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
检测试卷
高 一 语 文 2025.10
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界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侯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9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11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灵从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开始,最终成功地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
B.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以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
C.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
D.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
B.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
C.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D.图灵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
3.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
B.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
C.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
D.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
4.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参与者 A:模仿者( ① ) B:回答者(人类) C:提问者:(人类评委)
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 ② )
测试结果 如果( ③ ),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 ④ )
5.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6分)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 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见麒麟
哥舒意
丁丑年秋,日军进驻南庄,砸开了苏园生锈的门锁。当天,藤原长官请私塾先生苏夫子苏园一叙。
“夫子现在还有学生?”
“时局纷乱,学生失散,只在家里教小女,编地方志。”
“时局纷乱,我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教师。现定居南庄,正好请夫子教犬子承太中华文化。夫子不妨带令媛一起来,两个孩子可作伴读书。”夫子没有说话。
“日本武运源于贵国儒学,今后我们不分彼此,共同将它发扬光大。”“我只知道教书。”
在苏园,守真见到了承太。“守真是我女儿,”夫子说,“在这里,我们只是师生,你们只是同学。”言毕,夫子就开始讲授孔子。
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窗外半山桃树,不见花叶,夫子偏看得出神。“夫子在看什么。”
“看万里桃花吧,万里桃花是苏园盛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看到过。”守真说。“现在漫山枯树,没有桃花。”
“那夫子就是在看过去的万里桃花。”习字课。夫子写下一字,问承太。
“‘仁’,我父亲的名字。父亲说他取名为仁,就像皇帝待臣民要仁慈,不要凶恶。”“这是其中之一。子曰仁者爱人,仁是爱惜他人。”夫子教承太“仁”字的不同写法,汉隶唐楷,一一落入承太眼里。
上午课毕,午餐。承太吃了几口,瞥见守真饭碗已经扒空大半,问:“师姐没吃早饭吗?”“家里的粮给村里孤儿了,他们大人被打死了,他们没饭吃。”
承太没说话,看了看外面,说:“桃树开花就好了,可惜都枯了。”守真说:“我们去找找,也许能找到一两朵桃花。”
饭后,他们在桃园真找到了一朵纯白的瘦花。秋日白桃难得一见,两人赏过桃花,差不多到了上课时间,守真起身要走,承太却奔向大屋,提了一柄大刀回来。
“母上佛堂供花,正需一支白花。”承太双手握刀,举过头顶。
“这个桃园再也没有桃花了。”守真凝视断茎绿痕,见地上有足印,隐隐然像是什么动物曾在此驻足。
晚上回家,守真对夫子说:“我好像又看见了。”守真在纸上写了夫子以前教她的两个字,四十二笔。到了半夜,守真偷偷出门再次来到苏园那棵桃树下。月色朦胧,恍惚间见一行蹄印,从她脚下伸展开去。远处树影下,一头古兽。古兽仿佛感觉到了她的存在,转身望着她,目光清澈。
守真回到家,夫子已经醒来,在方桌上写字。“我又见到麒麟了。”
“麒麟,古人视为仁慈化身,太平之世它才现身。”夫子说,“孔子见过麒麟。”“可现在是乱世。”
“所以麒麟不该出现。”夫子说,“不要告诉任何人你见过麒麟。”
一个周六,午课结束,师生三人听见屋外喧哗。原来,士兵正在挖一株桃树,守真正是在那棵桃树下看见麒麟的。很快,一辆军卡驶来,运来一棵大樱花树,种在了那株桃树的位置。
