系为主,辅之以释、道思想。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复杂思想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在给皇帝的谢恩表中被人抓住言辞说对新政不满,对皇上不满,被扣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乌台,因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以及众人的营救,使得苏轼免于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一住就是五年,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即《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辞赋:汉代,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律赋:唐代,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声律谐和。文赋:宋代,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文体知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经乎桂林之中,过乎泱漭之野。汩乎混流,顺阿而下,赴隘狭之口,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澎湃。滭弗宓汩,逼侧泌瀄。横流逆折,转腾潎冽,滂濞沆溉。穹隆云桡,宛潬胶戾。逾波趋浥,涖涖下濑。批岩冲拥,奔扬滞沛。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然后灏溔潢漾,安翔徐回,翯乎滈滈,东注太湖,衍溢陂池。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壬戌( ) 酾酒( ) 桂棹( ) 横槊( ) 余音袅袅( ) 渔樵( )
幽壑( ) 扁舟( ) 嫠妇( ) 匏樽( ) 愀然( ) 蜉蝣( )
山川相缪( ) 无尽藏( ) 舳舻千里( ) 狼籍( ) 旌旗( ) 枕藉( )
rén xū
zhào
niǎo


qiǎo
liáo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iè
朗读感知
1、《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自问自答,抒发独自怀远的忧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专一。
匪女之为美 美人之贻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找一找文中有关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变化的句子?
整体感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干支纪年
每月十六
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极、尽,已经
望:每月十五;朔:每月初一;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慢慢地
劝请
一会儿;须臾,少顷,既而,俄而,未几
缓慢移动
星宿名
去,往:如厕
到、往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任凭
通“凭”,乘
壬戌:干支纪年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常见的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例:《赤壁赋》“壬戌之秋”
2.年号纪年法。
例:《琵琶行》“元和十年”
3.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例:《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知识补充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江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诵 “明月”的诗歌,吟唱“窈窕”的篇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波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飘去,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却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译文
思考:诗人因何而乐?
事:友人相聚,泛舟夜赏,畅饮美酒,咏诗诵文。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
情:舒畅飘逸,飘飘欲仙,遗世独立,超然物外。
触景生情
记叙
写景
抒情
突出游之“乐”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使……起舞
表程度,很
桂树做的棹;木兰做的桨
月光下的清波
逆流而上
江面浮动的月光
悠远的样子
香草美人,喻人的美德,贤明君主,美好理想
哀怨,思慕
细线,例:千丝万缕
使……哭泣
用四种凄凉的声音来写箫声
主谓倒装
桂棹兮兰枻,斵冰兮积雪。 ——《九歌.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九歌.湘夫人》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
知识补充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思考:诗人缘何而悲
客倚歌而和,箫声哀怨悲凉。
外因
写客人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①运用夸张、想象、比喻,正侧面结合等,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②作用:四个比喻、两处夸张的应用渲染了箫声的悲凉,而正是这种悲凉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由此作者不禁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思考:诗人缘何而悲
美人可望难即,理想难以实现
内因
化用屈原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身怀美德,一身才华却被人诬陷排挤的痛苦,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洲,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容色改变
整理好衣襟
端正地坐
为何,为什么,宾语前置
向西
向东
通缭,缭绕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当,例方兴未艾
攻破
攻下
船头和船尾
斟酒
本来
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捕鱼砍柴
以……侣
以……友
表并列
葫芦做成的酒器
劝酒
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下子
箫声
4. 客人之“悲”来自哪些方面?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客人之悲
对比:
英雄难在——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使他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
比喻:
宇宙无限,人生短暂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知不可乎骤得。
无法摆脱现实处境
回答问题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杨 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5. 第三段作者是怎么把“写景”、 “抒情”、 “议论”结合在一起的?
回答问题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
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
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是未曾流去。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但是最终没有消减和增长。
盖:发语词,无意;将:如果,虚拟语气;自:从
曾:竟
况且
如果
即使
细小的东西
享有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
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已经
已经明亮
回答问题
6. 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的?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的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但人类代代相承却是永恒的。
(2)物各有主,人不可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3)指明出路,大自然中有无尽宝藏,共同享用自然馈赠,寻求精神寄托。
真的有“客”吗?
问题探究
主客问答是赋体文章的典型手法。如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即以子虚与乌有先生的对话来极写帝王园囿之盛、田猎之乐。作者故意设置这么一个议论的对立面(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来表达内心的矛盾。
作为主人的苏轼
作为客人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
找出文中显示出苏轼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句子。
问题探究
儒家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方其破荆洲,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道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佛教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突出的意象是什么?
水月
自然水月
历史水月
哲理水月
朦胧、柔和之美
沧桑变迁之感
宽广、丰富精神象征
一层:夜游之乐 (景)
第1段.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甚)
二层:乐极悲来(情)
第2段.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愀然转悲)
第3段.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理)
第4段.苏子作答,妙语解疑 (客喜而笑)
第5段.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结构
情感变化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