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某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卷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高2024级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阳明心学视域下的《论语》问答
张实龙
【语录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翻译】子路问如何服务人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却可以冒犯他。”
问一:为什么对国君不能欺骗,但可以冒犯
答:在孔子看来,君臣本为一体。一个国家之所以要有国君,是因为他可以将大家有效地组织起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的力量。国君是引领方向之人,对国君当然不能欺骗。但是,发现国君有问题,要勇敢提出来,这是为国君好,也是为群体的利益。这种对国君权力的冒犯,是出自公心,而不是由于私利,贤明的国君都会理解,并从善如流。
【语录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翻译】孔子说:“天下太平,创礼作乐以及出兵都决定于天子;天下昏乱,制礼作乐以及出兵便决定于诸侯。决定于诸侯,大概传到十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决定于大夫,传到五代、很少还能继续的;若是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传到三代,很少还能继续的。天下太平,国家的最高政权就不会掌握在大夫之手;天下太平,老百姓就不会谤议政治。”
问二:为什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有道,自诸侯出就是无道
答:所谓有道与无道,就是看是否符合天地之道。天地间事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看起来是杂乱无章,其实自有其秩序。也可以说,天地间一切变化,都是在追求这种终极秩序。人类社会的管理也应该符合这个终极秩序,或者说也应该是这个终极秩序的一部分。人必须结成群体,然后才能在天地间生存。人类开始的时候,有成千上万的原始部落,相互隔阂、提防、攻杀,损耗了大量的资源、于是部落联合成国家。国家之间也是利益纷争,相互算计、威慑、战争,还是损耗了大量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相互融合、文化的相互交流,国家迟早会灭亡,现在的一些联合组织即是明证。到那一天,地球成为一个村,人类实现命运共同体、人与人之间只有合作共赢、没有欺诈威胁,天下只有一个秩序。礼乐征伐由天子出,代表的正是这种秩序,这当然是有道。如果由诸侯出,天下就会政出多门,就会陷入无序状态,自然是一种无道。
问三:为什么自诸侯到大夫到陪臣,他们掌权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答:在春秋时期,天下的事,先是周天子无权管理,是诸侯说了算;后来诸侯也无权了,是大夫说了算;再后来大夫也无权了,是大夫的陪臣说了算。一方面,天子下面有很多诸侯,诸侯又有很多大夫,大夫下面又有很多陪臣。也就是说,从诸侯到大夫到陪臣,越到下面,人越多,相互之间的竞争就越激烈,真正能够霸占权力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另一方面,诸侯掌权的时间长,有比较坚固的根基;陪臣掌权的时间短,是暴发户,没有什么根基。所以越往下,延续的时间就越短。
问四:如何理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答:这里的“议”是谤议,即批评朝政,而不是我们一般的议论。天下有道,一切都处在合理区间,天下百姓各得其所,自然就没有什么需要批评的。
【语录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爹娘,敬重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一个人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作乱,是从来没有过的。有品德的人都会去追求根本的东西,有了根本,就有了为人之道。孝悌就是学习做人的根本。”
问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很孝顺父母,但喜欢冒犯上级;电影电视剧里有些人物非常孝顺父母,却做了犯上作乱的土匪。如何来理解有子所说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答:有子的这个说法明显与孔子的思想不同。孔子讨论服务君主的问题时,要“勿欺也,而犯之”。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冒犯上司。以我们的理解,有子的这番话适用于有道之世。在治世中,一切关系都是那么顺。那么,作为讲孝悌的人,是不会冒犯上司,也不会犯上作乱,因为本来就没有理由冒犯上司,没有理由犯上作乱。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在乱世则不同,如果讲孝悌的人去助纣为虐,那就不是真正的孝悌。中国历史上治世少而乱世多,有子这番话客观上是用孝悌来束缚人的手脚,因此,陆象山读到有子这段话,心里有抵触;熊十力批评有子是小人之儒。