那天入夜之后,守真出门。门外,承太背着书包在等她。他们一起来到南庄的祠堂,祠堂供桌下钻出很多身影。承太打开书包,所有孩子都看见了饭团,他们想起夫子教过的课,就说,仁者爱人。
离开祠堂后,守真决定把看见麒麟的事告诉承太。于是,他们一起来到苏园,找到那棵樱花树,蹲守在离它不远的桃树下。月亮渐渐隐没,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也不知过了多久,暗夜中守真感到有东西在触碰她。麒麟!麒麟身上遍布伤口。
清晨,守园士兵发现,昨天移植的樱花树已被雷劈断,树下焦土上,有蹄印四枚。夫子在家正吟诵论语。卫兵敲门,说藤原请夫子前往苏园一叙。
“今天我们说一下这两个字。”藤原拈起宣纸,上面是夫子写的两个字。四十二笔。“麒麟。我想听夫子说文解字。”
“麒麟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实为驼鹿,所以两字都以鹿为字首……”
“我读到的史料和夫子所说不同。这也是从夫子家借来的,《南庄简史》,上面说,汉武帝时村民在这里见到麒麟,汉武帝就让人建了守麟阁。现在守麟阁已毁,但原址上又盖了这座苏园,有了万里桃花。所以,麒麟再度出现也不足为奇。”
“前人虽有记录,却未必是信史。”“那孔子春秋时见麒麟,看见的是什么?”“一头驼鹿。”
“西汉武帝猎得白麟,又是什么?”“一头白色的驼鹿。”
“所以夫子是不相信中国有麒麟这种瑞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敢问藤原先生,如果见到麒麟,又会怎么做?”“我们会请回京都,我觉得麒麟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宝贵的那一部分。”“遗憾的是,藤原先生永远不可能见到麒麟。”
藤原没作声,过了一会说明天要来听课。第二天夫子上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藤原旁听了一会,起身击掌,两名宪兵应声而至。“最后问夫子一次,到底见过麒麟没有?”“从没见过。”
一名宪兵架住夫子,另一名抓住守真。夫子嘴唇动了动,守真低声说:“爸,覆巢之下。”夫子没再说话。这时,承太忽然向父亲跪下,藤原迟疑了一会,然后挥了挥手,宪兵松开了守真。
供桌下的孩子饿急了。守真很晚才来,孩子们问夫子呢。守真没有回答。
忽有孩子说:“着火了!”苏园那里红光艳艳。守真望着山林,隐隐约约,真真切切,如有古兽浴火奔走。守真取出《南庄简史》,翻到最后一页,上面有夫子的字:丁丑年秋。之后空白。守真取笔,在空白处写下:“丁丑年秋,夫子化麟,隐入桃林,是夜桃林花开万里,绵延不绝。”
“今天还上课吗?”孩子们问。“上的。今天教两个新字,四十二笔,你们看仔细。”
(选自《小说月报》2023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课间休息,夫子望着窗外”的情景,承太与守真间有一番问答,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介绍。
B.小说写夫子应允藤原担任承太家庭教师的无奈,写他为守护麒麟秘密的英勇,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
C.藤原将樱花树移植到苏园,象征着日本对中国文化侵略的深入;而樱花树被雷劈,则隐喻侵略者的野心不可能实现。
D.夫子最后一课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情节上的精心设计,暗示夫子已作好了牺牲准备,并以此表明心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一般写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篇小说从文化的角度落笔,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企图,写中国百姓守卫中华文化的努力,取材独特,视角新颖。
B.小说中的孤儿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勇敢,也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未来中国的希望。
C.小说叙述的故事虽是发生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但仍不乏刀光剑影,砸开苏园生锈的门锁,因为阴谋无法得逞而将夫子杀害,让人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D.刀劈桃花,暗示承太的日本基因;给孤儿饭团,表现了承太的仁爱之心,两者对比鲜明,反映了承太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丰富了人物形象。
8.有人评价夫子教承太写“仁”字的情节设计有“一石三鸟”的作用,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4分)
9.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请简要分析作者虚构“见麒麟”的意图。(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道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下》,有删改)
文本二:
