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课件(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课件(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掌握人民群众创造物质 / 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能力目标:能结合实例分析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提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群众观点,认同 “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增强尊重人民群众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认同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科学精神: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摒弃英雄史观的错误认知。
公共参与:激发关注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主动为人民利益建言献策。
情景导入:“家门口” 的幸福密码
2025 年,商务部发布的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中,盐湖区皮革城社区入选全国范本。从居民反映 “办事像打游击” 到诉求 “一网归集、一盯到底”,从缺配套到配齐社区食堂、托育点、智能充电桩,这一变化源于社区广泛征集群众建议,吸纳退休干部、居民志愿者组建服务队,甚至建立 “能人巧匠” 微信群激活民间服务力量,最终将 “需求清单” 变成 “满意清单”。同期,山东邹城 90 余名老干部投身社区治理,推动解决民生问题 230 余件。
思考问题
1.皮革城社区的便民升级,核心推动力是政策指令还是群众实践?这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什么作用?
2.老干部、居民志愿者等群体的参与,如何印证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这一观点?
3.从 “接诉即办” 到 “未诉先办” 的转变,对我们理解 “社会历史的主体” 有何启示?
什么是人民群众?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⑴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⑵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⑶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相关链接: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特别提醒1:
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并非单纯的人口数量集合。
从构成看,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也涵盖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其他社会阶层。
需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范围有差异(如革命时期与建设时期),但始终以劳动群众为核心,且具有整体性 —— 并非个体简单叠加,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集体力量。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人民群众不能做领导者、引导者,也不能发挥领导或者引导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要按群众的意愿进行”这句话错,群众的意愿也有不合理的。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主体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些话是对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句话是错的,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才是根本动力。
特别提醒2:
看视频,思考:习主席2025年新年贺词,说明人民群众的什么地位?
提示:2025 年新年贺词说明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核心关切所在,其幸福生活是 “头等大事”。
贺词聚焦群众对就业增收、教育医疗、养老等朴实愿望,将其视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彰显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与力量源泉,其获得感的充实是发展的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每一位群众都是重要主角。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作用)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在,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用)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一、区别
存在形态:物质财富是有形的、可量化的实体,如金钱、房产、商品等,能直接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精神财富是无形的、主观的体验与成果,如知识、情感、艺术、信仰等,侧重满足心理与精神需求。
获取与消耗:物质财富通过生产、交易获取,消耗后易减少或消失;精神财富多靠学习、感悟积累,分享后不仅不会减少,还可能增值(如思想传播)。
二、联系
物质是基础:充足的物质财富能为精神追求提供保障,如保障基本生活后,人们才有精力学习艺术、追求理想。
精神反哺物质:精神财富可推动物质财富创造,如创新思想催生新技术,文化 IP 转化为商业价值;同时,精神富足能让人更理性对待物质,避免盲目追求。
拓展:物质财富VS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用)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观点的重要性(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观点的重要性(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扎根群众,践行路线显担当
(5)基本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点提示】如何判断“人民群众”考查点
材料中出现“人民群众”“执政为民”“与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等信息时,一般要想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知识小结:
★【原理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题模板:5.1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
创造者。
【方法论】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为什么--意义
2. 是什么--基本内容、地位
1.地位:社会历史的主体
2.人民群众含义
3. 作用
①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课堂小结
3. 怎么办--要求
课后练习:
1.受传统年画、蓝印花布等濡染,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农民拿起了画笔。锅碗瓢盆、捕鱼种地……水乡农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跃然于画纸之上。如今,农民画已成为嘉兴秀洲的一张文化金名片。这表明( )
A.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财富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
B.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创造丰硕的精神财富
C.人民群众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是精神财富的源泉
D.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排除 A:精神财富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而非传统文化艺术,该选项混淆了来源。选择 B:秀洲农民直接创作农民画,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文化名片,体现人民群众可直接创造精神财富。排除 C:精神财富的源泉是社会实践,而非群众的创造力,创造力需通过实践发挥。排除 D:题干强调农民画这一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创造无关,选项偏离主题。
2.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前提出发,既明确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对历史人物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去衡量。要求前人达到今天的要求,不能苛求前人做出今天人做出的成果。这一论述表明( )
①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②杰出人物做出的贡献具有时代性
③杰出人物在逆境时发挥的作用比在顺境时更大
④要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对历史人物做具体全面的考察和评价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排除①: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作用源于群众实践,二者作用并非同等重要。选择②:“不能苛求前人做出今天的成果”,说明杰出人物贡献受时代条件限制,具有时代性。排除③:题干未比较杰出人物在顺境与逆境中的作用大小,该表述无依据。选择④:“不能用今天的条件衡量前人”,体现需结合特定历史条件评价历史人物。
3.2025年,某市政府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在前期工作中,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收集居民对于加装电梯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居民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制定出符合小区实际情况的加装电梯方案,并积极推进实施,让居民早日受益。这一过程( )
①贯彻了群众观点,将居民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
②践行了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③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是“从群众中来”的前提
④表明“从群众中来”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重要环节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排除①:工作出发点是客观实际,而非居民需求,该表述错误。选择②:政府走访收集居民意见,尊重居民主体地位,践行了群众路线。排除③:“从群众中来” 是 “一切为了群众” 的前提,选项逻辑颠倒。选择④:政府先收集居民意见(从群众中来),再推进工程(为了群众),体现其重要环节作用。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因为( )
①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②群众观点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择①:党重视民生,正是因为人民是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这是党的根本立场决定的。排除②: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群众路线,而非群众观点,概念混淆。选择③:人民是社会历史主体和变革决定力量,保障民生符合这一历史观。排除④: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社会发展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决定,“决定社会发展” 表述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