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NT20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NT20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NT20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茹志鹃的名字犹如一株倔强生长的百合,既沐浴过革命文学的阳光,又承载着人性书写的雨露。从战火纷飞中走来的她,以《百合花》的纯真开启文学生涯,以《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冷峻叩击时代命题,用四十年创作实践编织出一张连接战争记忆、女性命运与历史反思的文学之网。她的短篇小说始终以细腻的笔触触碰时代脉搏,在革命理想与人性真实的张力中建构独特的艺术世界。作为跨越“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茹志鹃的作品既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又在叙事革新中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茹志鹃的文学胚胎,孕育于二十世纪中国最动荡的褶皱之中。三岁丧母、十一岁失怙的童年创伤,将孤独与漂泊刻入她的精神基因。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的抉择,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在苏中公学的战地剧团里,完成了从流离孤女到文艺战士的身份重构。她惯于在炮火间隙记录“竹海雾霭”与“战士额角的汗珠”,这种对细微之美的捕捉,后来凝结为《百合花》中“枪筒插野菊”的经典意象。
新时期文学转型期,她的创作迸发出惊人的思辨能量。1979年发表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标志着茹志鹃创作的重要转折。小说通过农民老寿的视角,揭露“大跃进”时期虚报产量、强征口粮的荒诞现实,其中“砍枣树炼钢”的细节描写,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展现极左政策对民间伦理的破坏。这种对历史创伤的直面,在《草原上的小路》中转化为对精神异化的深刻剖析,石均父子的政治遭遇与杨萌的救赎努力,共同构成对特殊年代人性考验的立体呈现。
《剪辑错了的故事》手稿上,老寿记忆中的“红枣树”与现实中的“代食品”形成时空蒙太奇,这种“历史错位”手法,较之同期“伤痕文学”更具结构野心。《草原上的小路》修改稿中,“石均撕毁申诉信”情节旁的批注“人性异化的标本”,彰显出知识分子的冷峻审视。从“百合花”到“错剪的胶片”,她的风格嬗变轨迹,恰是共和国文学从单一书写到多元反思的微观镜像。
将茹志鹃置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长河观察,可见其创作对“诗化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丁玲《在医院中》的知识分子视角、孙犁“荷花淀派”的抒情气质,都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创造性转化。而《剪辑错了的故事》对历史荒诞性的揭示,又与稍后出现的“反思文学”形成精神共鸣,展现出作家感应时代思潮的敏锐度。
在美学范式上,她的“百合花”式叙事,以日常细节折射时代风云、用女性感知软化历史叙事、借意象系统升华现实批判,为当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她的女儿王安忆对城市日常的诗意捕捉,亦可视为这种美学传统的当代回响。
茹志鹃的创作生命,始终贯穿着与传统的对话与创新。早期《关大妈》对鲁迅乡土书写的致敬,《三走严庄》对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化用,展现出解放区美学与海派文化的交融。晚年与王安忆合著的《母女同游美利坚》,两代作家的思想交织如对话,母亲写道“密西西比河的黄昏让我想起邬桥的雾”,女儿回复道“但这里没有历史的叹息”。这种代际传承在《长恨歌》的弄堂叙事中延续,王琦瑶对旗袍织锦的考究,恰是《百合花》中“细细缝补”的美学变奏。
