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哦,香雪》创作并发表于1982年,小说虽然在发表后经历了不被注意及评奖过程中的最初受挫的阶段,但最终还是脱颖而出。而这都来自同一理由,即小说的诗意风格。否定者因其诗意之美与当时以伤痕反思文学作为整个社会情感突破口的时代氛围不相合拍而不予认可,而这恰恰又是打动读者和评论家的地方。肯定性的评价中,作家孙犁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孙犁的评价作为对这部小说的基本认知从此定格下来。但无论哪一种认识,都在很大程度上给文学界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小说《哦,香雪》是一篇与时代主流、主流文学不相干的独特之作——并已达成共识。然而,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潜在事实,小说独特的诗意风格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小说首先触动了当时的时代主题,或者说它是在时代主题许可的范畴内来建构小说的诗意风格的。这个时代主题就是现代化。这一点较早地在戴锦华论证“铁凝的成功缘于时代的误读”的过程中显现出来,她指出“由《哦,香雪》中发现了现代化进程伸向荒僻乡村的触角”。当时之所以没有多少人明确指出,不过依然是因为那被放大了的诗意风格。一方面,经由早已成名的作家孙犁的提携及及时的获奖;另一方面,诗意、纯净也的确是此一阶段铁凝小说的共同特色(如《一片洁白》《意外》等),由此小说的诗意风格被放大固化从而造成了对小说其他方面的遮蔽。创作并发表于同一时期的路遥的小说《人生》,同《哦,香雪》一样,故事关涉城乡,却从一开始就被明确地看作是一篇与转折时代中国乡村向何处去的现代想象关系密切的作品。由此可见,现代化的确是当时的宏大主题,而铁凝之被认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书写没有溢出这个范畴;小说的内容事实上就是在书写一个现代化的主题。
小说《哦,香雪》的故事发生地——台儿沟,是一个“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的地方,“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人们挤在村口,看火车“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由此可见,在小说叙事的设定中,“台儿沟”是封闭的、落后的;相反,火车、铁轨等实物则标志着开放进步,两者之间是经由后者才发现了前者的一种关系。台儿沟站的设立作为一个窗口向我们进一步展现了台儿沟和外面世界的差距,同时也助力实现了彼此的夙愿和使命——前者想要一探究竟的夙愿和后者引领前者走出去的使命。而现代性正是通过两相对立的方式,如文明/愚昧、进步/落后来阐明和确立自己的合法性的。这在小说中通过台儿沟与火车三次短暂相逢的叙述得以明确显现。第一次相逢,台儿沟姑娘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新奇和恐惧,大胆的凤娇她们发现了“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和“妇女头上的金圈圈”,胆怯的香雪则发现了“皮书包”;相反,乘务员“北京话”以一身帅气从容的形象出场,他“双手抱住臂肘”,站在和她们“不远不近”的距离,面对姑娘们叽喳的追问,他并不急于回答,而是留下一个包袱等待“下次”回答,徒留给姑娘们无尽的惆怅。第二次相逢,台儿沟的姑娘们已经由最初纯粹的新奇开始了与外界接触的实际行动——与乘客做起了物物交换的买卖,且香雪借此机会打听着外面的事情,留意起让她在中学同学面前觉出自己落后的自动铅笔盒。第三次相逢,香雪付出了独自夜行十五千米的代价终于得到了她心仪已久的自动铅笔盒,“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这是一种通过火车、铅笔盒进而在想象中走出大山的骄傲。这种骄傲不为香雪所独有,包括凤娇她们也会有。因为现代化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的共同想象,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物质层面——当时的中国,既需要继五四之后的再一次思想启蒙,又需要城市和农村的经济改革来推动生产力发展。