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28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的读者尊称为“翁”,一位是英国的莎翁,一位是俄国的托翁。
有人说俄国文学像一部冬天里的童话,美丽而悲伤,好似俄国民族一样浪漫又往往充满逼仄,俄国的文学大多带有批判现实主义和伤感色彩,总能直达灵魂。不可否认,这样的土壤也诞生出托尔斯泰、高尔基、屠格涅夫这样的巨人。
复活(节选)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深刻地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的过程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作者简介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1847年,他退学回到故乡,进行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年参军,1856年退役。多年的军旅生活,为他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他晚年致力“平民化”,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从而引发了家庭矛盾。1910年10月,他离家出走,因受风寒而去世。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作者简介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晚年的托尔斯泰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背景探寻
作品简介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情节 段落 主要内容 简要概括
27-52
53-70
71-78
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动摇。
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
1-26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隔栏相见
长凳问旧
卢布插曲
结束会面
情节梳理
媚笑讨好有钱人
痛苦,往事不堪回首
讨要卢布
自甘堕落
无奈愤怒
躲避回忆
不满不屑
拒之千里
敷衍讨好
已得好处
忐忑不安
情绪激动
自我感动
动摇纠结
自我斗争
坚定决心
约定再见
心存希望
探问旧事
深感羞愧
讨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列夫·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全知视角
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来表达他的善意,不让玛斯洛娃反感他。
场景一:隔栏相见——“您”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
“我想见见您……我……”
“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聂赫留朵夫的内心是极其挣扎矛盾的,“您”和“你”的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场景二:讨要卢布——“你”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
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的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
当他把想赎罪的话说完了,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而且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 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场景三:结束告别——“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
……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突破了贵族传统道德观念、对底层人民充满深切同情的贵族阶级罪恶的批判者。他是托尔斯泰笔下“忏悔贵族”的典型。
分析形象——聂赫留朵夫
忏悔贵族
这一概念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如《哥萨克》中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等。
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
第2段:“嫣然一笑”
第3段:“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第43段:“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第44段:“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
第53段:“她又像刚刚那样微微一笑。”
第65段:“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第76段:“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注重描写她的笑容和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玛斯洛娃的笑容
几次妖媚的笑容,是她现在职业习惯的笑容,是一种自我轻贱的笑容,是自甘堕落的沉沦。因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从精神上来说,以前那个纯洁善良,天真无邪的玛斯洛娃已经“死亡”了。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的更紧了。(10)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活动二: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注重描写她的笑容和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眼睛有何特点?
斜睨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陷入沦落。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生活和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玛丝洛娃
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刻画聂赫留朵夫矛盾的内心世界。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内心独白来刻画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
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地剖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
人物心理刻画手法
手法探究
思考: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斯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
1.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大学生。健康、真诚、纯洁、热忱、崇高,有美好追求。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
2.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花花公子。猥琐、空虚、低下、渺小。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诱骗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给了她一笔钱然后将其抛弃。
3.从心灵忏悔走向精神复活的阶段。庭审后他内心痛苦,意识到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改过自新。甚至有和玛丝洛娃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从内疚、悔罪到赎罪、觉醒,由否定自我开始,进而否定整个贵族阶层。
“卡秋莎!”他开口说,伸出手去摸她的手。
“你躲开我。我是苦役犯,你是公爵,你用不着到这儿来。”她叫道,气愤得脸色大变,从他的手里抽出她的手。“你打算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她接着说,匆忙地把涌上她心头的种种想法都说出口,“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我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张肮脏的肥脸!你走开,走开!”她嚷着,猛一下站起来。
在世人眼中无比高尚、无私的行为,与其说是为了拯救玛斯洛娃,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他自己的灵魂炼狱,好让他对自己曾做过的事情能够心安理得。
思考: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斯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玛斯洛娃的复活历程:
1.天真美好的纯洁少女。真诚、纯洁、热忱、尽管生活艰辛,仍然热爱生活,有美好追求。
2.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因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3.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
“对不起。”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多夫听着她说,“对不起。”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辞,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聂赫留多夫知道善良的喀秋莎回来了,那个在花园里黑眼睛闪着光的喀秋莎复活了。但是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现在她想到她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开,又不免心里难过。
她握了一下他的手,很快地回转身,走出去了。
思考: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斯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赎罪、宽恕、拯救灵魂、道德完善等美好的人性。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归纳主旨
作者曾说:“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已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是一个具有永久探讨价值的话题,在《复活》里,每个人都在复活,复活后的人在尘埃中都可以开出属于自己的艳丽花朵。我们每一个人在润叶面前,都该自愧不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