她的文学遗产更滋养着当代写作范式。苏童的《妻妾成群》的意象经营暗合《百合花》的细节密度,毕飞宇《推拿》中对盲人触觉的描摹,恰似《草原上的小路》的感官书写,《剪辑错了的故事》中的时空拼贴手法与后现代元小说形成跨时空共鸣。这种经典文本的再生能力,印证了茹志鹃文学基因的当代性。
(摘编自文学报《茹志鹃:历史褶皱里的文学烛照》)
1.茹志鹃的“百合花”式叙事在美学范式上具有鲜明特色,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其“百合花”式叙事特点的是( )
A.以日常细节折射时代风云 B.用女性感知软化历史叙事
C.借激烈情节冲突推动故事 D.凭意象系统升华现实批判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茹志鹃的创作生涯跨越“十七年文学”与新时期文学,其作品既承载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又在叙事革新中具备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B.《草原上的小路》中“砍枣树炼钢”的细节描写,以黑色幽默笔法展现极左政策对民间伦理的破坏,是作家直面历史创伤的重要体现。
C.茹志鹃的“百合花”式叙事对当代文学影响深远,其女儿王安忆对城市日常的诗意捕捉,可视为这种美学传统的当代回响。
D.从《百合花》的纯真抒情到《剪辑错了的故事》的冷峻反思,茹志鹃的风格嬗变,折射出共和国文学从单一书写到多元反思的发展轨迹。
3.阅读文本并根据内容,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文字,每处不超过15字。
茹志鹃的文学创作与个人经历深度绑定,童年的孤独漂泊与新四军文艺战士的经历,让她养成了 ① 的习惯,这一特质在《百合花》中凝结为经典意象;新时期转型期,她以《剪辑错了的故事》 ② ,还运用“历史错位”手法,展现出比同期“伤痕文学”更优的结构巧思;从文学史传承来看,她的创作既 ③ ,又为王安忆、苏童等当代作家提供了美学滋养。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梳理本文阐述茹志鹃文学创作的行文脉络。
5.材料指出茹志鹃的创作“既沐浴过革命文学的阳光,又承载着人性书写的雨露”,请结合其代表作品《百合花》,简要分析这一特点在其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人家
余红
一九八三年,五月,太阳起得格外早,六点不到东洞庭湖已笼罩在一片金色的薄雾之中。想到燕妮今天下午回岭阳,宋明泽早早地来到镇北大堤巡堤。湖风中还裹挟着一股湿腥味,飞鸟掠过,坡下芦苇沙沙作响。他脱了白衬衣,和黄挎包码放在一旁,顺手将军裤卷到膝盖上,身着一件白色的军用背心,一个人埋头干开了。
半个月前连降暴雨,这截堤坝中段被冲了一个缺口,洞庭镇组织了百来人抢修,昨天才完工。这是宋明泽从部队转业到镇政府的第一份工作,每天带人在堤坝上垒土石、填沙袋。不觉间他在堤坝上忙完收尾工作,全身已被汗水浇透。他顾不上汗水黏身,直接躺在了草地上,呼呼地歇了一阵气后,侧身从挎包里摸出一张报纸又看了一遍,“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鼓励农民兴业致富”。洞庭镇处在城乡接合部,只要改变观念,改变洞庭镇就不是难事。他神游了一阵,几只白琵鹭出现在他面前。它们看稀客似的盯了他一会儿,然后在他眼前觅食。
湖面隐隐传来一阵渔歌互答的笑闹声:“哟嗬——一件马甲与胸齐,半截裤子腰间系,两只粗手舵掌稳,一双大脚浪踏平……”东洞庭湖大部分渔民住在湖畔茂密的芦苇荡里,过着起居船舱、捕鱼换粮的生活。一声声洞庭号子从湖上传来,渔民们又开始新一天的忙活。待宋明泽起身,晨雾早已散开,远处渔帆点点,他的心情不由得开阔了许多。
宋明泽穿上衬衣继续巡堤,没走多远,身后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宋明泽回头时,父亲宋长江已踩着套鞋到了跟前。父亲头上热气腾腾,一件灰色褂子汗湿了半截,背后照常挂着一顶麻色斗笠,卷起的裤脚还在滴水。他无奈地笑了笑,巡堤事宜他早就和父亲交接清楚,可父亲又跟了过来。
父子俩沿湖堤边看边排查,宋明泽想着燕妮有些心不在焉。此时一只苍鹭不离左右,水中几只天鹅正交颈呢喃;不远的浅水区,几场雨后大水漫过堤坝,形成了一条几十米长的瀑布,大片的鱼群跳出水面,场面甚是壮观。他刚才还迷茫的眼睛瞬间清澈,“哦嗬”了一声,手指着西侧喊道:“爸,快看,鲤鱼跃龙门!”
