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江一中高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技术、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
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许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美学艺术上称之为“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产生一种喜悦感,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建筑群最主要材质就是木头,体现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观点。
而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
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
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拱,斗拱是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这就有了特殊的构件斗拱。斗拱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木材本身的结构把它穿插架构在许多木构件之间,一层层地叠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顶之间。斗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唐宋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它的最初出现只是为了连接柱子和屋顶,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拱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协调,而且衔接得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看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字,十分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
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色彩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建筑物上也如此。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易潮湿被腐蚀,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多,寺庙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
(摘编自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
材料二: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历历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摘编自沈福煦《建筑的情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建筑因缺乏现代技术与材料,仅能利用天然资源进行简单人力加工,这种条件决定了其主体为木结构与石头结构。
B. 中国木结构建筑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
C. 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形色色,不计其数,讲究屋檐与屋顶的造型艺术,这都源自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
D. 在中国古代,因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且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中的屋檐、屋顶、斗拱是梁启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所提到的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建筑的构建和因素。
B. 材料二首段提出唐诗形象化多与建筑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形象因文学积淀含情脉脉,印证了建筑形象的情态化。
C. 苏轼《海棠》诗与拙政园“海棠春坞”似乎互为比兴,相得益彰。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
D. 材料一侧重从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探究其美学价值,材料二侧重写中国建筑中蕴含的情态,两则材料都采用了递进式论证结构。
3. 下列选项中体现“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B.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杜荀鹤《送友游吴越》)
C.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D.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4. 材料二多处引用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山西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其木构建筑群包含斗拱、飞檐、朱柱青檐、曲线屋顶等元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
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娃的心 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但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司令跪倒在黄河滩上为八百关中子弟英灵叩拜,这一行为体现出他对这些年轻士兵的敬重与深切的悲痛之情。
B. 八百士兵跳黄河的结局出乎司令意料,他原本期待这些新兵能成长为军队骨干,没想到他们如此年轻就牺牲。