虞世南,会稽余姚人也。贞观初,太宗引为上客,因开文馆,馆中号为多士,咸推世南为文学之宗。授以记室,与房玄龄对掌文翰。尝命写《列女传》以装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书之一无遗失。贞观七年,累迁秘书监,太宗每机务之隙,引之谈论,共观经史。世南虽容貌懦弱,如不胜衣,而志性抗烈,每论及古先帝王为政得失,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及高祖晏驾,太宗执丧过礼,哀容毁悴,久替万机,文武百寮,计无所出,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尝谓侍臣曰:“朕因暇日,每与虞世南商榷古今。朕有一言之善,世南未尝不悦;有一言之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治?”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及卒,太宗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丧事官给,仍赐以东园秘器,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太宗手敕魏王泰曰:“虞世南于我,犹一体也。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当代名臣,人伦准的。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之中,无复人矣,痛惜岂可言耶!”未几,太宗为诗一篇,追思往古理乱之道,既而叹曰:“钟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朕之此篇,将何所示?”因令起居褚遂良诣其灵帐读讫焚之,其悲悼也若此。又令与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李靖等二十四人,图形于凌烟阁。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
【注】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丧。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尝命写A《列女传》以装B屏风C于时D无本E世南F暗书之G一无遗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侵犯,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相同。
B.而,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思不同。
C.谥,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而给予的称号,有褒贬之分。
D.图,绘图,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图”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以“手足、腹心”等比喻阐明君臣之间的关系,后又在与齐宣王的提问下指出君王只有做到“三有礼”,才能让离职的臣子为旧主服丧。
B.孟子认为即便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仍会将其视作一国之君为其效劳,只有在君王极度无礼时,才可能出现旧臣拒绝为其服丧的情况。
C.虞世南在太宗开文馆时被称为文学之宗,他的文学才能得到了当时众多文人的推崇,又与房玄龄对掌文翰,文学上也获得了太宗的高度认可。
D.唐高祖去世后,太宗执丧过礼,耽误朝政,虞世南关心国家大事,没有因太宗的悲痛而停止进谏,而太宗也予以理解,并未因此而怪罪于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故而去,则君使人道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
(2)吾有小善,必将顺而成之;吾有小失,必犯颜而谏之。
14.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非常重要,材料二中唐太宗的哪些行为符合孟子的这一认知?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后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苏轼深夜渡海,正值雨霁风停,月光皎洁,星斗满天,大海清平,眼前美景空灵壮丽,奠定了全诗明朗的基调。
B. 颈联巧用儒道两家典故,“乘桴”与“乐声”暗合“渡海”的情景,“空余”是苏轼的诙谐自嘲,含有低回怅惘之情。
C. 苏轼仕途艰难,以至“九死南荒”,但他却能坦然以对,反视艰难遭遇为奇绝游历,这正是苏轼豁达人格的写照。
D. 本诗融描写、记叙、抒情、议论于一体,“谁点缀?”暗喻朝廷的赦免,既抒发了感恩之情,又寓含人生无常的哲理。
16.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结合本诗前两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理科生小张常以为学习诗歌对于将来的事业没什么用,语文老师用《论语· 阳货》里的“ , ”两句话来劝导他——学习诗歌有益于齐家、理政。
(2)自我夸耀害处很多。《老子》四章中便指出:“ , 。”
(3)小刚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所以行事比较随便,自我要求不高,直到学习《大学之道》中“ , ”两句,才认识到所有人都应注重个人修养。
三、语言文字运用与基础知识(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运河往往纵跨南北,横贯东西,既属于北方,也属于南方,既属于东部,也属于西部,所以那些大型运河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我们这个国家一起,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耻辱和悲 哀,也见证了我们更多的成功、光荣和辉煌。它们的身上不但系着我们国家的命运,甚至还 系着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我们每一个人活生生的性命,它是我们一条真正的——国运之河。
