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一切英国小说最好的一部。”
——列夫福尔斯泰
“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
(1850)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突破困境,终将成长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创作背景
不幸的童年,冷酷的社会
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19世纪50年代,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上层人物穷奢极侈而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打心眼里同情不幸的人们,尤其是像他一样的少年儿童,他在日后的创作中着力描写这个群体。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1812.2.7—1870.6.9),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常识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论断的是法国作家蒲鲁东,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文体知识
自传体小说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的克
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请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本书其他章节小标题的拟写样式,为本章拟写小标题。
(提示:瞻前顾后,注意已有的标题形式和内容特点)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第十章 遭受遗弃
《大卫·科波菲尔》一至十二章
独自谋生
自主思考,梳理情节
结局(51-54段):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的工作情形和感受。
序幕(1-5段):
开端(6-23段):
“我”被米考伯先生邀请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
“我”住在米考伯家,与他们产生友谊,帮他们典当财物。
高潮(45-50段):
“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
大卫的沦落与自救
阅读1—5段,这一段中最符合大卫处境的一个词是什么?
——沦落
1、地位上从贵族少爷沦为底层童工。
2、情感上大卫难以接受这种沦落,感到痛苦绝望。
地位落差、内心绝望
孤苦伶仃、痛苦寂寞
大卫的沦落与自救
地位落差,内心绝望,年仅十岁的大卫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思考问题:根据注释,1971年前。英镑、先令、便士是怎样兑换的?小说中有几次提到钱或算账的事情?
1、(22段)昆宁先生正是雇佣我的工资
2、(33段)我在米考伯家生活的开销
3、(34段)周六晚上发了工资,可以去店铺看看,我感到很高兴。
4、(40段)我真心实意想要帮助米考伯夫妇。
生活拮据、做事有计划、容易满足、善良宽厚
大卫的沦落与自救
思考问题:文中的“我”几次提到对于自己所做工作以及处境的不满?
1、(5段)地位落差,希望落空,当时的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感到深深地羞辱。
2、(33段)极其渴望得到劝告、建议、鼓励、安慰。
3、(52段)心里仍和开始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可我从来没有结实过其中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任何一个人交谈。
寂寞痛苦、渴望温情、独立自强
大卫的沦落与自救
他是个遗腹子,继父是个凶残、贪婪的商人,大卫受尽虐待,母亲被折磨死后,继父把他送去当童工……
刚到货行做童工,感到痛苦绝望,但慢慢适应,尽管拿着微薄的薪水,但是他能尽力把事情做好,依靠自己养活自己,从不麻烦米考伯夫妇。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并能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大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
一个弱小无辜的小孩通过自救,通过底层小人物的帮助迅速成长。
孤苦伶仃、痛苦寂寞、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
活动探究:米考伯一家对“我”的成长有影响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分析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米考伯先生
肖像描写
(6段)描绘了米考伯的服饰、长相,突出其长相滑稽、衰老,生活穷酸却极力利用手杖和眼镜来掩饰,体现其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
语言描写
米考伯先生说话爱拿腔拿调,喜欢卖弄学问,说明他爱慕虚荣、迂腐、故作文雅。主动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到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热心善良、体贴真诚的人。
动作描写
(32、34、45段)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的双重性格,盲目乐观、充满幻想。
(47段)米考伯先生虽穷困潦倒。但却无法改变习气,体现他及时行乐、得过且过的性格
人物形象特点小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但又乐观开朗、热心善良、真诚待人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
米考伯太太
(26、28段)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的爱慕虚荣与肤浅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
(32段)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太太的盲目乐观、安于现状、不懂持家、挥霍无度。
动作描写
(41段)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自尊自重,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语言描写
(51段)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孤儿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侧面描写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
“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主义”
作者对米考伯夫妇的态度是什么?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米考伯先生最终是坚守住了自己的良知和底线,维克菲律师的合伙人希普,是一个阴险小人,他不但企图占有维克菲律师的产业,并且还想占有他的女儿。大卫姨婆的破产也是他捣的鬼。米考伯毅然将其揭发。米考伯一家随后也移民海外,并且在那里大有作为。
米考伯夫妇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写照,满怀着崇高的目标,想要实现飞黄腾达的愿望,但是自身很平庸,不想脚踏实地的去干,运气又不太好,所以只能过贫穷琐碎的日子。但只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底线,最终还是会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的。
狄更斯为何要安排米考伯这样的人出现在大卫身边?
