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第四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肇东四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月考试卷答案
1.(3分)A 2.(3分C) 3.(3分)D 4.(3分)C
5.(6分)
①路线贴近当地居民的生活,让旅行者与城市对话,感受巷末街角的烟火气;②人文风光丰富,自然环境优美,给旅行者带来全身心的放松体验;③可以在旅行中触摸历史的痕迹,品悟历史与哲思,体会精神。
【答案】6. C 7. D
8. ①重情重义:对于欠债人光打欠条,左拖右耗的行为,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又碍于情分,心理十分矛盾。②孝亲爱老:喝醉酒后的王大林恍惚间看见老父亲,就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抹擦抹擦;王大林听老父亲训斥,只是觉得亲切,还嘿嘿嘿地赔笑。③传承优良家风:酒醒后的王大林怀抱木匣,沉思良久,把欠条放进木匣,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
9. ①拓展情节内容:梦境内容是因为欠债人不还欠款,气恼王大林醉酒回家,看见老父亲坐在沙发上和父亲就这个问题进行的沟通交流,和现实人生中王大林陷入矛盾纠结中的情形照应。②丰富人物形象:塑造了父亲重情重义,体谅他人,与人方便的宽厚形象;也暗示了王大林性格特点的由来,与家教家风熏染有关。③有利于深化主题:赞美和讴歌王大林身上的美好人性人情;呼吁和号召传承优良家风,营造和谐友爱社会氛围。④更富有表达趣味:虚实结合的写法,让叙事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兴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决定撕毁欠条”错。原文是“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并没有撕毁欠条。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错。中间写王大林梦中听父亲讲欠条的故事,结尾交代父亲早就去世,情节离奇,吸引读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可知他重情重义:对于欠债人光打欠条,左拖右耗的行为,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又碍于情分,心理十分矛盾。
结合“酒气熏天的,听到老父亲在耳畔上好一阵咳嗽。王大林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的前心后背抹擦抹擦”“老爷子抹搭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犊子玩意儿,喝了不老少。王大林很久没听老父亲训了,反倒觉得亲切,抱着自己的脚,嘿嘿嘿地赔笑”,可知他孝亲爱老:喝醉酒后的王大林恍惚间看见老父亲,就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抹擦抹擦;王大林听老父亲训斥,只是觉得亲切,还嘿嘿嘿地赔笑。
结合父亲的教诲“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以及“翌日清晨,酒醒后的王大林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怀里抱着老父早年临终时交给他的木匣,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然后,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烟缕飘然直上,王大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可知他传承优良家风:酒醒后的王大林怀抱木匣,沉思良久,把欠条放进木匣,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王大林因为收不回欠款而发愁,喝多了酒,然后回家就看到了父亲坐在沙发上等他,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欠条的故事,“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安顿好家里他就出门闯荡去了。三年后,他回来,没等屁股坐热就赶忙来给你爷爷还猪崽钱了,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并告诉王大林“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这些情节与现实困境有关,王大林气恼欠款人不还钱,由碍于情面没法硬要,他很矛盾,这才有了这个梦,有了梦中与父亲就欠条一事进行交流。梦境与现实有了照应,可见这个梦境拓展情节内容。
梦中父亲讲述了王大林的爷爷借给人猪崽的事,“你爷爷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好,村里人过年杀一回猪,卖了钱才能给买猪崽的钱,有的给了,有的就没给,一直欠着”“老爷子说,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并教育王大林“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这个情节塑造了王大林父亲重情重义,体谅他人,与人方便的宽厚形象;从王大林爷爷,到他的父亲,到王大林,王家的宽容大度、体谅他人的家风一直在传承,文章开头写王大林“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也正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这个梦境也暗示了王大林性格特点的由来,与家教家风熏染有关。总之,梦境的出现丰富人物形象。
