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公孙丑上》第六章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 、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
孟子最早提出“________”思想,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 。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王道
孟子其人
《孟子》
教育家
思想家
预习检测

民本: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提倡“以民为本”,仁政的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其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思想

知人论世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 (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章。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
背景探寻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 滕文公下》
“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孟子 公孙丑上》
孟子生活的时代:大争之世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是其一。
释题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本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把它们发扬光大,我们就会成为尧舜这样的圣人。相反,若任其泯灭,我们就会堕落为禽兽。这就是他的“性善论”,“王道论”是“性善论”在政治学上的运用。本章是最能体现孟子“性善论”的篇章。
孟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过梁(即魏)、齐、宋、滕、鲁等国家,游说过齐威王、宋王偃、滕文公、梁惠王、齐宣王等国君。齐宣王、梁惠王尽管对他十分礼遇,但终因“迂阔而疏于事情”(不切实际)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万章之徒”著书论事。
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主张实行“王道”,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而当时社会流行的却是“霸道”,即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孺子( r ú ) 怵惕( chù t ì ) 恻隐( c è )
内交( nà ) 要誉( yāo ) 羞恶( wù )

明确字音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指上古的圣贤之君。
表顺承,则,就
运转,转动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上古的圣贤之君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来施行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了。

省略+状后
狠心对待别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哀痛,怜悯
表因果,……的原因
状语后置
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
译文:
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原因(在于):现在有人如果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用来和小孩的父母结交的,不是用来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也不是厌恶这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事理的对与错
译文:
由这看来,(一个人)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
(简直)不是人;
没有谦让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
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
代词,这、此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萌芽,发端。
取独
四肢
译文:
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
判断句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宾语前置
一切,所有
在自身
译文:
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如果懂得全都加以推广且充实它们,就像刚刚开始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开始流淌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代词,这
表递进
问题: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认证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议论文借鉴一:
1、标题是中心论点的凝练表达。
2、开头段直接摆出观点。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指人类的同情心。正是有了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之心,才有可能去爱人。
孔子的义:服从等级秩序的言行。
孟子的义:敬人。不只是下对上的尊奉,也只下对上的尊重和爱护。
把义和仁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义的概念。
依照羞恶之心,不去做不当做的事就是义。
孔子的礼:礼节仪式、周制、谦虚恭敬有礼貌
孟子的礼:主要指谦让、有礼貌和礼节仪式、源于人的恭敬之心,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
是非之心可以作为一种判别善恶的道德能力,可以帮助人们选择做还是不做,选择恰当的价值目标定向。
请你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举先王治天下易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举孺子入井的例子,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
2、比喻论证。将仁义礼智四种品质比作人的四肢,论证了仁义礼智对人的重要性。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3、对比论证:
【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足以保四海/【反】不足以事父母
4、假设论证: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文本解读
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行不忍人之政
论证过程
举例
排比
比喻
对比
孺子将入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
犹四体
若火、泉
应有“四端”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扩充“四端”
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论 证 思 路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其次举先王治天下易与孺子入井之例阐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
3、(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接着进一步说明“不忍人之心”的基础是“四端”。
4、(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最后通过比喻论证与假设论证点明“四端”的意义。
梳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
论证过程
立 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举例:孺子将入井
行不忍人之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证思路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目的
举例论证
不忍人之心是什么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四心
不忍人之心(四心)的重要性
仁之端也
义之端也
智之端也
四端
礼之端也
议论文借鉴:
1,论证方法多样,使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论证角度多样,说服力更强。
2,多次使用排比句式,整齐有气势。
艺术特色
1.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
2.文章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了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递进。
3.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说理更加有力。
①举例论证,举先王和百姓的例子,更有说服力。
②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③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④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课堂小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政
四心
恻隐---仁
羞恶---义
辞让---礼
是非---智
四端
扩充“四端”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行 仁 政
主题归纳
孟子先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反应,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论断人人都有“四端”,再进一步论述“四端”要靠教化修养,说明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
拓展思考:孟子的思想在现今有何意义?
观点一: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观点二: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观点三: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群文比较
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课文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观点的共同之处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诗教、君子、礼、义、恕等
提倡仁、义、恕,
克己复礼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等
“大人之学”的终极目标是“三纲”,途径是“八目”
不忍人之心、
四心、四端等
人生来都有善良的本性
都主张修身养性,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