表现在文学中,才会有《班主任》《绿化树》等小说反映出的对知识分子的重视,《黑娃照相》《陈奂生上城》等小说所关注的农民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追求发卡和手表的凤娇对追求铅笔盒和知识的香雪是一种补充,而不是对比和对立。乘火车而来的那个“北京话”和众多旅客及火车本身,承载着香雪和凤娇的热望,在他(它)们面前,两人别无二致,其热望都需要通过他(它)们才能实现。在此,小说虽然也写到了乘客的善良和热心,写到了火车所代表的城市和台儿沟姑娘们代表的乡村的和谐,但依然难以掩盖两者之间的不平衡。小说在表现城乡两极和谐时写道:香雪不知道怎样讲价,只说“你看着给吧”,同样的,乘客也不忍心跟她耍滑头;凤娇与“北京话”之间,“北京话”会信守承诺给她带来要换的东西,而凤娇总会抽出一斤挂面给他,她愿意让两人的交往和做买卖有所区别;当香雪被火车拉去了西山口,旅客好心给以建议,“北京话”热情地给以帮助。小说在表现城乡的不对等关系时,则通过台儿沟的姑娘们开始注意装扮自己、香雪对铅笔盒的渴望等细节来体现。因此,“《哦,香雪》是被现代性叙述框架所结构的”,是“一个假借‘乡土’的琴壳弹拨‘启蒙’这一弦外之音的短篇小说”。小说诗意的风格特征虽然与伤痕反思文学所构建的情感氛围不相融合,但在“现代性”追求上两者却殊途同归,从这个层面而言,其同属于主流文学范畴的判断是成立的。
(摘编自王志华《重读〈哦,香雪〉》)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哦,香雪》最终脱颖而出是因为其诗意风格,这一风格让其在最初不被认可,但也是其打动读者和评论家的地方。
B.孙犁对《哦,香雪》的评价让文学界形成共识,即该小说是与时代主流、主流文学不相干的独特之作。
C.戴锦华认为铁凝的成功缘于时代的误读,她从《哦,香雪》中发现了现代化进程对荒僻乡村的影响,这引发了关注。
D.与《哦,香雪》不同,路遥的《人生》没有诗意风格,因而一开始就被明确认为是与中国乡村的现代想象关系密切的作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化是宏大主题,既需要思想启蒙,也需要经济改革,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多有体现。
B.《哦,香雪》中火车、铁轨等标志着开放进步,台儿沟则是封闭落后的,两者的关系体现了“现代性”通过对立方式确立自身的合法性。
C.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和凤娇对发卡、手表的追求,分别代表了现代化在精神和物质层面的追求,二者是补充关系。
D.《哦,香雪》中“北京话”与姑娘们“不远不近”的距离等细节,旨在表现城乡之间的和谐互动,弱化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关系。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哦,香雪》是被现代性叙述框架所结构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台儿沟的封闭落后为背景,通过火车的驶入,展现乡村与外部现代世界的碰撞。
B.孙犁认为《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这一评价成为读者认知这部小说的重要依据。
C.铁凝在创作中注重营造诗意氛围,语言纯净细腻,与同时期的伤痕反思文学的风格不同。
D.《哦,香雪》虽在发表后经历挫折,但最终获得认可,成为铁凝创作生涯的重要代表作。
4.原文中反复提到《哦,香雪》的诗意风格,请结合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教材所选内容,从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两个角度阐述其所体现出来的诗意风格。
5.长期以来,文学界认为《哦,香雪》“是与时代主流、主流文学不相干的独特之作”,请根据原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反驳这一观点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胎郎