C. 三娃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他以旗杆刺死鬼子,这一情节表现出三娃的英勇无畏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D. 三娃背诵口曲儿和唱戏词的情节,在文中显得有些突兀,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太协调,削弱了文章的整体表现力。
7.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如八百士兵与两倍于己的鬼子兵力对比,司令对士兵未来的设想与残酷结局对比,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悲剧色彩。
B. 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生动地表现出司令对牺牲士兵的沉痛与不舍。
C. 文本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从黄河滩的悲剧写到接受日本投降,清晰地展现了抗战从艰难到胜利的过程。
D. 小说语言质朴平实,又不失生动形象。在描述战斗场景和人物对话时,用词简洁精准,使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8. 文本结尾处描写接受日本投降仪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文中画横线句“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的本色”,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吕氏①曰:“为学必先虚心下气,乃能受天下之善。”自古圣贤为学,无不自逊志始。既能逊志,又必不怠,以充养而扩大之,然后己之所修,进进日益,如井之泉,愈汲愈来。来者,源源自生之意也。然知此理者多,持此念者少。信能念兹在兹,然后道聚于其身。学者读圣贤之书,闻师友之教,岂不欲从事?惟不能笃行,所以乍出入,乍信疑。苟信之笃,无一毫伪心,则所谓允怀也。是心常存无所间断则道自然参会贯通是所谓积也。惟敩②学半,此交修之义也。大抵教人与受教者,其功各半。师举一隅,学者当以三隅反。圣人之教,引而不发,上一半固赖提指之力,下一半必自用功可也。自古圣贤著书垂谟,载之方册,其教止及于半,其工夫之半,学者必自加讲求之力。
(摘编自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材料二:
子曰:“好学近乎知。”
圣人之言,有若不待辩而明,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
夫所谓智者,是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也。夫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不可以多得也。然识之不明,岂无可以致明之道乎?有所不知,岂无可以致知之道乎?学也者,是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向也不知,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知者哉?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是所谓“不待辩而明者”也。
然古之所谓学者,后世莫之或知矣。今自童子受一卷之书,亦可谓之学;虽学农圃技巧之业,亦不可不谓之学。人各随其所欲能者而学之,俗各随其所渐诱者而学之,均之为学也。虽其学之也,有好有不好。其好之也,有笃有不笃。而当其笃好之也,均之为好学也。
今童子受书如射御书数专为一艺者姑不论,学农圃技巧之业者亦姑不论。而世盖有人焉,气庸质腐,溺于鄙陋之俗,习于庸猥之说,胶于卑浅零乱之见,而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进退无守,彷徨失据,是其好之愈笃而自病愈深。若是而学,若是而好者,果可谓之近于智乎?此所谓“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也。
(摘编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注】①吕氏:指吕祖谦。②敩:教导。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是心A常存B无所C间断D则道E自然F参会贯通G是所谓H积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善,好的学问,形容词用作名词,与《鸿门宴》“今事有急”的“急”用法相同。
B. 道,途径、方法,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义相同。
C. 之或知,“之” 作“或知”的前置宾语,与成语 “时不我待”的“我待”结构相同。
D. 病,弊病、缺点,与《种树郭橐驼转》“病偻”的“病”意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指出只有做到谦逊立志,不懈怠,不断地充实、涵养,使学问扩展增大,才能使自己所修习的学问在汲取中不断涌现出来。
B. 材料一倡导教导和学习参半,大致上让教授的人和受教的人各自的功劳各占一半,体现了相互促进、共同修习的道理。
C. 材料二认为,孔子“好学近乎知”这句话似乎不需讨论就很明白,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却要加以讨论才能清楚。
D. 材料二中认为,小孩子接受书卷的知识,学习农业或园艺方面的技术,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这些行为都称为“学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
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
两则材料都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但主要目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说明。(3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①无断绝,此去随所偶②。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③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④,愿为持竿叟。
【注】①幽意:寻幽的心意。②所偶:所遇。③际夜:到了夜晚。④生事:人生世事。弥漫:不可捉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交代出行意图,“随”与“纵一苇之所如”的“纵”一样,含有无拘无束的意思。