中国古运河的开凿原因和目的多为什么呢 毋用讳言,那就是战争。那些当初有权力下令开凿运河的人,在地图上先画下运河线路,只等运河凿成,一旦通水通航,地图同样的位置上,随之画下的就是军队进攻的线路;透过这一条条线路,我们不难看到他们作战地图上的一个个箭头,这攻势姿态的运河,往往将开凿者的野心摊放在历史的光天化日之下,让后人一览无余。联系他们在历史上的作为,对于有的人来说,运河成了翘起他们成功人生的支点;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运河对于他们当初的人生助力很多,但最后好大喜功,运河竟也成了压垮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真可谓“ , ”。中国的古运河多数为战争而凿,但一旦通航,都会军民共用,这种共用除了本身可以兼作灌溉、防洪、排涝等以外,(甲)。中国古运河的开凿最初大多确是为了战争,但事实上用于战争的时间远远要少于用于和平,所以它们更多时候在历史上充当的角色是国家社会的动脉、和平交流的桥梁、民族团结的扭带。
今天,运河正从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渐渐退出,甚至我怀疑有一天它会死亡,会完全消 失。这是因为运河必竟只是河流的延伸和延伸的道路。鲁迅说“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反之,(乙)。
18.第二段中横线上可以引用古语,以下最不适合的一项是(3分)
A.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成亦萧何,败亦萧何
C.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D.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19.文段中有多处错别字,试找出并加以改正。(4分)
20.请简析文段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如果将此文视作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古运河》的内容概要,请据此给这部记录片的四个章节拟写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处处需要相互理解,但是我们却经常感慨于“不被理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金陵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高 一 语 文 参考答案
1.(3分)B (B项,原文提到“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哥德尔与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不同,但不能简单地说哥德尔的认识是对亚里士多德唯物论的颠覆,B项错误。【无中生有/以偏概全】)
2.(3分)B (A项,文中只是说对于“思考”“智能”缺乏精确定义,但即使达成一致,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领域的不同观点,所以人们对“终极问题”也不一定会形成共识,A项错误。【以偏概全】B项,人工智能研究涉及物理、哲学、心理多个领域,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B项正确。C项,实验的关键是说明计算机只是处理信息,而不理解信息内容,将中文换成俄文,同样可以说明这一结论,实验结论依然有说服力,C项错误。【无中生有】
D项,图灵的预测成功不能直接说明计算机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越高,智能程度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文中未表明存储容量与智能程度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错误。【强加因果】)
3.(3分)C(C项,丙句主要是在解释从语法到语义过渡的问题,以此说明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而不是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
4.(4分)
①机器(AI系统、计算机、人工智能均可)
②对方的真实身份(或:A与B谁是回答者,谁是模仿者;谁是机器)
③机器的回答让人类评委误以为来自人类(或:示例1:提问者经过5分钟提问后,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超过70%;示例2:提问者C作出错误判断;示例3:模仿者A让提问者C作出多次错误判断)
④示例(1):图灵测试只关注外部行为,而不涉及机器是否真正“理解”或“思考”
示例(2):有些机器可能擅长特定领域的对话,但在其他领域表现不佳
示例(3):评委的主观测试判断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示例(1):①图灵认为机器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图灵的观点2分】②Deepseek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说明它具有学习能力;【题目中Deepseek的工作原理1分+回扣文本材料1分】③Deepseek能独立分析处理问题并“组织回答”,说明它具有与人类计算员相似的思维规律。【题目中Deepseek的工作原理1分+回扣文本材料1分】