问六:如何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含义
答: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上,除了自己的一条命,其他的什么也没有。人的生命就是人之“本”。人的一生都应该在充实生命、提升生命上下功夫,要让自己的生命挺立起束,呈现出来,这就是“务本”。因此,修身是人的根本。人的生命有这样的特性,总是要自由自在地绽放,并且是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绽放,这就是人之“道”。只要人的生命挺立起来,人之道自然而然就能生发出来。
问七:
答: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融入的是自己的家庭。在与家人的长期互动中,人自然产生孝悌的情感,并学会用孝悌来与家人互动。后来走入社会,人又将孝悌的互动仪式链带过去,与社会上的人产生互动。因此,有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中国古代文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强调以孝治天下,都是根据这个道理。《中庸》说:“仁者人也,求亲为大。”古人说孔子之道“行在《孝经》”,都是有一定的道理。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君臣本为一体、国君是国家引领者,臣子出于公心冒犯国君是为维护群体利益,故会得到国君的理解。
B. 因为诸侯掌权时间久、根基牢固,陪臣属“暴发户”式掌权,根基薄弱,所以权力延续时间随层级下移而缩短。
C. 当社会一切事务处于合理范围,百姓各得其所,无朝政可批评时,就不会产生谤议,这是“有道”社会的理想状态。
D. 只有人的生命之“本”挺立,为人处世的“道”才会自然生发,这突出了“修身”对“立本生道”的关键性作用。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问二不仅指出礼乐征伐自谁出的意义,还提及语录2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秩序趋势,具有现实前瞻性。
B. 问三从“竞争强度”与“权力根基”两方面分析了掌权时间变短的原因,问四则明确了“议”的特定内涵。
C. 问五言陆象山对有子观点有抵触、熊十力批评其为“小人之儒”,并对比孔子“可犯”的思想,说明二者差异,
D. 问六以“生命”为核心解读了“本”与“道”的内涵,并指出人的生命具有按适合自身方式绽放的特性。
3. 请根据原文内容,将下列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①②③补充完整。每空不超过8个字。(3分)
4. “问七”中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试着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4分)
5. 请你根据原文内容,简要谈谈君子、臣子分别应当如何作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声 音
张炜
芦青河口那围遭儿树多。大片大片的树林子,里面横一条小路,竖一条小路,非把人走迷了不可。因此河边的各家老人都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姑娘:没事儿,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
可二兰子倒蛮不在乎,她常钻到林子深处割牛草。大弟弟忙着复习考大学,小弟弟要进重点班,惟独她不被看重,忙里忙外,出工前还得去割一大早的牛草。割就割吧,她没上几天学,管“大”念“太”,常常忽略中间那“一点儿”,还不得割牛草吗?好在二兰子还从没有迷过路。
早晨,还是很早的时候就进林子了。地上的草叶儿嫩极了,一簇一簇,顶着露珠儿,闪着亮儿,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继续往前走着……地上的草叶儿墨绿墨绿,又深又密,简直连成片儿了,二兰子还不割吗?不割!不割!她还是往前走……又穿过几排杨树,杂树林子。看吧,这里的草叶儿才叫好呢!青青一片,崭新崭新的。叶片儿宽板板,长溜溜,就像初夏的麦苗儿。二兰子举起手里那把雪亮亮的镰刀,镰刀刃儿锃亮锃亮,反射着阳光,耀得她眯起了眼。四周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她脸儿红红的,四面儿瞧瞧,心里一热,不知怎么脱口喊了一声:“大刀唻——,小刀唻——”二兰子听到自己那声音了,听那尾音儿,这尾音拖得特别的长。
奇怪的是,它好像飞到了老远的地方,又从那儿折回来。声音已经变了。二兰子听着愣住了!
