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静海一中2025-2026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33分)和第Ⅱ卷主观题(114分)两部分,3分卷面分,满分共150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学法)
内容 基础 阅读 鉴赏 写作 方法规律易混易错 关键环节
分数 33 36 12 60 33
第Ⅰ卷 基础题(33分)
一、小语段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孔子周游列国,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宣扬儒家精神,晚年回到鲁国笔耕不辍地整理古籍、教育士人,为文化传承做出巨大贡献。这种弦歌不辍、( )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民族的记忆,成为民族精神的( )。《周易》中言“ 甲 ”,呼吁人们以积极进取、明朗刚健的姿态,坚持不懈地追求高远的理想;《论语》中言“ 乙 ”,强调人当志存高远,且对“仁”之大道的追求永不止息。这种磅礴向上的奋斗进取精神,让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忧患、饱尝沧桑巨变仍屹立不倒,这就是民族精神的力量所在。
先秦儒家思想奠基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民本追求。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论语》中对修身做出了不同维度的要求——“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君子提高自身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孟子更是提倡“ 丙 ”,为黎民百姓发出了最响亮的( )的呼喊;荀子言“ 丁 ”。他们把重民、安民的种子埋在治国者心中,在后世结出民本思想的累累硕果。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易混易错题)
A.薪火相传 底色 振聋发聩 B.一脉相承 底色 振聋发聩
C.薪火相传 本色 震耳欲聋 D.一脉相承 本色 震耳欲聋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客观上其“安民”“保民”的思想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B.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C.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在客观上从长远看,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加强了民本思想的发展。
D.儒家思想虽然讲究封建等级制度,但是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3.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对应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社科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实事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划,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上边,是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薑斋诗话》卷二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已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意”,对于杜甫来说,就是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这种执著和热爱,作者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不像一些留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他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选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需要人民,一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二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留恋自然风景,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白居易《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就缺乏了“意”。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杜甫作品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杜甫诗歌能感动历代读者,是因为无论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着对生活的执著,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蒲松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古诗文阅读(4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3题。
材料一: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子曰:“无也。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则不然,其未得也,患弗得之;既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适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有删改)
材料二:
故君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家赈而贷乏,造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故以仁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
(节选自《潜夫论·遏利》,有删改)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易混易错题)
