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课件(共5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 唐宣宗《 吊白居易》) 。
“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贵为天子,为一文人写悼亡诗,很是不寻常。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白居易的“ 琵琶篇”——《 琵琶行》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歌行体”这种诗体的特点。
赏析对比、衬托、比喻等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环境描写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分析琵琶女的形象,领悟诗人天涯沦落的感伤情怀。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学习目标
知人论世
白居易(772年—846年)
乐天
香山居士
中唐
现实主义
《新乐府》《秦中吟》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者简介
772年:遇水而生叫居易--《礼记》:君子居易以俟命。《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
782年( 11岁):初识邻女叫湘灵——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787年(16岁)声名才子动京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
798年(27岁)移家洛阳别湘灵——《寄湘灵》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
800年( 29岁)以第四名及第---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作者简介
801年( 30岁)吏部科考相识23岁元稹
803年(32岁)以书判拔萃科登第与元稹同授秘书省校书郎
804年(33岁)迁家长安母拒与湘灵婚——《冬至夜怀湘灵》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06年(35岁)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试为歌之《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也六宫粉黛无颜色。
815年(44岁)被贬江州途中偶遇湘灵父女抱头痛哭
816年(45岁)任江州司马,作《琵琶行》
831年(60岁)元稹卒于武昌,作《梦微之》:君埋地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846年(75岁)卒于洛阳,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作者简介
代表作:《白牡丹》《买花》《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
知识点:
“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淫靡.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知识点
白居易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白居易等人倡导的诗歌领域的一次变革。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有三方面要求:第一是用新题,第二是写时事,第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
新乐府运动
作者简介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创作变化
琵琶行写于元和11年(公元816年),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期的作品。这次打击在白居易的心灵留下很深的创伤,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在浔阳江边送客时,遇到从京城流落此处善弹琵琶的倡女。诗人听其感伤身世,也引起自身的贬谪之感。作者与琵琶女虽有官、妓身份的悬别,遭遇却同病相怜。他们都曾在京师,曾有过盛时,又都经历了天涯沦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诗人把她引为同调,写来格外动人。
其实平日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讽喻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写作背景
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歌、行、吟、引、曲、谣、辞统称“乐府歌行体“,属于古体诗。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多口语化,声律自由”,富于变化,便于叙事、抒情。
汉乐府:指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
铮 悯然 转徙 浔阳
瑟 声声思 捻 霓裳
衣裳 红绡 钿头银蓖 谪居
还独倾 呕哑 嘲哳
(zhēng)
(mǐn)
(xǐ)
(xún)
(sè)
(sì)
(niǎn)
(nícháng)
(cháng)
(xiāo)
(diànbì)
(zhé)
(huán)
(ōuyā)
(zhāozhā)
读准字音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 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名作状,在夜里
歌女。
倡,古时歌舞艺人。
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即“能手”
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畅快
叫(手下人)摆酒。
酒:名作动,摆酒
译文:元和十年,我贬官到九江当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淙淙,很有京城里的韵味。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小序
状后
省略、状后
文本研读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泊憔悴,转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漂泊沦落
古义:于是创作
今义:因此
名作动,作诗
指七言诗。
译文: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叙述了年轻时候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飘零憔悴,在江湖中间辗转流离!我从京城里贬官出来,已有两年,心情平静,安于现状。听了她的话,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因而作了这首长诗送给她,共计六百一十六字,题名叫作《琵琶行》。
小序
贬官降职和流放
淡泊宁静的样子
(京官)外调。
状后
代词,这
文本研读
作者在诗前序中提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意”是什么意思?从正文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予以概括。
自我状态
生活环境
生活方式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序与诗文的关系:①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②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时间:被贬第二年的秋天
地点:湓浦口
人物:作者、客人、琵琶女
事情:送客闻琵琶、聆听琵琶曲、听诉身世苦
本诗的写作动机:同病相怜伤迁谪
奠定情感基调:凄切伤怀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
(1)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 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 擢。提升官职。
(4)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左迁,降级。
(5)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6) 黜。“黜、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
(7)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9)孝廉。汉代选拔各级官吏的科目之一。孝廉是能尽孝道,做事正直。
知识补充
重闻琵琶
青衫湿
05
同病相怜
伤迁谪
04
歌女倾诉身世苦
03
江上聆听
琵琶曲
02
江头送客
闻琵琶
01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思考诗文按什么顺序写?