刘心武
我常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内旧城保护区转悠,有次车轮被钉子扎破,就到马路边一家补胎的小店补胎。
店主是个体户,既是老板,也是修理工。店外好大一棵槐树,应该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栽下的,好粗的主干,好大的树冠,院外院内都好大一片阴凉,正当盛夏,槐花盛开,阵阵飘香。店主找出补胎的材料,把补丁和漏点都刷上了胶,用一个木砣子用力地将二者压合……正在这时,一辆卡车停在了店门外,只见一个穿军服的司机汗津津地冲进来,着急地招呼店主,让给补胎。店主就跟我说:“军人优先,您能不能多等等?”我当然同意。
我耐心地坐在一个马扎上等候。这时才仔细地观察店主,是个高大胖壮的汉子,络腮胡,天气愈加炎热,他干脆光着膀子干活,胸肌和臂肌随着用力鼓胀跳动,店主百忙中还顾及我,跟我说:“大哥,要不您到屋顶上凉快凉快。”顺他指的方向,发现棚屋一侧有个木梯,我爬了上去。
到得那个屋顶,我不禁“哇喔”一声,半阴的鸽子笼,里面有二十来只品种不一的鸽子,鸽笼边斜倚着顶部拴有红布条的竹竿,啊,原来古城空中那特有的鸽群飞翔和鸽哨声,也来自这个隐蔽的平台,红布竹竿是指挥鸽群的。平台树荫下的那一半,也有个不小的笼子,里面竟是两只有雉尾的锦鸡!鸽子的咕咕声,锦鸡的抖毛声,都不算稀奇,更令我吃惊的是平台上还有一箱蜜蜂,只见工蜂们正繁忙地飞动在槐花与蜂箱之间,嘤嘤的合鸣仿佛琴弦颤动。
那天以后,我就跟店主来往上了。得知补胎店主姓郎,邻居们都管他叫大郎,大郎的媳妇姓凤,叫凤来仪,大家伙都管她叫凤姐,都是安分守己的老北京人。
他们不清楚什么人叫作家,弄不清作家跟老师、编辑以及其他文化人的区别,但有传统的“敬惜字纸”的情怀,对能写字的文化人格外尊敬。有熟人知道我跟补胎郎来往,惊讶地问:“你跟他能有什么共同语言?”有的,我们聊鸽子、鸽哨再关联到空竹、风筝,聊锦鸡、雉尾再关联到戏曲,聊槐花、蜜蜂再关联到秋梨膏……熟稔了,初秋时,大郎送我一大罐槐花蜜,我不敢吃,问他:“好像绿化队会给槐树喷药,这蜜会不会有问题?”他和凤姐都笑,他告诉我:“槐花期不会喷药,再说蜜蜂比人鬼,如果花蜜有毒,回巢的蜜蜂就会死在蜂箱外头,死几个以后,其他的工蜂就都不会再去那蜜源。”凤姐说:“我们年年割蜜,自己吃、送邻居,都没事儿,对身体好处大着呢!”我又增加了许多养蜂的知识。
有次秋天去他家被吓了一跳。我去时,大郎两口子正在往外送客,被送的老爷子身健面阔,戴副眼镜,笑眯眯的,好生面熟。因为那送走的客人,分明是文化界赫赫有名的王世襄啊!我跟王老在一次文化人聚会时谋过面,他的相貌我不会记错,我就问大郎:“才走的老爷子,可是姓王?”大郎说:“是呀,是王世襄爷爷。”大郎夫妇竟跟王世襄有来往?我想跟王老来往,够不着啊,王老竟主动到大郎家来!凤姐告诉我:“王爷爷是来看饭蝈蝈的。”经他们细解释,才知道,王世襄跟大郎爷爷年轻时一起玩过草虫,那次王老是去胡同杂院看望大郎爷爷去了,听说孙子大郎继承了饭蝈蝈的技术,正饭着,就特意到他们住的地方来看看。什么叫饭蝈蝈?就是人工繁殖蝈蝈。到我结识大郎的时候,全北京只有十几个人还玩这个,并且玩得溜。王世襄真个是京城大玩家,已经八十高龄,还跟草民发小玩伴保持联系,一起切磋玩草虫的技巧乐趣;而大郎分明是跟王世襄属于一个传统文化范畴里的传承人啊;反而自己,对老北京传统文化,对其细微的分支,比如饭蝈蝈,还是文盲状态,大郎却是个深层次的、能跟王世襄对话的特殊文化人,我除了更多地向他虚心求教,还有什么好说的!
大郎的补胎生意当然在继续,收入稳定,日常生活消费不高,其业余爱好也很省钱,小日子过得挺滋润。有天我去,见大门紧闭,问隔壁炒货店主,说是去十三陵了。他们竟有到定陵看地宫的雅兴?过两天再去,一问才知道,他们对十三陵那些开放的地方,毫无兴趣,他们是爬未清理开放的陵寝附近的野山坡,逮蝈蝈、挖野土去了。饭蝈蝈给大郎带来如此浓酽的快乐,令我感动。
他们闺女郎春花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是通信兵,驻地在张家口那边。一次我去,两口子正准备出门,说是去张家口探望闺女,我发现大郎裹了一大摞自烙的大饼,他说带着来回路上吃。我正惊讶,炒货店主来给他们一大兜糖炒栗子,说一半路上吃,一半给春花吃,又跟我说:“大郎就是不破戒,坚决不进饭馆,都什么年代了啊,不知道转年的二十一世纪,他还能不能守住这份拙劲儿!”
