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地下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下水》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体》单 元的第二课,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淡水水体,树立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意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聚焦地下水的表现与成因;模块二,通过分析水井剖面图和制作水井模型,探究井水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和制作能力;模块三,通过资料学习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地下水的用途与补充,树立保护地下水的意识。这节课的内容设计体现了从外到内、由果到因、从知到行的认知逻辑。学情分析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接触的机会少,位于地表之下看不到全貌,要认识它明显比河流、湖泊困难。因此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目的、有结构的阅读活动,并辅以视频补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地下水的类型。三年级学生还无法独立地建构模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制作模型,并利用模型解释井水的成因,在活动中培养模型思维。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识图及资料学习,能说出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通过制作水井模型,了解井水形成的原因。科学思维:能运用地下水形成模型分析水井剖面图。能利用水井模型,解释井水形成的原因。探究实践:能够多人合作制作一个井水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和储存区域。态度责任: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资料学习和建模,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和保护意义。难点:制作水井模型并分析井水的成因。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等。学生材料:塑料盒、塑料圆筒、沙子、碎石、烧杯。教学用时1 课时教学过程模块一:地下有水1.认识地下水的类型(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河流与湖泊,它们都是地表水,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但有一些地区,他们的附近没有河流、湖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的水来自哪里呢?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师:你们提到的暗河、井水,都是地下水。(揭题板书)(2)谈话:暗河我们很难看到,它在地底下,有探险者深入地下,拍到了暗河,我们来看看。播放视频,谈话:暗河好神秘,它有深有浅,水流有急有缓。(3)提问:你看到的井是什么样的?有一个高出地面的井沿,人们用个桶打水。师:你还见过其他样子的井吗?压水井:往下压,井水就出来了。(4)谈话:除了你们提到的这些,泉水也是地下水。当泉水到达地表,通常会形成泉眼。我们到一个村子里去看一看泉眼。播放视频,教师手势圈出泉眼。师:上完今天的课,相信你就能去视频下方留言了。总结:感谢自媒体的发展,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现场资料。现在,关于地下水,你有什么困惑吗?(若没有提到具体名称,只说挖,师:你怎么知道的?地下还真的有水)2.了解地下水的成因预设1:是呀,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呢?预设2:想知道它们的区别,首先得搞清楚地下水是怎么来的吧。预设3:想知道地下的结构。(1)谈话:关于这些问题,书上第38页有一段资料,大家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标注,了解地下水形成的结构,它们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来阅读:①地下水形成的结构是怎样的?②水是怎样到达那一层的?③为何会聚集在那里?等一会儿请你们来说一说,开始阅读吧!(2)学生阅读,教师贴“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巡视指导:左右对应起来看。师:这是一幅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谁来一边贴名称,一边介绍地下有哪些具体的物质。小结:从上到下依次是地下土层、碎石、岩层和黏土层。(3)提问:地下水在哪里?(碎石里)?水是怎样到达碎石的?为何会聚集在哪里?师抓住雨水和积雪融水,追问:什么叫渗透?小结:地表土壤疏松多孔,雨水或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碎石的隙中。岩层和粘土层不易渗透水,能把水挡住,所以水在碎石中聚集起来,形成地下水。(4)提问:谁来贴一贴这些物质对应的结构层次。渗透层是由地下土层构成的,含水层是由碎石构成的,不易渗透层是由岩层和黏土层构成的。总结:现在,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就完整了,它也是一种模型。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更加直观地看一看地下水的形成过程。模块二:井水从哪儿来过渡:了解完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接下来我们要具体地研究一种类型的地下水——井水。1.观察并猜测井水的成因讲述:井是人工建造出来的,先往下挖到稳定的水源,然后在井壁内贴上砖块。你觉得井里的水是怎么来的?预设1:雨水进去。追问:晴天井里也有水啊?预设2:井水是挖出来的。追问:为什么能挖出水?2.分析水井剖面图(1)谈话:大家的猜测不太一样,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水井。这是水井剖面图,你能看到地上和地下部分,还有井内和井外。请大家对照着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在框中标注渗透层、含水层、不易渗透层,同时再一次思考,井水是怎么来的。(2)学生读图,填写。提问:对比你之前的猜想,你有什么新观点?(追问:为什么井里的水总用不完?)3.制作水井模型分析井水成因(1)谈话:到底是不是你们猜想的这样呢,我们可以做一个水井模型来研究,这是需要的材料。强调圆筒两头开口,四周有孔。下面,我们看一看制作过程,思考,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播放视频,学生汇报。谈话:材料盒里有一张任务清单(PPT),一个三个步骤,各小组先填写分工,再进行制作。特别提醒,倒沙子的时候要果断,不要按压沙子,水井模型做好后,不要随意移动。各小组制作模型。(2)谈话: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模拟降雨。将烧杯里的水轻轻地、均匀地倒在沙子上,每个人都要仔细观察水下渗透的过程,和井中水位的变化。水尽量不要洒到桌子上。各小组模拟下雨,观察。汇报现象:水从沙子渗下去,停留在碎石里。水渗入井里。谈话:这是我们在模型中看到的现象,由此推测,真实的水井中,水是怎么来的?雨水透过土壤下渗到碎石中形成含水层,含水层的水透过井壁和井底进入井中,就形成了井水。讲述:井的深度是由含水层的位置,以及水量多少决定的,深的可达300米,浅的一般在20米以上。所以我们在井边一定要注意安全。(3)提问:有的井使用很频繁,人们每天都要去打井水,为什么井里总有水?学生交流。谈话:是不是你们说的这样呢,张老师做了模拟实验,我们来看一看。播放演示实验视频,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井壁外面的水补充进来。模块三:开发与补充地下水1.过渡:你觉得,哪些地方的人会较多地使用地下水?谈话:地表淡水资源不太丰富的地区,比如新疆的吐鲁番。这是我2009年去的吐鲁番,那里比较干旱,但是却盛产葡萄。种葡萄需要水,水从哪儿来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一项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播放视频。提问:暗渠有什么作用?竖井有什么作用?2.谈话:人们想办法把地下水引到地表来用,可见地下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淡水资源。可是,如果人们在一段时间里,过度开采一个区域的地下水,会引发哪些问题呢?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1页的文字和图片。学生交流。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应对措施:雨水花园目的是补充地下水,表面是土壤、透水材料。又美观,又让更多的雨水渗透到地下,使地下水得到了补充。作业:课后,观察小区的路面,推测它是否有利于补充地下水。可以倒点水试试。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