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五岳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五岳之首”
中岳嵩山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西岳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
北岳恒山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南岳衡山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东岳泰山
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了解作者
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是清代散文桐城派代表人物,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
姚鼐
了解流派
桐城派,中国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方苞是创始人,姚鼐和刘大櫆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被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方苞“义法”“雅洁”之说的基础上,又提出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等文学理论。
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通过叙事、写景、状物、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的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文体知识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核舟记》
课内学过的作品:
姚鼐:nài 汶水:wèn 济水:jǐ
子颍:yǐng 砌石:qì 为磴:dèng
徂徕:cú lái 戊申:wù 樗蒲:chū pú
绛皓:jiàng hào 少圜:yuán 石罅:xià
若偻:lǚ 须臾:xūyú
整体感知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写泰山的古迹,介绍泰山悠久的历史与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最后一句交代作者,这是游记的常见格式。。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每节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写泰山的古迹,介绍泰山悠久的历史与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特征。
最后一句交代作者,这是游记的常见格式。。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概括每节内容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研读—第一段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处于
判断句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
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
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
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
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研读—第二段
以+时间,在

经过
界限
到达

石阶
所说的
最终
沿着
判断句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研读—第二段
判断句
判断句
称、叫
门槛

石阶
几乎
已经


停留
……的样子
研读—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天门)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复循
遂至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赏析写景
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画?
苍山负雪图
泰山夕照图
赏析写景
1.“负”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雪山人格,使雪山奕奕传神,生动形象地写出雪的厚度;
2.“烛”字写出积雪之明,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的颜色。
3.简单八个字,勾勒出一幅熠熠生辉、明艳生动的画面。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和“苍山覆雪,明照天南”语义一样,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赏析写景
赏析“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半山之雾比作衣带,“带”字表现了山雾的轻柔,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2.这是在山顶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描绘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美的风韵。
山巅景色: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
半山居雾若带然
俯 仰
远 近
高峻、雄浑、壮阔
动 静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lǚ )。
研读—第三段
判断句
农历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既望,最后一日为晦日
五更
弥漫
逐渐
博戏的掷具
天边
不久
通“彩”
朱砂
有的人
判断句
有的山峰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
大红、白、杂
鞠躬
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
日正出
日已出
日出后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日出时:
日出后:
回视日观以西峰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探究:一代名儒的巅峰重生
如此瑰丽、壮阔、雄浑的泰山之景,你认为作者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从时间看深沉内蕴
讨论:作者为何选择除夕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庄严时刻登上泰山?
探究:一代名儒的巅峰重生
补充资料1:
姚鼐生平大事记
1750年,20岁,考中举人,(之后十余年六次应礼部试 ,落第。)
1763年,中试,险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
1766年,开启八年仕實生涯。
1773年,清标开四库全书馆,姚蕭被荐入馆充幕修官。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以辩论汉宋之学 ,与时不台,岁起病归。”(登临事山:辞官之后,南归前夕)
南归后,姚鼐激先后讲学于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广纳门徒,四十余年精诚致力于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
探究:一代名儒的巅峰重生
讨论:作者为何选择除夕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庄严时刻登上泰山?
从时间看深沉内蕴
择除夕
观日出
辞就职
迎新业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作者为何不辞辛劳登上泰山?
京师
泰安
南麓
中谷
中岭(天门)
西谷
山巅
乘、历、穿、越



复循
遂至
从空间看宏大格局
作者为何不辞辛劳登上泰山?
从空间看宏大格局
——中国文人名士的泰山情结
“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谏逐客书》(相秦一统天下,泰山封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泰山抗金)
泰山从自然之山转变为神圣之山
溯文化之渊源
坚定之信念
宽广之胸襟
宏大之气魄
伟岸之精神
文化心理
民族象征
研读—第四、五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模糊或缺失
偏僻
面对

通“圆”,圆形
缝隙
分析:“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岱祠
碧霞元君
皇帝行宫
石刻
增加了游记的知识性,展现泰山古老风貌和悠久历史,显示作者作为一个士大夫的个人审美趣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三多”:
“三少”:
多( 石 )、石多( 平方 )、多( 松);
“三无”:
少( 土 )、〈石〉少( 圜 )、少(杂树 );
无(瀑水 )、无( 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 树 )。
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整散句结合,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寒冷的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多 种 句 式
五、思考探究——分析特点
2、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①义理方面
 ②辞章方面
 ③考证(考据)
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