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5届高一语文10月月考
2025.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不同。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事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四个方面。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摘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七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能创造不凡,推崇工匠精神的企业一定是活力充沛的企业,这样的国家一定是市场环境健康的国家。
B.一个真正的“工匠”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没有完成时,所以不可能对自己的产品满意,也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与产品的升级换代。
D.当前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不良现象,这完全是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负面评价所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匠精神不仅指炉火纯青的技术,还包含着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和超然的人生信念。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必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我国自古尊崇工匠精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都体现出工匠精神。
D.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根本在于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主张人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B.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无人问津,有人故意摔碎使酒香四溢,获得金奖。
C.老子认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D.“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的发明,使中国报业技术处于世界最前列。
4.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同是论述“工匠精神”,但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色的布包
伍延秀
在偏僻的山城的旁边,有一间破烂的房子,歪斜地站在泥泞和荒草中间。房子的前半部快塌了,用几根树干撑着。在离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小路,穿过草丛伸入山中去。这里不是引人注意的地方,但偶尔路过这里的人,总禁不住说道:
“这是谁家的房子呀?为什么这样凄凉?”
十三岁的时候,我流浪到这里。因为没有钱,天又下着雨,黑夜中我爬出了城,找到了这间黑黝黝的房子。起初,我以为这是绝了香火的人家,我大胆地把门推开,想走进去。当我的右脚刚跨过腐蚀的门槛时,一个老妇人惊愕地叫了起来:“呶呀?”
这使我感到又高兴又惊奇,赶快用僮话轻轻地说:“伯妈!是我,落难人。想在你这里住一夜,可以吗?伯妈!我没有钱。”我说着,慢慢地摸进去。
“好娃娃!你来吧!”她说。我进去了,她将我抱住,坐在炉边的木桩上。
我走了一天,没有吃饭,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很疲倦,就躺在她的怀中。她因为我是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很高兴地问了我许多事情,也说了她自己的身世。我才知道,这是一个姓唐的六十多岁的寡妇。她丈夫在的时候,靠卖柴草过活。生了个孩子,叫刚宁。刚宁刚刚四岁,她丈夫就患疟疾死了。她就在给人缝针线、卖柴草的饥饿日子里,把孩子养大。她满怀希望靠着孩子度过晚年,但是孩子刚刚十八岁,就被县上抓去,阻击当时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样,她的希望就被永远地埋葬了,她也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
从此以后,她就常常关着门,流着泪,动也不动,悄悄地坐到深夜。有时候,她也常常站在窗前,好像盼望着什么似的,从破烂的窗框中,眺望着荒芜的旷野……后来,我朦朦胧胧地睡着了,不知道她在说些什么。
突然,我觉得她离开了我,便惊醒了。朦胧中,我看见她自己正从火炉中,扒出一颗火,吹燃着松香,房子亮了起来。一对哭红了的眼睛,黄瘦的、满是皱纹的脸,和那披在肩膀上的灰白的长头发,使我很自然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遭受苦难折磨的不幸老人。她慢慢地从玄色的破烂衣服中,掏出一个小红布包来,正要把它打开,突然发现我已经醒来,正好奇地看着她,又急忙把小包包收起来,只是看着我微笑着。
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促使我走过去,抱着她说:“伯妈!给我看看是什么!我不要你的。”
她甩脱我的手,哄着我说:“小娃娃看不得,看了会瞎眼哩!”
“不,你哄我,你哄我。”我顿着脚向她要,几乎爬到她的身上。而她很快把拿着小包包的那只手,高高地举起来。后来,我和她讲好,不弄坏,不要她的,不告诉旁人,才给我了。
我接过小红布包包,一层一层地解开。当我快要解到最后一层的时候,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
“慢点呀!慢点呀!狗崽儿,不要弄坏啦!”她见我解得很快,就喊起来。
我性急,很快地把七八层布包解完了,最后现出一个鲜红的纸包,看见了一张很平整的红军用的一元钞票。钞票后面,放着一张红纸条。纸条上面,写着歪歪斜斜的汉字:
亲爱的苗、瑶、僮、侗的同胞:
你们不知道我们是怎样的人吧?让我告诉你们,我们是工人、农民自己的武装,是你们民族的真正的兄弟。为了你们,也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必须联合起来!打倒日本鬼子!打倒压迫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北上抗日去。昨天在你们这里住,用了柴草二十斤。谢谢你们!敬礼!
中国红×方面军士兵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
我刚刚看完这字条,她又忙着从我的手中抢过去,对我说:“懂了吧?我的好娃娃,你讲一讲!”
于是,我把钞票和我所知道的红军的情形告诉她。她听了后,紧紧地抱着我,兴奋地说:“要是没有他们,我这小窝窝,早就倒下啦。”说完,她拿着灯,拉我到窗前,指着窗外的撑着房子的几个大树干说:“是红军给我撑的呀!我的好娃娃,告诉我吧,他们在哪里?”
