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好的夜》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美好的夜》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美好的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综述】
教学内容
《闪烁的小星》:这首法国民歌旋律简单、节奏平稳,以重复的短句结构为主,适合低年级学生演唱。歌曲通过描绘夜空中星星闪烁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教学中可结合律动或图形谱,帮助学生理解音高与节奏,同时培养其音乐表现力。歌曲也为后续学习3/4拍和音符时值奠定了基础。
《小小的船》:歌曲以童谣式的语言和流畅的旋律,将月亮比喻为“小小的船”,充满想象力。其节奏轻快、音域适中,适合二年级学生学唱。通过演唱,学生能体会夜晚的诗意与梦幻,同时巩固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掌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摇曳感,增强音乐与情感的联结。
《星光恰恰恰》:这是一首活泼的舞曲风格歌曲,融合了恰恰节奏元素,强调节拍的律动感。歌曲通过重复的“恰恰恰”节奏型,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培养其节奏感和协作能力。教学中可设计简单的集体舞或打击乐伴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三拍子的特点,并为学习3/4拍提供实践支持。
莫扎特《摇篮曲》:这首古典作品以舒缓的旋律、均匀的节奏和温和的力度,营造出宁静安详的夜晚氛围。通过聆听,学生能初步感受摇篮曲的音乐特点(如轻柔、重复性),并了解音乐与生活场景的关联。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模仿摇篮摆动,深化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徐锡宜《月亮——油黄的金桔》:作品以富有画面感的标题和抒情旋律,描绘了月夜的静谧与美感。其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帮助学生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同时通过对比《摇篮曲》,学生能初步分辨不同风格夜晚主题作品的差异。聆听时可结合绘画或语言描述,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内容联系:
本单元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从本能的“感觉”走向有意识的“感知”,最终形成初步的“音乐思维”。表现为四个核心层级:
第一层:感知输入与体验(奠基)
《闪烁的小星》是“系统基准”:它简单的2/4拍如同心跳,为整个学习系统设定了最基础的“时钟周期”,建立了稳定拍感。
《小小的船》与《星光恰恰恰》是“对比模块”:它们被并置学习是关键。学生通过身体直接对比3/4拍的荡漾感与4/4拍的方整行进感。这种对比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为了建立不同的“节拍肌肉记忆”,丰富系统的感知库。
《摇篮曲》是“深度扩展模块”:其6/8拍的复合感,在垂直方向上增加了复杂度。它让学生感知到节拍不是单一的“强-弱”循环,而是可以有更细腻、流动的内部结构,为系统引入了更高阶的感知维度。
第二层:抽象与固化(转化)
这是系统的“处理层”,负责将第一层的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认知。
《走迷宫》游戏是“抽象化进程”:它要求学生将《星光恰恰恰》等歌曲中的律动,从身体动作提炼并固化为可书写、可拍击的节奏符号。这是将“感觉”转化为“思维”的关键一步。
第三层:核心诊断与应用(输出)
《拉圈圈》游戏是“核心诊断程序”:它运行着一个终极测试——要求学生屏蔽所有音乐元素(旋律、音色等),纯粹捕捉音乐的节拍强弱规律。当学生能准确判断出数字时,说明他们已成功将第一层建立的多种身体体验,抽象为了一种可分析的听觉模式。这标志着 “音乐思维”的初步形成。
第四层:能力迁移与审美升华(闭环)
《月亮——油黄的金桔》是“真实环境模拟”:当学生面对这首作品时,系统学习的目标才真正达成。他们会不自觉地在聆听中确认其4/4拍的结构。此时,技能已内化为本能,与对月夜的遐想融为一体,实现了审美的升华。
总结而言,这个单元是一个高度联动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体验→抽象→应用→升华的完整学习闭环,缺一不可。
学情分析:
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生动、形象的音乐活动充满兴趣。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善于通过肢体动作来感知和表达音乐。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但容易被游戏、故事等趣味化情境吸引和维持。
已初步建立了稳定的拍感,能感知和表现简单的二拍子(如2/4拍)的强弱规律。对于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型有一定的接触。
具备基本的跟唱能力,能模仿简单的旋律;养成了初步的聆听习惯,能分辨音乐的基本情绪(如欢快、优美)。有参与简单音乐游戏和律动活动的经验,具备基本的集体协作意识。
“夜晚”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星星、月亮、梦境等元素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共鸣,降低学习新内容的心理门槛。演唱、游戏、律动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契合他们好动、爱玩的天性。
将身体感受到的“律动”(如三拍子的荡漾感)抽象为可听辨的“强弱规律周期”,并进一步与“数字”(拍号)对应,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跳跃。学生很可能“感觉对了”,但无法用语言或行动准确表达。
本单元的学生,是一只脚踩在感性的音乐体验中,另一只脚正要迈向理性的音乐思维。他们的优势在于充沛的感知力和活动热情,难点在于完成从“身体反应”到“大脑分析”的跨越。因此,教学的核心策略必须是 “寓思于动”——将所有抽象的音乐概念,都转化为他们可以理解、乐于参与的身体语言和游戏规则,在他们最擅长的活动领域中,悄然完成能力的进阶。
教学价值
本单元的教学价值远不止于教会几首歌曲或几个游戏,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基础音乐素养与终身受用音乐能力的微型课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基础技能层:系统构建音乐认知的“核心骨架”
本单元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在于,它没有零散地教授知识,而是系统地围绕“节拍感” 这一音乐的核心要素展开。