 B.诗人从际夜、月低等时间维度写泛舟时间之长,从花路、溪口、西壑等空间维度写泛舟范围之广。
 C.“潭烟”两句生动描绘了诗人夜晚泛舟所看到的水雾缓缓飘动、月亮低垂树梢的动人景象。
 D.“晚风”六句记叙所见所闻,结尾两句抒发所感,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迷茫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6.对清幽意境的追求,深植于中国文化的审美基因中。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营造清幽意境的。(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是天经地义的人类本性,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时所说“ , 。”
(2)田园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 。”描写万物在春日复苏,繁荣滋长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与左图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对多数人来说,手机早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关掉手机。频繁地刷手机并沉迷其中,的确存在诸多危害,如影响注意力、思考力、学习力等。专家们将这一现象形象地描述为“脑腐”,这是一种定义,也是一种预警。当人类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等在无形中被“腐蚀”时,人类引以为敖的理性思维,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
“脑腐”现象的出现,存在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脑窝”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威胁,影响人的激素分沁,破坏大脑的自我修复,对青少年的健康影响更甚。另一方面,“脑腐”还会带来恶性循环。注意力碎片化会导致认知能力下滑,认知能力下滑又让人难以抵挡诱惑,进而加剧对手机的依赖。这种循环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 )地改变了大脑的工作方式,使人们失去专注阅读、逻辑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文明社会赖以维系的核心技能。
技术进步不可阻挡,我们需要做的是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法国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技术是人类的解药,也是人类的毒药。我们要对技术的高速发展心存警惕。”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就必须重建深度社交、培养批判意识、重新设置使用边界。我们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技术文化,去应对技术的时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数字迷雾中,丧失人之为人的思维与尊严。
在“脑窝”现象的认知保卫战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我们需要放下手机、重拾书本,这 ① 是在修复自己的大脑, ② 是给人类文明的未来投票。如此我们 ③ 能更从容地应对日益复杂的各种风险与挑战。
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悄无声息 B.不知不觉 C.耳濡目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我们就必须重新设置使用边界、培养批判意识、重建深度社交。
B.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我们就必须重建深度社交、培养批判意识、重新设置使用边界。
C.当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就必须重建深度社交、培养批判意识、重新设置使用边界。
D.智能手机开始“腐蚀”人类最珍贵的心智能力时,就必须重新设置使用边界、培养批判意识、重建深度社交。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文中第一、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3分)
文中“脑腐”一词属于仿造的新词。请结合内容,分析“脑腐”一词的含义及表达效果。(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时间是我们最残酷的敌人,它从不等待,也从不怜悯,只会不停地向前奔跑。
材料二:时间是我们最仁慈的朋友,它治愈了创伤,抚平了遗憾,让那些曾以为无法跨越的沟壑,都化作前行路上的垫脚石。
作为即将成年的你,在时代的巨变中,面对时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江市第一中学2025年秋高三语文月考试题答案
1.A
【解析】B.“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错误。根据材料一“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可知,“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并不等于“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且属于无中生有。C.“这都源自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错误。以偏概全。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屋檐与屋顶造型艺术,除了追求灵动之美,还体现了动静结合等辩证思想以及“取法自然”等美学观点,“都源于”表述过于绝对。D.“因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且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错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可知,“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的原因是“等级制度非常森严”,“ 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不是“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的原因,它也是“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一个结果。故选A。
