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作品地位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作品介绍
《大学》出自《礼记》,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为“四书”之首,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本文节选开篇前两段, 《大学之道》是《大学》开篇的第一句,题目是编者加的。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礼记》戴圣
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生于梁国睢阳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戴圣为“小戴”。
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礼记》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①祭祀天、地、宗庙之礼
②《仪礼》《周礼》《礼记》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
《礼记》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朱熹《大学章句序》
“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齐读《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纲八目
提网的总绳 → 事物的关键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动>亲近爱抚
使…彰明
<形>美好的德行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状语后置句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1.第一段阐述了儒学追求的“三纲”,三纲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使美好的德行彰显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所谓“亲民”,是指求知和修身达到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明明德”,那么就要亲民。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达到最高的境界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四书章句集注》
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2、“三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对己
立德
对人
爱人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内圣
亲民
爱民顺民
外王
止于至善
最终追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根本枝末
<动>接近
而后:以后、然后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连>
表并列关系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承接关系
置之地,拔剑而啖之。《鸿门宴》
表递进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表转折关系
表修饰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假设关系
表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目的关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3.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②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其次连用五个“而后”,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最后阐明达到大学之道过程中的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的人
使……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使>
使……端正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使>
使……真诚
<使>
获得知识
古: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宗族
今:家庭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在格物。
推究事物的原理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念真诚
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修养自身品性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八目
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
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
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
大学的“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之间的关系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目的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基础
“修身”是内圣到外王的过渡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内圣:提高内心道德标准
外王:推己及人,承担社会责任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八目
三纲
具体步骤
指导思想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内圣
外王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探究经典
“修身”是士人每天的必修课,“修身”后的最高境界是为了“平天下”。在儒家弟子看来,个人、家国、天下不是独立割裂的,而是一体的,这种家国一体的观念体现儒家弟子积极入世,勇担重任的精神。请你结合学过的课文,谈谈对儒家“由己及人”“家国一体”的理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教育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
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千年以来,政治时有腐败,财富时有困竭,武力时有崩溃,家国时有灾难,但只要维持大道的人在,中国的历史命脉就不会断绝。千秋万岁名,不过是寂寞身后事,危难中舍生取义的道德人格,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使命感是儒家精神的根骨,只有坚守心中的理想,才是儒者的成圣之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断流,今日之中国,从岁月深处走来,伴着久远的血脉,今日的中国人,就是曾经的中国人。
——《中国》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
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牛何之
B.游于赤壁之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随堂练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D
随堂练习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
D
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