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初一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共27道小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酝酿(yùn) 应和(hè) 着落(zhuó) 咄咄逼人(duō)B.憔悴(cùi) 一霎(shà) 池畦(qí) 花枝招展(zhǎn)C.莅临(lìn) 匿笑(nì) 粗犷(kuàng) 淅淅沥沥(xī)D.徘徊(huí) 吝啬(lìn) 祷告(dǎo) 喜出望外(wà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铃铛 衣裳 决别 花枝招展B.隐蔽 澄清 宽敞 各得其所C.干涩 静默 高邈 翻来复去D.喉咙 骄媚 嘹亮 呼朋引伴3.下列选项中解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静谧:安静。B.造访:拜访。多用于口语。C.响晴:晴朗无云。D.攲斜:倾斜,歪斜。4.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老舍,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B.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C.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诗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D.迁,表示官职的调动,古人以右为尊,所以左迁表示降职。5.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①一日三餐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但却散发着奇异的光芒。②也正是这种寻常而又略带寂寞和神秘的生活,让我们不辞劳苦、乐此不疲地奔赴它,探索它,记录它。③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④这些故事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A.“生活”是名词,“散发”是形容词,“它”和“这”都是代词。B.“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每天上演的不同故事”这个句子中,“是”和“上演”都是动词。C.“一日三餐的生活是平平淡淡的,但却散发着奇异的光芒。”这句中“散发光芒”的是“平平淡淡的一日三餐”。D.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为③②①④。6.名句积累与运用(10分)①正是江南好风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②□□□□□□,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③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④《观沧海》中描写山岛上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衬托大海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⑤古人常用明月寄相思之意,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诗句“□□□□□□□,□□□□□□□”,就是希望明月送去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⑥《次北固山下》中“□□□□□?□□□□□”两句以雁足传书的典故传递无限的桑梓之思。二、阅读(44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世说新语》二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7.《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 组织编写的 集。(2分)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俄而雪骤( ) ②太丘舍去( ) 9.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咏雪》中“欣然”“大笑乐”营造出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B.《咏雪》一文结尾补叙了谢道韫的身份,直接表现了谢太傅对她文学才能的赞赏。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人是一个先失信失礼,而后虚心接受批评,并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D.《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10.说说用“柳絮”比喻雪花的妙处。(2分)11.两文在内容与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2分)(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①。”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注释】①修衣:添置衣服。12.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虽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没有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吗?B.虽然国君赏赐了我土地,我也不会骄傲地待人,(但)我能不害怕吗?C.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骄色,(但)我能不害怕吗?D.即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我也不会骄傲地待人,(但)我能不害怕吗?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14.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6分)材料一:①几年前,《一本好书》第二季回归,这是一档被称为全民阅读“试衣间”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此次回归,节目组选择了重读《红岩》《骆驼祥子》等经典作品,某站网友为这个节目给出了9.5分的评价。②“去看看这本书吧”,从《一本好书》第一季开始,这样的呼吁几乎每期都会出现,像一个烙印,印在节目扉页,提醒观众这才是节目的初心所在。“全民阅读说了这么长时间,但是我们的人均年阅读量,还是非常低。好多有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很多在校学生,除了教材之外的阅读量几乎是零,我们竟然还有这么漫长的路要走。”节目总导演直言,这样的现状令他难过,“我们节目每年推荐十一本书,如果能够带动观众读其中的两三本,那是一个特别大的进步。”材料二:①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张颐武:我有两个建议,一是“读两头”,一方面多读久经考验的经典,这些经典经过了历史的筛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要多读有价值的新书,了解当下其他人的所思所想,接触时代的前沿,这对打开视野很有帮助。二是多读些闲书,在生活中熟悉“非功利性”的阅读,也就是阅读和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不直接相关的书籍。今天的青少年基础知识并不差,各种技艺的训练也比我们当年要全面得多,但人们常常抱怨青少年的人文修养、文化视野还存在相当多的缺陷,这其实与缺乏“非功利性”阅读有关。②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无论传播介质、阅读方式如何变化,有一条是不能变的,那就是读好书。所谓好书就是那些思想、文化、知识含量大,叙述技巧高超的书,这些书会让人终身受益。怎样挑选好书?首先是选各类经典作品和被广泛称道的新作。其次是在版本上下功夫,一般来说,名家著译、名社出版的书更可信。另外,要处理好精读与速读的关系。有很多阅读推广人士呼吁要读整本书,其实,对于经典、对于真正的好作品,才有必要去精读,甚至要反复去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而对那些思想文化、知识、审美含量都不充分的作品,速读没有什么不好。材料三:①当前,高考、中考在进行重大改革,力图改变考试带来的题海战术、抑制学生可塑性等弊端,鼓励学生增加各学科知识的宽度、广度。在这轮教学改革中,阅读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②这体现在“统编版”语文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系。例如:初中阶段加强了名著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如精读、略读、跳读、猜读、圈点批注、对比阅读、整本书阅读、查阅作者传记资料等等,重在激发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这就把语文教材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15.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本好书》是一档被称为全民阅读“试衣间”的大型场景式读书节目,深受好评。B. 呼吁观众们“去看看这本书吧”是《一本好书》节目的初心,它成功实现了全民阅读。C. 张颐武认为,阅读和自己的工作或生活直接相关的书籍,往往是“功利性”阅读。D. 张颐武建议中的“读两头”,一是指多读久经考验的经典,二是指多读有价值的新书。16. 下列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的读书建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无论阅读方式怎么变,都要读那些思想、文化、知识含量大,叙述技巧高超的书。