节拍体系的初步建构: 学生从单一的2/4拍(《闪烁的小星》)出发,通过对比体验3/4拍(《小小的船》)和4/4拍(《星光恰恰恰》),再到感受复杂的6/8拍(《摇篮曲》),构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有对比、有层次的节拍感知网络。这为他们未来理解所有音乐的律动结构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听觉思维的专项训练: 单元通过《拉圈圈》游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元认知”级别的听觉训练。它要求学生剥离旋律、歌词等外在因素,纯粹聚焦于音乐的“强弱规律”这一抽象属性。这种“捕捉音乐骨架”的能力,是音乐听辨、分析乃至创作的根本,是一种可以迁移到任何音乐学习中的高阶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层:精准培养音乐学习的“关键能力”
本单元的学习过程本身,就在培养学生至关重要的学习与方法论。
对比学习法的启蒙: 单元设计天然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聆听和对比体验。学生在不同节拍的切换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发现差异。这种“通过对比发现特征”的方法,是未来学习所有学科,尤其是艺术类学科的金钥匙。
身体作为学习工具: 单元彻底践行了“体态律动”教学理念。它告诉学生:你的身体就是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乐器。通过身体动作来理解和记忆音乐特性(如用画三角形记三拍子),这是一种高效且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策略。
从游戏到规则的升华: 两个音乐游戏不仅仅是“玩”,而是“规则化”的音乐实践。学生在遵守游戏规则(听强弱拉圈)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在无意识地应用和内化学到的音乐法则。这实现了从“玩中学”到“在规则中创造”的升华。
3.情感审美与文化视野层:塑造完整的人格底蕴
超越技能与方法,本单元在审美与情感层面具有深远的价值。
审美范畴的拓展: 单元以“夜”为主题,统一而富有层次地展现了夜的多种美感:《闪烁的小星》的宁静、《小小的船》的梦幻、《星光恰恰恰》的欢腾、《摇篮曲》的温情、《月亮——油黄的金桔》的诗意。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夜晚”这一意象的审美体验,培养了其细腻的情感感受力。
音乐与文化视野的打开: 选材上兼顾了法国民歌、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当代创作歌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初步建立了“音乐是世界语言”的包容心态,播下了文化理解的种子。
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温床: 从“小小的船”到“油黄的金桔”,充满诗意的歌词和意象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催化剂。音乐游戏则提供了即兴反应和协作创造的空间,保护并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本能。
它的最终价值,不在于学生在本单元结束时能唱多少歌、能听出几拍子,而在于为他们装备了一套可以带向未来所有音乐学习、甚至所有审美活动的 “基础操作系统”——一套用身体去感受、用耳朵去分析、用心灵去共情的完整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主题:音乐源于快乐的生活体验,节奏、旋律与节拍等要素变化能更生动展现童趣情境。
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能通过聆听、演唱《闪烁的小星》、《摇篮曲》、《月亮——油黄的金桔》等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并辨别音乐所描绘的“夜”的多种意境(如宁静、梦幻、温情、诗意),初步建立起音乐表现要素(如速度、力度、节拍)与情感意境之间的关联,并感知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2.学生能尝试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小小的船》,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光恰恰恰》,并初步尝试将新的音高(4、7、高音1)运用于演唱中,从而在艺术表现中,进一步深化对不同音乐风格(抒情与欢快)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
3.学生能积极参与《走迷宫》和《拉圈圈》音乐游戏,能准确拍击和书写路线中的节奏,并能根据音乐的节拍与节奏规律做出正确的反应与判断。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内在的音乐感知(节拍感、节奏感)创造性地外化为具体的游戏行为与集体协作,展现出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力。(创意实践 艺术表现)
4.学生能在《拉圈圈》游戏的集体协作中,理解并遵守从音乐中抽象出的“规则”(如节拍规律),体验个人在集体中如何通过共同的音乐感知达成和谐一致,初步理解音乐作为“规则性艺术”与社会交往中“秩序与合作”的文化内涵,并在此规则框架内进行创意性的身体律动表现。(文化理解 创意实践)
【单元教学安排】
【单元学习评价】
要求:在评价等级处填写A、B、C。
(A:优秀 B:良好 C:需努力)
学业质量描述 核心素养 评价等级 (A B C)
自评 互评 师评
1 1.学生能通过聆听、演唱《闪烁的小星》、《摇篮曲》、《月亮——油黄的金桔》等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作品,感受并辨别音乐所描绘的“夜”的多种意境(如宁静、梦幻、温情、诗意),初步建立起音乐表现要素(如速度、力度、节拍)与情感意境之间的关联,并感知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审美感知
文化理解
2 2.学生能尝试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小小的船》,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光恰恰恰》,并初步尝试将新的音高(4、7、高音1)运用于演唱中,从而在艺术表现中,进一步深化对不同音乐风格(抒情与欢快)的审美感知。 艺术表现
审美感知
3 3.学生能积极参与《走迷宫》和《拉圈圈》音乐游戏,能准确拍击和书写路线中的节奏,并能根据音乐的节拍与节奏规律做出正确的反应与判断。在此过程中,他们将内在的音乐感知(节拍感、节奏感)创造性地外化为具体的游戏行为与集体协作,展现出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
创意实践
4 4.学生能在《拉圈圈》游戏的集体协作中,理解并遵守从音乐中抽象出的“规则”(如节拍规律),体验个人在集体中如何通过共同的音乐感知达成和谐一致,初步理解音乐作为“规则性艺术”与社会交往中“秩序与合作”的文化内涵,并在此规则框架内进行创意性的身体律动表现。 文化理解
创意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