这个梦境其实是王大林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他懂得体谅他人,不愿意为了要钱而撕破脸,破坏了友情,最后将欠条束之高阁。这个梦境赞美和讴歌王大林身上的美好人性人情;另外梦境的出现让我们知道了王大林这些美好品性来自他的家庭传承,他爷爷、父亲都是这样的人品,因此这个梦境也呼吁和号召传承优良家风,营造和谐友爱社会氛围。总之,梦境有利于深化主题。
梦是虚写,与现实中王大林的困境相互照应,现实的难题在梦中得到了解决,这样的写法让叙事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兴趣。可见梦境的描写更富有表达趣味。
【答案】10. ACE
11. D 12. C
13. (1)张浚用使心意正直诚恳的学问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听服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
(2)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
14. ①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②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③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
【解析】
【导语】这篇《宋史·杨万里传》展现了南宋诗人杨万里作为文人与官员的双重形象。文章以仕途经历为主线,突出其政治操守:从师从张浚受“正心诚意”之学,到治理奉新县时体恤民情,再到直言进谏太子参政、拒绝为韩侂胄作记,直至临终痛斥权奸,层层递进塑造了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形象。文中细节描写(如“民欢趋之”“恸哭失声”)生动传神,与《易传》著述相呼应,体现了其“诚斋”精神——将理学修养转化为政治实践,最终以“文节”谥号完成人格定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侂冑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成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
“韩侂胄用事”主谓结构,应在其后A处断开;
且“欲”意思是“想要”,后面“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是想要做的事情,其后C处断开;
“筑”的宾语是“南园”,宾语后E处断开。
故选AC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朝廷……给予……褒扬……如陶渊明谥号‘靖节’”错误。谥号有褒有贬,有平谥;陶渊明“靖节”非朝廷给予,而是私谥。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错误,结合原文“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可知,太子敬重他是因为他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而不是因为他慧眼识珠,举荐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状语后置句,应为“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服其教”,信服(听服)他的教诲;“名”,(动词)命名。
(2)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
“嗣”,继承:“行在”,朝廷:“辞”,推辞。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①依据“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可概括为:孝宗命太子参与政务,他上疏力谏,劝阻太子;
②依据“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可概括为:韩侂胄掌权时,他宁可丢官也不为其作记;
③依据“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可概括为:韩侂胄用兵时,他写文痛骂。