2.D
【解析】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递进式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造型、色彩三个方面论证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用与美学价值。材料二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先以唐诗印证建筑形象的情态化,进而深入分析庭院空间的情态意蕴。故选D。
3.C
【解析】“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强调庭院空间及其中蕴含的情态。C.译文: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碧阑干外绣帘垂”描绘庭院内景象,有庭院空间且含情态。A.译文:辽阔的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树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如今有多少笼罩在这朦胧烟雨之中。其中水村、山郭、寺庙、楼台等场景并非内向性庭院式空间。B.译文: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描绘的是吴越之地的夜市、桥边、寺外等场景,并非内向性庭院式空间。D.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中描绘的朱雀桥、乌衣巷并非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故选C。
4.【参考答案】①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运用引用论证,以经典诗句作为论据,有力地支撑了作者关于建筑形象的情态化、庭院空间的情态意蕴的观点;②提升语言的美感、文学性与可读性。经典诗句精炼、优美、富有韵律,提升了文本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使文字具有诗意的美感,激发读者联想,引发情感共鸣,引人入胜。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4分)
【解析】①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作者的核心论点:建筑形象的情态化、庭院空间的情态意蕴,并非凭空提出,而是通过大量引用王维、杜甫、欧阳修、刘方平、苏轼等著名诗人的经典诗句作为直接证据,使论证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②在论述中穿插“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虫声新透绿窗纱”“香雾空蒙月转廊”等诗句,使文本语言丰富多彩,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引发情感共鸣。
5.【参考答案】 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取法自然”美学理念。采用木构建筑与斗拱飞檐,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体现对自然的欣赏与回归;②动静结合的哲学意蕴。飞檐和屋顶的“动态美”与木柱的“静态感”呼应,传承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③功能与色彩的统一。朱柱青檐的对比色设计;以冷色调斗拱与暖色调屋身的协调展现和谐韵律。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解析】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取法自然”美学理念。晋祠的木构建筑群,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 “天人合一”“取法自然”的思想,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能让人产生回归自然的感觉,体现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而斗拱有着整齐、对称、均衡的形式,各个部件之间协调、衔接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体现了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②动静结合的哲学意蕴。飞檐具有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而曲线型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与木柱的“静态感”呼应,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③功能与色彩的统一。朱柱青檐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就像材料中提到的“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冷色调斗拱与朱柱相互映衬,展现和谐韵律;实用和欣赏相结合,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
6. D 7. C
8. 【参考答案】(1)既照应了司令与三娃的相遇、三娃英勇牺牲等内容,又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使结构更加完整。(2)突显了与三娃相似的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3)与前文描述的战争的艰难与残酷形成前后对照,强调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对在抗战中牺牲的英雄们的缅怀与敬意,以及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升华了主题。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9.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司令对关中娃群体形象的高度概括。(1)“心高”指关中娃有高远的志向,他们不满足于平凡的生活,心怀保家卫国的理想,积极投身抗战。(2)“脚远”意味着他们不惧路途遥远和艰难险阻,毅然奔赴抗战前线,投身保家卫国的战斗,践行了“脚远”。(3)“胆大”表明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敢于拼杀,即使弹尽粮绝,也决不投降的大无畏精神。(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
