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3张ppt)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11 短文二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诵读,读通顺
歇 颓 沉鳞 能与其奇者
xiē
tuí
lín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二遍,读出停顿和断句,初步领悟文体特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分组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还有特殊句式。
再读,读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共同,一起。
耸入(进入)。
四季。
都。
交相。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将要。
消散。
确实,的确。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将要。
坠落。
争相,争着。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古义:坠落 今义:萎靡
◆古今异义
字词清单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副词,将要
名词,欲望、欲念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通过朗读、翻译,我们来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部分
本文描绘了山川之美,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细读,赏美景
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①从观察角度来看,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
②从景物状态来看,由静态到动态;
③从感官角度来看,视觉听觉有机结合;
④从时间选择来看,选择朝和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活动,是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山水相映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文中哪几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简要分析。
深读,读文情
语句 分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直抒胸臆,“美”字反映了作者对山川风物的主观审美感受——愉悦。
实是欲界之仙都。
直抒胸臆,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秀美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这句话既有对先贤的钦敬、追慕,又有对世人漠视美景的惋惜,还有自许之意。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
用叹号。表现出作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用省略号。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以及对世人热衷于功名利禄、无暇欣赏山水美景的惋惜之情。

……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年-433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18岁继承祖父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颇有造诣,但仕途坎坷,三进两出朝堂。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他常常放浪山水,探奇揽胜,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陶弘景可谓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奇人。出身名门的他,是为皇帝效力的得力助手,甚至他也曾在官场上辅佐过几位皇帝,几进几出朝堂。看到新帝夺位后残杀先帝及其子孙,在石头城政变惨败挤一挤经历家庭的不幸之后,一连串的打击使他身心俱疲,经历一番心灵挣扎,永明十年(492年),37岁的陶弘景毅然上书选择归隐山林。
这封书信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主旨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晓镜但愁云鬂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诵读“闲人”之文
多种形式读,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停顿,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念、盖、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要,打算。
门。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大概是。
重点字词
1.字音
(1)解(  )衣欲睡
(2)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  )
(4)水中藻、荇(  )交横(  )
(5)何处无竹柏(  )
2.古今异义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纪念,思念;读出,小声说出
jiě
suì
qǐn
xìng
héng
bǎi
考虑,想到
3.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原意:脚步,句中意:______________
散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解衣欲睡
倒装句: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相与步于中庭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层: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第一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一层: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慨。
品读“闲人”之情
1、“闲人”的游踪
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最重要的是所至、所见和所感。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2、“闲人”的朋友
原文当中,特别能体现二人交情深的字是哪个呢?
3、 “闲人”的所见之景
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请将本句改为对偶句。
改:庭下月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似藻荇交横。
原文妙在以虚写实。作者全句写月,却不着一“月”字,而从虚处落笔,含蓄动人。地上本没有水,作者巧妙设喻,好像这院子里真的有了一池清水,水里的水藻和荇菜好像真的清晰可见。
喻体先行,本体后置,写出了作者的错觉,也造成小小的悬念,这样一来,“月光如水”的比喻运用得超凡脱俗,引人入胜。
原文妙在错落有致,节奏舒缓。整齐的四言句,节奏鲜明,简单明快,给人以短促有力之感,但四言句式单调呆板,缺少变化,无法表达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与本文恬静幽美的意境不相符。
原文妙在明暗相谐。前半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写大片月光泻地,清辉透彻,喻体“水”本来就透亮清澈,加上“空明”,月色更皎洁空灵,澄澈无比了。后半句“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则写月色穿透竹柏,星星点点,情趣盎然。
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4、“闲人”的丰富内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言外之意是?
贬谪的凄凉、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
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承天寺夜游(现代诗版)
初冬的夜
正要解衣去睡
那一束清辉
透过窗棂
静静地照亮我的房
带着欢欣
往承天寺
寻乐?寻人?
挽怀民之袖
在庭院漫步
月色空明
如积水澄净
横斜的水藻和青荇
是柏树竹影
闲人,有闲乐
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通过对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所见月下美景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主旨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