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就跨世纪了。春花退伍了,分配到公交公司成了那时候很新鲜的双层巴士的司机。有天我去,大郎说:“来得正好。陪我挑电脑去!”原来春花打算进一步发展,要买电脑,还报了西班牙语班,把自己先用知识技能武装起来。到了电脑专营店,他不问哪台便宜,竟直截了当地问哪台最贵?我因对电脑多少懂点,告诉他贵的不一定就好,但他到头来并不听我这个顾问的,买了一台最贵的,也不论春花究竟拿来做什么用。付款时他用粗大的、经年补胎已经洗不尽油污的、青筋暴突的手,从腰包里掏出厚厚一叠积攒下的钞票,让我帮着数出来。他都不懂得要求优惠,我替他提出,店里方才给打了九五折。
二十一世纪初,有内胎的汽车轮子基本上都淘汰了,新式轮胎都是没有内胎的钢丝胎,钢丝轮胎的修补需要更多的技巧,补丁有成套的预制品,那个我非常熟悉的补胎手法,基本上没用场了。后来大郎在里头养了莲花,但槐树下平台上的鸽子、锦鸡、蜜蜂都还在,阔口玻璃瓶里饭草虫的爱好,仍在氤氲出京城平民生活的诗意。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内旧城保护区”的强调,表明了故事发生的空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王世襄老先生主动到访大郎家,并与其交流草虫技艺,这主要是因为大郎传承了爷爷的“饭蝈蝈”技术。
C.大郎去张家口探望女儿时自带烙饼,坚决不进饭馆,这种不合时宜的“拙劲儿”遭到了炒货店主的嘲讽。
D.“新式轮胎都是没有内胎的钢丝胎”,大郎的补胎手法“基本上没用场了”,结尾写出了“我”对大郎未来的担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人优先”的情节,既展现了了店主大郎的拥军情怀,也为“我”提供了观察小店和店主生活细节的契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文中“我”对饭蝈蝈技术的“文盲状态”与大郎的精通形成对比,突显了“我”对北京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内心的愧疚。
C.小说中关于槐花蜜是否安全的对话,通过“我”的疑虑和大郎夫妇的解释,侧面反映了现代城市管理对传统自然生活的潜在影响。
D.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我”与大郎相识,到了解其生活、爱好,再到见证其家庭变化,叙事自然流畅,层次清晰。
8.小说中的“补胎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说明。
9.小说中多次提到老北京传统文化元素,如鸽子、鸽哨、饭蝈蝈等,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选自《旧唐书·王勃传》,有删改)
材料二: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注],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材料三:
(裴)行俭有知人之鉴,初为吏部侍郎,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苏味道皆未知名。行俭一见谓之曰:“二君后当相次掌铨衡,仆有弱息,愿以为托。”是时勮弟勃与华阴杨炯、范阳卢照邻、义乌骆宾王皆以文章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为必显达。行俭曰:“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杨子稍沈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幸矣。”既而勃度海堕水,炯终于盈川令,照邻恶疾不愈,赴水死,宾王反诛,勮、味道皆典选,如行俭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有删改)
[注]觚: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勃往交趾A省B父C道出江中D为《采莲赋》E以见F意G其辞H甚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喜爱、宠爱,与《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爱”意思相同。
B.会,适逢、恰好,与材料二“大会宾客”中的“会”意思不同。
C.客,客居,名词活用为动词,与《醉翁亭记》“名之者谁”中的“名”用法相同。
D.“行俭有知人之鉴”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中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就会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应幽素科举而中试,沛王李贤把他召请为沛王府修撰,想利用他的才华写文章构陷其他诸侯王。
B.针对宫中诸位王爷斗鸡赌博的状况,王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高宗看后大怒,当天就赶走了王勃,不让他再进沛王府。
C.王勃把犯了罪的官奴曹达藏了起来,后又怕事情泄露,便杀了曹达。事情败露后,王勃本来应当被处死,后因大赦天下而被免除了死罪。
D.王勃父亲王福畤受王勃牵累被贬官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经南昌时为都督阎公新修成的滕王阁写了一篇记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2)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重之,以为必显达。
14.裴行俭是如何评价王勃的?理由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桑茶坑道中八首
杨万里
其二
田塍莫道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
岭脚置锥聊结屋,尽驱柿栗上山巅。
