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共47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件(共47张PPT+1个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4.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温故而知新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是什么?
为什么要强调高质量发展?
2.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是什么?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0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是什么?为什么?
0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怎么做?
0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是什么?为什么?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当今社会逃避不了的话题,前三课,我们学习了怎么把我们国家的蛋糕做大做好,现在就到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如何把蛋糕切好、并分得满意。
如果由你来分,你会给谁分,谁的多?谁的少?
新课导入
(一)为什么要进行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要在政府、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分别形成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
分给谁?
(二)我国的分配制度
1.内容(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思考: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生产关系的构成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决定
决定
公有制为主体
按劳分配为主体
生产资料所有制
分配方式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
2.原因(为什么)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三)按劳分配
1.性质: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1)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2)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承认劳动能力和劳动贡献的差别对其分配的影响
P45相关链接:什么是必要的扣除?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每个劳动者之前必须做必要的扣除,因为不做必要的扣除社会就会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对弱者进行有效的补偿,无法实现社会正义。
满足社会再生产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社会扣除理论
具体形式有:
①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②公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③农村经济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所得。
难点突破: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
提示: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不是唯一分配形式,还有按要素分配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
1.国家公务员爸爸每月工资6000元 ,奖金1000元,津贴2500元
2.公办教师妈妈每月工资3500元 ,奖金2000元,津贴1500元
3.叔叔是国有控股企业科技员工,每月工资10000元,年奖金2万元,津贴4000元;由于技术过硬,技术入股获得收入5000元
4.伯伯是国有企业工作的员工,生病了,单位工会给他送去了慰问金3000元
5.爷爷承包了集体土地种植蔬菜获得收入5000元
6.姑姑是民营企业的员工,月工资10000元,年终奖100000元,津贴20000元
注意:判断按劳分配的条件:公有制范围、劳动收入缺一不可
国家机关的工资、奖金、津贴
事业单位的工资、奖金、津贴
公有制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
福利性收入
农民承包土地所得










×
×
×
知识巩固:判断李华一家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
格力电器的薪酬管理制度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
年,是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集研发、生产、
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际化家电企业,拥有格
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主营家用空调、
中央空调、空气能热水器、手机、生活电器、
冰箱等产品。
格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将工资与员工的
工作绩效相结合,使人才的价值在工资分配
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对于挖掘员工潜能,确保企业高速、稳
定、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深入格力员工的心中,“学习技术、提高素质、争当先进”在格力蔚然成风。
思考:“格力电器”是一家什么性质的企业?主要实行什么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对于格力电器的发展发挥了什么作用?
国有企业
实行按劳分配
3.原因:
(1)意义:
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对劳动者:
对 社 会:
提高效率
体现公平
(三)按劳分配
思考:在我国,完全的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可以实现吗?
1958年,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
不论工作态度、贡献大小、效率高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等等大家都一样。这些严重挫伤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平均主义行不通:因为目前劳动还是谋生手段,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
思考:在我国,完全的平均分配或者按需分配可以实现吗?
按需分配行不通: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需分配的物质条件。
不够!
3.原因:
(2)客观必然性:
前 提: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劳动是谋生手段,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别
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
(三)按劳分配
1.内容 (1)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2)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原因 (1)意义:体现公平,提高效率
(2)必然性: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形式 国家机关、公有制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公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
农村经济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所得。
按劳分配
通过不同的生产要素获取收入
林世峰发明防泼水、防触电安全插座,转让技术专利获得90万
劳动要素
技术要素
工地打工
土地流转
资本要素
土地要素
钱生钱,炒股
管理要素
董明珠 格力电器董事长
数据要素
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突破10亿元
(四)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要素分配
1.内容(是什么):
2.意义(为什么):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主要形式 含义(表现)
按劳动要素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
按土地要素分配
按知识要素分配
按技术要素分配
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数据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
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票所得股息分红、债券利息等
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如土地流转收入、房屋的租金收入等
以在参与财富生产的劳动中的知识含量的多少以及创造知识所耗费的劳动量大小获取相应的收益
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等取得的收入
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方式
以数字、字母、文字、符号、模拟量、图形、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数据获得的收入
知识拓展:按要素分配的几种形式
劳动性收入
通过劳动获得(不区分按劳分配还是按劳动要素)
财产性收入
通过拥有的某个财产获得
经营性收入
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
转移性收入
国家政府单位给的和劳动不产生直接关系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
土地
知识
技术
数据
劳动性收入
资本
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按劳分配
劳动
管理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收入途径
生产要素分配与收入途径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
(五)居民获取收入的途径
1.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2.其他:
(1)经营性收入,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收人;
(2)转移性收人,包括国家、单位、社会团体提供的养老金、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产补贴、政策性生活补贴、救灾款等等。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另外还有:股票投资的股息红利和因股票价格上涨而获得的收入等
如:从事个体或私营经济活动
而这些收入,都需要我们通过劳动去创造!
主要途径
劳动最光荣!
(六)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1.重要性:
2.要求: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1)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
(2)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02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怎么做?
(一)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1.总体要求:
必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入分配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2.两个同步:
要坚持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二)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含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量的比率。
它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个人收入提高要以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基础。
读懂“劳动生产率”
3.初次分配方面: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两个比重)
(二)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3.初次分配方面: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按劳分配)
(二)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3.初次分配方面: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4.再分配方面: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5.第三次分配:
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含义 是指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 是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主体 主要是企业 政府 社会力量、慈善机构
◆范围 物质生产领域进行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 指向的是济困扶弱
手段   市场机制决定 政府调控机制、税收、财政等 遵循自愿原则,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
目的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更加重视公平 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举例 企业职工的工资、 企业的利润和上缴国家的增值税等税收;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收入等 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财政补贴、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 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社会公益事业
归纳总结:如何完善收入分配?
两个同步
初次分配
再分配
第三次分配
总体要求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收入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根本措施
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要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要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完善收入分配,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 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必要性
措施
按生产要素分配
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按劳分配
原因
弘扬劳动精神,劳动致富
原因(客观必然性+意义)
地位、内容、形式
构成
意义
两个同步
第三次分配
再分配
总的要求
初次分配
本框小结
课堂小练
中央财经委员会指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一举措( )
①调节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
②贯彻分配原则,激发生产活力
③完善分配制度,提升生活水平
④丰富分配方式,实现平均分配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A
课堂小练
202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硕果累累,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超过1.3万个,净资产合计近2000亿元;慈善力量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在乡村振兴、应急救援、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展慈善事( )
①能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
②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分配体系的需要
③能发挥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分配格局中的作用
④是国家意在通过再分配以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②④
B
课堂小练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扩内需、促消费,需要优化分配结构,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厚植内需发展潜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需要( )
①优化初次分配的格局,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②健全再分配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政策
③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发展社会服务机构和志愿组织
④完善初次分配为主、二三次分配为辅的协同发展机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