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5年9月3日,时间的指针标注新的历史刻度——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这是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庄重典礼。各界代表和群众汇聚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集会,党和国家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931—1945,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45—2025,伟大抗战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标兵就位!”
9时15分,60名标兵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在东西华表前依次就位,阅兵式开始。
激昂的号角声响彻广场,习近平主席乘检阅车来到长安街上,在受阅部队最前方向党旗、国旗、军旗行注目礼。
“敬礼——”方队指挥员一声令下,受阅官兵目光如炬、意气风发。
“同志们好!”“主席好!”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亲切的问候,饱含着信任和关怀;响亮的回答,充满了气壮山河的磅礴力量。
9时44分,飞机轰鸣声由远及近,阅兵分列式拉开序幕。
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3架直升机悬挂条幅,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
阅兵编设45个方(梯)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等单位抽组。
抗日战争中,我们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领导开辟敌后战场,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有效牵制和歼灭了大量敌人,取得辉煌战绩。
来自西部战区的29岁受阅士兵杜宁新,第三次踏上阅兵场。他所高举的“金刚钻”战旗,承载着优良传统。在他心中,新时代军人要像先辈们那样英勇善战,延续荣光。
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今天的人民军队,以顽强斗争精神和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保卫红色江山、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这是新时代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新风貌、力量结构新布局、现代化建设新进展、备战打仗新成效的集中展示——
徒步方队走过来了!
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4个军种+4个兵种”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首次集体受阅,军兵种旗和武警部队旗首次集中亮相。
排山倒海、气势如虹,13个方队以整齐划一、坚定有力的步伐,走出了军威,走出了国威。
预备役部队方队身姿挺拔,受阅人员来自各行各业,代表着预备役力量召必回、战必胜的光荣使命。
第10排面队员洪寅达是安徽省绩溪县扬之小学教师,也是火箭军预备役第二基地预备役上等兵,“披甲归营、奔赴战位、决胜战场”是他时刻准备践行的庄严承诺。
民兵方队英姿飒爽,受阅女民兵来自当年全国主要抗日根据地。
领队李依潼,来自河北省易县。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她和乡亲们发扬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走过峥嵘岁月的中国军队,是威武之师、胜利之师,也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
阔步前行的维和部队方队,展现“中国蓝盔”不畏艰险、不辱使命,用行动诠释大国担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战旗猎猎,血脉赓续。
受阅的战旗方队中,80面战旗代表的是浴血于抗日烽火的功勋荣誉。“杨靖宇支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刘老庄连”……每一面战旗都是抗战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都是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
装备方队开过来了!
实战化联合编组的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战略打击群依次受阅,武器装备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多数是首次亮相。
看着国之重器接连经过,现场观礼的中国航天科工九院江北公司数控车工阎敏心潮澎湃:“作为一线工人,非常自豪能参与先进装备制造,我将兢兢业业拧紧每一颗螺丝钉。”
铁流浩荡,威震寰宇。“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是铸就和平盾牌的战略利器,在装备方队压轴出场时,全场响起欢呼声。
空中梯队飞过来了!