A. 孔子厄于陈、蔡 厄:困境
B. 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 称:称得上
C. 厉之以志,弗厉以诈 厉:勉励
D. 德义弗施,聚必有阙 阙:损失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小人则不然 非恶其声而然
B. 以为窃食也 埏埴以为器
C 无德而贿丰 人而不仁,如礼何
D. 颜回取而食之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B.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C.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D.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10.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B.《孟子》作者是战国期的思想家孟轲,他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提出了“四端”的学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老子》又称《南华经》,相传为老子所著,其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庄子》作者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该书长于借助寓言,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D.《墨子》强调“兼爱”,主张爱无等级差别,不分厚薄亲疏,不同于儒家强调的“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君子终生都是快乐的。他们修养品德,即便是未成功之时也不会感到忧愁。但小人则患得患失,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B. 颜回的仁德虽然深得孔子信任,但是依旧会受到他人的质疑,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觉得其中必定有原因。
C. 贤德之人教导子孙重在修身,而不是把财物赠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生不过问家事,而疏广把自己的金钱都送给了其他人。
D. 材料二引用曹羁之言,阐明了施行道德仁义的重要性。如果有人家里富有而能救济贫困,那么必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有之中。
第Ⅱ卷提高题(114分)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请结合材料概括君子需要修养哪些品行。(3分)(信息筛选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默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习近平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大学之道》中“ , ”两句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
(3)了解别人很重要,认识自己更难能可贵,在《<老子>四章》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 , ”。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9分)
冉溪①
柳宗元
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
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
缧囚终老无余事,愿卜湘西冉溪地。
却学寿张樊敬侯②,种漆南园待成器③。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至永州已历五年。②寿张,地名;樊敬侯,东汉人樊重,封寿张侯,死后谥号为“敬”,故又称樊敬侯。③樊重想做器物,但没有木材,便在南园栽种梓树和漆树,时人因此嘲笑他。日后木成材,器物终于做成,嘲笑过他的人都来向他借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少时、公侯、许国”等词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志在家国天下而非个人荣辱。
B.“风波一跌”生动形象地写出诗人被贬官至偏远的永州任职的坎坷遭遇。
C.“无余事”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也是下句“愿卜湘西冉溪地”的重要原因。
D.全诗构思巧妙,结构严谨,脉络清晰,情感有起有伏,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方法规律提炼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①走进时光斑驳的隆里古城,仿佛一脚跨入六百年时空隧道。那首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又在青阳门鼓楼风铃的伴奏下萦绕耳畔:
青阳门上的老铃铛,
风一来就歌唱,
唱杨花落尽的江南和起雾的山岗。
它听过马蹄破城墙,
见过烽烟染夜郎……
②诞生于明王朝“调北征南”“屯田戍边”金戈铁马激流中的隆里古城,大气雄沉的底色里,也流淌着灵动的气韵。
③即便是平常日子,地处黔湘桂交界地区的这座边邑古城也盛满了故事。古典意蕴与新生力量,在隆里古城蓬勃、抑扬、激荡,一如龙标书院守望岁岁年年琅琅书声的荷塘,一如流连于古城街巷中南来北往游客的惊叹。
④走进隆里,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⑤汉戏与“花脸龙”“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汉戏是隆里古城的一径文化血脉,那些折子戏,一折一折的,从征战、结义到歌颂忠烈,豪放中透出婉约的音韵。十多年前在隆里看的那场汉戏,锣鼓唱腔还萦绕在耳边。那戏班的“面相”和戏是别样的出彩。上好妆的老戏人,在观众的簇拥中,有板有眼地忙碌起来。随着一声铜锣响起,《三气周瑜》的三个角子相继登场。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他身披盔甲,手执纸扇,英气逼人。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身材魁梧,一副黑脸扮相,一声“末将张飞来也”一下把全场镇住。而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她是古城汉戏班子中年纪最长的旦角。演出时,锣和鼓表现得很兴奋,在伴奏乐音中,京胡的峭拔和绵长成了主角。最急切的是童林祥执掌的铜钵,那种声调,起初是嘈嘈切切,忽而似洪流翻卷,涛声震天……人物、剧情、环境相互映衬、激扬,在时空穿越中,把观众带进了刀光剑影的历史深处。