示例(2):①塞尔认为机器只是处理了接受的信息,并不理解真正的内容;【塞尔的观点2分】②D eepseek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说明它本质上只是一个计算模型;【题目中Deepseek的工作原理1分+回扣文本材料1分】③Deepseek“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却不真正理解内容,只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题目中Deepseek的工作原理1分+回扣文本材料1分】
6 B
B“揭示了一名普通中国百姓的精神成长”错误。从文中“夫子没有说话”“我只知道教书”等处可见夫子一开始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为国捐躯表明心志,所以这并不是成长。夫子舍身守护麒麟秘密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精神成长”是对文本的曲解。
7 D
D “矛盾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说法有误。这个结论意味着“刀劈桃花”是承太凶残狠毒的一面,是仁爱之心的对立面。但是从全文看,他“刀劈桃花”是为了献给母亲,后面还有他给孤儿饭团,为守真父女下跪求情等仁爱的表现,文中没有对承太的负面描写。承太明显受到了中国“仁”文化的影响,心地是善良的。选项前后两种例子不构成对比。
8
1、“仁”是中华文化的要义,教承太写“仁”字符合夫子的身份设定,暗示了他的抗日立场和方式;2借此揭示藤原利用中华文化的居心以及名“仁”而实“不仁”的残暴。3.表明夫子希望承太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丰富、深化了小说意蕴。(4分,答出两点即可)
9
①以浪漫主义笔法写抗战故事,赋予小说传奇色彩;②“见麒麟”意味着太平盛世的到来,含蓄表达了中国百姓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坚信;③写守真见夫子化身为麒麟,是对为国牺牲者的礼赞;④暗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隐喻苦难中国必将浴火重生。
评分细则:基本参照答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出3点即为满分。
10.CEG 句意:虞世南曾经受命书写《列女传》用来装饰屏风,当时没有现成的书,虞世南就凭记忆将书默写了出来,没有一点差错。
“写”的宾语为“《列女传》”,中间不能断句,“装”的宾语为“屏风”,“写《列女传》”和“装屏风”是目的关系,用“以”来连接,所以应在宾语“屏风”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于时”是“无本”的时间状语,“无”的宾语为“本”,所以应在宾语“本”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暗书”的主语为“世南”,宾语为“之”,句子结构完整,所以应在宾语“之”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故选CEG。
11.A A.“侵犯,名词作动词”“用法相同”错误。“寇”,名词,指敌人、仇人;/“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使眼色。句意: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B.正确。,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句意:但性情却十分刚烈,志趣高远。/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C.正确。
D.正确。绘图;/考虑。句意:画在凌烟阁内。/希望您考虑一下这件事。
故选A。
12.B B.“臣下仍会将其视作一国之君为其效劳”错误,由原文“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可知,“则臣视君如国人”应理解为“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
故选B。
13.(1)臣子有缘故而离开,那么君主派人引导送他离开边界,并且派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布置)。
评分标准:“有故而去”,省略句,补出主语“臣子”;“道”,通“导”,引导;“所往”,要去的地方。每处1分,句意1分。
我有一点小的善意,他必定顺应并成就它;我有一点小的过失,他必定冒着触犯我的威严向我进谏。
评分标准:“善”,善意、善举;“成”,成就,成全;“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 每处1分,句意1分。
14.①嘉奖采纳虞世南谏言,亲近礼遇他;
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
③虞世南去世后,举哀痛哭,多与封赏;
④视虞世南为知音,命人到其灵帐前读焚诗稿;
⑤为其绘制画像,供奉于凌烟阁。
评分标准:每点1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
①由原文“世南每入进谏,太宗甚嘉纳之,益所亲礼”可知,嘉奖采纳虞世南谏言,亲近礼遇他;
②由原文“太宗尝称世南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词藻,五曰书翰”可知,称赞虞世南的“五绝”;