其五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
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塍莫道细于椽”写诗人抱怨田埂小路比屋上的木椽还细。
B.“驱”字用得非常巧妙,仿佛柿树像牛羊一样被人赶上了山去。
C.“东水何缘到得西”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东水到西的难题。
D.两首诗都描绘了桑茶坑道中的田园景象,语言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16.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五)》与其《插秧歌》从不同角度对劳动人民进行了赞美,请结合这两首诗的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 , ”两句描绘了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象。
(2)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同学们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的两句是“ , ”。
(3)《大道之行也》中,“ , ”两句是说人们不能只爱护自己的父母子女,对他人的父母子女也要爱护。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的成就与其家庭的培养息息相关,正直严谨的家风是孕育钟扬精神的一颗种子。
钟扬的父亲曾担任湖北省黄冈地区招办副主任,他并没有( ① )儿子从小聪慧、成绩优异而想办法让孩子提前参加普通高考,( ② )依规行事,在同等条件下,让贫困生提前参加高考。( ③ )钟扬如何请求,他坚决不同意给儿子这个特殊机会。作为父亲,他留给孩子的是秉公办事、一身正气的精神。钟扬母亲的敬业精神也令人敬畏,她竟然在钟扬出生前一个小时,还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钟扬好问,从小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题小孩”,于是其父母因材施教,教导孩子求知好学的欲望。夫妇俩还利用经常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给钟扬讲故事。既讲所在地黄冈的荆楚文化,又讲老家湖南邵阳的湖湘精神,还讲抗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讲十万个为什么……
在老家湖南邵阳丰田乡,烈日炎炎下,钟扬父亲卷起裤脚,拉钟扬下田除草,上山放牛砍柴,让孩子体验稼穑艰难。夏夜蛙声呱呱,老钟捧着小钟的脸:“这是乡亲们摆脱贫困的呼唤呀!家乡田不多,也不丰,缺水歉收,何以叫丰田?恰恰反应了他们‘丰田足食’的美好夙愿。孩子,你必须发愤图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长大后把这些落后山区建设好。”
钟扬母亲回忆道:“钟扬是在1979年,黄冈中学二十三人‘尖子班’的大背景下实现高考理想的。那时老钟在教育系统做行政,起早贪黑不见人。我教六个班化学,经常补课加班,没时间管钟扬。1979年初,他也想参加二十三人‘尖子班’,老钟为避嫌硬是不准。小钟不服,但又没辙,只好转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钟扬没日没夜地学,常常学到深夜一两点才睡觉。才几个月,他便学完了高中课程,并一举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问题小孩”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科学家需要有“野心”,敢于挑战未知领域。
B.他在辩论中“强词夺理”,竟让对手无言以对。
C.年轻人就该“狂”一点,勇于突破常规。
D.反动派镇压学生的手段真“高明”,令人发指。
19.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稼穑 B.反应 C.夙愿 D.发愤图强
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中第一段用“种子”比喻正直严谨的家风,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正直严谨的家风”为本体另写两个与其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6月15日,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启用。该超算中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算力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2010年我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投入使用至今,15年间,我国超算技术不断突破,从千万亿次到百亿亿次,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超算,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跨越。15年来,我国超算团队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难题,为国家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D 3.A 4.①环境:台儿沟的山水、月光等景物被诗意化,如“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的胸脯”,营造纯净朦胧的诗意氛围。
②人物:香雪等姑娘质朴纯真,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如香雪渴望铅笔盒)充满青春诗意,情感纯粹如诗。 5.