运—9反潜巡逻机、电子侦察机、雷达干扰机编成3个楔队接受检阅;“胖妞”运—20A、运—20B以战斗姿态编组飞行;歼—16D、歼—20、歼—35A等多款战斗机震撼亮相……
鹰击长空,使命必达。加速国产列装、换羽更新,提升远程打击、协同打击能力,祖国领空绝不容侵犯。
这是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坚定宣示——
教练机梯队呼啸而过,7架表演机在空中划出14道彩烟。这是对14年抗战历程的铭记,象征着14亿多中国人民在和平的天空下,奋进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
(摘编自新华社《向着新的伟大胜利,前进!》)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25年9月3日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天举行的阅兵仪式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的政治建军新风貌、力量结构新布局等。
B.阅兵分列式中的受阅人员全部来自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华南游击队的单位,身上延续着先辈们顽强斗争的精神。
C.作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虽然并非首次亮相,但在装备方队压轴出场时仍引起了全场的欢呼。
D.7架表演机划出的14道彩烟是对14年艰苦卓绝抗战的铭记,26架直升机汇成的“80”字样则是对“刘老庄连”等80面战旗的致敬。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抗战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逐渐强起来,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实现。
B.我们党以兵民为本,实施持久战方针,开辟敌后战场,体现出我们党在抗战中的战略智慧。
C.一线工人闫敏的话,强调了装备制造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表现出他能参与其中的自豪感。
D.中国军队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既有保护祖国不受侵犯的能力,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以庄重恢宏的笔触再现阅兵场景,既表现出对历史的铭记,又展现了新时代强军成就。
B.“60名标兵迈着铿锵有力的正步”运用动作描写,“受阅官兵目光如炬”运用神态描写,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昂扬状态。
C.选文在介绍徒步方队时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既有对方队整体步伐的描写,又有对洪寅达、李依潼等个人的刻画。
D.选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部分简要介绍纪念活动,中间部分详细描述阅兵过程,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①(节选)
沈从文
又过了几天,母女二人在碾坊,因为谈到新娘子敷水粉的事情,想到白帽子女人②的脸,一到乡下后就晒红了许多的情形,且想起那天曾答应人家的话了,所以妈妈问三三,什么时候高兴去寨子里看“城里人”。三三先是说不高兴,到后又想了一下,去也没什么要紧,就答应母亲不拘哪一天去都行。既然不拘什么时候,那么,自然第二天就可以去了。
因为记起那白帽子女人说的话,很想来碾坊玩,故三三要母亲早上同去,好就便邀客来,到了晚上再由三三送客回去。母亲却因为想到前次送那两只鸡,客人答应了下次来吃,所以还预备早早回来,好杀鸡款客。
一早上,母女两人就提了一篮鸡蛋,向大寨走去。过桥,过竹林,过小小山坡,道旁露水还湿湿的,金蛉子像敲钟一样,叮叮地从草里发出声音来,喜鹊喳喳地叫着从头上飞过去。母亲走在三三的后面,看到三三苗条如一根笋子,拿着棍儿一面走一面打道旁的草,记起从前总爷家管事先生问过她的话,不知道究竟是些什么意思。又想到几天以前,白帽子女人说及的话,就觉得这些从三三日益长大快要发生的事,不知还有许多。
她零零碎碎就记起一些属于别人的印象来了……一顶凤冠,用珠子穿好的,搁到谁的头上?二十抬贺礼,金锁金鱼,这是谁?……床上撒满了花,同百果莲子枣子,这是谁?……那三三是不是城里人?……若不是滑了一下,向前一窜,这梦还不知如何放肆做下去。
因为听到妈妈口上连作呸呸,三三才回过头来:“娘,你怎么,想些什么,差点儿把鸡蛋篮子也摔了。你想些什么?”
“我想我老了,不能进城去看世界了。”
“你难道欢喜城里吗?”
“你将来一定是要到城里去的!”
“怎么一定?我偏不上城里去!”
“那自然好极了。”
两人又走着,三三忽然又说:“娘,娘,为什么你说我要到城里去?你怎么想起这件事?”
母亲忙分辩说:“你不去城里,我也不去城里。城里天生是为城里人预备的,我们有我们的碾坊,自然不会离开。”
不一会儿,就到大寨那门楼了,门前有许多大榆树和梧桐。一棵榆树下面,有许多人站立,好像在看热闹,其中还有一些人,忙手忙脚地搬移一些东西。看情形好像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来了远客,或者还是别的原因。母女两人也不怎么出奇,依然慢慢地走过去。三三一面走一面说:“莫非是衙门的委员来了,娘,我在这里等你,你先过去看看吧。”妈妈随随便便答应着,心里觉得有点蹊跷,就把篮子放下要三三等着,自己赶上前去了。
这时恰巧有个妇人抱了自己孩子向北走,预备回家去,看到三三了,就问:“三三,怎么你这样早,有些什么事。”但同时却看到了三三篮里的鸡蛋了,“三三,你送谁的礼呢?”
