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一着惊海天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一着惊海天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课一着惊海天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chà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首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dān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诲,默默奉献……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默契( )     咆哮( )
chà( )那间 dān( )精竭虑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改为____  ____改为____
3、语段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上课的时候,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课,一丝不苟地做好笔记。
B.国内制陶技术在他殚精竭虑的钻研下,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C.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
D.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消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谈论的话题。
5.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发现毗河有污染,如果是普通市民,也可以提出建议。
B.随着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政策的落实,使全区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C.利用微信平台随时记录并发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D.新都区采取关闭、断电、停产等强制措施,坚决淘汰产能落后和环境整治无望的企业。
6.下各句子中表达方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空警-2000”预警机,喷射五颜六色的彩烟,在蓝天铺展一条绚烂航路。
B.铁翼飞旋,惊雷滚滚。
C.他们是新一代国家防空“天网”的中坚力量,是我军来自国土防空作战的剑锋刀刃。
D.铁阵,如山如岳。口号,如海如潮。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通讯是讲述新闻事件。
B.新闻特写和消息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
C.新闻特写与通讯都更多地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D.通讯与新闻特写的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横剖面,而新闻特写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
8.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今日,经过卓有成效的路基训练,日前又有一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在辽宁舰上成功进行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通过航母飞行纸质认证,实现了我国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由军地协作向海军部队自主培训的重大转变,标志着我国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自主培训体系日趋完善,是海军航母建设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9.班级开展“逐梦航天”主题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到了关于天和核心舱的两则材料。请你以小组代表的身份,结合材料内容,条理清楚地向同学们介绍天和核心舱的大小、结构及作用。
【材料一】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能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材料二】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 蒲海洋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
10.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11、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12、标题的“着”“惊”“海天”给你怎样感受?
13、导语中哪些词语给读者以很强的画面感,找出来细细品味。
14、用了很多比喻修辞,找出来,仔细品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共同体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理念也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政治信仰与整体和谐精神,主张民胞物与、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十年来,中国外交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成绩斐然。本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中国同世界上108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曾经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犹如一只黑天鹅从天而降,冲击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缘政治、经济复苏、全球通胀、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凸显,大国竞争加剧,博弈对抗上升,相互信任受到侵蚀。在层出不穷的全球重大挑战面前,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变局中发挥稳定性建设性作用。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还面临一些重大挑战:
首先,中国将强未强,综合国力相对有限,国际话语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2021年,中国GDP总量为17.7万亿美元,美国为23.0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接近美国的77%。不过,两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还差距很大。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以及软实力都还有待大幅提升,尚未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其次,国际霸权主义思维及行径继续大行其道。美欧日在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有共同利益,相互联动性越来越强,插手干预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焦虑感上升,霸权思维凸显,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遏制。随着中美实力的日益接近,美国的打压手段会愈加极端。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或困难,但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越来越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摘编自袁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材料二:
和合共生、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在这种理念下,中国人或者东方人,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有一套和西方文明不一样的哲学观。简单地讲,在东方人或者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面,认为世界是由差异构成的。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句话讲的是万物和事物之间是有差异的,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古人同样认为万物也是相关的、普遍联系的,所以在东方的哲学、东方的文化里面,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有差异和不同的,但是差异和不同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对话、合作来实现共赢、共生、共存。
如果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世界是由0和1构成的,那么,0和1之间是对立冲突的呢,还是对立统一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认为,0和1是可以统一的,可以共生、共存的。所以,如果我们说,和合共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有什么相关的话,我个人觉得,和合共生理念里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这个原理和我们追求、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理是相通的,即它把这个世界看作是由差异和不同构成的,是由0和1构成的。0和1是不同的,但是0和1之间通过对话、通过沟通、通过联系可以共存、共生。
这个原理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或文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这个不同影响了我们对这个社会乃至国际政治的很多看法和实践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看到这个世界也是由不同和差异构成的,所以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不同和差异,这应该是底线。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不同和差异之间通过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来往,直至相互对话,来实现共存、实现共生。
和合共生能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未来世界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和合共生理念看到,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差异和不同,它强调的第一原则,是必须尊重差异和不同,在尊重差异和不同的前提下,各国各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通过沟通、通过对话、通过合作来实现共生,共同发展。这里就与和合共生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资源有关,对我们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一个学理上的支持。我们所看到的西方世界提供的那些秩序观是一分为二、对立冲突的,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或者说世界秩序观,同前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仅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多样的,而且认为多样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对话来实现共生。我们讲前一种世界观是要把天下变得完全一致,用一种标准、一把尺来衡量这个世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不是讲天下的一致,而是讲一个多元的共生。