参考译文: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他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做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关闭大门,谢绝来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用使心意正直诚恳的学问勉励他,杨万里(立志)一生都服从他的教诲,于是把书斋命名为“诚斋”。张浚入朝做宰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还没有赴任,父亲去世,他在家守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有逃避赋税的老百姓只把他们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不扰民赋税就交清了,县里因而治理得很好。恰逢陈俊卿、虞允文做宰相,两人共同举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征召为国子博士。不久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宋孝宗称他为“仁者之勇”,于是有了重用杨万里的想法,提升他为提点刑狱。杨万里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潮州用来震慑盗贼的巢穴,惠州用来扼住盗贼的道路。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太子东宫缺少讲官,皇帝亲自提拔杨万里为侍读。有一天太子读《陆宣公奏议》等书,杨万里都根据书中的事实联系实际对太子规劝和告诫,太子深深地敬重他。这时王淮做宰相,有一天王淮问杨万里:“宰相最先办的应是什么事情?”杨万里回答说:“人才。”王淮又问:“哪些人是人才呢?”杨万里就写上朱熹、袁枢等六十人的名字献上去,王淮陆续将这些人擢用。赶上高宗驾崩,孝宗想要执行三年守丧的制度,创建议事堂,命令皇太子参与决定各种政务。杨万里上奏章极力劝谏,又上书太子,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旦履行职务遇到危机,懊悔怎么来得及?与其懊悔来不及,不如推辞而不担此重任。希望殿下三番五次推辞,一定不居任。”太子为之恐惧。孝宗很不高兴,说:“杨万里把朕看成了什么样的皇帝!”因此杨万里以直秘阁出任筠州知州。宁宗即位,召杨万里赶赴朝廷,他辞却了。他以年老请求退休,进宝文阁待制,退休。嘉泰三年,皇帝下令进封他为宝谟阁直学士,赏赐衣带。孝宗起初喜爱他的才能,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韩侂冑当政后,想网罗四方知名人士为他的羽翼,他曾经修筑南园,让杨万里作记,答应日后请他任中书、门下省的高位。杨万里说:“官可以不作,记却不可以写。”韩侂冑非常生气,便改命他人作记。韩侂胄专权僭越日益严重,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终于病倒了。家人知道他是忧虑国事,凡是和时政有关的事情都不告诉他。有一天宗族里有个年轻人忽然从外面回来了,仓促间说起韩侂胄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失声痛苦,急忙叫拿来纸笔写道:“韩侂胄是个奸臣,擅自专权,目无皇上,大动干戈,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空有这样的头颅,没有办法报效国家,只有愤愤不平。”又写下了十四个字告别妻子儿女,扔下笔就去世了。杨万里精通作诗,曾经著有《易传》流行于世。死后赐谥“文节”。
【答案】15. B 16. ①“楚客莫思归”,对家乡的思乡之情。
②“经难人空老”,对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悲愤。
③“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对兄弟离散、故友日稀的哀伤。
④“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对自己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忧伤。
【解析】
【导语】这首诗情景交融,表达了卢纶经历战乱流亡湖湘的复杂情感。诗人以“洞庭芳草遍”起笔,以春景衬托乡愁,但“莫思归”中隐含苦楚难回的无奈。颔联的“经难人空老”和“逢春雁归飞”对比了诗人避乱客居的孤寂与渴望团聚的心情,兄弟、友朋的离散则加深了孤独感,结尾“独立还垂泪”一语道破生活落魄与情绪低落。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无奈处境。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喜出望外的情感”分析错误,“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意思是“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思归心切,这只是诗人暂且的安慰。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写到“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春回大地,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楚客”指代自己,诗人在这里劝慰自己,说“莫思归”,不要再去想回家了。虽然表面上在劝自己不要想家,其实恰恰是因思乡情切,不能自已,所以此联表现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②颔联写到“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写的是自己的遭遇,自己经历了安史之乱,到处漂泊,又用了一个“空”字,现在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