10.BDG
【解析】原句标点:是心常存,无所间断,则道自然参会贯通,是所谓积也。句意:这种心思长久地留存,没有间断,那么学问之道自然就会相互参透融合,这就是所说的“积”。“是心常存”是主谓结构,故在B处断开;“无所间断”是“是心”的谓语, 故在其后D处断开;“是所谓积也”是一个表肯定的判断句,故在其前面的G处断开。故选BDG。
11.B
【解析】A.正确。善,好的学问,形容词用作名词。句意:这样才能接纳天下好的学问。/急,紧急的情况,形容词用作名词。句意:现在事情有紧急的情况。“善”和“急”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B.不正确。道,途径、方法。句意:难道就没有能够让它变得清晰的办法吗?/同“导”,引导。句意:我愿意引导人们,做前驱。“道”的意义不相同。C.正确。之或知,“之” 作“或知”的前置宾语。句意:后代也许没有人能够了解它了。/时不我待,“我”作“待”的前置宾语。成语意思:时间不等我们。结构相同,都是宾语前置。D.正确。病,弊病、缺点。句意:像这样越是专注地爱好学习,自身的弊病反而越深。/生病、患病。句意:(郭橐驼)患了脊背弯曲的病。“病”的意义不相同。故选B。
12.D
【解析】D.“这些行为都称为‘学习’”错,根据材料二“今童子受书如射御书数专为一艺者姑不论,学农圃技巧之业者亦姑不论”可知,材料二并不认为这些行为是“学习”,只是当时社会认为这些行为都是“学习”。故选D。
【参考答案】
(1)以前不明白的,我跟从他人学习弄明白,学习也不停止,哪有弄不清晰的呢?
(2)坚持一种观点就害怕被那些主张通达的人嘲笑,广泛跟从各种观点就害怕被那些主张专一的人非议。
(评分细则:参照解题思路,每小题每点1分,每小题4分,总共8分)
【解析】(1)“向”,从前、往昔;“明”,明白、懂得;“从”,跟从、跟随,此处也可以译为“从师”;“已”,停止。(2)“一”,数词用作名词,一种观点;“为……所”,被;“通”,通晓、通达;“非”,非议、责怪。
14.【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主要目的是强调为学要谦逊,不要有丝毫虚伪的心思,要笃定地相信圣贤之书,师友的教导,并切实地去坚持实践,才能学习到天下的好学问。②材料二主要目的是辨析“好学”与“近智”的关系,纠正后世误解,澄清和强调“好学”的真正内涵,引导学习者走向正确的为学之道。
(评分细则:答对一点1分,共3分)
【解析】材料一中“惟不能笃行,所以乍出入,乍信疑”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材料一开篇借用吕氏的话“为学必先虚心下气,乃能受天下之善”强调做学问必须首先做到虚心静气,再由“学者读圣贤之书,闻师友之教,岂不欲从事”“ 苟信之笃,无一毫伪心,则所谓允怀也”可知,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是为了强调做学问过程中要做到虚心静气,不要有丝毫虚伪的心思,要笃定地相信圣贤之书,师友的教导,并切实地去坚持实践,才能学习到天下的好学问。
材料二中“进退无守,彷徨失据”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材料二开篇孔子提出“好学近乎知”,但随后以“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提出质疑,指出后世对“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批判那种盲目学习、没有定见的行为,是为了说明单纯的努力和勤奋并不等同于“好学”,更不是真正的智慧。辨析了“好学”与“近智”的关系,纠正后世误解,提醒学习者,真正的“好学”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立场,否则即使“勉勉而学”“孜孜而问”,也会陷入“闻见愈杂,智识愈迷”的困境,远离智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吕氏说:“做学问必须首先做到虚心静气,这样才能接纳天下好的学问。”自古以来圣贤做学问,没有不是从谦逊立志开始的,既然能够做到谦逊立志,又一定不能懈怠,要通过不断地充实、涵养,使它扩展增大,这样的话,自己所修习的学问,就会一天天地进步,如同井里的泉水一样,越汲取就越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来”这个字,就是指源头处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意思。然而知晓这个道理的人很多,秉持这种念头去践行的人却很少。倘若真的能念念不忘时刻将这个理念记在心上,那么学问之道就会汇聚在自身。求学的人诵读圣贤的书籍,听闻老师、朋友的教导,难道不想照着去做吗?只是因为不能切实地去践行,所以才会时而投身其中,时而又产生怀疑、不信。如果能够笃定地相信,没有丝毫虚伪的心思,那就是所说的“允怀”了。这种心思长久地留存,没有间断,那么学问之道自然就会相互参透融合,这就是所说的“积”。只有“敩学半”,才体现了相互促进、共同修习的道理。大致教授的人和受教的人,各自的功劳各占一半。老师举出一个例子,求学的人应当能从这一个方面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圣人的教导,是引导启发而不是直接说出,上面一半固然依靠(老师的)提点指导之力,下面一半则必须靠求学的人自己去下功夫才行。自古以来,圣贤著书立说,留下可供后人遵循的谋略,记载在典籍之中,他们所传授的内容其实只占了一半,另外一半的工夫,求学的人必须自己去用心钻研探求。
材料二: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
圣人的话,似乎不需要讨论就很明白,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就不能不加以讨论了。
所谓智者,是那些见识非常清晰且无所不知的人。然而,见识非常清晰且无所不知的人,是不可能有很多的。可是,见识不清晰,难道就没有能够让它变得清晰的办法吗?有不知道的事情,难道就没有可以获取知识的途径吗?学习,就是能够让人变得清晰、获取知识的途径呀。以前不明白的,我跟从他人学习弄明白,学习也不停止,哪有弄不清晰的呢?以前不知道的,我跟从他人学习而知道,学习也不停止,哪有不能知道的呢?如果学习真的能够让人变得清晰、获取知识,那么爱好学习的人难道不能说是接近智者了吗?这就是所说的“不待辩而明”。
然而古人所说的“学习”,后代也许没有人能够了解它了,如今小孩子只要接受了一卷书的知识,也可以称之为学习;即使是学习农业或园艺方面的技术,也不能不被称为学习。人们各自按照自己想要的以及自身能力所及的去学习,不同的风俗也各自影响着人们去学习相应的内容,这都被视为学习。虽然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有爱好学习也有不爱好学习的。在爱好学习的人当中,学习有很专注的,也有不专注的。但在他们专注的时候,都被称为“好学”。
