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河流与湖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体》的第1课,旨在帮助学生识别地表常见水体及初步了解河流与湖泊的形成。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过观察地表常见水体的视频及图片,识别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描述它们的主要特征。模块二,通过建造河流与湖泊模型,用模型解释大自然中河流和湖泊形成的原因,分析并交流它们水量变化的原因。模块三,通过交流、研讨、资料阅读等了解水库及大运河等人造水体。三个模块之间表现为递进关系,先描述外部特征,再探究形成条件,最后是典型应用。【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对水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生活中也看见过江、河、湖、海、池塘、小溪等常见水体,但还不能全面地描述一种水体的特征。在动手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具备基本的制作简单模型的方法,但用制作模型来解释大自然中的现象这样的科学方法尚不了解。因此本课的设计旨在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学会识别与描述地表常见水体,并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实物模型、探究原因、解释现象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能识别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科学思维:能分析形成河流和湖泊的条件,综合水体特点和形成条件设计模型。探究实践:能描述不同水体特点,乐于制作模型探究自然界中河流和湖泊的成因。态度责任:体验运河功能和运河精神,坚定文化自信。【重点与难点】重点:识别河流、湖泊等陆地表面常见水体类型,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形成条件。难点:分析形成条件,设计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解释它们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和配套视频。学生材料:河流与湖泊模型制作材料(太空沙、盆、水壶等)。【教学用时】1 课时。【教学过程】模块一:陆地表面常见水体1.谈话:(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出示玄武湖图片)(2)在我们的身边,你还见过哪些像玄武湖这样蓄积着大量水的地方吗?(长江、秦淮河、金牛湖……)(3)让我们观看一段视频,认识陆地表面常见的水体。(播放视频)2. 思考与描述:(1)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观察下面的图片,你能分辨出哪幅图是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小溪吗?说说你的理由。(2)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3.小结: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水体。湖泊、池塘、水库属于静水水体,河流属于流动水体。水库是人造湖泊。模块二:河流与湖泊的成因1.谈话:河流与湖泊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水体,今天我们就从它们开始研究。(出示课题:河流与湖泊)。你知道大自然中的河流与湖泊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有点难,咱们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河流与湖泊的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2.模型探究:(1)做一做: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塑料盆、太空沙、洒水壶,抹布,这些材料可以帮助你制作河流与湖泊的模型吗?让我们看一看这些材料如何操作。(播放操作视频)学生小组制作。(2)想一想:在刚才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你们小组实现了下面的目标了吗?·让“河道”和“湖泊”蓄水;·让“河水”流向“下游”;·让水量有大有小。你们是通过什么办法实现的呢?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示记录在你的科学书上。(3)议一议:全班交流做法。3.用模型解释:同学们,结合刚才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过程,你能解释大自然中的河流与湖泊是如何形成的吗?全班小结:河流有河道、上游地势高、下游地势低。湖泊四周封闭,中间是一个凹地,随着降雨,水量有时多有时少。4.讨论:说一说:河流和湖泊中的水还来自哪里?学生阅读科学书第36页。模块三:认识人造水体1.水库谈话:地表的水体除了有自然形成的,还有人为建造的。例如,很多城市都建有水库,你认为这些水库有哪些用途?学生讨论:灌溉、抗旱、发电、防涝、供水…… 2.中国大运河谈话:地表除了有人造的湖泊水库,还有人造的河流——运河。有人了解中国大运河吗?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它。(播放视频)小结: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运河。至今它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后请大家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大运河的信息。板书设计9.河流与湖泊河流 流动水体——河道、地势差、水源湖泊池塘 静水水体——凹地、水源(人造)水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