B. 读书就要读各类经典作品和被广泛称道的新作,这点与张颐武的观点是一致的。C. 读好书还要注意书的版本,最好挑选名家著译、名社出版的书来阅读。D. 对于那些思想、文化、知识审美含量不充分的作品,没有必要阅读。17. 根据上述材料,有同学总结了一些阅读方面的建议,准备在班上交流。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 课外阅读,我们可选择先贤的书和有价值的新书,而不要读“功利性”的书。B. 学习之余,我们每天要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把教材从课堂延伸到课外。C. 读《朝花夕拾》《西游记》这些经典著作,我们要整本书阅读,也可以反复读。D. 初中阶段的阅读,要注意学习阅读方法,如默读、圈点批注、对比阅读等。(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17分)合欢,合欢李晓东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②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里,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③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④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⑤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我走得大汗淋满,而在头顶,却是一棵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⑥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我感到十分茫然。⑦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平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⑧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选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有删改)【注释】史铁生的《合欢树》讲述了作者十岁那年作文获奖、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以及三十岁以后出名,母亲却已离世七年,从而引出母亲生前种合欢树、细致照顾合欢树的故事。作者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再见一眼那棵合欢树,造成终身遗憾。读完本文,大家对文本的内容提出许多自己的理解。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标题中的“合欢”不仅是我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是母爱的象征。B.本文结尾再次描写合欢花,《秋天的怀念》结尾描写北海的菊花,两篇文章都通过写花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而升华主题。C.作者与合欢树的相遇很早,但事隔多年才真正认识合欢树,这使得作者对于合欢既感亲切又一度保持距离。D.作者目睹了多个城市的合欢树,也从史铁生的文字里与之相遇,这些相遇都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19. 本文有一条非常清晰的写作脉络。请根据提示补全思维导图。(3分)① ② ③20.请从修辞手法或加点词的用法角度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赏析。(4分)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21.在第一、第二单元学了朗读方法,现在请你参与设计完成以下朗读卡。(4分)朗读卡: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从语速、语气和轻重音等角度进行设计)22.推荐本文为七上第二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单元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单元导语: 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第二单元目录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6.散步/莫怀戚 7.散文诗二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8.《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五)整本书阅读(5分)23.《朝花夕拾》里有鲁迅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轨迹,请你根据地点的转换,完成下面表格。地点 篇目 主要内容故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对阿长的感激。①《 》 盼望迎神赛会的急切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痛苦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③南京 ②《 》 回忆隔壁衍太太和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日本 《藤野先生》 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④《朝花夕拾》原名 ,是一部回忆性 集,讲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也透露出鲁迅求学和职业的两次选择。三、综合实践(6分)某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小红要到好朋友小云家里玩,小红问小云:“你妈妈在家吗?”如果在古代,小红应该称呼小云的妈妈为( )(2分)A.令尊 B.家母 C.令堂 D.阿姨25. 小明作为“有朋自远方来”活动的主持人,为了写好主持词,要收集一些成语、典故、诗歌和名言。请你帮他选出正确的一组资料( )(2分)A.君子之交 闻鸡起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患难之交 管宁割席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管鲍之交 卧薪尝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莫逆之交 高山流水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26. 设计“有朋自远方来”语文学习活动环节。要求:贴近生活,切实可行。(2分)例:举行“交友之道”故事分享会①②四、写作(50分)27. 题目:一件小事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语文试卷答案ABBAB①落花时节又逢君 ②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③一夜征人尽望乡④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刘义庆 志人小说①急 ②离开B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含义。①都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②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③对比烘托的写法。12.C13.先 生 非 求 于 人/ 人 则 献 之/ 奚 为 不 受14.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启示我们无功不受禄。15.B16.D17.A18. D19. 欢喜 初读《合欢树》 悲伤或痛苦20. 修辞手法:比喻,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形象地写出了合欢花的轻盈、柔美和芳香。加点词的角度:“缀满”和“飘出”均为动词(或表动作的词),形象地写出了合欢花的茂盛和芳香。该句表达作者初见合欢树的欣喜、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用低沉的语气朗读,语速缓慢,“静悄悄”轻读,要读出“我”对母亲的心疼以及内心的悲伤之情。示例:赞同。本文记叙了我多次探寻合欢,从儿时在合欢树下感受合欢花的美丽诗意与母亲美丽温婉的容颜,到多年后母亲病逝。作者将花和人紧密联系,曲折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不舍与母亲离世的遗憾悲伤,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与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及单元选文是吻合的。(意思对即可)23.五猖会 琐记 回忆儿时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展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旧事重提》 散文24.C25.D26.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 举行“网络交友利弊谈”辩论赛(绘制“交友之道”手抄报;举办“我心中的好友”征文比赛。)联系示例“举行‘交友之道’故事分享会”可知,要符合“动词+主题+形式”的格式,可举办辩论赛、访谈、演讲比赛、话剧节、摄影展、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示例:举办“我的朋友”主题征文比赛;举办“做合格的朋友”主题演讲比赛。27.作文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