③颈联“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写到自己在战乱中与兄弟朋友离散了,还活着的朋友知己也已经很少了。此两联流露出极端的悲愤和哀伤之情,有壮志难酬,年华易逝的无奈,有漂泊的痛苦,有亲人离散,知己渐少的痛苦与无奈。
④尾联“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直接抒情,自己独立于天地之间,垂泪涕下,漂泊天涯,“布衣”指代平民,说明诗人功业未成,流露出极度的孤独落寞之情。
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 A.缓解一天的压力/结束一天的疲惫 B.晨跑前需补充水分
19. ②去掉“使得”;⑤去掉“不宜”;⑧在“条件”后面增加“不佳”(“不良”/“不好”)。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前文“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可知,前文描写了晨跑者的心态——通过晨跑,焕发精神、准备开启新的一天。这表明晨跑的功能在于积极迎接未来。 后半部分提到“夜跑”,与“晨跑”进行对比。夜晚是一天结束的时间,根据后文“经过一天的工作,夜跑能够缓解压力”可知,夜跑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疲惫,所以此处可填写“缓解一天的压力/结束一天的疲惫”。
B.根据前文“跑步也会导致身体水分通过流汗及呼吸进一步流失”可知,晨跑后身体会继续失去水分,导致水分流失增加。此句后文“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所以晨跑前也需补充能量”类似,前半句提到后果,后文需要提示解决方案,所以,此处应提醒人们晨跑时要注意补充水分,此处可填写“晨跑前需补充水分”。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成分残缺,“经过……使得”介词淹没主语,可删掉“使得”。
⑤,否定不当,“忌”是否定词,“不宜”也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导致不合逻辑,删掉“不宜”。
⑧,两面对一面,“照明条件”分为“条件好”和“条件不好”两种情况,“造成运动损伤”是照明条件不好造成的后果,所以应在“条件”后面增加“不佳”(“不良”/“不好”)。
【答案】20. ①纷至沓来(络绎不绝)②不可或缺
21. ①原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北部湾生态廊道和渔村的连接比喻成珍珠,将山海美景比拟为深藏闺中的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村被廊道串联的景象以及山海美景曾经不为人知的情况。而改句没有这一效果。
②侧重点不同。文段主要是表现平潭的变化,原句主语是“山海美景”,说明曾经未被光顾的山海美景随着生态廊道的建设而展露于人前,改句主语是“北部湾生态廊道”,侧重于说明生态廊道的作用,没有突出平潭的变化。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强调游客接连不断地到来到平潭岛,故选用“纷至沓来”或“络绎不绝”。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
第二处,语境说的是以地瓜为主材的特色小吃,在我们早年过节时非常重要,不能缺少,故选用“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1)从修辞手法的使用分析:原句中“随着北部湾生态廊道的延伸如珍珠般串联起偏僻的渔村”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北部湾生态廊道和渔村,喻体是串联的线和珍珠,生动地写出了渔村被廊道串联的景象;“深藏闺中的山海美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海美景比拟为深藏闺中的佳人,形象地写出了山海美景曾经不为人知的情况。改句表述为“延伸的北部湾生态廊道,串联起偏僻的渔村,将山海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缺少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自然也就没有原句的效果。
(2)从强调的侧重点分析:文段主要是表现平潭的变化,原句中,“随着北部湾生态廊道的延伸如珍珠般串联起偏僻的渔村”作伴随状语,“深藏闺中的山海美景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是句子主干,其主语是“山海美景”,“深藏闺中”“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说明曾经未被光顾的山海美景随着生态廊道的建设而展露于人前,突出平潭的变化。改句的主语是“北部湾生态廊道”,“串联起偏僻的渔村,将山海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则侧重于说明生态廊道的作用,这样的表达没有突出平潭的变化。
立意:
1.挫折是成长的催化剂。
2.积极面对挫折,发现新机遇。