“在——北——方!”我想了一会,快乐地伸出一个小指头,指着北边。但是,她还是很不满足,又张着没有牙齿的嘴巴问:“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我没有办法回答她。等了一会,我钻进她的怀里说:“伯妈!刚……刚宁哥哥,跟他们去就好哕!”
她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眼睛里充满了泪……
夜深了。狂风扫着窗外的旷野,发出呼呼的啸叫声。一只老鹰,在古老的枫树上,拍着翅膀“呦呦”地嘶叫着,好像在渴望着黎明的到来。
(选自《延安文学作品·短篇小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我”的询问引出伯妈自述身世,交代了红军北上抗日面临的阻碍。
B.伯妈同意“我”借住一夜,并称“我”为“好娃娃”,体现了伯妈的慈爱善良。
C.丈夫病逝,儿子被县上抓去了,伯妈孤身一人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
D.红纸条上的文字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红军严明的纪律及军民鱼水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详写伯妈所处环境破败荒芜,既表现她生活孤苦,也为“我”流浪到此做铺垫。
B.伯妈讲述身世的情节,避免解“红布包”令人疑惑时插入过多叙述,情节更自然。
C.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故事更加真切感人。
D.在“我”解红布包时,小说对伯妈的动作、外貌、语言等描写表现她担心的心理。
8.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4分)
9.本文“红色的布包”与《哦,香雪》中的“铅笔盒”都在小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的相似之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梁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①,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注】①弦歌,指担任县令。三径:指隐居的住所。
材料二:
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如是而已矣。
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岁终A会B郡遣C督邮D至县E吏F请曰G应束带H见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麾而去之”与《塞翁失马》“人皆吊之”中的“之”用法相同。
B.去,离开,与《短歌行》中“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C.故,所以,与《陈涉世家》中“广故数言欲亡”的“故”意思不同。
D.居,担任,与《捕蛇者说》中“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的“居”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情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写《五柳先生传》来自况。
B.陶渊明曾经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后来饿病了,躺在床上很多天,檀道济赞同他的行为,并赠送他食物。
C.材料一中提到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大司马,这一史实是王夫之所说陶渊明“以世家而为仕”的重要依据。
D.王夫之指出了陶渊明“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句话的负面影响,强调言辞不能不谨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5分)
(2)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诡其辞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日还郊
王勃
闲情兼嘿语①,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②赋,花树满春田。
【注】①嘿(mò)语:沉默。②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写春游时郊野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悠闲的心情,也在闲兴中寄寓了作者的沉思。
B.首联点明还郊原因,暗示诗人在现实中缺少志同道合者,希望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C.颔联从视觉出发,写出碧绿如带的景象,榆荚成串如古钱一般,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
D.尾联写田野的路边满树繁花,春色正浓,呼应标题“春日”,也将情思融入景中,情景交融。
15.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也创设了“鱼”和“鸟”的意象,但其蕴含的情感与这首诗明显不同。试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 , 。
(2)《短歌行》中写诗人在激越不平的宴饮歌声中忧思不忘的诗句是: , 。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这是诗人进入官场后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4)《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 , , 。
( 5 )《沁园春·长沙》中,“ ”这句诗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钟扬说过:“人不是因为伟大才善梦,而因为善梦才伟大。”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更需要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 ① ,忘我工作。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泥腿子专家”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蹲下身子一行行地仔细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月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 ② 的水稻植株上。他 ③ 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材料中划波浪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钟杨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了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B.陶渊明在“复得返自然”的淡泊中,展现出世间另一种美好的人生。
C.“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囔着。
D.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10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
19.请简要赏析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20.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分别以明月和乌鹊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乌鹊向南飞来寄寓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名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殷殷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意象的更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以及对人生思考的不断深入。
B.胆小的香雪为获得小小的一个铅笔盒,勇敢地跃上了踏板,随着火车向西山口驶去。
C.《红烛》这首诗构思精巧,想象新奇,语言生动,为新文学的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功绩。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对学生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相应的管理。
四、写作(60分)
22.请以“又是一年秋风起”为题,写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2025.10
