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试卷
高二语文
卷面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一介《“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 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 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 “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 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3分)( )
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克己复礼。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 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①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②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看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③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④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⑤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⑥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⑦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⑧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⑨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⑩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托尔斯泰和那些“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形成对比,表明托尔斯泰的创作来自于土地。
B.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就是想要将这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做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C.托尔斯泰作为贵族扎根于大地上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就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D.作者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来自一个人脚踏实地的劳动,在被劳动完全覆盖与溶解后,就获得了滋养他饱满的诗情。
5.关于第七自然段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段文字里弥漫着声音、光影、气味,营造出想象的托尔斯泰的大地独特气息。
B.这段文字极富有画面感,选取了众多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上文第三段“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的“它们”含义相同。
C.结尾句中的“凹痕”是一个镜头式的文学意象,寓意着扎根大地,“深深的”烘托了托尔斯泰内心的沉重。
D.这段中的场景,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质朴温馨充满着乡野田间的烟火气味,与后文托尔斯泰在寒冷车站临终前的场景形成反差。
6.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6分)
7.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塑造成“耕作的诗人”,要表明自己什么样的情感态度?(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材料一:
孔子遭难陈、蔡之境,绝粮,弟子皆有饥色,孔子歌两柱之间。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不应,曲终而曰:“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知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不悦,援干而舞,三终而出。
及至七日,孔子修乐不休。子路愠见曰:“夫子之修乐,时乎?”孔子不应,乐终而曰:“由,昔者齐桓霸心生于莒,勾践霸心生于会稽,晋文霸心生于骊氏,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于是兴。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曰:“二三子从夫子而遇此难也,其不可忘也!”孔子曰:“恶,是何也?语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吾闻人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不成行。昔者汤困于吕,文王困于羑里,秦穆公困于殽。夫困之为道,从寒之及暖,暖之及寒也,唯贤者独知而难言之也。易曰:‘困亨贞,大人吉,无答。有言不信。’圣人所与人难言,信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杂言》)
材料二:
夫子适周,见苌弘,言终退。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廉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刘子曰:“方今周室衰微,而诸侯力争,孔丘布衣,圣将安施?”苌弘曰:“尧舜文武之道或弛而坠,礼乐崩丧,亦正其统纪而已矣。”既而夫子闻之,曰:“吾岂敢哉,亦好礼乐者也!” (节选自《孔丛子·嘉言》)
8.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苌弘语A刘文公曰B吾观孔仲尼C有圣人之D表E河目而隆颡F黄帝之形G貌也。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干,文中指盾牌,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中的“干”意思相同。
B.兴,文中指起来、起身,与《诗经·无衣》“王于兴师”中“兴”的意思不同。
C.烈士,文中指志向远大之人,与《龟虽寿》中“烈士暮年”的“烈士”意思相同。
D.正,文中意思是匡正,与《论语·学而》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用法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贡认为在陈、蔡被围之事不可忘却,孔子则认为正如久经磨练才能成就一位高明的医生,受困于陈、蔡也是件很幸运的事。
B.孔子认可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道基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高贵的品行这一观点,并援引《易经》以佐证。
C.苌弘观察孔子的形貌与举止,认为孔子是个能成就帝王之业的人,而刘文公则认为,孔丘只是个普通人,没有圣人的才华。
D.材料一中的孔子,是叙述者,通过记述孔子言行来表现其修心尚礼;材料二中孔子是被评述对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其形象。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居不幽则思不远,身不约则智不广,庸知而不遇之?(4分)
(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分)(《论语·颜渊》)
12.材料二中孔子自称“好礼乐”,材料一中孔子也多次回应弟子的质疑。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好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注】忆阴见及之作
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雄健的笔力勾勒出江阴作为一座江边城市的独特风貌,场景阔远而热闹。
B.颔联写人们重海外珍奇、贱本土出产,可见劳动者生计之艰难,蕴含了诗人的叹息。
C.颈联回忆往昔与昌叔的交往,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足见作者与友人交情深厚。