①从时代主题角度:小说体现了现代化这一当时宏大主题。小说中火车、铁轨等现代事物进入台儿沟,展现了乡村与外部现代世界的碰撞,台儿沟姑娘们的反应,如对外面事物的好奇、追求等,都反映了现代化进程对荒僻乡村的影响,与时代主流的现代化主题相契合。
②从文学风格角度:虽然小说有诗意风格,但在“现代性”追求上与伤痕反思文学殊途同归。它和同时期路遥的《人生》等作品一样,关涉城乡关系,属于主流文学范畴,并非与主流文学不相干。
6.A 7.B 8.①朴实善良且有拥军情怀。他提出“军人优先”,还主动邀请“我”到屋顶凉快,曾送“我”槐花蜜,待人热情真诚。②热爱并传承老北京传统文化。他在屋顶养鸽子、用红布竹竿指挥鸽群,精通“饭蝈蝈”技术,能与王世襄交流草虫技艺,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③生活节俭且重视家庭。去张家口探女时自带烙饼、不进饭馆,却愿意给女儿买最贵的电脑,支持女儿学习。④安于平淡且懂生活诗意。补胎生意收入稳定便满足,生意受冲击后仍养莲花、鸽子,坚持饭草虫爱好,把小日子过得有滋味。 9.①丰富人物形象。这些元素让补胎郎不再是普通修理工,而是有文化追求的人,使形象更立体。②营造地域氛围。还原老北京鸽群飞、鸽哨响的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与地域特色。③深化小说主题。通过补胎郎坚守、王世襄交流这些元素的情节,体现传统文化在平民生活中的延续,突出“珍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④推动情节发展。“我”因发现屋顶鸽子、了解“饭蝈蝈”,才逐渐熟悉补胎郎,这些元素串联起两人的交往,让情节更自然。
【导语】这篇小说以“补胎郎”大郎为主角,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老北京风情的市井人物形象。作品巧妙地将现代生活与传统技艺相融合,通过补胎、养鸽、饭蝈蝈等细节,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京城平民生活画卷。小说语言质朴自然,叙事流畅,在平淡中见真趣,既展现了大郎朴实勤劳、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又折射出时代变迁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坚守。结尾处新旧事物的更替,更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处境的思考。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主要是因为大郎传承了爷爷的‘饭蝈蝈’技术”错,原文“王世襄跟大郎爷爷年轻时一起玩过草虫,那次王老是去胡同杂院看望大郎爷爷去了,听说孙子大郎继承了饭蝈蝈的技术,正饭着,就特意到他们住的地方来看看”,可见王老先为看望大郎爷爷,“饭蝈蝈技术”是额外到访的原因,并非“主要原因”。
C.“遭到了炒货店主的嘲讽”错,原文“炒货店主来给他们一大兜糖炒栗子,说一半路上吃,一半给春花吃,又跟我说:‘大郎就是不破戒,坚决不进饭馆,都什么年代了啊’”,可见炒货店主是调侃而非“嘲讽”,还主动送栗子,体现邻里温情。
D.“结尾写出了‘我’对大郎未来的担忧”错,原文“后来大郎在里头养了莲花,但槐树下平台上的鸽子、锦鸡、蜜蜂都还在,阔口玻璃瓶里饭草虫的爱好,仍在氤氲出京城平民生活的诗意”,可见结尾强调大郎生活的诗意延续,无“担忧”之情。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突显了‘我’对北京传统文化的无知和内心的愧疚”错,原文“反而自己,对老北京传统文化,对其细微的分支,比如饭蝈蝈,还是文盲状态,大郎却是个深层次的、能跟王世襄对话的特殊文化人,我除了更多地向他虚心求教,还有什么好说的”,可见“我”的态度是“虚心求教”,并非“愧疚”,且“无知”表述过重,原文强调对“细微分支”不了解。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朴实善良,有拥军情怀。原文“店主就跟我说:‘军人优先,您能不能多等等?’”体现其拥军;“店主百忙中还顾及我,跟我说:‘大哥,要不您到屋顶上凉快凉快’”“大郎送我一大罐槐花蜜”,可见其待人热情、善良。
②热爱老北京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人。原文提到他在屋顶养鸽子、用红布竹竿指挥鸽群,还会“饭蝈蝈”技术,“全北京只有十几个人还玩这个,并且玩得溜”,能与王世襄交流草虫技艺,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承者。
③生活节俭,重视家庭。原文探望闺女裹了一大摞自烙的大饼,“坚决不进饭馆”体现节俭;却给女儿春花买最贵的电脑,可见其全力支持女儿,重视家庭。