(摘编自《苏长和:“和合共生”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内在价值逻辑》)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B.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重大挑战,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坚实步伐并取得不俗成就。
C.东西方文明在如何认识世界方面有着不同的哲学观,西方文明否认万物存在差异性,想要把天下变得完全一致。
D.尊重差异和不同是和合共生理念的第一原则,在这个前提下,各方通过沟通、对话、合作等来实现共存与发展。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
B.曾经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彰显出全球治理的难度,也使得地缘政治、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凸显。
C.和合共生理念影响了中国人如何看待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社会和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D.西方世界提供的秩序观是一分为二、对立冲突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秩序观认为世界是多元共生的。
17.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和合共生”这一理念的一项是( )
A.《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B.《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C.费孝通:“各类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D.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18.中国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面临了哪些重大挑战?当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19.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理念与我们当今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有何内在价值逻辑?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九霄逐梦再问天
——神舟十三号发射目击记
①“升起来啦”“太震撼啦”……遥望着托举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点火发射、稳稳升空,发射场附近的观众们刹那间欢呼起来,与火箭的隆隆轰鸣形成合奏,响彻天地之间。
②远远望去,火箭吐着焰舌、加速升空,在夜空中划出一道银灰色烟迹。眼前,黑河倒映着冲天的火光,微风吹过,河面泛起粼粼波光。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③只看得见灼灼尾焰的船箭组合体越升越快,直插天宇,渐渐缩小为一个光点。飞向太空,飞向天宫,光点越来越暗,若隐若现,逐渐消失在视野尽头……
④戈壁滩上,胡杨林间,黑河岸边,观众三五成群,迟迟不愿离去。有的人打着手电筒,兴奋地说着、笑着;有的遥望天边,似乎在努力搜寻飞船踪迹;还有的翻看手机,回味刚刚记录下的震撼瞬间。
⑤三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迈出中国人探索浩渺太空中的又一步,把中国足迹再一次镌刻在浩瀚宇宙。
⑥“这是科学探索与航天梦想最美的相遇!”星空摄影师戴建峰凝视着相机取景器,难掩激动感叹道。他辗转数千公里,早早守候在发射场附近,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⑦对神舟飞天的自豪和骄傲洋溢在人们的脸上。牧民乌尼尔的家距酒泉卫星发射中心30公里。她跟丈夫平时很早入睡,而今特意熬夜,守在窗前。“神舟就从我家附近飞天,我们特别骄傲,比过节还欢喜。”她说。
⑧乌尼尔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她与部分中国航天员的合影。这是她受邀参加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表彰活动时拍摄的,她倍感自豪。“三位航天员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我们牧民都为他们加油!”她满怀信心地说。
⑨此次太空之旅,三位航天员带人们追星逐梦,并让人们接触新的探索发现。“能看到航天员拍摄的太空美景”“能体验太空上的别样春节”……大家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转发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写上一句句寄语。
⑩北京市中关村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肖浩泽是天文迷。他曾现场观看过神舟十二号发射,震撼的场面令他久久难忘。这几天,他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我最期待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肖浩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在发射场外围,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公安局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民警参与安保工作。民警们除了设卡检查、巡逻执勤外,还深入牧民家,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我们作为‘航天护卫队’成员执行此次任务,为国家航天事业出力,感到十分光荣。”该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说。
夜愈深,观众渐散去。黑色天幕与皎洁月光映衬下,身姿挺拔的胡杨、随风轻摆的红柳,静静守护在这广袤的戈壁滩上,守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候一次次的点火运行。
20、这是一篇新闻通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通讯的主要内容。
21、文章除了描写戈壁滩上聚集的观众外,还具体描绘一些人物、事件和感受,请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事件 感受
① 捕捉飞船升空的完美轨迹和精彩瞬间 激动
牧民乌尼尔 ② 骄傲、欢喜
四年级学生肖浩泽 ③ 久久难忘
派出所教导员巴雅尔 设卡检查、巡逻执勤,讲解发射前后注意事项 ④
2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句子。
文章中不止一次写到“观众”的表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
1.qì páo 刹 殚 2.首--手 诲 --悔 3.排比 4.D 5.D 6.D 7.D 8.我国航母迎来新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9.示例:同学们,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总长度16.6米,最大直径4.2米,由节点舱、生活控制舱、资源舱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支持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10、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11、①辽宁舰的航行位置 ②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 ③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 ④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 ⑤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12.“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着继续往下读。
13.海风呼啸、斩浪前行、艳红的八一军旗……
这些词像画家一下画出了画的底色和格调,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14、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着舰的危险。用“凌波海燕”比喻歼-15轻巧的飞行。用“疾如闪电”比喻舰载机飞行的速度。
15、C 16.B 17.C
18.①挑战:综合国力有限,国际话语权有待进一步提升。应对: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科技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和人均GDP,从而提升国际话语权。
②挑战:美欧日等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应对: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全面拓展对外战略布局,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设。
19.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等体现和合共生理念的政治信仰与整体和谐精神,主张民胞物与,天下大同,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②和合共生理念里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这个原理和我们追求、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原理是相通的,即它把这个世界看作是由差异和不同构成的,并且通过对话、通过沟通、通过联系可以共存、共生。和合共生能够给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未来世界发展提供思想和智慧。
20.记叙了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的过程,以及观看发射观众的表现(1分),表达出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与期待。
21.①星空摄影师戴建峰 ②熬夜,守在窗前 ③ 时刻关注神舟十三号的动态,期待“太空第二课”④光荣
22、这句话用了拟人修辞,赋予胡杨、红柳以人的动作和情态;用“守护、守望、守候”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们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期待。
23.再现神舟十三号发射的现场气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热爱;展现人们为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而感到骄傲、自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