时间顺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地点、人物
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互文)主人和客人下马走进船中
“惨”!(离愁、沦落)
为琵琶女的出场营造氛围
顶真直接抒情、情景交融
侧面烘托:
音乐的美、琴技的高超
浔阳江边闻琵琶
埋下伏笔,并和后文“地僻无音乐”照应
“枫叶荻花秋瑟瑟”有什么作用?
1.点明时节。
2.寓情于景。
3.渲染离别时的萧瑟愁绪。
4.奠定全诗悲怨哀凄的基调。
1.点明时间。
2.寓情于景。
3.烘托出送别客人时的感伤孤寂之情。
4.为琵琶女的出现创设氛围。
“别时茫茫江浸月”有什么作用?
(互文)指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上船,在客船中饮宴饯别。
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互文见义 ,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毛泽东)
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又称“顶针”“连珠”。修辞格的一种。后句或后段开首重复前句或前段末尾的语言成分,首尾蝉联,环环相扣。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顶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序曲
第一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曲终
总写
情随声出
低沉抑郁
沉重舒长
轻细急促
错落有致
婉转流畅
低沉抑郁
清脆圆润
曲终收拨
激越雄壮
缓诉悲情
欢快明朗
沉吟冷涩
高亢激越
戛然而止
思考:本段写了音乐各阶段什么特点?
二闻琵琶·明写、详写
解读正文(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运用拟声叠词、比喻、通感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了形象可以感知的实体
手法 诗句 声音特点
拟声叠词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 粗重急促
比喻(以声喻声) 如急雨、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通感(以形喻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 悠扬婉转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 高亢激昂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琵琶声——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
①突出了音乐效果。“悄无言”还沉浸在音乐中,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能突出音乐的感染力
②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诗人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乐声已经消失,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这两句诗,把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
简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达效果。
绘出音乐变化曲线图,并尝试通过音乐的起伏变化感受琵琶女情感的变化。
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
凝绝不通
银瓶乍破
铁骑突出
四弦一声如裂帛
嘈嘈切切
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沦落天涯的无奈
抛弃人才的控诉
诗歌精彩而细腻地写出了琵琶曲的感人效果。诗人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
角度:①弹奏的动作。“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体现技艺之高超。
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幽咽、凝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
③听众的反应。“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如痴如醉,进入忘我境界。
①以声喻声,以形写声。借助形象贴切的比喻,打通听觉和视觉的通感等手法,把美妙的旋律、变化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以声传情,声情交融。“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直接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侧面烘托,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
③其他如象声词和双声词的摹写,弹奏动词的恰当运用等都极富感染力
转、拨、掩抑、思、诉
大弦—嘈嘈—急雨
小弦—切切—私语
错杂弹、落玉盘
间关—滑
幽咽—难
冷涩—凝绝
不通—暂歇
银瓶-乍破-迸
铁骑-突出-鸣
收拨、划
一声、裂帛
秋月白
过渡
高潮
尾声
《霓裳》《六幺》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
沉重舒长
轻细急促
清脆圆润
婉转凝咽
声弦暂歇
雄浑激昂
清脆凄厉
戛然而止
以议评声
以喻摹声
以形绘声
以人衬声
以景托声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
悄无言
余音绕梁
第二次演奏
对琵琶曲的多角度描绘
序曲
开始
发展
叠词传神
乐器和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
听钟声则思武臣,听磐声则思死封疆之臣、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礼记·乐记》
1.《琵琶赋》的传说:公主和亲所用——幽怨、悲哀、惆怅、迷惘
2.元稹《琵琶歌》(810):“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寄托作者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慨叹,以琵琶曲调的呜咽凄惨暗示自己心情的抑郁)
3.羊士谔曾作《夜听琵琶三首》(生活的年代早于白居易,他在描绘琵琶弹奏出的曲调时突出它的低沉、苍凉,仿佛是闺中思妇的倾诉,又仿佛是边地流水风沙的呜咽之声。)
拓展:琵琶的情感负载——琵琶曲是传递悲伤、哀怨之情的媒介
聚焦“沦落”轨迹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探究】阅读诗歌第3段“歌女自诉身世苦”,说说琵琶女又有怎样的遭遇?