一旁的宋长江搓着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探身看了看,黝黑的脸颊涌起两片潮红,嘿嘿笑道:“有崖鲤、鲢鱼,哎呀呀,大的恐怕有几十斤重。”
话才落音,空中飞来一群鸟儿,陆续栖息在前方的湖滩中,不一会儿那片湖岸线便鸟头攒动,直直望去甚是晃眼。父亲在一旁念念有词,眨眼的工夫有多少只鸟儿从头顶飞过,就数了个清清楚楚。宋明泽啧了一声,自叹不如道:“爸,您这眼力劲没谁能及,这招我可学不来。”
宋长江浓眉微挑,说:“没有学不来的事,一熟百通。巡堤啊,靠的就是一双眼睛,要定时排查堤坝的隐患,哪里有缺口,哪里管涌,哪里要抢修……都要记录下来。”宋长江聊起巡湖事宜时,脸上熠熠生辉。
宋明泽想着自己的心事没回应。宋长江见儿子不出声,微微皱了皱眉头说:“晓得你嫌弃这个工作,但你要晓得,万里长江险在荆州,难在洞庭,守湖巡堤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来的,得肩负着湖区人的生命安全,不要以为这活谁想干就干得了的呢。”
宋明泽回过神来,说:“哪个嫌弃了嘛。这几年我在部队学了很多东西,也开阔了眼界。如今土地刚承包到户,百废待兴,我巡湖再认真也没用啊。听说镇上堤坝缺口没钱修建,发生管涌也没钱请工程队——改变洞庭镇的现状,才是关键哪。”父亲瞥了他一眼,说:“改变?改变洞庭镇那么容易呀?就算你有这个想法,也得先从了解这湖水开始。”
一阵自行车的铃铛声响起,伴着“明泽,明泽”的喊声传来。宋明泽听出是曹晓娅的声音,忙从坡下的芦苇中钻了出来,三步并作一步地跃上了堤坝,扬扬手喊道:“晓娅,晓娅,这儿呢。”
一个短发女子骑着自行车、摁着铃铛从堤上赶来,人还没到跟前,风铃样的笑声已传到耳边。她骑到近前泊车,红扑扑的笑脸上汗珠直滚。曹晓娅个头不高,身材单薄,穿一件的确良的白色衬衣、一条灰色长裤,巴掌大的小脸,笑起来时一双杏仁眼眸间成了弯弯的月牙。她顾不上擦汗,忙把手中一个纸袋子递给了宋明泽,说:“你要的资料,我去区里找人才要来的。”宋明泽接过资料袋,感激地说:“晓娅,够迅速,谢了啊!”
曹晓娅“咳”了声,说:“建设家乡人人有责!”这句话如一缕清风让宋明泽的精气神顿时提了起来,但他无法确定她的想法是否和他同步,就问道:“晓娅,你师大毕业完全可以留在省城啊,为何回洞庭镇?这儿落后又荒芜的。”曹晓娅一脸认真道:“这里再荒芜也是我的家乡,落后怎么了,落后是可以改变的。”宋明泽欣喜地看了看曹晓娅说:“你的想法和我一样,洞庭镇依江傍湖,想要盘活洞庭镇必须……”
阳光正浓,金色的薄雾在宋明泽脸上流淌,曹晓娅眼波流转,偷偷地瞟了他一眼,咯咯笑道:“没发现我们的家乡很美吗?烟波浩瀚,千鸟飞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明泽清晨巡堤时“脱了白衬衣”“埋头干收尾工作”,既体现他对巡堤工作的认真,也暗示这是他转业后的重要责任。
B.父亲宋长江强调“守湖巡堤肩负湖区人的生命安全”,与宋明泽“改变洞庭镇现状”的想法形成对比,凸显父子观念差异。
C.曹晓娅为宋明泽找来资料并直言“建设家乡人人有责”,表明她不仅有建设家乡的热情,还与宋明泽想法一致。
D.文中描写“鱼群跳出水面”“鸟儿栖息湖滩”的场景,主要是为了展现东洞庭湖的生态之美,与人物情感、情节发展无关。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太阳起得格外早”“金色的薄雾”等环境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九八三年五月清晨)与地点(东洞庭湖),也以温暖的色调奠定全文积极向上的基调。
B.小说通过“将军裤卷到膝盖上”(宋明泽)、“布满老茧的大手”(宋长江)等细节描写,用生活化的镜头勾勒人物形象,让宋明泽的干练与宋长江的勤劳更具真实感。
C.文中插入“一件马甲与胸齐,半截裤子腰间系”的渔歌,采用“以声衬景”的手法,既展现渔民的劳作状态,也让洞庭湖的清晨更具画面感,强化了乡土氛围。
D.文本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侧面烘托宋明泽由“想着燕妮有些心不在焉”到见到鱼群后“眼睛瞬间清澈”的心理转变。
8.宋明泽(《洞庭人家》)与香雪(《哦,香雪》)都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青年形象,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9.本文的环境描写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差者,以轻其役。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南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于松阳、遂昌之间,引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材料三: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节选自《宋史·陆游传》)