⑥岁月流走,那些残破的戏服已经被新的戏装取代,不变的是隆里人代代传承的激情鼓点。一个族群,在明王朝“调北征南”的烽烟里,由北而南,从东往西,如漂萍,似苍耳,在异乡扎下了根。六百年后,这些屯军的后裔,用抑扬的唱腔和彩绘的脸谱,追忆铁马金戈,回望千里乡关。
⑦“花脸龙”是隆里古城别具风骨的一道风景。舞龙者皆画“花脸”,旦、末、净、丑咸集,每条龙的舞者因位置不同而脸谱不一,一条舞动的“花脸龙”即如一出京剧。元宵节的隆里古城,“花脸”如云,绝色,惊艳。激越的锣鼓依然如六百年过往时空一样,引领隆里人又一年的舞龙狂欢热潮。
⑧“花脸龙”由军傩戏演变而来,又融入了祈福迎祥的传统习俗。汉戏《蓝季子会大哥》取材于宋朝初期“蓝季子会大哥赵匡胤”的故事,隆里先民将它和舞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舞龙与戏曲相结合的传统民间活动。明代洪武年间屯军带它入隆里,六百年古风愈久愈浓。舞龙者脸谱和扮相夸张,每条龙都是龙尾居首,由执掌龙尾的丑角“蓝季子”带动整条龙进退,这在全国的舞龙活动中,是独一无二的。
⑨锣鼓一响,古城东、南、西、北各门的龙队,从古城千户所门前来到西门外龙溪河畔状元祠,在这里“出龙”。仪式结束,爆竹惊空,金鼓齐鸣,各路“花脸龙”会聚城中广场。舞龙者便展示各种绝活,花样迭出,势若翻江倒海,场面恢宏壮观,令人目不暇接。隆里人以前所未有的色彩和想象,绘就了“花脸如云”的壮观景象。
⑩隆里“迎故事”也叫“迎春”,剧情、人物、衣着等与演戏一样,不同的是演出的舞台是活动的。剧中人物彩妆立于舞台上,他们所穿的衣服,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订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装扮巡游的“天女散花”“西天取经”“观音送子”,把隆里古城从古代的传说中托举而出。“迎故事”演出的剧目,意在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把祝福带给各家各户。游演时,众人敲锣打鼓,十六名壮汉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舞台上的人物凌空游走于古城上空,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喜庆热闹。至迎接“故事”的人家门前,将舞台放下,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米花、麻叶、糖果等茶点,接受祝福。
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以吟唱隆里古城风雨沧桑的歌谣开篇,既写出了隆里古城的自然风貌,又表现出它的气韵灵动和历史厚重感。
B.作者在描述《三气周瑜》的汉戏表演时交代了角色的年龄,表现出老戏人对汉戏的热爱,突出汉戏历史悠久。
C.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面上是描写乐器的“情态”和乐音的特点,实际上是表现乐器演奏者激情演奏的情形。
D.第⑾段中的“迎”字,道出隆里人对传统文化的虔敬之情,引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⑧段中“花脸龙”的引号用法相同。
E. 文章最后一段以诗一般的语言,深情地赞叹隆里古城六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及文化对隆里人的滋养,照应标题,卒章显志。
17.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的作用。(6分)(关键能力考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同学们准备把隆里古城“迎故事”的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
视频脚本
背景音乐的风格 喜庆、热闹
远镜头 ①
特写镜头 ②
视频解说 ③
五、语言表达与运用(11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3分)(关键能力考核)
《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B.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C.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D.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 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 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
20.有人评价说“《红楼梦》中女儿们像麦子一样几乎具备了脆弱和坚强的两种性格。”请从《红楼梦》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人物的经历分析该人物形象的“脆弱和坚强”。要求:不少于100字(8分)(关键能力考核)
六、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②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
以上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不少于800字。
静海一中2025-2026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卷答案
第Ⅰ部分 基础题
一、小语段阅读
1.A 2.B 3.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薪火相传: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强调儒家文化代代相传,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应选“薪火相传”。
第二处,底色:打底的颜色,比喻基础性特点。本色:本来面貌。语境指儒家文化奠定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基础,应选“底色”。
第三处,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侧重主管精神层面。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侧重客观。语境指孟子的名言唤醒了百姓,应选“振聋发聩”。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是“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搭配不当,“加强”与“长远发展”不能搭配,应把“加强”改成“促进”。