15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既抒发了感恩之情,又寓含人生无常的哲理”错误。颔联要表达的意思是: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抒发的是自信豁达之情。
故选D。
16
(1)此诗前四句借景为喻,运用“比”的手法而不露“比”的痕迹。
(2)①首句“参横斗转”是指夜深时分,表面指渡海时间,实际也用以比喻自己的人生黑暗即将过去。
②次句“苦雨终风”表面指下了很久的雨,刮了很久的风,实际用以比喻自己长期以来所受到的种种迫害;“也解晴”表面指天气转好,也比喻这些迫害终于结束。
③第三句借“云散月明”的景象比喻围绕自己的政治风波已然过去。
④第四句“天容海色”借雨后天空和海水的清澈来比喻自己光风霁月的人格。
(评分建议:因要点较多,实际评分时可灵活处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
理解纪昀的评论,其实就是强调该诗前四句主要运用“比”的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通俗点说就是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
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指夜深时分,表面上说渡海时间“欲三更”,实际上是以“参横斗转”比喻自己人生黑暗即将过去;“苦雨终风也解晴”,“苦雨”比喻人生的凄风苦雨,即自己长期以来所受到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指天气转好,也比喻种种迫害终将结束。
颔联“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点缀”晴空、翳蔽明月的乌云消散,象征那些曾经攻击诬陷过诗人的恶势力的失败。前四句借景为喻,运用“比”的手法而不露“比”的痕迹。
17(1)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18 . (3分)C 文中此处表达应该指向运河作用的两面性,不涉及顺逆的道德评说。
19 . (4分)
(1)毋用讳言,用改为庸;(2)翘起,翘改为撬;(3)扭带,扭改为纽;(4)必竟,必改为毕。每指出一处并修改正确,给1分。
20 . (4分)
①“攻势姿态的运河”,指地图上的运河带有表示进攻的箭头。将静态的运河作了动作 化描述,形象地写出了运河具有鲜明的军事攻击性目的。
②摊放在历史的光天化日之下”,指(利用运河进行战争的目的)清晰地呈现在历史 书籍、图册上。化无形为有形,将利用运河进行战争的野心,一览无余、直观清晰地呈现在
后代读者眼中。
评分参考:
每个短语2分,意思和表达效果各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 (4分)
(甲)一般也不会拒绝商船、民船的通行/也用于商业(民用)航行(运输)。 (乙) 走的人少了,路也会没的/用的少了,运河也会消失
评分参考:
每空2分,意思对并符合字数要求即可。(甲)中如果只笼统地说用于交通,不得分, 因为用于战争时其作用也就是交通,此处应该突出民用、商业等非军事方面的交通。
22 . (5分)
示例一:国运之河;野心之河;交流之河;消失之河。
示例二:滔滔是国脉;野心所向;从征战到和谐;毕竟东流去。
评分参考:
每点能体现相应的内容,意思对即可,各1分。四个答案能做到句式整齐或有文学意蕴或有其他表现力,可酌情再加1分。
23.写作指导:
(一)材料解读
句间关系 内容分析 材料重点
转折关系 前半句“生活中,处处需要相互理解”表明理解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后半句 “但是我们却经常感慨于‘不被理解’”通过转折,突出人们实际面临的不被理解的现状 材料重点在于“不被理解”这一现实状况,虽提及相互理解的需求,但更侧重于引导对“不被理解”现象的深入思考
(二)立意参考
剖析不被理解的原因:从个体差异(成长经历、性格、价值观等不同)、沟通不畅(缺乏有效交流导致信息不对称)、社会环境(舆论氛围、群体偏见等)等角度,深入剖析为何在需要相互理解的生活中,人们却常常感慨不被理解,引导读者认识到理解困境产生的根源。
探讨不被理解的影响:思考不被理解对个人心理(如孤独感、挫败感)、人际关系(疏离、矛盾)、个人成长(阻碍或激励)等方面的影响,展现不被理解这一现象在生活中的多面性,引发对如何应对不被理解的思考。
寻求应对不被理解的方法:提出积极应对不被理解的策略,如坚守自我(在不被理解时保持对自身信念和追求的坚定)、加强沟通(主动与他人交流想法,增进彼此了解)、调整心态(学会接纳不被理解,将其视为成长契机)等,为读者提供面对不被理解困境的可行思路。
倡导相互理解的价值:从正面强调相互理解在生活各个层面(家庭、工作、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努力打破不被理解的壁垒,营造相互理解、包容的社会氛围,升华材料中关于相互理解需求的主题。
【判分说明】
一、判分原则
1.评分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写作基本能力。不唯立意定高下,要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文体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评分。
2.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二、判分等级
一类卷56~60分;二类卷51~55分;三类卷46~50分;四类卷41~45分;五类卷36~40分;六类卷26~35分;七类卷25分及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