材料四:
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蒋偕、施垌呼为奇童。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寻冠南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官吏科率无艺民不堪命。”又镇有禾稼仓,积米四万,陈腐不可食,岁饥,吏闭不发,民有坐是死者。袤力请台阃,奏免之,且发仓廪以赈民,民赖以活者甚众。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弗治。袤至,首议修筑,以固城守。工未毕,而金渝盟,师压境,民赖以安。
(节选自《宋史·尤袤传》)
10.材料四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邵伯镇A置顿B为C金使D经行E官吏F科率无艺G民不堪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属:通“嘱”,嘱托、托付)
B.侂胄恚,改命他人(恚:愤怒、恼怒)
C.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访:拜访、探望)
D.袤力请台阃,奏免之(请:请求、恳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气节刚正,不附权贵。韩侂胄掌权时欲拉拢他,以高官为诱饵请他为南园作记,他断然拒绝,宁可弃官也不妥协,此后闲居十五年,始终不与韩侂胄合作。
B.范成大治理有方,惠及民生。他在处州首创“义役”制度,按家庭贫富输金买田以助役户,该制度后被朝廷推广;又修复年久失修的通济堰,规范灌溉秩序,保障了农田生产。
C.陆游才华被赏识,仕途有波折。他曾在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因行事不拘礼法被讥“颓放”,遂自号“放翁”;任江西常平提举时因奏请赈灾遭赵汝愚驳斥,后虽被起用,官职也多有变动。
D.尤袤勤政爱民,有守土之责。任泰兴令时,他了解到百姓因官吏科率、粮仓闭粟而困苦,便直接开仓赈民,使众多百姓存活;又率先提议修筑外城,虽未完工,但在金军压境时保障了百姓安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2)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弗治。
14.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合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们或“心系家国”,或“坚守操守”,任选一个角度,选择其中两人,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莎衫筠笠
卢炳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农务急。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
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馌①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②图。
【注】①“馌”(yè):本义为“馈送食物”。②稔(rěn)岁:丰收之年。“稔”有“庄稼成熟”之意。
15.下列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莎衫筠笠”以典型服饰勾勒农人形象,“村村农务急”则点明农忙时节的整体氛围,寥寥数字便让乡村春耕图景有了鲜活轮廓。
B.“绿水千畦,惭愧秧针出得齐”中,“惭愧”并非“羞愧”之意,而是农人见秧苗长势整齐后的感幸之辞,暗含对辛勤劳作有了初步回报的欣喜。
C.下片“风斜雨细,麦欲黄时寒又至”转而描写不利天气,既体现了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的脆弱性,也为后文农人坚守劳作做了铺垫。
D.“馌妇耕夫,画作今年稔岁图”以“稔岁图”喻农间协作场景,旨在突出农景的观赏性。
16.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些抒情方式来传递对乡村农事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面对湘江秋景,发出“ , ”的追问,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豪迈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