三三说:“随便带来的。”因为不想同这人说别的话,于是低下头去,用手盘弄那个盘云的绿围腰扣子。
那妇人又说:“你妈呢?”
三三还是低着头用手向南指着:“过那边去了。”
那女人说:“那边死了人。”
“是谁死了?”
“就是上个月从城中搬来在总爷家养病的少爷,只说是病,前一些日子还常常出外面玩,谁知忽然就死了。”
三三听到这个,心里一跳,心想,难道是真话吗?
这时节,母亲从那边也知道消息了,匆匆忙忙地跑回来,心门咚咚跳着,脸儿白白的,到了三三跟前,什么话也不说,拉着三三就走,好像是告三三,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就死了,就死了,真不像会死!”
但三三却立定了,问:“娘,那白脸先生死了吗?”
“都说是死了的。”
“我们难道就回去吗?”
母亲想想,真的,难道就回去?
因此母女两人又商量了一下,还是过去看看,好知道究竟是些什么原因。三三且想见见那白帽子女人,找到白帽子女人,一切就明白了。但一走进大门边,望见许多人站在那里,大门却敞敞地开着,两人又像怕人家知道他们是来送礼的,不敢进去。在那里就听到许多人说到这个白脸人的一切,说到那个白帽子女人,称呼她为病人的媳妇,又说到别的,都显然证明这些人并不和这两个城里人有什么熟识。
三三脸白白地拉着妈妈的衣角,低声地说:“娘,走。”两人就走了。
到了磨坊,因为有人挑了谷子来在等着碾米,母亲提着蛋篮子进去了,三三站立溪边,望到一泓碧流,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
母亲想起三三了,在里面喊着三三的名字,三三说:“娘,我在看虾米呢。”“来把鸡蛋放到坛子里去,虾米在溪里可以成天看!”因为母亲那么说着,三三只好进去了。水闸门的闸板已提起,磨盘正开始在转动,母亲各处找寻油瓶,为碾盘轴木加油,三三知道那个油瓶挂在门背后,却不做声,尽母亲各处去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像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
【注】①这篇小说以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磨坊为背景,描绘了十五岁少女三三对来乡村养病的“城里人”的朦胧情感。②白帽子女人是专门照顾“城里人”的护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女二人因记起对白帽子女人的承诺,便决定前往寨子拜访,三三计划邀请白帽子女人来碾坊做客,母亲打算杀鸡款客。
B.母亲在路上想到“凤冠”“贺礼”“百果莲子枣子”等,又疑惑“三三是不是城里人”,暗含她对跟随三三进城生活的强烈期待。
C.三三从抱孩子的妇人那得知“城里人”去世的消息,后来她想找白帽子女人了解情况,但最终没敢过去,和母亲回了家。
D.回到碾坊后,三三没有告诉母亲油瓶的位置,这一细节反映出她仍沉浸在之前的冲击里,因“城里人”去世而心不在焉。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母女二人的行动轨迹与心理波动,使读者能够深入感知人物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母亲将三三比作一根笋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三三的窈窕,其中蕴含着母亲对三三长大的感慨。
C.小说刻意淡化情节冲突,以母女二人的活动串联起乡村日常与偶然事件,使文章更具含蓄的抒情韵味。
D.小说结尾没有揭示三三未来的命运,只写她又跑出去了,作者意在表现三三对母亲的禁锢的无声反抗。
6.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三三的形象特点。
7.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文伯字德秀,濮阳太守徐熙曾孙也。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与之,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秋夫生道度、叔向,皆能精其业。道度有脚疾不能行,宋文帝令乘小舆入殿,为诸皇子疗疾,无不绝验。位兰陵太守。宋文帝云:“天下有五绝,而皆出钱唐。”谓杜道鞠弹棋、范悦诗、褚欣远模书、褚胤围棋、徐道度疗疾也。
道度生文伯,叔向生嗣伯。文伯亦精其业兼有学行倜傥不屈意于公卿不以医自业。吴郡张融谓文伯、嗣伯曰:“昔王微、嵇叔夜并学而不能,殷仲堪之徒故所不论。得之者由神明洞彻,然后可至,故非吾徒所及。且褚侍中澄当贵,亦能救人疾,卿此更成不达。”文伯答曰:“唯达者知此可崇,不达者多以为深累,既鄙之,何能不耻之。”
宋孝武路太后病,众医不识。文伯诊之曰:“此石博小肠耳。”乃为水剂消石汤,病即愈。除鄱阳王常侍,遗以千金,旬日恩意隆重。宋明帝宫人患腰痛牵心,每至辄气欲绝,众医以为肉症①。文伯曰:“此发症②。”以油投之,即吐得物如发,稍引之长三尺,头已成蛇能动,挂门上适尽一发而已,病都差。
宋后废帝出乐游苑门,逢一妇人有娠,帝亦善诊,诊之曰:“此腹是女也。”问文伯,曰:“腹有两子,一男一女,男左边,青黑,形小于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恻然曰:“若刀斧恐其变异,请针之,立落。”便泻足太阴,补手阳明,胎便应针而落。两儿相续出,如其言。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肉症:指体内结块的病症。②发症:指体内有寄生虫的病症。