年纪幼小,技艺高超
长辈赞服,同辈嫉妒
色艺双绝,红极一时
放纵奢华,乐而忘返
年长色衰,漂泊憔悴
今昔对比,孤苦凄凉
回首往事,悲恸不已
对 比
京城名倡
商妇(怨)


琵琶女人生遭遇与乐曲的暗合:
年轻时春风得意的愉悦——琵琶声的清脆圆润;
年老色衰时孤独寂寞冷的抑郁——琵琶声的婉转低沉;
回忆往昔时落差巨大的愤激——琵琶声的激越雄壮。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琵琶女身世的效果
解读正文(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当年
京倡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而今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探究】阅读诗歌第4段“白居易自叹谪居江州苦”,说说白居易有怎样的遭遇?
天涯沦落,引为知己
谪居卧病,雪上加霜
地处偏僻,烦恼苦闷
猿鸟哀鸣,更增悲凉
良辰美景,孤独空虚
难逢知己,赋诗表意
妙乐难求,知音难觅
被贬放逐
孤独失意

才高位显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用原诗文概括回答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当年
京官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而今
谪官
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哪两句诗把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联系在一起?
作者会发出哀叹,是因为他与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琵琶女
白居易
来历相同
才华相同
遭遇相同
情感相通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自去年辞帝京
名属教坊第一部
诗才盛名
漂泊憔悴
被贬江州
借曲抒怀
闻曲伤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句,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1. 一个”本是京城女“,另一个”去年辞帝京“,两人都是从长安漂泊到偏僻江州;
2.一个是艳名满天下的乐伎,一个是才华横溢,名誉天下的大诗人;
3.一个是因为老去颜色故嫁给商人妇,另一个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君王惨遭流放。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两个人都是由盛而衰的遭遇。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贬谪环境的萧索?
①居住环境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②无丝竹之雅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③生活孤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文本研读
第四段为诗人自述,就内容和写法而言,与上一段的琵琶女自述有何不同?
叙事详略,变化有致。上一段有关琵琶女自述身世,写长安的欢乐生活比较详细。
诗人的自述,着重写谪居浔阳一年来的寂寞。琵琶女的昔盛,就是诗人的昔盛;诗人的今衰,就是琵琶女的今衰,二者相互补充、呼应。
思考: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贬谪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写作背景
正如《唐宋诗醇》评价《琵琶行》语:“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琵琶行》是白居易对琵琶女命运的“转借” 和“假注”,从别人的不幸想到自己的不幸,借别人的不幸抒发自己的不幸。在文学史上,许多中国文人因为某些原因失去君王御用后,在抒情方式上不敢直截了当。对自己的遭遇有想法,也不敢在诗中明说,只能借比兴、象征、暗喻等手法委婉传达。白居易也是这样,虽说是琵琶女和诗人的对话,但更像是诗人在跟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样,仿佛借着琵琶女的琴声,将自己内心中敢怒敢想却不敢言的话统统表达了出来。所以,这里的“情”有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失意的感伤。
赏析探究
“重闻琵琶青衫湿” ——谁解青衫泪?
