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区鲁能巴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江北区鲁能巴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2028届高一(上)学月考试
4.考古发现,西周晚期某奴隶聚居遗址中,出土了刻有“夺我食”“离彼主”的陶片,还
发现被刻意砸毁的奴隶主青铜礼器—部分礼器表面留有奴隶反抗时的敲击痕迹:同时期
政治试卷
文献《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
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诗人将剥削者比作肥大的老鼠,将幻想中没有剥削和压
命题人:罗娇、罗静
审题人:胡双洋
迫的理想国称为“乐土”。这些材料共同反映了奴隶对奴隶主剥削的憎恨与抗争意愿。对
注意事项:
此,可以这样理解()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②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当时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③奴隶阶级试图通过反抗斗争来推翻旧有的生产关系
④“乐土”的幻想说明当时已具备新的生产关系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1.磁山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主要分布于河
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
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用于收割的石镰,用于翻土的石铲,用于给谷
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这表明()
物脱壳的石磨盘和石棒,以及储存粮食的窖穴。同时,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纹饰基本一致,
①雇佣工人和奴隶一样,仍处于被剥削、毫无人身自由的从属地位
墓葬中的随葬品多为日常工具和陶器,数量与种类差异极小。面对这些珍贵的“无字史书”,
②劳动价格的提高改善了阶级关系,但未改变资本主义剥削本质
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
①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②不同的阶级在生产过程中平等互助
③工人待遇的改善有利于解决劳资矛盾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④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
④资产阶级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不能消除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A.①②
B.①④
D.③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②③
2.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写道:“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6.在封建社会,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依附于地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看似“自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精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剥削本质。下列与该历史时期特征一致
由”,却因不占有生产资料,必须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这两种生产关系最核心的区别在
的是()
于()
①部分地区地主以“定额租”“分成租”占有农民80%以上劳动产品
①剥削的基础不同:前者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后者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
②城市出现、文字发明、国家产生
②劳动者的人身地位不同:农民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工人则拥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③金属工具普及推动了生产力,但是劳动者仍受残酷剥削
③主要矛盾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后者是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
④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依附地主并承担苛捐杂税
④剥削的特点不同:前者剥削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后者剥削具有隐蔽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运用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国家起源的一般
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
规律。下列基于唯物史观的国家起源过程推导,最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己的政治统治。”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新世界》中主张“依靠富有的企业家投资,
A,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确立→阶级形成→国家产生
建立‘法郎吉’协作社,实现社会和谐”;欧文在《新社会观》中写道:“资本主义使劳
B社会分工出现→私有观念产生→氏族制度瓦解→阶级形成→国家产生
动者陷入贫困与苦难,我试图通过建立‘新和谐公社’,让人们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C.氏族首领权力扩大→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建立军队监狱→国家产生
但最终都因缺乏现实基础而失败。由此可见,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
D.私有制出现→生产力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国家产生
性在于()
政治试题卷第1页共8页
政治试题卷第2页共8页高2028届高一(上)学月考试
政治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2
3
4
5
6
8
9
10
11
12
13
14
D
B
A
B
B
B
D
B
B
B
B
C
C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24
(A)25
(B)24
(B)25
B
B
C
A
D
C
A
A
B
A
D
B
1.D【解析】从发掘出的石镰、石铲等工具,可以推断,
磁山文化处于新石
器时代早期,属于原始社会范畴,当时人们是以氏族为单位聚居生活,共同
进行农业生产等活动,氏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③正确。另
外,石镰、石铲等工具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如收割、耕作),表明当时人们
已从事农业活动,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生产,因此④正确。奴隶社会代替原
始社会后,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①错误。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分
化,人们共同劳动、平等分配,“阶级”概念不适用,②错误。故本题选D。
2.B【解析】这首古诗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即农民受到地主的剥
削。“定额租”“分成租”是北宋主流地租形式,“80%以上”精准体现剥削程
度,符合封建社会特征,①正确。城市出现、文字发明、国家产生,是奴隶社
会已有特征,故②排除。金属工具普及处于奴隶社会,故③错误。封建土地所
有制是剥削基础,农民依附地主并缴苛捐杂税,符合北宋实际,④正确。故本
题选B。
3.A【解析】A选项正确: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力)→剩余产
品出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变革)→阶级形成(社会分化)→国家产生(上
层建筑形成),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B、C、D选项均存在逻辑错误:B选项设置了“私有观念产生”作为原因,即认
为思想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唯心史观),而唯物史观认为私有观念是
私有制在思想上的反映;C选项将“氏族首领权力扩大”作为起点,将政治权
力(属于上层建筑)的变化视为初始原因,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违背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D设置了“私有制出现→生产力发
政治参考答案第1页共10页
展”的颠倒逻辑,它违背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一基本
原理。故本题选A。
4.B【解析】“夺我食”“离彼主”的陶片以及被刻意砸毁的奴隶主青铜礼器、
诗歌中“逝将去女”表达的反抗意识和斗争愿望,反映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
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①③正确。诗歌反映了剥削的残酷性,这是生
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表现,但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当时生产力发展
的严重障碍,并非诗歌本身所能直接、充分反映的内容,②排除。“乐土”是
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式的愿望,属于社会意识,但这种意识的存在并不等同于当
时社会已经客观“具备”了新的生产关系,④错误。故本题选B。
5.C【解析】雇佣工人在法律上享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这与奴
隶制下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有本质区别;马克思用“金锁链”比喻资本对工人的
束缚,并非指毫无人身自由,故①错误。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工人待遇的改善
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局部调整,待遇提高只是“略微放松”锁链,能缓解劳
资之间的直接冲突,但剥削本质没有改变,②正确。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
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因此③是错误的。阶级对立
的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改善工人待遇的措施只能暂时缓和
矛盾,但不能消除这一根源,④正确。故本题选C。
6.B【解析】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两种生产关系截然不同的基
础,决定了不同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这是最核心、最本质的区别,而这种
核心区别在剥削方式上直接体现为:地主收地租,剥削具有强制性;资本家发
工资,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剥削更隐蔽,故①④正确。工人拥有法律意义
上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但这并非“完全”的自由,因为其经济
上的被迫性构成了实质上的不自由,②错误。主要矛盾描述的是两种社会共有
的阶级对立现象,而非生产关系核心区别本身,③错误。故本题选B。
7.B【解析】题干关键比喻为“未能找到锻造新世界的真正材料和正确路
径”,“真正材料”即无产阶级,“正确路径”即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空想
社会主义的“空想性”正体现在这两方面认知错误: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
斗争,是其在“正确路径”上的错误,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相悖,①正确;未
看到无产阶级的变革力量,仅将其视为需拯救的群体,是其在“真正材料”上
的缺陷,③正确。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均是空想
政治参考答案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