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伯亦精[A]其业[B]兼有[C]学行[D]倜傥不[E]屈[F]意于公卿[G]不以[H]医自业。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经过,与《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过”意思不同。
B.绝,非常,极,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
C.及,比得上,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及”意思不同。
D.耻,以……为耻,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耻”意思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熙曾在秦望山隐居,偶然得到一卷道士所赠的《扁鹊镜经》,精心研习后名声震动天下,他的儿子徐秋夫也很精通医术。
B.徐道度因脚疾无法行走,宋文帝特许他乘坐小轿子入宫为皇子治病,且十分认可他的医术,将他的医术列为“五绝”之一。
C.徐文伯医术高超,治好了令众多医者束手无策的路太后的病症,还发现宫人腰痛其实是发症而非肉症,最终用油治好宫人。
D.徐文伯判断孕妇的腹中男孩在左女孩在右,且男孩体型比女孩小,宋后废帝却持相反意见,胎儿出生后果真和徐文伯说的一样。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除鄱阳王常侍,遗以千金,旬日恩意隆重。
(2)文伯恻然曰:“若刀斧恐其变异,请针之,立落。”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出塞
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
作别欲将何计免,此行应又隔年回。
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中的“寒”字既点明送别时令为早春,又暗含离别时的清冷心绪。
B.颔联下句暗示友人此次出行路途遥远且归期漫长,加深了离别的沉重感。
C.颈联上句描绘“河”“残日”“雕”等想象之景,勾勒出苍茫寂寥的边塞画面。
D.颈联下句视听结合,描绘风雪卷起蓬草扑面而来的情景,突出环境的严酷。
13.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进步显著的小李同学介绍经验时,引用了《劝学》中的“ , ”两句,以劣马自居,说明坚持的作用。
(2)《劝学》中的“ , ”,和《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人只要积累善行,养成美好的品德,就能达到“ , ”的境界。
(4)韩愈《师说》中“ ,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5)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以地位、官职为理由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 ”。
五、文言小题
1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疾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借助
C.今之众人 众人:很多人
D.君子不齿 齿:并列、排列
16.下列选项中,全部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吾尝跂而望矣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⑥圣人无常师
A.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④⑥
17.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木直中绳,以为轮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8.下列句子中的“师”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⑧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B.①③⑦/②⑤/④⑥⑧
C.①②⑤/③⑦/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④⑧/⑥⑦
1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④用心一也
⑤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⑥其曲中规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0.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六、语言文字运用