(2)“鸟类”是古典诗词与现当代文学中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或寄托思念,或象征自由,或隐喻理想,如“ , ”。
(3)色彩,是诗人笔下的精灵,它可以点活文字,渲染意境,传递情感,如“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环保、低碳、循环”等为特征的绿色职业,是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相关从业者被形象地称为“绿领”,从业者用专业行动将“双碳”目标转化为日常实践。
在河南濮阳的平原沃野上,一座座风电机组错落其间,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机组之下,华能河南清洁能源分公司风电场叶片维修工王磊刚完成了一次常规巡检,他卸下安全绳,脱下防护服,顺手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在顺丰广东东莞大岭山仓,传送带有序“奔流”。对于自身职责,35岁的智慧仓运维员秦萍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自动化设备像是智慧仓的“骨骼”,自己是让“骨骼”灵活运动的“神经”。炎炎夏日,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合肥供电公司虚拟电厂运营中心的大厅里,电力聚合运营员翟承达目光紧锁屏幕,指尖在键盘上轻快起落,对多个新能源汽车换电站新接入虚拟电厂开展负荷调试任务。
从风电场的高空巡检到智慧仓的精密运维,再到虚拟电厂的动态调控,“绿领”们的工作场景虽不相同,但都在以专业力量守护绿色发展,成为推动“绿色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绿领”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带领团队攻克杂交水稻难题,人们把他研发的高产杂交水稻称作“东方魔稻”。
B.张秉贵始终践行“心里装着顾客,服务才暖人心”的信念,用热情与耐心打动每一位顾客。
C.钟扬在给学生的信中写道:“种子是生命的载体,我们采集种子,就是在保存未来的希望,这是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事。”
D.感动中国人物庞众望虽自幼家境贫寒,却始终以坚韧对抗困境,网友称赞他用知识和毅力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铠甲”。
19.请根据以下文本内容,为“绿领”这一概念下一个完整的定义。(要求:涵盖核心特征、职业属性、实践目标,语言简洁连贯。)
以“环保、低碳、循环”等为特征的绿色职业,是我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相关从业者被形象地称为“绿领”,从业者用专业行动将“双碳”目标转化为日常实践。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对于自身职责,35岁的智慧仓运维员秦萍说,自动化设备是智慧仓的重要部分,自己的工作就是保障这些设备正常运转。”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好,为什么?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仿照示例,为文本中的任意一位“绿领”写一条劳动模范宣传标语。
例:巡检风电护绿色,汗湿衣衫守初心——向王磊致敬!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雷锋曾说:“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在青春的赛道上,有人以“力争上游”的姿态突破自我,在学业与热爱中追逐理想;有人以“忘我劳动”的担当践行责任,在服务他人、奉献集体中实现价值;有人以“谦虚”的心态接纳不足,在反思与成长中沉淀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以“真正的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明确;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C 2.B 3.①捕捉细微之美
②直面历史创伤
③继承“诗化现实主义”传统 4.①总体介绍茹志鹃的文学创作地位与特点。
②具体阐述茹志鹃不同时期的文学创作。
③总结茹志鹃创作的传承与影响。 5.①沐浴革命文学的阳光:小说以战争为背景,通过小通讯员舍身救人的英勇行为,歌颂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
②承载着人性书写的雨露:以女性视角聚焦日常生活细节,展现青年男女的纯真情感与人性温暖,弱化战争残酷性。