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
①分别的感伤,送别友人,前途渺茫,思之感伤;
②景物的感伤,湓浦江口,风清月寒,枫叶飘零,荻花飘飞,睹物伤怀;
③赏曲的感伤,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共鸣;
④听诉的感伤,琵琶女悲剧命运激起了诗人深深的怜悯;
⑤自我的感伤,诗人早年,才华横溢,誉满天下,今朝沦落,孤独幽怨。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思考:“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①伤琵琶女:“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来就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毛泽东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其然岂其然乎? ”白居易的伟大还在于他有一颗平等的心。
《琵琶行》
白居易
江头夜送客
月夜弹琵琶
月夜听琵琶
乐女话身世之苦
诗人述迁谪之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
白居易
明线
暗线
开篇置景
营造氛围
结篇点题
抒发感情
引出
引出
双线结构
巧妙构思
一是以乐女弹奏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琵琶行》中的艺术典型
典型形象:
典型乐声:
典型境界:
典型感情:
典型氛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文本精读:全文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 意境特点 作用
枫叶荻花秋瑟瑟 别时茫茫江浸月 情景交融,表达了悲伤的离别之情。营造出哀伤的氛围,为故事定下凄切的感伤基调。
唯见江心秋月白 表达了琵琶女高超技艺的感染力,天、地、人都沉浸其中。
绕船月明江水寒 情景交融,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哀的心情,描写其年老色衰后被人冷落的命运。
黄芦苦竹绕宅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 情景交融,烘托出诗人被贬后孤独、凄冷、悲哀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感伤、凄清
清冷、宁静
凄凉
孤独
悲哀
江、月都是实景,是〈琵琶行〉中最重要的景物,它们一起构成了一幅月夜江景图,起了借景抒情,融景入情的作用。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人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就在主客即将分别时,沉浸在茫茫江水中一轮惨白的月影映入眼帘。想想自己客居他乡,前路茫茫,今朝又和朋友分别,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此情此景,把秋意之浓烈,离别之凄苦渲染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顿生无限伤感,也为下文叙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和抒写诗人的迁谪漂流作铺垫。
文本精读:诗中有四处以「江、月」寄寓情感,试说明其意涵
以「江、月」寄寓情感
1
文本精读:诗中有四处以「江、月」寄寓情感,试说明其意涵
以「江、月」寄寓情感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高超的演奏在「四弦一声如裂帛」中结束时,四下无声,只有浩渺的江水映照着皎洁的明月。此句将月色完美的融入听完乐曲后的舒畅意境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女年华老去、门前冷落,不得不委身于一个重利寡情的商人。丈夫经常外出经商,她一个人在江口守着空船,只有绕船的月光和寒冷的江水为伴。正是这孤寂的情境,使她缅怀过去,衬托出琵琶女的孤单与寂寞。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此时此景,正是人间好时节,然而却只能取酒
独倾,以乐景衬哀情。
2
3
4
文本精读:琵琶女的弹奏分3次描写
原文 描写方式 作用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略写,侧面描写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 从侧面烘托琵琶女的高超琴技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详写,正面描写 连用八个比喻,拟声词、叠音词 从正面描写琵琶女的高超琴技,
原文 描写方式 作用
此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明晰主旨
思考:这本课三首诗均表达了作者各自的生命状态和精神世界。试结合诗歌填出下表内容。
课文 生命状态(同) 内心情感(异) 抒情方式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失意苦闷 壮志难酬 苦闷、怅惘、傲岸、自信 记梦游天姥
登高 悲秋苦病、忧国伤时 记登高所见
琵琶行并序 才高被弃、迁谪之痛、天涯之感 叹琵琶女才艺与身世
对比总结
(1)【2020全国1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来自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既写出琵琶女的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        ,         ”。
(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暂歇后“    ,        ”两句表明乐音又变得激越、雄壮。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理解性默写
(6)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        ,        ”。
(7)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8)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       ”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以此来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9)“        ,       ”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10)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描写自己听着琵琶女第二次弹奏,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凄切之情,因而不禁泣下沾襟的句子是“    ?         ”。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青衫湿
座中泣下谁最多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