21.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
C.韩愈,字退之,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以载道。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检:戴上耳机,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知不觉就把音量调得很大。当音量超过85分贝,就像给耳朵来了一场“疲劳轰乍”,时间一长,耳朵就会累得“罢工”,出现听觉疲劳。要是音量超过110分贝,那可就槽了,耳朵里像小卫士一样的内耳毛细胞会被“杀死”,而这些小卫士一旦“牺牲”,就再也回不来,听力也会随之下降。
为预防这种“慢性毁耳”,我们在选择耳机时必须“挑三拣四”。相较于入耳式耳机,头戴式耳机和半入耳式耳机更加安全。同时,还应尽量选择降噪耳机,这样能减少外界噪声的干扰,保护我们的耳朵。此外,使用耳机还有个“60法则”——耳机音量不要超过60%,每次使用耳机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
①还要提醒的是,②耳机用久了,③上面会沾满灰尘和细菌,④别忘了定时清洗耳机,⑤避免防止细菌跑到耳朵里“捣乱”。⑥此外,也别长时间“煲电话粥”,⑦不要经常用最大音量接听电话——⑧毕竟,只有让耳朵轻松一点,⑨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挑三拣四”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他在工作中对自己总是“斤斤计较”,细致到每个数据都要反复核对。
B.老王这个人就是太“聪明”了,整天都想着怎么投机取巧。
C.小华对知识的渴望如此“贪婪”,他总是不断地阅读、学习。
D.你可真“愚蠢”,把自己仅剩下的一点钱全都送给了那个孤儿。
23.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4.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清华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成才报告会上,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以《如何在清华更好地成长》为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分享。演讲中,庞众望说,有位老师告诉他,每位来到清华的学生都是一张白纸,未来的人生需要学生们自己去装点和描绘。这句话使庞众望意识到在清华要直面未知、勇于探索、不断去认识和发展自己。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D
4.B 5.D 6.①天真率性。去大寨的路上,“拿着棍儿一面走一面打道旁的草”;与母亲对话时直接说“我偏不上城里去”。②内敛含蓄。看到树下人多,便让母亲去看,自己则在一边等着;面对妇人询问,“不想同这人说别的话”便低头盘弄扣子。③细腻敏感。听到白脸先生去世的消息时“心里一跳”,回到碾坊后“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心不在焉地数鸡蛋。 7.①第一处:通过“露水”“金蛉子”“喜鹊”等意象,勾勒出宁静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清晨景象,营造出清新欢快的氛围,同时烘托出母女二人奔赴大寨时的轻松心情。②第二处:人群聚集、忙手忙脚搬东西的异常画面,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暗示寨中发生异常事件,为下文揭示“城里人”死亡的消息作铺垫。
8.BDG 9.C 10.D 11.(1)(朝廷)任命(徐文伯)为鄱阳王常侍,把千金赠送给他,十天之内恩宠深厚。
(2)徐文伯同情地说:“如果用刀斧,恐怕会有意外,请让我对她用针灸,(胎儿)立刻就能出来。”
12.D 13.①对离别的悲伤不舍。首联直言“去恨离怀”即使借酒也难以排遣,“作别”句以疑问强化了离别的无可奈何之感。
②对友人旅途的担忧。颈联描绘了塞外荒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对友人长途跋涉的牵挂。
③对友人的劝勉。诗人在尾联勉励友人不要忘记在边塞坚持治学,以众人的赞誉激励友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
14.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5.C
16.C
17.A
18.B
19.A
20.D
21.B
22.B 23.体检—体验;轰乍—轰炸;槽了—糟了。(任找两处即可) 24.序号④,修改:别忘了定时清理耳机。
序号⑤,修改:防止细菌跑到耳朵里“捣乱”。
序号⑨,修改: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25.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