6.D 7.D 8.①时代背景:均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青年,身处社会变革中。
②进取精神:香雪,主动追求知识,象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宋明泽,从部队转业后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提出“改变洞庭镇现状”的愿景。
③乡土情怀:香雪对台儿沟的朴素热爱。宋明泽与曹晓娅对话中强调“建设家乡人人有责”。
④理想主义:两人均怀揣改变现状的梦想,体现农村青年在时代浪潮中的觉醒。 9.①渲染氛围,奠定基调:开篇“金色的薄雾”“渔帆点点”营造温暖、充满希望的清晨氛围,呼应改革开放初期生机勃勃的时代背景。
②烘托人物心理:“鱼群跃出水面”“天鹅交颈”等景象使宋明泽从“心不在焉”到“眼睛清澈”,展现其情绪转变。
③象征主题:“鲤鱼跃龙门”暗喻宋明泽对家乡变革的期待;鸟群、渔歌等意象象征乡土活力与自然和谐。
④推动情节:湖景描写引出父子对话(如宋长江谈巡堤责任),以及曹晓娅出场时的自行车铃铛声,衔接自然。
⑤强化地域特色:芦苇荡、渔歌、斗笠等细节展现洞庭湖独特的渔乡风貌,增强文本真实性与文化底蕴。
10.BEG 11.C 12.D 13.(1)韩侂胄专权僭越越来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闷闷不乐而生病。
(2)泰兴县过去有外城,多次被贼寇毁坏,倒塌破损后没有修缮。 14.角度一“心系家国”
杨万里:韩侂胄专权用兵,他虽闲居仍忧愤成疾,听闻用兵事后恸哭,写下斥奸臣、抒报国无门悲愤的文字,最终落笔而逝,以生命彰显对家国的赤诚。尤袤:任泰兴令时,为百姓请免科率、开仓赈民;提议修筑外城,在金军压境时护民安全,以惠民、守土之举践行家国责任。
角度二“坚守操守”
杨万里:韩侂胄以高官诱其作记,他拒称“官可弃,记不可作”,闲居十五年不附权贵,坚守气节。范成大:创“义役”减民役负,修通济堰保农田,始终以百姓利益为要,坚守为官为民的初心。
【导语】这四篇传记展现了南宋“中兴四大诗人”的鲜明形象。杨万里以刚直不阿的气节著称,宁弃官也不为权贵作记;范成大则彰显了实干家的风采,创义役、修水利,政绩斐然;陆游虽仕途坎坷,却始终保持文人的傲骨与才情;尤袤心系民生,赈灾筑城,体现了儒者的担当。四篇选文通过典型事例,既突出了各自的政治品格,又暗合其诗歌创作中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邵伯镇设置了驿站,专供金国使者经过时使用,官吏(向百姓)征敛赋税没有定规,百姓无法忍受。
“邵伯镇”是状语,“置顿”是动宾结构,其后B处断开;
“为金使经行”是动宾结构,“官吏”是下句主语,故E处断开。
“官吏科率无艺”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
B.正确。句意:侂胄很恼怒,改叫他人去写。
C.访:寻访,访求。句意:通济堰因年久失修而损坏,范成大寻访(堰坝的)旧迹。
D.正确。句意:尤袤竭力向安抚使司、提刑司请求,上奏朝廷免除了(不合理的征敛)。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便直接开仓赈民”错误,由原文“袤力请台阃,奏免之,且发仓廪以赈民”可知,是开仓前先向上级请示并获同意,并非擅自“直接”开仓。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专僭”,专权僭越;“日益”,一天天更加;“怏怏”,闷闷不乐。
(2)“旧”,过去,从前;“于”,被;“治”,修缮。
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角度一:心系家国
杨万里:原文“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落笔而逝”,可见他因韩侂胄专权用兵、危害国家而忧愤成疾,临终仍痛斥奸臣、慨叹报国无门,尽显家国情怀。
尤袤:原文“问民疾苦……且发仓廪以赈民,民赖以活者甚众”“县旧有外城……袤至,首议修筑……民赖以安”,他体察百姓疾苦,请求免苛捐、开仓赈灾,又提议修外城抵御敌军,以行动守护百姓与国土,心系家国。
角度二:坚守操守
杨万里:原文“韩侂胄用事……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韩侂胄以高官为诱饵让他作记,他宁可弃官也不妥协,坚守不附权贵的操守。