1.A (B.“无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错误。材料二提到工匠“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指工匠个人“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但并不意味着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没有完成时就得不到社会认可。C.“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错误。原文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选项“只追求”表述太绝对。D.“这完全是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负面评价所致”错误。原文说“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主要是不“尊崇工匠精神”和没有“形成相应体制”两个因素造成的。)
2.D(“根本在于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错误。材料三提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而“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措施,并非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
3.B (A.强调对待工作的恭敬、认真态度,与工匠精神中“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的内涵一致。B.表现出人的机智,是对商品的宣传途径,与工匠精神的核心(技术、品质、态度)无关,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C.强调注重细节、脚踏实地,与工匠精神中“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追求一致。D.王选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中国报业技术领先世界,体现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勇于创新”,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典型体现。)
4.①首先提出工匠精神内涵及弘扬它的必要性。②接着分析我国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③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弘扬工匠精神。
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③材料三侧重论述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及做法。
6.C (“伯妈孤身一人躲在偏僻的山谷里等待红军回来”错误。结合上下文分析,伯妈是“被迫集中在这个偏僻的山谷里”的,伯妈是想念自己的儿子刚宁,怀念红军,并非在此等红军回来。)
7.D (“外貌描写”错误。由“她突然走到门口,用身将门板堵住,嘴唇微微地颤动着。很显然,她怕我拿走这个东西”可知,没有外貌描写。)
8.①渲染深夜粗犷苍凉的气氛,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深化主题,“黑夜之中的狂风啸叫”象征社会黑暗,“渴望着黎明的到来”象征人民对光明的期盼,表达“我”与伯妈对于革命胜利、美好未来的憧憬。(每点2分)
9.①塑造形象。本文借助红布包写出伯妈对于红军的敬重和感恩,塑造了红军将士纪律严明的形象。《哦,香雪》借助铅笔盒塑造了香雪渴求进取、坚毅执着的山村少女形象。
②暗示主旨。本文紧扣红布包的来历,歌颂抗日红军的与少数民族兄弟的鱼水关系。《哦,香雪》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现代文明的象征,象征了改革开放初期山村少年对山外世界的执着追求。(每层3分)
10.AEG(句意: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11.D(A.都是代词,他或“它”。B.离开/过去的,逝去的。C.所以/故意。D.担任/居住。)
12.B(“檀道济赞同他的行为”错,根据材料一“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可知,檀道济认为现在是盛世,陶渊明应该出来做官,不应该隐居自苦,所以他并不认同他的行为。)
13.(1)双亲衰老,家里贫穷,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职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
(2)用意深远,但终究不可以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所以就用了托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情趣,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来自比,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双亲衰老,家里贫穷,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职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里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去任职。亲自耕种来供养自己,最终变得衰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这样地苦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与贤人相比,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出任县令为过隐居的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材料二:
陶渊明隐居不做官,是因为他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以做官,也不忍心做官。他曾小试牛刀,在彭泽县做过县令,他因为出身官宦世家而出来做这个官,做官是合乎道理的。陶渊明做官之后,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不可以做官,于是就弃官而去,他的用意很深远。用意深远,但终究不可以在语言上表达出来,所以就用了托词。不能在语言上表达出来而姑且采用托词,并不是因为他畏惧祸患。当时东晋尚未灭亡,刘裕还没有篡权夺位,(陶渊明在这时)先把没有发生的事揭露出来,本来就不可以。万一刘裕早死三年,其子刘义符又不能够篡夺权位,就如桓温死后,谢安可以使晋复兴一样,为什么将没有发生的谋逆罪名强加给再次振兴东晋的功臣头上,说出那样过分的言辞呢?这是身为君子之人的厚道表现。所以陶渊明归隐时,只说,“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仅是如此而已。
尽管如此,他这样的话一出来便会助长无礼之人的傲气,那些无礼之人不进行仔细揣摩而乐于称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那么,陶渊明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存在错误的。君子出仕为官,不仅是要践行道,同样也要遵行义。君子结交上下级,一定遵守当时君王订立的制度,这不仅是守法的表现,也是守礼的表现。县令必须束好自己的衣带去见郡里监察地方的督邮,这出于君王的诏令、郡守的指示,是担任县令的人必须依照礼制严加遵行的规范。县令只要知道对方是督邮就应该遵守礼节,难道守礼还要看督邮具体是谁吗?对方是老是少,贤能与否,根本就不需要过问。言辞不可以不慎重,传诵古人所说的话,不能不理解其所含有的深意而只去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这个道理就是如此重要啊!
C(“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错误,“榆青缀古钱”把榆荚比作成串的古钱,是写出其茂密的状态,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喜爱,而不是表现作者闲居生活的富足。)
①陶诗“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鸟”和“鱼”用来比喻天性自然却被羁绊住的自己,借“鸟”“鱼”对于树林、渊池的思恋写出了作者身在官场,身心被约束不得自由而渴望回归自然的急迫心情。②本诗中的“鱼”和“鸟”指自然中真实的景物,“鱼”和“鸟”形态舒展自由,共同营造了山水的生动灵气,烘托了作者闲散的心情以及对山林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3)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4)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①分秒必争、争分夺秒、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夜以继日;②鹤立鸡群、与众不同、不同寻常……③屏气静神、屏气凝神。
A(文中的引号和A项中的引号都是表特定称谓。B. 表直接引用。C.表特殊含义。D.表强调突出。)
连用一连串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扎身田垄、注重实践,工作认真,兢兢业业。表现出人物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一丝不苟。抒发了作者对袁隆平的钦佩不已。
D(“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A(B.语序不当,应为“一个小小的铅笔盒”;“香雪”与“驶去”主谓搭配不当,C.“开创了辉煌的功绩”动宾搭配不当,可将“开创”改为“铸就”。D.“为了防止”否定不当,“防止”与“不再发生”不合情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