3.以坚韧不拔之姿,迎战胜挫折之难。肇东四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种以时间紧、游览景点多、花费少为特点的高强度旅行方式被称作“特种兵式”旅行,这种旅行方式曾经火遍全网。2023年夏天,一种叫作City Walk,即“城市漫步”的旅行方式悄然兴起。如果说“特种兵式”旅行强调的是紧张和饱满,旅行者期待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游览更多的地方,进行饱和式景点打卡,完成高性价比且内容丰富的旅行计划,那么“城市漫步”的旅行观念和方式则与此有明显的不同。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认为,旅行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静谧和恬淡,像“特种兵式”旅行那样盲目从众,前往网红景点排队打卡,未必能获得旅行的最佳体验。与其在拥挤中潦草地感受,不如避开热门景点和热闹人群,从容地徜徉于城市中隐秘的角落。在这样的漫步中,旅行者能够发现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同时,也能够融入当地人,体验当地人在城市生活中的平静和安逸。“城市漫步”使旅行者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选择“城市漫步”的人常常在旅行之前不做攻略,不盲目追寻热门景点,不打卡网红地标。他们于城市之中漫无目的、随意随性地游走,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种种惊喜。别具风格的街巷和建筑,以及人们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与它们发生的或紧密或松散的关联,都会给旅行者带来意外之喜。
“城市漫步”强调松弛感,但不排斥提前做功课。想深入“淘宝”某个城市的人,会事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和文史知识,然后按照划定的区域一路徒步,领略当地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与城市建筑之美,探寻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南京为例,古老城墙、大江大桥、桨声灯影,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漫步者讲述着历史的沧桑和传奇故事。人文历史底蕴和城市发展、现代生活相交融,又给漫步增添了独特的兴味。文旅深度融合,拉近了旅行者与城市的距离,有助于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取材于江音、薛蓓等的文章)
材料二:
2023年,看似与遛弯儿无异的“城市漫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行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某网络平台上与“城市漫步”相关的搜索量同比增长超30倍。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等地成为“城市漫步”的热门目的地。
与先前兴起的“特种兵式”旅行不同,“城市漫步”既不要高强度的“千里奔袭”,也不要匆忙的“走马观花”,它强调慢节奏与松弛感。人们选择用脚步丈量城市空间,用心品尝当地美食,以贴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方式阅读城市,沉浸式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与发展脉搏。
“城市漫步”火了,因为这种方式更贴近旅行的本质,能够满足人们通过旅行放松身心、探寻新趣的需求。按图索骥的“特种兵式”打卡旅行,易陷入“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套路,一天下来,赶路的疲累与照片的雷同,很容易影响旅行的好心情。而以漫步的方式探索城市,无需精心规划,更不必拘泥于“打卡清单”,只需随心而行。“城市漫步”既可跟随向导走特定路线,在社区街道、市井小巷中触摸城市历史文化印记,又可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一家小饭馆,一座老建筑,一次与当地居民的对话,都是旅途中不期而遇的“风景”。
“城市漫步”并非游客专属,对一座城市的居民来说,同样颇受欢迎,这反映了人们想与城市建立深度关联的精神需求。繁忙的城市交通和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居住地和办公地附近的深入观察与了解,遑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与情感认同。利用闲暇时间,在夜间集市上游逛、到滨河步道上吹风,这些日常化的漫步,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消失的附近”,重新认识并爱上所在的城市。
“城市漫步”能够把我们从热闹、拥挤中解脱出来,让我们把目光更多投向菜市场、老街巷、小院落,投向寻常巷陌中的人间烟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逃离忙碌的工作学习带来的压力,回归内心本真,寻找生命真谛。所以,这是一场更为深刻的、触及灵魂的游走,人们离开高楼林立的职场,一改往日的行色匆匆,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精神生活。
有人认为,“城市漫步”只是一种随意的休闲活动,其兴起是昙花一现的潮流。其实,网红地标、风景名胜毕竟不是城市的全部,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场景才是城市的“血肉肌理”,只要人们对城市怀有好奇心,希望与城市深入对话,同频共振,那么,“城市漫步”就不失为一种颇有意义的选择。