④安于平淡,生活有诗意。原文“大郎的补胎生意收入稳定,日常生活消费不高,其业余爱好也很省钱,小日子过得挺滋润”,补胎生意受冲击后,他养莲花、继续养鸽子与饭草虫,“氤氲出京城平民生活的诗意”,体现其对平淡生活的满足与诗意追求。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丰富人物形象,突显补胎郎的独特特质。原文中鸽子、鸽哨、饭蝈蝈等元素,展现大郎并非普通补胎工,而是有文化追求的人,让“补胎郎”的形象更立体,区别于一般市井小人物。
②营造浓厚的老北京地域氛围,增强故事真实性。原文以“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内旧城保护区”为背景,搭配鸽子、鸽哨、饭蝈蝈等元素,还原了老北京的生活场景,让故事更具地域特色与真实感。
③深化主题,表达对老北京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原文通过大郎坚守这些文化元素,以及王世襄与大郎交流草虫技艺的情节,体现传统文化在平民生活中的延续,如“大郎却是个深层次的、能跟王世襄对话的特殊文化人”,突出“传统文化需尊重与传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④推动情节发展,串联“我”与大郎的交往。“我”因补胎发现大郎屋顶的鸽子与锦鸡,因“饭蝈蝈”了解到大郎与王世襄的联系,这些文化元素成为“我”深入认识大郎的契机,串联起两人从相识到熟稔的过程,推动情节自然展开。
10.CDG 11.D 12.A 13.(1)王勃高兴地当着宾客的面拿起木简书写,一会儿就写好了,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满座的人都大为震惊。
(2)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看重他们,认为他们一定能显贵发达。 14.评价:裴行俭认为王勃虽有文才,但难享爵禄,难以走得长远。
理由: 裴行俭主张“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认为士人要走得长远,应先有器量见识,再谈才华技艺;王勃虽文章有名,但性格浮躁浅露,缺乏足够的器量与见识,不符合“享爵禄之器” 的要求。
【导语】这三篇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初唐才子王勃的生平与性格。《旧唐书》侧重其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突出“恃才傲物”的悲剧性;《唐才子传》以滕王阁作序的传奇笔法,凸显其文思敏捷;《资治通鉴》则通过裴行俭的评语,揭示“浮躁浅露”的性格缺陷。三文互文见义,共同构建了一个天才文人的立体形象:既有“三珠树”的绝世才华,又有政治幼稚病,最终“堕水而卒”的结局,暗合了“才高命蹇”的传统文人叙事模式。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长江时,写了《采莲赋》来表达心意,文章的文辞十分优美。
“省父”是“往交趾”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且“省父”是动宾结构,其后C处断开;
“道出江中”和“为《采莲赋》……”均省略主语“王勃”,二者中间D处断开;
“其辞”是下句主语,其前G处断开。
故选C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十分喜爱器重他。/东晋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B.正确。适逢、恰好/宴请。句意:恰逢大赦,他被除去官籍。/大规模宴请宾客。
C.正确。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命名。句意:客居剑南。/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D.“用法不同”错误。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裴行俭有识别人才的眼力。/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情感。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想利用他的才华写文章构陷其他诸侯王”错误,构陷其他诸侯王的隐患是高宗从文章中读出的(“据此是交构之渐”),而非沛王的想法。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对”,对着;“就”,完成,写好;“点”,删改,改。
(2)“尤”,尤其;“重”,看重;“以为”,认为。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评价:“勃等虽有文华,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邪!”认为王勃虽有文才,却难享爵禄、难成大器。