范成大:原文“处民以争役嚣讼……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堰岁久坏……民食其利”,他为解百姓徭役之苦创“义役”,又修复通济堰助农,始终以百姓利益为先,坚守为官为民的操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杨万里为人刚正而固执。宋孝宗当初爱惜他的才干,向周必大打听杨万里的情况,周必大没有说杨万里的好处,因此他没有被起用。韩侂胄专权之后,想要网罗四方的知名人士做他的羽翼,有一次修筑了南园。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答应让杨万里做高官。杨万里曰:“官可以不做,记是不能写的。”侂胄很恼怒,改叫他人去写。杨万里在家闲居十五年,都是韩侂胄专权的日子。韩侂胄专权僭越越来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闷闷不乐而生病。家人知他是为国家担忧,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忽然有一天他族里的侄子从外面回来,突然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写道:“韩侂胄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图谋危害国家,我这么大岁数了,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写罢就去世了。
材料二:
范成大,字致能,是吴郡人。(他)被起用担任处州知州。处州百姓因为争夺徭役而喧闹、打官司,范成大为此创设了“义役”制度,(让百姓)根据自家贫富程度缴纳钱财购买田地,用田租来资助应当服役的人,从而减轻他们的徭役负担。后来(范成大)入朝奏报,提到了这件事,朝廷下诏把这个制度推行到各路。处州多山地农田,南梁天监年间,詹、南两位司马在松阳、遂昌之间修建了通济堰,引溪水(灌溉)四十里,能灌溉二十万亩田地。通济堰因年久失修而损坏,范成大寻访(堰坝的)旧迹,垒石修筑防护工程,设置了四十九处堤闸,(使堰水)上、中、下游灌溉有序,百姓享受到了它的益处。
材料三:
范成大统帅蜀地时,陆游担任参议官,两人凭借文字交往,(相处时)不拘泥于礼节法度,有人讥讽陆游行为放诞,陆游于是自号“放翁”。后来(陆游)多次升迁,担任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水灾,(陆游)上奏说:“请调拨义仓的粮食救济灾民,发公文命令各郡拿出粮食供给百姓。”(朝廷)征召他回朝,给事中赵汝愚反驳了他的提议,(陆游)于是被授予宫观官(闲职)。(后来陆游)被起用担任严州知州,路过朝廷,上朝辞行,皇上告诫他说:“严陵山水优美,你在处理公务的闲暇,可以写诗咏怀,自得其乐。”(之后)再次被召入宫中觐见,皇上说:“你的文笔雄健,能灵活自如地驾驭文字,非常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陆游)被任命为军器少监。
材料四:
尤袤,字延之,是常州无锡人。(他)年少时就聪慧出众,蒋偕、施垌称他为“奇童”。(尤袤)进入太学,凭借词赋在众多学子中名列第一,不久又在南宫考试(礼部试)中夺魁。绍兴十八年,(他)考中进士。(尤袤)曾担任泰兴县令,询问百姓的疾苦,(百姓)都说:“邵伯镇设置了驿站,专供金国使者经过时使用,官吏(向百姓)征敛赋税没有定规,百姓无法忍受。”此外,邵伯镇有一座储粮的禾稼仓,囤积了四万石粮食,(这些粮食)已经陈腐不能食用;那年发生饥荒,官吏却关闭粮仓不发放粮食,有百姓因此饿死。尤袤竭力向安抚使司、提刑司请求,上奏朝廷免除了(不合理的征敛),并且打开粮仓救济百姓,依靠这些粮食活下来的百姓很多。泰兴县过去有外城,多次被贼寇毁坏,倒塌破损后没有修缮。尤袤到任后,首先提议修复外城,来巩固城防。工程还没完成,金国就违背盟约,军队逼近边境,(百姓)依靠修复后的外城得以安定。
15.D 16.①借景抒情:绘“莎衫筠笠”“绿水秧齐”等农忙景赞农事,用“风斜雨细”寒至之景,烘托农人辛勤坚韧。
②直抒胸臆:“惭愧”显对秧苗好的欣喜,“画作稔岁图”借“稔岁”直接表对丰收的期盼与喜悦。
③细节描写:以“馌妇耕夫”协作细节,歌颂农人勤劳互助,传递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导语】这首《减字木兰花》以白描手法勾勒农忙图景,通过“莎衫筠笠”“秧针出齐”等细节展现劳动之美。“惭愧”“稔岁图”等词既含农人朴素的丰收期盼,又暗藏词人对田园生活的诗意观照。下阕风雨寒至的转折,更凸显人与自然抗争中蕴含的生命力,全词在平实语言中完成对农耕文明的礼赞。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旨在突出农景的观赏性”错,“稔岁图”并非强调农景的观赏性,而是通过农人协作劳作的场景,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赞美。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词人先绘“莎衫筠笠”的农人装束与“绿水千畦”“秧针出齐”的田园景,显春耕生机,藏对庄稼长势的欣喜;后写“风斜雨细”“麦黄遇寒”的不利天气,以自然之景衬农事艰辛,传递对农人坚守劳作的关切与赞赏。