(取材于朱金宜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市漫步”这种旅行方式悄然兴起,体现出人们的旅行观念发生了变化。
B.与“特种兵式”旅行相比,“城市漫步”是一种性价比较低的旅行方式。
C.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更注重旅行体验,更加懂得旅行的意义和价值。
D.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旅行前从不做攻略,也不事先准备和设定目标。
2.根据材料二,下列海报宣传语不符合“城市漫步”理念的一项是(3分)
A.用脚步丈量城市,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满眼皆是最美的风景。
B.与拐角处充满格调的咖啡厅不期而遇,在香气四溢中找到“小确幸”。
C.青春需要肆意地挥洒,挑战时间与体力的极限,来一场旅行的“拉练”。
D.夜幕降临,盛夏的燥热褪去,沉浸在夜色中,感受升腾的烟火气。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特种兵式”旅行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间紧,游览景点多,强度高,花费少。
B.计划性强,游览路线和项目容易雷同。
C.热门景点、网红地标更受旅行者欢迎。
D.旅行过程中旅行者无法获得意外惊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特种兵式”旅行不能让人获得最佳体验,是因为参观景点需要排队。
B.2023年上半年,选择“城市漫步”的游客比往年同期增长了30多倍。
C.本地居民可能存在对其所生活的城市缺乏归属感与情感认同的情况。
D.旅行者只要对城市怀有好奇,希望与其对话,就会选择“城市漫步”。
5.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城市漫步”的方式游览北京,下面这条路线受到了广泛欢迎。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这条路线受欢迎的原因。(6分)
路线:泰安里(藏在北京老城区的具有上海风格的弄堂)——留学路(汇集当地居民喜爱的各色美食)——杨梅竹斜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胡同片区)——三里河公园(毗邻居民区和写字楼,环境优美)——西兴隆街(有一座微型的历史博物馆“北京地下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欠条
高晋旭
王大林干上工程后,收了许多张欠条。他以前是白梅岭村子旁机械厂的职工,二十多年前,厂子效益不好,买断工龄后,凭着技术和人脉在外面找了这个营生,日积月累,债务往来也多了起来。欠账的人总是哀求:“哥,手头实在紧,再宽限两天。”虽说王大林不是那种逮住蛤蟆攥出尿的人,但左拖右耗的,眼看十年八载过去了,也不见回头洋。王大林很气恼,想来点横的,可一想到朋友的情分就此破裂,内心十分矛盾。最近,常一个人出去喝酒。
这天,他喝得有点高,大半夜才着家。
一开家门,就看到老爷子拄着拐杖在客厅的沙发上,孤单的背影像只被遗弃在另一个世界的小鸟。
爸,您不用等我。王大林晕乎乎地说。
半晌,老爷子才清清嗓儿,开了腔,还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话,人老了,觉也跟着作怪。你说困吧,一挨到枕头就醒。你说觉少吧,一坐到沙发上又犯迷瞪。
说完,用拐杖指指沙发,示意王大林也坐。
王大林酒还没醒,脚不听使唤,三摇两晃地坐在离老父最近的转角沙发上。酒气熏天的,听到老父亲在耳畔上好一阵咳嗽。王大林懵懵登登想去给老父亲的前心后背抹擦抹擦,可手不听使唤,虎背熊腰的差点连自己也摔到地上去。
他听见老爷子说,你实惠儿坐那儿。
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脱了鞋盘腿坐在沙发上,好不容易点着一根烟,云吞雾绕起来,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
隔着烟雾袅袅,他看见老爷子拿出一只精美的老式木匣,递到他手上。王大林醉眼朦胧说,这匣子真漂亮,这样精致,犄角上还飘着彩云呢。
老爷子抹搭他一眼,从鼻子里“哼”了一声,说,你这犊子玩意儿,喝了不老少。王大林很久没听老父亲训了,反倒觉得亲切,抱着自己的脚,嘿嘿嘿地赔笑。
王大林想拉开匣盖,手却不听差使。他把一只手举到眼前,一个个提溜起来数落,大拇哥、二拇弟、中不老、小淘气、捏捏崽,点着一个又窝回去,然后对着拳头一吹,仿佛手指头又灵活了。
“嗐——”王大林拉开了厚实的匣盖。里面布满花花绿绿的粮票、布票、老式人民币、纪念币,王大林拿起一张老式的贰角纸币说,爸,这真是咱家的老古董,一看见这些,就想起了我小时候,你骑车带我去县里买东西,我坐在大梁上,从家属楼的大坡“叮铃铃”飞驰而过。
王大林往下翻,底下还有作废的糖票、洗澡票,最底下还有一张斑驳的字条,写着:今欠到白梅岭王家一头猪崽。后面还有落款和红手印。
你爷爷小时候那会儿,家里条件好,村里人过年杀一回猪,卖了钱才能给买猪崽的钱,有的给了,有的就没给,一直欠着。王大林问,那有的人有钱了为啥不还咱呢?这也是他遇到的问题。老爷子说,有一年,一个小伙子借了你爷爷两头猪崽,安顿好家里他就出门闯荡去了。三年后,他回来,没等屁股坐热就赶忙来给你爷爷还猪崽钱了,你爷爷问他急啥?他说在外面老想着,一数钱就想起这笔账,还了踏实,心里亮堂。孩子,有时候你容别人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条路。知道吗?
