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1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共19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一、预习检测
1、朗读课文
2、说出划横线字词的意思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郭橐驼,不知 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2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
窥伺效慕,莫能 如也。
3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
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其莳也 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
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
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
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
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
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4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
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
‘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
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5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二、橐驼其人

识橐驼其人
请阅读一、二段,思考: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类橐驼,乡人号之“驼”
“甚善”,亦自谓“橐驼”
“驼”并不雅,为何郭橐驼要自称“橐驼”?
橐驼是个怎样的人?
1、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
2、种树技艺高超
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
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
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侧面)
(正面)
(反衬)
三、橐驼其技
阅读第三段,思考: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他的种树秘诀在哪里?
(具体比较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
人物 方法 态度 结果
郭橐驼
他植者
其本欲舒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
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
根拳而土易;培土或过或不及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天者全而其性得
(天性得)
木之性日以离
(天性失)
对比
郭橐驼种树的秘诀: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四、探究写作目的
合作探究:阅读第四五段,思考: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后两段应该删去,你认为能不能,为什么?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题材广泛,想象丰富,语言精练;表现手法上常用夸张和拟人。寓言是先秦说理散文的一部分,诸子散文也保留了不少,后来才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从内容和风格上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做法 结果 实质 手法
种 树 误 区 种树 培育
根拳 土易 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理 民 误 区 其言 其行
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无以蕃生安性
病且怠
繁政扰民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他植者植树和官吏为政的哪些表现是相似的?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已去而复顾
爪其肤以验
摇其本以观
勖尔植
督尔获
早缫而绪
早织而缕
字而幼孩
遂而鸡豚
促尔耕
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
其实仇之。
种 树
勤虑害树
治 民
繁政扰民
“种树”和“治人”有何相似之处?
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传其事以为官戒。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橐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委婉 含蓄
种树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治民
现实:官吏烦令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种树郭橐驼传
柳 宗 元
五、拓展延伸
以柳宗元的口吻,借助AI从“能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角度谈一谈儿童教育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