她一个字一个字地分辨着:是哪个小伙子在老远的地方接着喊哩!听听,他还在喊哩“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二兰子赶紧藏到了一丛灌木后边。她听出那声音是从远远的河西岸传过来的,听那调儿,还是喊的普通话。二兰子小声骂一句“该死的”,就弯下身子割草了。
这天晚上,二兰子回家后怎么也睡不着。这都怨那月亮太亮了些,把个窗外的树叶照得绿莹莹的,怎么能让二兰子不去想那树林子、那树林子里的草?她想:“割吧,割吧,割到找婆家!”她想来想去,竟觉得河西岸那青草一准会比河东岸的多——河东岸那青草原来不算多,也不算嫩!……
天亮以后,她踏过一条独木小桥,进了对岸的林子了。林子里的鸟儿也许吵累了,四周静得很,空荡荡的林子里,只有她那挥动镰刀的嚓嚓声。割了一会儿,她听到了有人在不远的地方喊了一声。她不知怎么有些慌乱,绕过了几丛灌木,偷偷地趴在树枝下看着。她终于看到一棵皮黑如铁的老弯榆下,正有个人面向河东,用力地喊着。“是他了!是他了!”二兰子心里叫了一声,随手用镰刀狠劲儿扫了一下跟前的灌木丛。树丛发出了一阵“啪啦啦”的响声。
那个人赶紧转回身来。二兰子看真切了,也差点儿喊叫出来——这哪里是个小伙子啊:矮矮的个子,瘦干干的脸;一双眼睛陷得有点深,使上眼皮和眉骨处有一道深纹儿。他挺直身子站立着,那头颅也要往前探出一截儿——他是个罗锅儿!二兰子大失所望,觉得他就和身边那棵老弯榆差不多。他大概有二十八九岁了吧?她惊讶得嘴巴张得老大。
罗锅儿看到了二兰子,一下子怔住了!他把身子久久地贴到老弯榆上,让粗粗的树干挡住自己的脸。呆了好长时间,他才不得不从树后走出来。
他们都默默地割牛草,谁都不说什么话。小罗锅儿敢藏在树丛里喊“大姑娘”,“大姑娘”真地来了,他却怕羞似的一个人跑到一边割着草。……也只是不一会儿的时间,他就割了好大的一堆,速度快得简直让二兰子吃惊。他异常麻利地将草捆儿打好,然后就倚在草捆上,掏出个小本本看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咕咕哝哝…….
几天过去了,二兰子看小罗锅儿还算老实,她就上前搭讪着说起话来了,“你读的什么?”他翻动着书页,头也不抬地说:“没什么,一本书……听说公社工艺制品厂要招懂外语的,这会儿正物色人呢……不过已经有好多懂外语的来报过名了,厂里决定通过考试取两名……”
“哎呀,才取两名!”
“就是取一名,我也要去应考的!”小罗锅声音低沉,但却非常有力量。
二兰子敬佩地看着他,点点头说:“你行唻,你去制品厂呗,你是不该割牛草……咱不行,咱连个字儿也不识。咱割牛草,割到找婆家。”
小罗锅听了,猛地转过身来,直直地仰脸望着她,那神情里有惊愕、有惋惜,甚至还有不能抑止的愤怒:“你不行吗?哎哟,你十九岁活灵灵,怎么能不行?!听你那嗓子,你能唱戏哩……哎哎,你怎么?!你平常不知道照镜子、照大镜子吗?”他说着,两个按在膝盖上的手掌微微抖动。
二兰子惊住了!她呆呆地望着他,一动不动地望着。望着望着,她竟“呜呜”地哭出了声音,她哭啊哭啊,泪水把花衫儿都打湿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林子,那树干,那草地,到处都在闪光啊。树林子到了喧闹的时候:风声、鸟声、远方的人声……“二兰子,你听咧!你听这大林子里多热闹啊!风在吹箫,树叶儿奏琴,小鸟在歌唱……我们就不该给这林子添上一种声音吗?我们也有自己的嗓子,我们怎么就不该喊出自己的声音来呢?”
这天,他们谈了很久,分手时已经很晚了。二兰子直盯着他的背影,看着他消失在一片浓浓的绿色里……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她突然心上不由得一紧,两眼不知不觉涌上了一汪汪水。她扳开跟前的灌木,紧跑几步,向前放开声音喊着:
“大刀唻——,小刀唻——!”