A.“儒家思想虽然讲究”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同,“虽然”应放到最前面,改为“虽然儒家思想讲究”;“客观上其‘安民’‘保民’的思想促进了”语序不当,“客观上”修饰“促进”,放在“促进”前面,改为“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
C.“在客观上从长远看,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加强了”错,“在客观上”“从长远看”应分别修饰“促进”和“发展”,改为“其‘安民’‘保民’的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
D.“儒家思想虽然讲究”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不同,“虽然”应放到最前面,改为“虽然儒家思想讲究”;且“加强了民本思想的长远发展”搭配不当,“加强”与“长远发展”不能搭配,应把“加强”改成“促进”。
全部改对的只有B。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天道运行刚健,君子应奋发图强,永不停息。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为: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为:人民最为重要,国家政权其次,君主地位最轻。强调民众是政权存续的根本,君主权力合法性取决于民心向背。
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为:君王像船,百姓像水,水能载运船,也能翻覆船,比喻人民可以拥护君王,也可以推翻君王,君王须重视人民的作用。
甲处是《周易》的话,且内容是“呼吁人们以积极进取、明朗刚健的姿态,坚持不懈地追求高远的理想”应选①。
乙处是《论语》的话,且内容是“强调人当志存高远,且对‘仁’之大道的追求永不止息”,应选②。
丙处是孟子的话,内容是“为黎民百姓发出了最响亮的……的呼喊”,应选③。
丁处是荀子的话,内容是“重民、安民”,应选④。
故选D。
二、连续性文本阅读
【答案】4.D 5.B 6.A
4【解析】“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白居易《新乐府》等局限于纯然叙事,就缺乏了‘意’”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可知,原文没有提到它们缺乏“意”。故选D。
5【解析】“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可知,杜甫是“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并不是说他难以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故选B。
6【解析】根据材料一原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可知,材料一的观点为文艺作品要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此项只是在评价孔子与孟子。故选A。
文言文阅读
7.A 8.A 9.D 10.C 11.C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错误:厄,做动词,受困,句意:孔子在陈、蔡之地受困。
B.句意:句意: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
C.句意:用高远的志向勉励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欺诈。
D.句意:不施行道德仁义,财富一定会有所损失。
8.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指示代词,这样。句意:小人则不是这样。/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B.动词“认为”的意思/把……作为。句意:认为颜回在偷吃。/把它作为器具。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句意:没有德行却富于财货。/人如果没有仁德。
D.代词,指“饭”/助词,的。句意:守住上天赐予的财富。/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贡带着随身的物品,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
“于野人”作“告籴”的状语,状语后置,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一石”作“米”的后置定语,中间不能断句,排除B。
10. C《老子》又称《道德经》。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而疏广把自己的金钱都送给了其他人”错,根据材料二“而疏广不遗赐金”可知,是指疏广不将皇帝赏赐的金银留给子孙,而不是将金钱送给他人。
故选C。
第Ⅱ卷 提高题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答案:(1)刚刚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
(2)子孙如果贤能,就不会去依靠祖上丰厚的财富,子孙如果不贤能,再多的财富也只是会招致祸乱怨恨。
(1)“适”,刚刚;“堕”,掉入;“置”,放、留。(每个1分)
(2)“若”,如果;“待”,依靠、凭借;“征”,招致。(每个1分)
(3)“一言”一个字;定语后置;“其……乎”大概……吧!(每个1分)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安贫乐道
②坚守节操
③施行仁义(乐善好施)
【详解】①材料一中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在如此贫困艰难的处境下,孔子及其弟子仍能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追求。如孔子所言“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也,则乐其意;既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君子在未得到理想的东西时,会为自己的心意而快乐,得到之后,又会为自己能处理好事情而快乐,可见君子能在贫困中保持乐观,以道为乐。
②材料一中孔子被围困时,子贡问“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答“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明确指出仁人廉士不会因穷困而改变节操。颜回在有埃墨堕入饭中时,因“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而选择自己吃掉,也不愿违背廉洁的操守,这体现了君子在困境中对节操的坚守。