理由:裴行俭以“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为评判标准,强调士人要长远发展,需先有器量见识,再谈才华技艺。王勃虽“以文章有盛名”(有文华),但裴行俭认为他“浮躁浅露”,缺乏作为“享爵禄之器”所需的沉稳器量与深远见识,故判定其难获长久仕途成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王勃六岁就懂得写文章,构思毫无阻滞,文辞情感豪迈奔放,和兄长王勔、王勮的才华文采相近。他父亲的朋友杜易简常常称赞他们说:“这是王家的三棵珠树啊。”王勃年龄还没到二十岁,就参加幽素科考试并考中。乾封初年,他前往皇宫进献《宸游东岳颂》。当时东都洛阳正在建造乾元殿,他又进献《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听说他的名声,征召他担任沛府修撰,十分喜爱器重他。各王府里的人斗鸡,彼此有胜有负,王勃开玩笑写了《檄英王鸡文》。唐高宗看了这篇文章,发怒说:“依据这篇文章,这是引发诸王间相互构陷的开端。”当天就斥责王勃,不让他再进入沛王府。过了很久,王勃补任虢州参军。王勃依仗自己的才华,轻视他人,被同僚嫉妒。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起来,后来又担心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来灭口。事情败露后,王勃应当被处死,恰逢大赦,他被除去官籍。当时王勃的父亲王福畤担任雍州司户参军,因受王勃牵连被贬为交趾县令。上元二年,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长江时,写了《采莲赋》来表达心意,文章的文辞十分优美。他渡过南海时,落水而死,当时年仅二十八岁。
材料二:
王勃被罢官后,客居剑南,登上高山远望,感慨地追思诸葛亮的功业,写下诗歌来抒发情怀。他又曾经藏匿犯了死罪的官奴,担心事情泄露,就杀了官奴。事情被发觉后,王勃应当被处死,恰逢大赦,他被除去官籍。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被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途中经过南昌。当时都督阎公刚修建好滕王阁,九月九日,大规模宴请宾客,打算让自己的女婿写文章记述这件事,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了之后前去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请他来写这篇记。王勃高兴地当着宾客的面拿起木简书写,一会儿就写好了,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满座的人都大为震惊。王勃酒喝得畅快,辞别众人离开,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细绢,他随即扬帆离去。到了南方炎热地区,王勃乘船进入大海时落水而死。
材料三:
裴行俭有识别人才的眼力,起初担任吏部侍郎时,前进士王勮、咸阳尉栾城人苏味道都还没有名气。裴行俭一见他们就对他们说:“二位以后会先后掌管选拔官吏的职位,我有年幼的子女,希望把他们托付给你们。”当时王勮的弟弟王勃和华阴人杨炯、范阳人卢照邻、义乌人骆宾王都因为文章而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尤其看重他们,认为他们一定能显贵发达。裴行俭说:“士人想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应当先有器量见识,然后才是才华技艺。王勃等人虽然有文才,却浮躁浅薄,哪里是能享受官爵俸禄的人才呢!杨炯稍微沉稳些,应该能做到县令、县长这一类官职;其余几人能善终就已是幸运了。”后来王勃渡海时落水而死,杨炯最终死在盈川县令任上,卢照邻因重病不愈,投水自杀,骆宾王因谋反被处死,王勮、苏味道都掌管了选拔官吏的事务,正像裴行俭所说的那样。
15.A 16.①《桑茶坑道中(其五)》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溪面只消横一枧,水从空里过如飞”描绘农民架设引水槽,巧妙引溪水灌溉两岸秧田的场景,凸显其因地制宜的智慧。
②《插秧歌》赞美劳动人民协作精神与勤劳品质,“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将农具比作战甲,雨中抢插秧苗的艰辛场景,赞美农民不畏艰难、勤劳吃苦的精神。
17.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18.D 19.B 20.①填“因为”;②处填“而是”;③处填“无论”或“不管”。 21.
于是其父母因材施教,培养孩子求知好学的欲望。夫妇俩还利用参观游览、回老家等机会,经常给钟扬讲故事。 22.①正直严谨的家风,是滋养钟扬品格的一汪清泉;
②正直严谨的家风,是照亮钟扬人生的一盏明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