二兰子喊完,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她这样等了一会儿,终于听到了从远远的林间送来的声音
“大姑娘唻——小姑娘唻——”
那尾声悠悠不绝,无边的树林在鸣响。这声音扩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起落、震荡,交织成一个力的回响,深沉、昂扬,像乐章里表现“崇高”和“严峻”的和声……
1982年3月于济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二兰子、小罗锅的“呼喊”,两次呼喊都是激越的,但其中蕴含的情绪又有所不同。
B.二兰子作为女性在家里不受重视,两次说“割到找婆家”,可见她受到了传统思想的影响,认知存在一定局限。
C.受到责备后,二兰子“惊住了”并“呜呜”地哭,这哭声既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也是被启蒙后复杂情绪的爆发。
D.二兰子与《边城》中的翠翠都是纯真善良的农村少女,有着复杂微妙的情绪波动,都经历了心灵的成长。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村为背景,开头两段的交代有助于凸显后文二兰子的心灵发展与变化。
B.画线部分的叙述语言有对话感,反复出现“往前走”,与“千万不要往林子深处走”的告诫形成对照。
C.小说中写河西岸回应的是“普通话”,暗示男主人公有追求,为后文写他学外语、报名应考做铺垫。
D.小说将男主人公设定为“罗锅儿”,突出其外形与内在的强烈反差,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
8.小说的标题“声音”有着丰富的含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作者认为“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品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诗性”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材料二: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曰:“举直错诸枉,则枉者直。”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B.“举直错诸枉”与“举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两句的“举”含义不同。
C.“六艺”有两种说法,一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本文加点处指前者。
D.《史记》中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4分)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4分)
14.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
李白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节选)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①转秦地雷。
【注】①毂:车毂、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的圆木。
15.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苏轼的“卷起千堆雪”相比,“流雪山”除同样描写壮丽景色外,还多了宁静的氛围。
B.第二首诗的一、二句既写高峻壮美的西岳华山,又写宛如丝带的黄河、二者相互映衬。
C.第二首诗中的“触山动”是视觉,“秦地雷”是听觉,生动展现了所写对象的特征。
D.两首诗均以描写自然风景为主,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独特感受。
1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房日晰认为,李白的诗歌“具有超人的恢宏气度”“竭力追求自然本色”。请结合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也有类似的语句“ , ”。
(2)《论语·雍也》中“ , ”两句说明君子既不能过于鄙俗,也不能过于浮夸。
(3)《无衣》中从“ ”至“修我矛戟”,到最后“ ”,描绘士兵磨砺兵刃、整装待发的情景。
(4)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其中“ , ”两句浸透了人事变化、江月永恒的哲理。
(5)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名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①名和字是个人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③表达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④古人取名和字的时间并不相同。⑤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⑥由父亲或祖父慎重选取一个名,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在内。⑧而字则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
在社会交往中,一般自称用名以表谦训;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同样,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则尊称其字,以表敬重;平辈之间也要称字,以视礼貌。相反,若是直接称对方的名,则是对此人的不敬甚至不屑。
古人的字与名当( )。根据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一般有五类情况。一是“并列式”:同义互训,意义相同。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也有“平”的意思。二是“矛盾式”:反义相对,意义相反。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但却取了一个意义相反的字。三是“扩充式”:连类推论,意义相顺。即字与名都出自名句或成语,从而使二者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例如赵云,字子龙,取自《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四是“延伸式”:据义指实,意义相延。此类字补充说明名字的意思,或为名字意思的延伸。例如苏辙字子由,“辙”是车轮碾出来的痕迹,引申为路途;而“由”有经由、通过之义,正与“辙”相关。五是“辅助式”:辨物统类,意义相近。这一类型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梁鸿,字伯鸾,“鸾”与“鸿”都是飞禽。
如今,世人的名与字已合二为一,但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份礼物;每喊一声某个人的名字,都传达了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2分)
20.下列各句中,对古人“名”“字”的使用不符合文中社交礼仪规范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在写给宰相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安石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B.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C.(蔺)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
D.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写道:“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
21.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 B.相辅相成 C.不谋而合 D.始终如一
22.请任选一个,根据文中内容判断名与字的关系类别,并说明理由。(2分)
①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②宋代学者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取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上图“德”字选自《说文解字》。“德”字左边的“彳”表行走,可引申为一种行为。右边由“直”和“心”构成,其中“直”的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下加一个“心”,表示直行者还要心胸坦荡。“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相通,表示得到。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整体把握上述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 B 2. A