(35段)都处于困境之中,产生了一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
大卫和米考伯一家在无助无望中产生平等的友谊,在患难与共中惺惺相惜。作者想要给善良以同情,给苦难以阳光,表现出底层小人物之间相知相守、相互扶持的可贵精神。
以“我”观“我”
阅读1、2段,第一段中出现的七个“我”是一样的含义吗?
内心极其气愤,无法释怀,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创痛减轻。
——1、3、4是成年后的“我”,2、5、6、7是童年时期的“我”
结合1、2段,成年后的大卫回忆童年经历是什么感受?
作者为何不让成年的“我”平静的叙述童年的回忆?
从成长中观主题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我”生活在怎样的社会?(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本文的时代背景)
货行的童工、济贫院的孤儿、街头的流浪儿、债主(鞋匠)、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
社会底层 小人物
大卫周围大多是什么样的人
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
场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场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从成长中观主题
作者为何不让成年的“我”平静的叙述童年的回忆?
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自己独特而敏锐的眼光观察着那个时代和社会。借大卫的眼睛展现19世纪英国社会繁荣背后的混乱和底层人民的挣扎,包含着对于社会的批判。
请试着分析小说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作用。
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联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作心理描写。
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
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
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
(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大卫的成长
最后一段成年的我回忆童年经历与1、2段的成年的我回忆童年经历情绪上有何不同?
——创造
——1、2段的的回忆使极其气愤、痛苦,无法释怀;
最后一段的回忆好像释怀了,借助想象的世界,好像有一种美好的感觉
最后一段找一个词,既能呼应开篇的“沦落”,又能印证大卫的成长。
大卫的成长
大卫不甘沦落,竭力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最后一段中“我”以成熟的视角回看当年幼稚的我,想象当年的自己就走在我面前
,成年的“我”如何看待从“沦落”到“创造”的我呢?
1、同情。母亲的悲哀、人心的险恶、社会的混乱,年仅10岁的我的经历让人心痛。
2、欣赏与欣喜。欣喜于在现实世界被剥夺幸福的小孩借助想象的世界重新构建幸福,欣喜于我在痛苦的现实面前,搏击命运,独立自强,追求真善美。
主题归纳
本文以“我”第一人称叙述人称,儿童视角和成年视角相互交织转换,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真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安于现状、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心地善良的性格特征。叙述中回忆与现实交织,说明了童年经历的刻骨铭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批判社会的混乱以及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叙述视角相互转换也将我成年之后的反思呈现出来,作为“过来人”的我宽慰“当事人”的“我”,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名言积累
对于身心惨遭摧残、濒于死去的人来说,朋友的真诚相助,将是一种再生之恩。
我所收获的, 是我种下的。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承继来的酒席好吃得多。
善良的人会把生活里的黑暗变成光明。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东野圭吾的《白夜行》有这么一句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这句话给人的质感,正如语句中的内涵一样,像温暖的太阳,照亮了每个人心中那片大小不一的灰暗地带。
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我们的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或多或少存在让人无奈唏嘘的阴暗不堪。只是,在暗夜里依旧能怀抱希望,或许正是人类的珍贵品质。如此,我们才能像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所表达的那样,看到何为光明驱散黑暗,何为以积极之心传递暖心正能量。我们要学习大卫这种坚持、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不逃避,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决不可卑鄙自私,决不可弄虚作假,决不可残酷无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那逆风飞翔的蝶,做一株看似柔弱,但历经风雨永不弯曲的青竹,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大卫的成长留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