③材料二提到“今或家赈而贷乏,造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意思是如果能在家中赈济贫困、借贷给缺乏财物的人,救助贫穷之人,怜悯疾苦之人,就一定能长久地保持富有,这表明君子应乐善好施,施行仁义。同时“以仁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也强调了施行仁义会得到上天的奖赏,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君子施行仁义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的时候吗?”孔子说:“没有。君子修养品德,在没成功之时,为他的想法而快乐;修养成功之后,又为他的成功而快乐。因此终身都是快乐的,没有一天是忧愁的。小人则不是这样,在他没有得到的时候,发愁得不到;得到以后,又恐怕会失去。所以终身都是忧愁的,没有一天是快乐的。”
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带着随身的物品,偷偷跑出包围,请求村民让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弄脏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认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去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我们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它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叹服颜回。
材料二:
所以君子说,财富不多,衣食不丰,音乐美色不够美妙,威严权势无法实行,不是君子所忧虑的;做的善事不多,道义不能申明,节操和志向无法立身,道德仁义无法彰显,这些才是君子的耻辱。所以圣贤的人对于子孙,用高远的志向勉励他们,而不是教他们欺诈;用端正的品行劝导他们,而不是用邪门歪道诱导他们:用勤俭来示范他们,而不是用奢侈来教导他们;把金玉良言赠给他们,而不是把财物赠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生不过问家事,疏广不把珠宝钱财遗赠给子孙。子孙要是贤能的话,就不会去依靠祖上丰厚的财富,子孙要是不贤能,再多的财富也只是会招致祸乱怨恨。所以说:没有德行却富于财货,是祸患的根源啊。
从前曹羁说过:“守住上天赐予的财富,就一定要施行道德仁义。不施行道德仁义,财富一定会有所损失。”如若有人家里富有而能借贷给贫乏之人,救济贫困,体恤怜悯疾病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保持富有。《周易》中讲:“天道的规律就是减损盈满的,增补亏损的。”所以在那里施行了仁义而有所亏损的,上天就会在这里补偿他:先前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的,其后必会有灾祸。
默写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15.诗歌鉴赏
(1)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错误,诗人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由“逝万里”“空缧囚”等词可看出其内心是失意苦闷的。
(2)①对比。诗人将少时的高远的理想与眼下的壮心瓦解对比,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②直接抒情。前三联诗人直抒胸臆,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被贬之后的失意苦闷直接地表达出来。③用典。诗人运用樊敬侯这一历史典故,表明自己要和樊重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不改初衷,忍辱负重,等待自己施展才能、为国效力的那一天到来,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政治热情。
得分点:任意答出两点手法,且结合诗句分析出具体情感给满分,每点3分
16.BD
【详解】B [“交代了角色的年龄……突出汉戏历史悠久”错。根据第⑤段“小生周瑜由七十三岁的老戏人姚文星饰演……张飞的饰演者是五十多岁的李连培……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则由六十三岁的胡炳兰担纲”可知,文章交代的是扮演者的年龄,无法表现汉戏的历史悠久。]
D [第⑧段中“花脸龙”的引号属于特定称谓]
17【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标题是本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内容重点。全文是围绕隆里古城的沉厚与轻盈来取材的。
②内容上:意蕴丰富。既传达出隆里古城文化的厚重感,也传达了隆里人生活的和美、自在、从容。语言有诗意,有哲理,有情感态度。情景理融为一体。
③手法上:生动形象,新颖含蓄,采用比拟的手法。抽象的岁月“包浆”,说明时光久远,六百年隆里古城的历史厚重感;又用“轻盈”比拟隆里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从容。
18【参考答案】
①众人敲锣打鼓,人们抬着舞台在街巷间移动,人们舞动“花脸龙”、唱着汉戏。
②众人托举舞台,主人燃烛烧香放鞭炮,供奉茶点;游人引颈仰望。
③“迎故事”是隆里古城三大文化瑰宝之一,也叫“迎春”,其舞台是移动的,糅合多种艺术,表达祈福迎祥之意,表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敬仰。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情境式命题,需要学生对影视专业术语在创作中的应用有所积累,检验学生跨学科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远镜头指摄像中的远景,通常用来表现广阔深远的景象,人物活动的空间背景或环境气氛。有些社会环境如大规模人物活动(战场、集会、庆典等)也会用远景来表现。答题时,可以当成场面描写中对“面”的描写,重在宏观展示整个场面;特写镜头指拍摄人像的面部或被摄对象的局部,可突出表现对象的特质。答题时,可以当成场面描写中对“点”的刻画。
解说是解释说明事物、事理的表述法。它往往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得清楚、明白。解说的方法有概括解说、定义解说、分类解说、举例解说、比较解说、数字解说、图表解说、引用解说等。根据原文内容,此处需要进行定义解说和“概括解说”,将“迎故事”的意义和特点、内涵等要素解说清楚即可。
五、语言表达与应用
19.B
20.林黛玉是脆弱的,双眼含泪,娇喘吁吁是她形象的摹刻。她在树下葬花,花儿是禁不起大风大浪的,而黛玉仿佛与花产生共鸣一般,似乎她就是那残败的花朵。黛玉又是坚强的,母亲病逝,她一个弱小女子只身来到人口众多的贾府,却仍能与姐妹愉快相处,在诗词中聊以慰藉。黛玉敏感脆弱,但她有着洁净的心灵与高尚的情操,坚强如她,令人可敬、可叹!