②直抒胸臆:“惭愧秧针出得齐”中,“惭愧”是农人见秧苗整齐的感幸之词,直白道出劳作获初步回报的喜悦;“画作今年稔岁图”借“稔岁”,将农人间协作场景喻丰收图,直接流露对今年丰收的热切期盼。
③细节描写:词人聚焦“馌妇送食、耕夫劳作”的细节,展现农人间默契互助。这一画面虽简,却不着“赞美”之语,自然歌颂农人勤劳品质,也传递出对质朴乡村生活的深切热爱。
17.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苍”“鹭”“碧”“绦”。
18.A 19.“绿领”是指在我国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中,从事以“环保、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绿色职业,并用专业行动将“双碳”目标转化为日常实践的从业者。 20.①原文用“骨骼”和“神经”的比喻,将抽象职责具象化,突出运维员与设备的紧密关系;
②“灵活运动”比“正常运转”更能体现智慧仓的动态调控特点;
③改写后失去原文的鲜活表达,显得平铺直叙。 21.对新接入虚拟电厂的多个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开展负荷调试工作。 22.智慧仓里织神经,绿色物流护低碳——向秦萍致敬!
指尖调控虚拟电,聚合绿能助双碳——向翟承达致敬!
23.例文:
以三盏明灯,照亮青春征途
雷锋对“真正的青春”的注解,为当代青年指引了方向。真正的青春藏在力争上游的突破里,融在忘我劳动的担当里,沉淀在谦虚自省的成长中,唯有熔铸这三种品质,生命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闪光。
真正的青春,当以“力争上游”为剑,在突破自我中开辟新途。青春最动人的模样,便是敢于向极限挑战、向自我宣战的锐气。滑雪运动员苏翊鸣,为实现中国单板滑雪男子项目冬奥金牌零的突破,曾在训练中每天完成上百次跳跃,即使摔倒导致锁骨骨折,也仅休息一个月便重返雪场。他深知,青春的赛道容不得退缩,唯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向上攀登,才能在世界舞台上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倘若青春失去了力争上游的勇气,便如同航船失去了舵手,只能在平庸的海洋里随波逐流,最终让理想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
真正的青春,当以“忘我劳动”为帆,在践行责任中实现价值。青春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理想的实现,更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担当。驻村书记王萌萌,放弃城市高薪工作,扎根云南大山深处。她白天带领村民改良咖啡种植技术,夜晚挨家挨户讲解电商知识,用两年时间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三倍,让二十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在田间地头的忙碌中,在村民增收的笑容里,她的青春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这种忘我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而是将个人价值与时代需求紧密相连的自觉担当。从疫情中逆行的青年医护人员,到支教山区的青年教师,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因奉献而厚重,生命因担当而精彩。若青春只追求个人享乐,忽视社会责任,即便拥有再优越的条件,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真正的青春,当以“谦虚沉淀”为基,在反思成长中积蓄力量。青春的路上难免有鲜花与掌声,但唯有保持谦虚的心态,才能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科研新秀赵思语,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多项专利后,依然坚持每周与导师深入探讨学术问题,主动参与基层科研项目收集数据。正是这种谦虚沉淀的态度,让她在学术道路上不断突破,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
青春的赛道漫长而精彩,力争上游让我们拥有突破的勇气,忘我劳动让我们懂得担当的意义,谦虚沉淀让我们保持成长的清醒。这三种品质如同鼎之三足,共同支撑起真正的青春。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用奋斗书写青春华章,让真正的青春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