现在暂且不管小孩子读书,只学习射箭、驾车、书法、算术中一项技艺的,也不谈学习农业或园艺方面技术的人。不过世上大概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气质平庸,资质迂腐,沉溺在鄙陋的俗套之中,习惯于庸常猥琐的言论,拘泥于浅陋、琐碎且杂乱的见解,却还勤勉努力地去学习,孜孜不倦地去询问,迷茫困惑地去思考,急切匆忙地去践行,结果听闻的、见到的超来越繁杂,智慧和见识却越来越迷糊,往东走又担心违背了西边的道理,往南走又担心违背了北边的道理,坚持一种观点就害怕被那些主张通达的人嘲笑,广泛跟从各种观点就害怕被那些主张专一的人非议。进退都没有坚守(的意见),彷徨犹豫,失去依据,像这样越是专注地爱好学习,自身的弊病反而越深。像这样去学习,像这样爱好学习的人,真的可以说是接近智者了吗?这就是所说的“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
D 【解析】“‘晚风’六句记叙所见所闻”错误,中间六句没有写所闻。
【参考答案】①选取典型意象。诗中晚风轻柔,花溪静 谧,潭烟朦胧缥缈,林月低垂。这些意象渲染了清 幽的底色。②以动衬静。舟行缓慢,晚风轻拂,雾 气飘动,月亮后移。这些细微、轻柔的动态,让清 幽感更显真切。③融情入景。先有诗人“幽意无 断绝”的寻幽之心,才有清幽之景,使景物都染上 了一层主观的清幽意趣。
(评分细则: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参考答案】(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唐·高适《燕歌行》)/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其四》)/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开放性试题,答对即可)
18. C
19.A
20.①不仅 ②更(也) ③才
21.“频烦”改为“频繁”;“引以为敖” 改为 “引以为傲”;“激素分沁” 改为 “激素分泌”。(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
22.含义:“脑腐” 指因频繁刷手机、沉迷其中,导致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社交技能、理性思维等心智能力被逐渐 “腐蚀” 的现象。
表达效果①采用 “腐”(腐蚀)与 “脑”(心智、大脑功能)组合的仿造方式,生动形象地突出手机沉迷对大脑功能的损害,如 “腐蚀” 般缓慢且具有破坏性,易于读者理解这一现象的危害;②“脑腐” 一词简洁新颖,兼具警示性,能引发读者对手机依赖问题的重视,强化文章对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的论述效果。(评分细则:分析含义2分,分析效果每点2分,共6分。
23.写作
【材料分析】
【参考立意】
(1)以奋进回应流逝,以沉淀转化创伤
(2)在时代洪流中构建与时间的契约
(3)时间观映照生命观,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时间
【优秀例文】
与“时”相“伴” 化“敌”为“友”
有人说:“时间是我们最残酷的敌人。”也有人说:“时间是我们最仁慈的朋友。”以时间为敌,便会停滞落后;以时间为友,便可跨跃沟壑。与“时”相“伴”,它让我们懂得从不等待,从不怜悯;化“敌”为“友”,它让我们明白怎样治愈创伤,抚平遗憾。
时间如一匹野马,“从不等待,也从不怜悯,只会不停地向前奔跑”。
世上有一种无法倒回的东西,那便是时间;正因其一去不复返,我们领略了时间的残酷,明白了珍惜时间的迫切性。思想家们如孔子、司马迁等感叹光阴易逝而抓紧著书论作,将自己一生汲取的知识之精华融入历史长河,潺潺不息;邓稼先因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而抓紧对核导弹的研究,从而强化了祖国的国防能力;运动员知道比赛会如期而至,因而抓紧训练突破自我……时间易逝,我们才要抓紧当下;时光流转,我们才会懂得珍惜。吾辈青年当与“时”相“伴”,去观看人生中最壮丽的“日出”。
时间如前行路上的垫脚石,“它治愈了创伤,抚平了遗憾,助力人生”。
世上有一种没有味道的食物,那便是时间;正因其无色无味,我们变得淡然,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史铁生,身患残疾,但时间抚平了他的伤痛,让他有“在悬崖边上坐下来,看看山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的达观;樊锦诗,坚守大漠,六十年春秋,一甲子岁月,以时间为友,以时间为臂膀,书写着不凡的敦煌文化;钱七虎,为国门铸盾,为祖国助力,时间已经成为他唯一的伴侣,铸造了书于史册的地下长城……时间既是对过去的治愈与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宣言与挑战。吾辈青年当化“敌”为“友”,借力时间,去铸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时间犹如一辆列车,“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载着我们驰向光明的未来”。
世界有一张直达未来的车票,这便是时间;时间装载了我们对未来的斯许,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试看五年时间,从哪吒第一部到第二部的国漫崛起,赶上了时间的列车,奔赴中国电影中华文华的未来;再看Deepseek的科技前沿,时间催化,时间酿造,举世瞩目且惊艳全球;揆诸当下,许多青年沉浸短视频的碎片化时间中,忘记了时间的本质,抛弃了时间这位朋友,冷漠了时间的温暖,忽略了时间列车的速度……新时代新洪流新格局,你我早已乘上了时间之车,有的人能与我们一同向着远方的未来阔步前行,有的人将要被时间赶下列车。
时间之残酷,令人珍视美好,奋力奔跑;时间的仁慈,令人抚平伤痛,助长自信。在我们的旅程中,时间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它会在你迷茫困顿之时鸣响警钟,在你失落失意之时加油鼓励。
【评分细则】
补充说明:
1.字数扣分:601-800字之间,按评分标准扣分,每少50个字扣1分;600字以下(含600字) 36分左右,不再扣字数分;501-600字,27-35分,不再扣字数分;401-500字,20-26分,不再扣字数分;301-400 字,10-20分,不再扣字数分;200 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2.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
3.错别字:每3个字扣1分,重复不计,最多3分。
4.标点:3-5处扣1分,6处以上扣2分(最多扣2分)。
5.诗歌按行计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