D.全诗在情感表达上不事藻饰,明白如话,写作风格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不同。
14.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的失落,他的失落表现在哪里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要想行得远,就要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2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16.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B. 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言:言语
迩之事父 迩:近
C. 物或恶之 物:事物
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17.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B. 故不孝不慈亡
C.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D.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8.指出与其它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C.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齐心协力奋战在抗灾斗争的前线。兰考人民怎么会忘记: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人们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斗志火焰……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更是泣不成声。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的亲人、阶级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虽然已去世了,可他的精神永存。①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②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③已被全县干部和群众广泛学习。④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⑤今天已化为物质的强大力量,⑥推进着兰考人民在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是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英雄形象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19.下列各句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书仿佛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为我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
B.到了山顶,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整个人仿佛精神了起来。
C.秋天到了,稻子成熟了,田里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D.因为我早就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20.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文中称焦裕禄前面用第三人称“他”,最后一段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人称转换的妙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0月阶段测试
1.B
2.D
3.材料一: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孔子对仁作了明确的界说。
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
材料三:阐释了“仁”的内涵,并指出“尚贤”的重要意义。
4 A
5 C
6 ①身为贵族,却离不开土地;死在去往更遥远的土地的路上。②写作与日常劳作联系紧密,稿纸相当于田园。③在生活中投身到日常劳动中去,和土地上的一切打成一片,从中获得诗情与创造力。
7 ①“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②表达作者对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的肯定与追求。③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的批判。
8.BEF (原文标点为:苌弘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
9.D
10.C
11.(1)所以,人不处困境思考就不能长远,自身不受拘束智谋就不会广博,怎么知道就一定不遇时机呢?( “故”“幽”“约”各1分, 句意1分)
(2)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一日”“克”“复”“归”,各1分)
12.孔子认为礼乐有教化功能,可调节人心(让人不骄不躁);孔子受困中“修乐不休”(弦歌不辍),可见其对理想的坚守自持。(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陈、蔡两国交界处遭难,断了粮,弟子们都面带饥容,孔子在厅堂两柱间唱歌。子路进屋拜见孔子说:“先生这时唱歌,符合礼的要求吗?”孔子不回答,唱完那支曲子之后才说:“君子喜好音乐为的是不要骄傲,小人喜好音乐为的是不要畏惧,谁知道这些事呢?你是不理解我却要跟随我的人吗?”子路不高兴,拿起盾牌跳舞,舞完三遍乐曲才退出。 
到了第七天,孔子仍然练习音乐不停。子路带着怨气进见说:“先生现在练习音乐,时机适当吗?”孔子不回答,练完了乐曲才说:“仲由,从前齐桓公在莒国萌生了称霸之心,勾践在会稽萌生了称霸之心,晋文公因骊姬的迫害萌生了称霸之心,所以,人不处困境思考就不能长远,自身不受拘束智谋就不会广博,怎么知道就一定不遇时机呢?”说完后站起身来。第二天摆脱了困境。子贡挽着缰绳说:“我们几个人跟随先生遭遇这场磨难,是不该忘记的!”孔子说:“唉,这是什么话?古语不是说吗?多次折断手臂才能成为良医。这次受困于陈、蔡两国之间,是我的幸运。你们这几个跟随我的人也都是幸运的人。我听说君主不受困厄不能成就王业,正直刚强的人不受困厄不能成就品行。从前商汤在吕地被困,文王在羑里被困,秦穆公在殽山被困。困厄作为一条规律,好比从寒到暖,又从暖到寒,只有贤人自己了解但难以说明。《周易》说:‘处困境一定能亨通,正直高尚的人最终吉祥,无灾祸。在困境中用言辞辨解别人也不会相信。’圣人与人们有难言之处,这是确实的啊。”
材料二:
孔子到东周拜访苌弘,谈话完毕,孔子告退。苌弘对刘文公说:“我看孔仲尼这个人有圣人之相。眼眶像河一样平正而直,额头高而突起,这是黄帝的形貌。胳膊修长脊背隆起,身高九尺六寸,这是成汤的仪容。然而他说话一定称述先王之道,谦恭有礼,博学多识,无所不知,这大概是圣人要兴起了吧!”刘文公说:“现在周王室力量衰弱而诸侯争霸,孔丘一介布衣,即使是圣人又能怎么样呢?”苌弘说:“尧舜文武之道已经废弛败坏,礼乐崩毁,孔子是要匡正礼坏乐崩的秩序吧。”过了一会,孔子知道了苌弘说的话,说:“我哪里敢承受这样的赞誉啊,我只不过是一个爱好礼乐的人呀。”
13 B
14 ①江阴繁华富庶,自己没有机会来此做官;②时光飞逝,在老年时失意;③只有朱昌叔能懂自己,其他人不能体谅(知音稀少)。
15(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6. A
17. C
18. D
19.(3 分)B(都表示想象、揣测。AC 项,表示比喻;D 项,是“相仿、差不多”的意思。)
20.(4 分) ①连续采用“是他”的句式,突出焦裕禄对兰考的贡献之大,表达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深切怀念之情;②运用排比,结构相似,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1.(6 分)第①句:将“了”改成“的”;第⑤句:将“强大”与“物质”位置对调;第⑥ 句:将“推进”改成“推动”。 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2.(4 分)①运用第二人称“你”,好像是作者在直接与焦裕禄对话,更有亲切感;②便于抒情,抒发了作者对焦裕禄的赞美之情,增强感染力。评分建议: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60 分)根据 2024 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