六、写作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精选我国古代名家名言,两两对照,分别体现了“有为”与“无为”的不同人生观。第①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凸显的是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担当精神。第②句“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表现的是道家崇尚自然、清静无为、顺应天道的思想。
对于材料的联想与思考,应当围绕材料所体现出来的“为”与“不为”的思辨关系展开。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我们可以指出:孔子的勇武、奋进精神让人佩服,但庄子的自然无为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
在写作时,开篇简述材料,引出“为”与“不为”的思辨。接着,论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强调迎难而上的勇气,如屈原、司马迁等人,明知艰难仍毅然前行,终获非凡成就。然后,探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指出顺应天命、接受现实的智慧,如陶渊明、李白,虽未实现政治抱负,却在自然艺术中寻得心灵慰藉。随后,正反对比论证,“为”与“不为”相辅相成,需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最后总结全文,人生路上,既要勇于“为”,也要善于“不为”,以豁达心态面对挑战与诱惑,方能活出精彩。
【参考立意】
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拥有向逆境说“不”的气概。
②奋斗不息,抗争到底。
③以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过好此生。
④无问西东,从心而为。
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的标准
A类:①观点鲜明,观点句表述清晰、准确;评论条理清晰,语言生动,有理有据;能紧密结合所给材料,针对“为之”和“安之(无为)”两个关键词立意,突出“为之和安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心论点,并且能具体阐释出“为之”、“安之”的作用。②由小见大,对材料的把握较为深刻。结构清晰,语言流畅。文中能够多处运用经典素材进行论证。③语言简洁流畅,极有文采,富有感染力。慎给满分;
B类:①观点基本鲜明,对材料的把握较为深刻,文章中心比较明确,表述准确。针对“为之”和“安之(无为)”两个关键词立意,突出“为之和安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中心论点,但是不能具体写出两个关键词的作用,只是泛泛写出了什么是“为之”和“安之”,且论证流于表面;条理清晰;语言基本通顺,字数充足;②能够使文章结构张弛有度,衔接自然。③语言简洁流畅,有一定文采;
C类:①对材料的把握较为深刻,文章侧重其中一个关键词写作,观点基本明确,条理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
D类:①观点模糊不清,只围绕一个关键词写作,完全抛弃另一个关键词,条理不清晰,语言不通顺,得分不超过30分;②其他类型酌情给分。
【范文】
安之若命,而后有为
人生常遇坎坷,唯有保持一颗处变不惊之心,于无声处沉淀磨炼自己,对逆境安之若命,方能在无为后有所作为。
《庄子》有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在告诫世人,对于不可为之事,不如随之自去,图个内心清净。这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行随心动、心由境转,坦然面对人生风雨,不暗自嗟悼自怨自艾。正如苏东坡于黄州绵绵阴雨中吟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正如钱锺书蹲于牛棚之中仍安然读书,甚至完成了皇皇巨著《管锥编》。古语有言“先穷后工”,这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者,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故当我们自觉身处生活深谷之中,无力有所作为的时候,不妨心平气和地先做好身旁小事,而不是自暴自弃,妄自菲薄。
但安之若命,就真的是无所作为吗?对任何一位有志之士,都断然不是如此。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看似无为者,实际正在蓄积力量,为的是将来的一鸣惊人。
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仁人志士在困境之中保持着庄子所说的平静之心,以看似无为之心默默坚守正道。或如梅兰芳抗战期间蓄须而不为日伪演出,无为于艺术,有为于人格;或如董作宾在外人如火如荼抗战之际在偏远村庄中完成巨著《殷历谱》,无为于战斗,有为于文化;或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在深远寂静之中为国铸剑,无为于个人,有为于国家……故曰:无为实为有为。若要有宏伟的成就,就必须有所舍弃,有所作为。
庄子所言之安之若命的状态,往往意味着一种智慧的沉潜,而到了应当有所作为之时,这力量当如“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如今的我们正立于时代的潮头,强盛的国力使我们自感应有所作为。领袖的话铿锵有力——“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从辽宁舰到蛟龙号,从高速铁路到神舟飞船、墨子号,中国已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而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抓住机遇,以有为之心积极入世,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心如止水,厚积薄发,方能有为于天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