故事太过久远,不知何时王大林已经睡着了。
翌日清晨,酒醒后的王大林发现自己睡在沙发上。怀里抱着老父早年临终时交给他的木匣,沉思良久,把自己的那几张欠条也整齐地放了进去,合上匣盖放到柜顶。然后,恭敬地给老爷子的遗像上了三炷香,烟缕飘然直上,王大林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写王大林因为厂子效益不好,出来干工程,收了许多张欠条,既照应了标题,又引出了下文因欠条引发的醉酒事件。
B. 面对左拖右耗,不肯还欠钱的朋友,王大林很气恼又不想朋友情分破裂,说明王大林此时的内心充满矛盾。
C. 喝高了回家的王大林,做了一个关于老父亲的梦,翌日从梦境中醒来后就决定撕毁欠条。
D. 小说结尾王大林对欠条的处理方式以及恭敬地给老父亲上香、磕头,代表他对于老父亲行为的肯定。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第一段用“逮住蛤蟆攥出尿”“左拖右耗”等语言,使小说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
B. 全文使用了不少的叠音词,比如“晕乎乎”“烟雾袅袅”“花花绿绿”,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得小说形象更鲜明。
C.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王大林踉跄着坐回去……耷拉着铅球似的脑袋”,这样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D. 全文以“欠条”为线索展开叙述,由收欠条开始到放欠条结束,尽管情节紧凑有序,读者读来却平淡无奇。
8. 小说中的王大林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 小说为什么用大半篇幅描写一个梦境?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断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侂胄用事A欲B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C尝筑D南园E属万里为之F记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即为年号。
B. 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还有迁、擢、改等,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表示贬官。
C. 崩,本义是指山倒塌,文中指帝王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 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如陶渊明谥号“靖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杨万里具有管理才能,担任奉新县知县时,阻止收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把逃税人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县里大治。
B. 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后被任命为提点刑狱,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来防范盗贼,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
C. 杨万里慧眼识人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 宋孝宗起初很喜爱杨万里的才能,称他有“仁者之勇”,受到重用;后来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2)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
14. 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5.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 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 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 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6.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2)荀子在《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 ”,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3)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 , ”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不能恢复。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 A 。
早晨一觉醒来,全身器官正处于放松状态,跑步可唤醒器官,加快新陈代谢。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体内的多余水分主要通过泌尿系统进行排泄,而跑步也会导致身体水分通过流汗及呼吸进一步流失,所以 B 。而且经过一夜的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所以晨跑前也需补充能量,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①经过一天劳累的工作,②使得夜跑能够缓解压力。③夜跑者由于经过一天的活动,④身体协调性更好,④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⑤但是夜跑一忌不宜过晚,⑥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⑦夜晚跑步还要留意一些不安全因素,⑧例如夜跑也可因照明条件造成运动损伤,⑨因此大家可选择在健身房等照明充足的运动场所进行运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跨入21世纪,孤立一隅的平潭得到了机遇的垂青,焕发了蓬勃生机。10多年前,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2010年底,平潭海峡大桥建成通车。与此同时,海岛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底,随着一声汽笛的长呜,新建成的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迎来了第一列动车。
这些年来,曾经“光长石头不长草”的平潭岛,随着交通的便利与名声的远扬,游客__①___。于是,村民纷纷开发经营石头厝民宿旅游,菜馆开了一家又一家。不时有朋友来问我哪些菜品是当地的特色菜,我总是不假思索地推荐--些平潭风味小吃,因为,这些以地瓜为主材的特色小吃是我们早年过节时____②____的美味。
如今,平潭已不是以前所描绘的“风沙满地跑”的情景了。大部分的村野、道路都种上了树木。村庄、街道也变得干净、整洁。随着北部湾生态廊道的延伸如珍珠般串联起偏僻的渔村,深藏闺中的山海美景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国彩村也加大了村容村貌建设的力度,铺设了水泥路,清理扩建了玉带溪,在海堤上修建了海景观光台……宽敞的环岛公路已经延伸到国彩村西边。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延伸的北部湾生态廊道,串联起偏僻的渔村,将山海美景呈现在人们眼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从修辞和侧重点的角度进行分析。(6分)
三、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精彩的人生是在挫折中造就的,挫折是一个人的炼金石,许多挫折往往是好的开始。不断战胜挫折,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生命也闪耀着熠熠光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肇东四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2 3 4 6 7 10 (断句) 11 12 15
5.答:
(6分)
8.答:
(4分)
9.答:
(6分)
13.答:(1)
(4分)
(2) (4分)
14. 答:
(4分)
16.答:(1)
(6分)
17.(6分)
答: (1) , 。
(2) , 。
(3) , 。
18.答:A:
B: (4分)
19.答:
(6分)
20.成语① ,② 。(4分)
21.答:
(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