3. ①如何服务人君;②决策自天子出(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孝悌者好犯上。(每点各1分,共3分)
4. 问题:为什么有子说孝悌是为人之本?(2分)
理由:问七回答的内容阐释了孝悌为人之本的原因。(2分)
5. 君子:①以“务本”为核心,立己达人。②坚守生命之本,专注修身挺立;③以孝悌为起点,延伸社会伦理;④立足公心,担当社会责任。(3分)(出现关键词“务本”“孝悌”各1分,“修身”或“公心”/担当社会责任1分)
臣子:①以“公心”准则,忠而不愚。②坚守“勿欺”底线,忠诚源于良知;③敢于“犯之”纠错,冒犯出于大义;④恪守秩序边界,维护“有道”格局。(3分)(任意三点3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 C ("包含对小罗锅的嗔怒"有误)
7.(3分) D ("主要为了表现他的善良与真诚"有误,主要为了突出小罗锅自励自强、自我超越的可贵)
8.(6分)①林子里美好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之声,如风声、鸟声、树声;②蕴含着主人公复杂情绪的呼喊声,如二兰子和小罗锅的相互应和;③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觉醒之声,如结尾青春心灵的碰撞形成深沉昂扬的回响。(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细则说明:①点“富有生命力”1分,“自然之声”1分,如无概括只分散为“风声、鸟声”等给1分,“富有生命力”可替换为“美妙、生机”等相近词语;②点“复杂情绪”1分“呼喊声”1分,“复杂情绪”可替换为“压抑、苦闷”等词语,答“人的声音”给1分;③点“自我意识”1分“觉醒”1分,能解释出“声音”的内涵即“意识到自我价值“层面均给2分。若答到“崇高严峻的和声”不得分,但是答到“崇高的生命意识”可得1分。
9.(6分)①意境优美:墨绿的森林、晶莹的露珠、鸟儿的歌唱、青翠的草地等意象,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②人物形象纯真:二兰子、小罗锅朴实真挚,自我意识觉醒,具有诗性特质。③语言富有节奏感:运用叠词、反复、排比等手法,使语言具有诗意韵味。④抒彩浓郁: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答出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细则说明:①自然意象呈现1分,意境概括为优美或有诗意1分;②人物角度分析1分,人物特征概括为“朴实”“真挚”自我觉醒”人情美人性美”等1分;③语言角度分析1分,艺术手法呈现1分;④“细节”或“心理”1分,抒情浓郁1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 11.A 12.D
13.(1)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敏捷,说话谨慎小心,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敏”,勤勉;“就”到,靠近;“正”,匡正。每点各1分,大意1分。)
(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
(“以”,用;“盖”,大概;“通”,通晓、精通。每点各1分,大意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孔子解说学习《诗经》的意义(作用);(2分,关键词:意义、作用、价值等)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孔子删减、编写《诗经》的经过。(1分,关键词:编纂、过程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
材料二: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是鲁国始终没有任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去谋求做官。
孔子在世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至秦穆公,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讲述,(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了。”观看殷、夏礼仪制度的损补的情况后,孔子说:“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太师说:“乐律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五音配合乐声洪大,接下去是音律高低和谐,音节明快,再连续不断,造就一部乐曲。”“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去重复,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往上采用殷商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圣德,再述殷、周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制度的残破,把叙述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放在首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诗放在《国风》的开始,《鹿鸣》乐诗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乐诗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乐诗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以求配合《韶》《武》《雅》《颂》乐舞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绳子。孔子说:“给我数年时间,像这样,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像颜浊邹这样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而又不在七十二人之列)的弟子,也是很多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A(“还多了宁静的氛围”错误,两者都通过强烈的视觉形象和动态描写,展现了江水的汹涌与力量。)
16.(1)恢宏气度:①意象壮美,诗人目之所见不是小桥流水,而是名山大川——华山、长江、黄河,与诗人的阔大胸襟相契合;②语带夸张,气势磅礴,“万里”“天际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出壮美景象。(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2)自然本色:①语言明白晓畅,贴切自然,诗人对大江、大河、大山的描绘不事雕琢,表现其特色时,比喻形象,生动贴切;②写所见所闻,诗句间如行云流水般连贯自然;③情感自然流泻,“壮观”“何壮哉”直抒胸臆,赞美之情溢于言表。(答对一点2分,两点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诗歌“恢宏、自然”的风格来回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修我戈矛 修我甲兵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4分)
18.语句:③;修改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
语句:⑦;修改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
【评分标准】4分。每指出并改对一处得2分。
19.“谦训”改为“谦逊”;“以视”改为“以示”
【评分标准】2分。每指出并改对一处得1分。
20. A [解析]A项“咸谓安石不起则已”中,应称对方的字“介甫”。
21. B
22.选①,矛盾式。“熹”意为光明,“晦”有昏暗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反,符合矛盾式特征。
选②,扩充式。“载”与“厚”都出自《易经》,从而使“名”与“字”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意思相顺,符合扩充式特征。
【评分标准】2分。判断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